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病理学机制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摘要:

    自从1977年瑞士医生Gruntzig等[1] 成功地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 ,PTCA)应用于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以来,由于其安全性和迅速改善缺血的效果,在世界各国已广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然而,PT CA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术后再狭窄。约有1/3强的患者在成功地实施PTCA后的3到6个月内形成再狭窄,严重影响了病人的远期疗效。各种系统性的药物治疗诸如抗血小板剂、抗凝剂、皮质激素、血....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韦立新.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病理学机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0,8(1):1~2.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00-03-10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