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第8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知名实验室
    • 浙江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理研究室简介

      2000, 8(2):95-95. CSTR:

      摘要 (1008) HTML (0) PDF 1.16 M (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浙江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理研究室(原浙江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理研究室)从六十年代初就开始从事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研究,八十年代成立研究室。在国内较早建立动物模型进行脂质浸润和实验治疗的研究,参加过全国大规模普查。研究的范围涉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及清道夫受体,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发生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细胞通讯与As的关系。在方法学上,建?...

    • >实验研究
    • 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活性与胶原转换的变化

      2000, 8(2):96-98. CSTR:

      摘要 (1056) HTML (0) PDF 2.93 M (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活性与胶原转换及骨桥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活性;应用Northern印迹观察骨桥蛋白基因表达活性。结果表明,大鼠主动脉内皮剥脱后3天,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开始升高,第7天达高峰,由对照组的2 96 .1±12 0 .2IU L上升为85 6 .2±195 .3IU L ,之后随内皮剥脱时间的延长虽有所下降,但在所观察的时间范围内,均显著高于对照水平(P<0 .0 5 )。羟脯氨酸测定结果显示,内皮剥脱后3天血管壁胶原降解开始增加,第7天达高峰,是对照组的1.6倍。此外,大鼠主动脉内皮剥脱诱导了骨桥蛋白基因表达,内皮剥脱后3天其表达活性为对照组的5倍。提示在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骨桥蛋白参与血管重构过程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RAW264.7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2000, 8(2):99-102. CSTR:

      摘要 (1065) HTML (0) PDF 3.93 M (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抗单核巨噬细胞过氧化损伤的机理,以富含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L92 9细胞条件培养基作为细胞因子来源,采用酶活性测定、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技术,研究了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 6 4.7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提高RAW2 6 4.7细胞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非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并增强RAW2 6 4.7细胞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mRNA的表达,而对RAW2 6 4.7细胞磷脂氢过氧化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表达无诱导作用

    • Calcineurin在大鼠心脏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

      2000, 8(2):103-106. CSTR:

      摘要 (1086) HTML (0) PDF 4.11 M (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观察环孢霉素(syclosporinA)对缺血预处理心脏保护作用的影响,探讨Calcineurin信号通路在心脏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制备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心功能和心肌Calcineurin活性。结果发现,缺血预处理明显减轻缺血 再灌注的心功能抑制,与单纯缺血再灌注比较,冠状动脉灌流量、收缩期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和舒张期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分别减少39% (P<0 .0 5 )、33 % (P<0 .0 1)和5 2 % (P<0 .0 5 ) ,心肌钙含量下降2 1% (P<0 .0 1)。Calcineurin抑制剂环孢霉素A可抵消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此外,缺血45min 再灌15min使心肌Calcineurin活性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较,Calcineurin活性增加1.9倍(P<0 .0 1)。单纯缺血预处理组心肌Cal cineurin的活性较对照组增加2 .3倍(P<0 .0 1)。环孢霉素A预先处理心脏则完全阻断了缺血预处理诱导的Calci neurin激活,与缺血预处理组相比较,其活性下降75 % (P<0 .0 1)。以上提示Calcineurin途径介导了缺血预处理的心脏保护作用

    • 磷脂对高密度脂蛋白3介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的影响

      2000, 8(2):107-110. CSTR:

      摘要 (1015) HTML (0) PDF 3.86 M (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卵磷脂和鞘磷脂对高密度脂蛋白3介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的影响,测定了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磷脂含量及游离胆固醇-胆固醇酯平衡的变化。结果发现,各组细胞内胆固醇含量从79.75 μg/皿变为42 .79、37.16、31.5 3μg/皿;高密度脂蛋白3组和卵磷脂组中卵磷脂磷含量分别为13.95和16 .2 8μg/皿;高密度脂蛋白和鞘磷脂组中鞘磷脂磷含量分别为5 .0 3和7.0 1μg 皿。细胞与BSA、卵磷脂、鞘磷脂单独孵育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分别为75 .30、74.6 5和73.0 9μg/皿,游离胆固醇/总胆固醇比值分别为5 9.42 %、5 6 .95 %和6 4.77%。结果提示卵磷脂和鞘磷脂均能促进高密度脂蛋白3介导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后者强于前者,而卵磷脂和鞘磷脂单独不能促进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鞘磷脂促进细胞内胆固醇酯向游离胆固醇转化,卵磷脂促进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向胆固醇酯转化

    • 高密度脂蛋白3介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流出

      2000, 8(2):111-114. CSTR:

      摘要 (1088) HTML (0) PDF 4.18 M (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高密度脂蛋白3介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的机理,用N -乙酰咪唑修饰高密度脂蛋白3,阻断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观察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用异硫氰酸荧光素酯标记高密度脂蛋白3,示踪其在细胞内的代谢。结果发现牛血清白蛋白(对照组)介导2 .87%细胞内胆固醇流出,高密度脂蛋白3组和N -乙酰咪唑-高密度脂蛋白3组分别为40 .6 8%和8.6 9%。异硫氰酸荧光素酯-高密度脂蛋白3与细胞在37℃共育3h后,细胞内吞荧光强度占结合的6 5 .0 % ,细胞在37℃继续培养2h后,细胞释放的荧光强度占内吞的78.4% ,并且内吞和释放的荧光强度均主要存在于三氯醋酸沉淀部分。结果提示高密度脂蛋白3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作用进入细胞,在细胞内不经过溶酶体途径降解,而是接受细胞内胆固醇后通过逆胞饮形式释放到细胞外

    • 卵磷脂脂质体对高脂血症兔动脉成形术后狭窄的影响

      2000, 8(2):115-117. CSTR:

      摘要 (1142) HTML (0) PDF 3.09 M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口服卵磷脂脂质体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将5 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五组。观察组、高脂组、假手术组进食高脂饲料,手术组和对照组进食普通饲料。观察组、手术组及高脂组分别行左侧髂动脉成形术,观察组在动脉成形术后给予卵磷脂脂质体溶液干预。结果发现,与高脂组比较,观察组左侧髂动脉内径显著增大,血管壁增厚,胆固醇含量明显减少,主动脉粥样硬化面积明显减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明显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浓度明显降低(P均<0 .0 5 )。结果提示,卵磷脂脂质体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兔动脉成形术后狭窄程度

    • 移植胚鼠弓状核细胞后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2000, 8(2):118-120. CSTR:

      摘要 (1228) HTML (0) PDF 2.97 M (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证实毁损弓状核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变化这一作用,用毁损弓状核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变化后,重新植入胚鼠弓状核细胞悬液来观察动脉壁的变化是否能得以恢复。实验用新生Wistar大鼠18只,按出生后1、3、5、7、9天皮下注射10 %谷氨酸单钠4g kg体重,共注射5次,为毁损弓状核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存活30天后,取6只动物主动脉作为对照组Ⅰ,另12只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Ⅱ,实验组在弓状核区重新植入14天胚鼠弓状核细胞悬液5 μL(细胞浓度为1×10 1 5 L) ,对照组Ⅱ植入等量生理盐水继续存活30天后各取主动脉作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对照组Ⅰ动物主动脉壁内皮细胞腔面可见微绒毛样突起,内皮细胞核有些扭曲,不规则,内皮下层未见增厚;对照组Ⅱ动物内皮细胞变性、脱落,内皮下层明显增厚,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和胶原纤维,有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迁入内皮下层,这些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早期特征性病变;实验组动物内皮细胞核完整,内皮与内皮下层连接紧密,偶尔可见内皮细胞核扭曲。实验证明,在被毁损弓状核区重新植入胚鼠弓状核细胞后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恢复作用,从而证实下丘脑弓状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 雌二醇抑制大鼠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

      2000, 8(2):121-123. CSTR:

      摘要 (981) HTML (0) PDF 3.28 M (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雌二醇对去势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选择8- 10周S -D大鼠,雌性、雄性各2 1只,各分三组:非去势对照组(n =7)、去势对照组(n =7)和实验组(n =7,去势+雌二醇)。腹腔注射雌二醇三天后,以2 .0F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球囊损伤左颈总动脉。动脉损伤两周后处死大鼠,测量内膜面积、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的比值。结果发现,雄性实验组内膜面积( 0 .0 72±0 .0 2 0mm2 )、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的比值( 0 .5 33±0 .0 37)均显著小于非去势对照组( 0 .110±0 .0 18mm2 和0 .740±0 .0 5 1,P均<0 .0 1)和去势对照组( 0 .0 98±0 .0 14mm2 和0 .70 1±0 .0 40 ,P均<0 .0 5 )。雌性实验组内膜面积( 0 .0 6 1±0 .0 15mm2 )、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值( 0 .5 2 5±0 .0 30 )均显著小于去势对照组( 0 .10 1±0 .0 18mm2 和0 .710±0 .0 31,P均<0 .0 1) ,但与非去势对照组( 0 .0 78±0 .0 12mm2 和0 .6 19±0 .0 41)差异不显著(P均>0 .0 5 )。提示雌二醇能抑制去势大鼠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

    • 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亚组分颗粒大小的分析

      2000, 8(2):124-126. CSTR:

      摘要 (1078) HTML (0) PDF 3.01 M (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亚组分颗粒直径的异常特征,超速离心分离37例冠心病患者及2 6例对照组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采用2 %~16 %聚丙烯酰胺凝胶梯度电泳法分析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直径及电泳图形。发现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直径( 2 5 .71±0 .6 6nm)较对照组( 2 6 .41±0 .95nm)显著变小(P<0 .0 1) ,两组间A型、B型低密度脂蛋白分布不同(P<0 .0 5 )。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直径分别同血浆甘油三酯(r=- 0 .2 9,P<0 .0 5 )和载脂蛋白B(r=- 0 .2 5 ,P<0 .0 5 )呈负相关,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r=0 .2 8,P<0 .0 5 )呈正相关。B型低密度脂蛋白中游离胆固醇蛋白质比值( 1.0 2±0 .45 )较A型( 1.5 9±1.2 1)显著下降(P<0 .0 5 ) ;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直径同游离胆固醇蛋白质比值呈正相关(r=0 .31,P<0 .0 5 )。提示冠心病患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以小颗粒的B型为主;且血浆甘油三酯对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直径具调节作用

    • 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2000, 8(2):127-130. CSTR:

      摘要 (1023) HTML (0) PDF 4.16 M (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缺氧和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分别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离体大鼠灌注和在体大鼠心肌缺血 再灌注模型中,观察缺血和缺氧预处理对心肌细胞再次长时间缺氧 复氧或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中,缺氧预处理组细胞存活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较缺氧 复氧组增加(P<0 .0 1) ,乳酸脱氢酶的释放和丙二醛含量则减少(P<0 .0 1)。对离体或在体大鼠心脏的缺血预处理也可减少长时间缺血 再灌注对心肌细胞的损伤。离体大鼠缺血预处理组冠状动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的释放和组织丙二醛的含量较非预处理组减少(P<0 .0 1) ,心脏的湿干重比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则增加(P<0 .0 1)。在体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组梗死范围和血清乳酸脱氢酶较缺血 再灌注组减少(P<0 .0 1) ,无论是再次缺血还是再灌注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预处理组明显低于非预处理组(P<0 .0 1)。结果提示,缺血或缺氧预处理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预处理可以减少再次长时间的缺氧 复氧或缺血 再灌注对心肌细胞的损伤

    • 茶色素对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

      2000, 8(2):131-132. CSTR:

      摘要 (1530) HTML (0) PDF 2.87 M (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茶色素对高胆固醇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将2 4只新西兰雄性白兔按血脂水平随机分为对照组、茶色素低剂量组[32 μg (g·d) ]和高剂量组[96 μg (g·d) ],每组8只,实验期间均以高胆固醇饮食。喂养8周后处死动物,测定血脂水平、血浆内皮素水平和斑块面积比。结果发现,实验4周及8周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实验前,但三组间没有明显差异。实验8周后对照组、茶色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血浆内皮素水平分别为775 .5 8±6 6 8.72 μg L、2 5 1.73±2 41.5 7μg L和6 5 .43±17.18μg L。与对照组相比,茶色素低剂量组内皮素水平有所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 ,茶色素高剂量组内皮素水平明显降低(P<0 .0 5 )。对照组、茶色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动物胸主动脉斑块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 .793±0 .0 77、0 .5 88±0 .2 0 5和0 .437±0 .116 ,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 .6 2 5±0 .2 0 6、0 .32 6±0 .2 76和0 .175±0 .0 92 ,茶色素组斑块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 5 )。结果提示,茶色素能够防止兔实验性粥样斑块的形成,并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

    • >期刊文摘
    •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和溶血磷酯酸对大鼠心肌细胞P90-和P70核蛋白S6激酶的激活作用

      2000, 8(2):133-133. CSTR:

      摘要 (1100) HTML (0) PDF 1.00 M (1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献报道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rgininevasopressin ,AVP)和溶血磷酯酸(lysophosphatidicacid ,LPA)具有激活蛋白激酶C和丝裂素激活的蛋白激酶及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然而,AVP和LPA对心肌细胞的作用却知之甚少。为了阐明AVP和LPA在心肌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我们采用新鲜分离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免疫印迹和MonoQ分离-激酶活性测定发现,AVP和LPA均可诱导P90核蛋白S6激酶(RSK)的磷酸转移酶活性,同时激活RSK上游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 2 ,并呈现作用浓度和时间依赖性。AVP和LPA诱导的ERK1 2激活依赖蛋白激酶C (PKC)和磷酯酰肌醇- 3激酶(PI3K)的参与。然而,AVP诱导的ERK1 2下游底物RSK2的激活却显示出PKC依赖性和PI3K非依赖性。AVP和LPA对P70核蛋白S6激酶( 0S6K)的磷酸转移酶也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激活,PI3K参与AVP和LPA激活P70S6K的过程。而PKC只参与AVP诱导的P70S6K激活,对LPA诱导的P70S6K激活无影响。基于RSK和P70S6K参与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调控,我们可以得出结论:AVP和LPA通过激活RSK和P70S6K刺激心肌细胞生成

    • >实验研究
    • 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对动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

      2000, 8(2):134-135. CSTR:

      摘要 (1332) HTML (0) PDF 2.87 M (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对动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的影响,以豚鼠动脉内皮细胞为实验对象,用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两者以不同剂量混合加入培养基中,每组设置三种剂量,分别于2h、6h、12h和2 4h测定一氧化氮含量。结果发现,高密度脂蛋白促进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合成(P>0 .0 5 ) ,与剂量大小无关;低密度脂蛋白显著抑制一氧化氮的合成(P<0 .0 0 1) ,与剂量相关;混合组同样明显抑制其合成,与低密度脂蛋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 ,各时间段一氧化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结果表明,低密度脂蛋白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且与剂量相关,高密度脂蛋白促进一氧化氮合成,但不能拮抗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

    • >期刊文摘
    • 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氧化应激诱导因子的纯化与确定

      2000, 8(2):136-136. CSTR:

      摘要 (916) HTML (0) PDF 1.04 M (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活性氧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已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病因之一。我们以前的实验显示,超氧阴离子生成剂LY835 83激活VSMC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 2 ) ,并呈现出两个效应峰值特征。早期效应出现在LY835 83作用后10min ,晚期效应出现在LY835 83作用后2h。LY835 83通过激活ERK1 2诱导VSMC增殖。我们推测,LY835 83作用的第一相是其进入细胞后产生超氧阴离子所致,因为超氧阴离子产生抑制剂Tiron只取消LY835 83的第一相作用;而第二相作用可能是由于LY835 83刺激VSMC释放ERK1 2激活因子所为。我们将这种因子命名为氧化应激诱导因子(secretedoxida tivestress -inducedfactors,SOXF)。为了证实此一假设,我们采用SPSepharose、HeparinSepharose、PhenylSepharose、GelFiltration等一系列亲合层析和凝胶过滤技术,以分离获得的成分是否能激活ERK1 2为监测指标,从受LY835 83刺激2h的VSMC条件培养基中分离出SOXF蛋白。然后通过毛细管色谱(CCG)技术和ElectrosprayIonizationTandemMassSpectrometry技术分析发现热休克蛋白90 -a (HSP90 -a)和CyclophilinB是主要的SOXF。免疫印迹分析发现,VSMC受LY835 83刺激后特异地分泌HSP90-a,而不是HSP90 -b。随后的实验发现,条件培养基中的HSP90 -a通过免疫沉淀移去后,其ERK1 2激活作用明显减弱。采用人类重组HSP90 -a可再现条件培养基的ERK1 2激活功能。上述结果显示氧化应激可诱导VSMC释放激活ERK1 2的蛋白因子,这些因子介导了活性氧的血管作用

    • >实验研究
    • 硝苯地平和依那普利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胶原增生的影响

      2000, 8(2):137-138. CSTR:

      摘要 (1013) HTML (0) PDF 3.01 M (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观察硝苯地平和依那普利对兔髂动脉血管成形术后胶原增生的作用,将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硝苯地平组和依那普利组,行右髂总动脉血管成形术。硝苯地平组和依那普利组于术前一天分别从耳静脉注射硝苯地平10 0ng g和依那普利0 .4μg g,每12h一次,至术后两周。分别测定术前、术后30min及术后两周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含量,行Masson’s三色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发现,对照组术后30min血管紧张素Ⅱ含量由2 .70±0 .31g L升高为2 .83±0 .18g L (P<0 .0 5 ) ,两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 2 .5 0±0 .2 6g L ,P>0 .0 5 ) ;硝苯地平组血管紧张素Ⅱ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依那普利组术后30min血管紧张素Ⅱ含量为2 .5 0±0 .0 9g L ,较术前( 2 .5 7±0 .10g L)无升高(P>0 .0 5 )。图像分析胶原含量表明,血管损伤后两周血管壁胶原含量增高,面密度、平均光密度及积分光密度明显增高(P<0 .0 1) ;依那普利组面密度、平均光密度及积分光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 1)。结果提示,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壁发生明显的胶原增生,依那普利抑制血管壁胶原增生,可能对预防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有效

    • 微粒化非诺贝特对Ⅳ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亚组份再分布的作用

      2000, 8(2):139-139. CSTR:

      摘要 (1133) HTML (0) PDF 944.72 K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对Ⅳ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亚组份再分布的作用。方法 口服微粒化非诺贝特2个月( 2 0 0mg ,每晚1粒) ,共治疗患者2 6例,对治疗后出现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15 %以上的共12例患者,进一步用超速离心法观察药物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亚组份(LDL1 :1.0 2 5kg L~1.0 34kg L ,LDL2 :1.0 34kg L~1.0 44kg L)再分布的作用。结果 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平均下降5 3.4%~6 4.4% (P<0 .0 0 1)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37.3%~79.4% (P<0 .0 0 1) ,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明显改变。治疗前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亚组份分布以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3为主,LDL3 占总低密度脂蛋白的34.7%±8.6 % ,分布曲线呈多峰、不均一态分布;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3比例显著降低35 .0 %±2 7.3 % (P<0 .0 0 1) ,低密度脂蛋白2显著升高46 .9%±2 9.0 % (P<0 .0 1) ,低密度脂蛋白亚组份分布曲线转向单峰、较均一态分布。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的化学组成构成比( % )发生较大变动,其中甘油三酯的构成比显著降低(P<0 .0 1) ,胆固醇酯的构成比和蛋白质的构成比不同程度增高,游离胆固醇的构成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微粒化非诺贝特能明显的降低Ⅳ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和升高部分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使不正常低密度脂蛋白亚组份分布及组成趋向正常化分布的作用

    • 高胆固醇饲养对家兔肝细胞膜高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影响

      2000, 8(2):140-142. CSTR:

      摘要 (1071) HTML (0) PDF 2.96 M (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高胆固醇喂养对兔肝细胞膜高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影响,用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家兔6个月后剖杀,取肝脏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离肝细胞膜,用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离普通饲料喂养的家兔血浆不含载脂蛋白E的高密度脂蛋白3 ,用氯化单碘法对兔高密度脂蛋白3进行1 2 5 I标记。以1 2 5 I标记的兔高密度脂蛋白3作为配体,对肝细胞膜高密度脂蛋白受体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胆固醇饲料和普通饲料喂养的家兔肝细胞膜高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最大结合分别为2 .46±0 .72mg g和1.18±0 .48mg g ,两者差异显著(P<0 .0 0 1) ,但解离常数值无显著性改变( 8.0 6±3.10mg L比9.2 7±3.5 4mg L ,P>0 .0 5 )。该结果表明高胆固醇饲养能上升调节家兔高密度脂蛋白受体,使家兔肝细胞膜高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升高

    • 葡萄糖和胰岛素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磷脂酶A2活性的影响

      2000, 8(2):143-146. CSTR:

      摘要 (1060) HTML (0) PDF 4.37 M (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观察葡萄糖和胰岛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磷脂酶活性的影响,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或(和)胰岛素与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共同孵育72h后,分别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磷脂酶A2 活性和Na+-K+依赖式ATP酶活性,磷脂酶A2 活性检测采用[3 H]—油酸标记法,Na+-K+依赖式ATP酶活性检测采用以ATP·2Na为底物的比色法。结果发现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暴露于高糖或(和)高胰岛素环境中,上清液中磷脂酶A2 活性增加,而Na+-K+依赖式ATP酶活性下降,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葡萄糖浓度由5 .6mmol L增加到33.0mmol L ,上清液中磷脂酶A2 活性由( 4.2±0 .2 )×10 1 2 (min·L)增加到( 9.2±0 .2 )×10 1 2 (min·L) ;而Na+-K+依赖式ATP酶活性由4.8±1.0 2 μmol (g·min)下降到2 .0 6±0 .99μmol (g·min)。胰岛素浓度由5 .0Mu L增加到10 0 0Mu L ,上清液中磷脂酶A2 活性由( 3 .8±0 .4)×10 1 2 (min·L)增加到( 11.8±0 .6 )×10 1 2 (min·L) ;而Na+-K+依赖式ATP酶活性由4.0±1.6 8μmol (g·min)下降到2 .19±1.0 2 μmol (g·min) ,且进一步发现这一效应在作用2 4h后才显著,高糖和高胰岛素有协同作用。结果提示磷脂酶A2 活性增高与糖尿病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合理应用磷脂酶A2 抑制剂有助于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 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对左旋硝基精氨酸诱导的高血压大鼠纤溶功能的影响

      2000, 8(2):147-150. CSTR:

      摘要 (1123) HTML (0) PDF 4.11 M (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纤溶功能紊乱中的意义;用腹腔注射左旋硝基精氨酸诱导大鼠高血压,导致纤溶功能紊乱,从第2周开始分别给血管紧张素Ⅱ的1型受体阻滞剂氯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干预,于第5周末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各组大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 1的血浆活性,并观察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干预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大鼠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活性增强5 0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减低34%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比值升高12 7% ,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 1)。氯沙坦或依那普利干预均可使上述指标得到显著改善(P<0 .0 1)。离体血管孵育时高血压大鼠血管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的能力比对照组明显增强(P<0 .0 1) ;氯沙坦或依那普利干预使其生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的基础水平及不同浓度凝血酶诱导的过度释放分别减少19%~46 %和2 5 %~5 0 % (P<0 .0 1) ,两种干预间差异无显著性;给10 .0kIU L凝血酶刺激时,高血压大鼠离体血管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较对照组下降32 % (P<0 .0 5 ) ,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干预均未能改善这种下降趋势。结果表明,氯沙坦或依那普利干预可抑制高血压大鼠血管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的过度生成,但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无影响。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纤溶系统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调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的生成,并经血管紧张素Ⅱ介导

    • 内皮素对离体肺动脉及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作用

      2000, 8(2):151-152. CSTR:

      摘要 (1055) HTML (0) PDF 2.78 M (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发现内皮素对肺动脉及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功能的可能影响,以便进一步探讨内皮素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取大鼠肺动脉制成3mm长的血管环,让血管环在最佳静息张力下平衡一段时间后,按累积法向浴槽内加入内皮素1,用二道生理记录仪记录不同浓度的内皮素1对血管环收缩功能影响。另采取单层贴壁培养家兔肺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在低血清培养条件下,加入不同浓度的内皮素1,分别用氚标胸腺嘧啶和氚标亮氨酸掺入率来评估内皮素1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DNA和蛋白质合成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①内皮素1能引起肺动脉剂量依赖性收缩(r=0 .935 ,P<0 .0 5 ) ,在( 1~12 )×10 - 9mol L浓度范围内,内皮素1所引起的血管张力迅速上升,由40±6mg上升至347±12mg,当浓度高于12×10 - 9mol L时,收缩张力上升速度减慢。②当内皮素1浓度为1×10 - 1 1 ~1×10 - 8mol L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和氚标亮氨酸掺入率呈现剂量依赖性增加(r分别为0 .75 6和0 .840 ,P<0 .0 5 ) ,其EC5 0 分别为10 .87mol L和8.5 4mol L。结果提示,内皮素具有较强的肺血管活性

    • >期刊文摘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000, 8(2):153-153. CSTR:

      摘要 (1257) HTML (0) PDF 817.92 K (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细胞周期的角度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揭示其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GRP对VSMC细胞周期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 、E的表达。结果:CGRP使细胞停留于G0 /G1 期,并能降低细胞中周期蛋白D1 、E的表达。结论:CGRP可能是通过抑制周期蛋白D1 、E的积累,使人VSMC停留于G0 /G1 期,限制细胞周期的进程,抑制VSMC增殖

    • 一氧化碳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低氧性增殖反应的作用

      2000, 8(2):153-153. CSTR:

      摘要 (1111) HTML (0) PDF 817.92 K (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低氧时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受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碳的作用。方法:随机分为常氧组、低氧组( 1%O2 +5 %CO2 +94%N2 )、一氧化碳组( 3%CO +5 %CO2 +92 %N2 ) ,采用流式细胞仪、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3H]-胸腺嘧啶( [3 H]-TdR)摄取量,检测PASMC增生的情况。结果:( 1)流式细胞仪检测低氧组PASMCG2 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多(P<0 .0 1) ,G0 /G1 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0 .0 1) ,CO组与常氧组的PASMC各期细胞数差异不显著(P>0 .0 5 )。( 2 )PCNA免疫组化染色,低氧组PASMC细胞核阳性反应颗粒明显增加,而CO组为弱阳性。( 3) [3 H]-TdR的摄取量,低氧组可明显促进PASMC摄取[3H]-TdR (P<0 .0 5 ) ,CO组与常氧组比没有明显差异(P>0 .0 5 )。结论:低氧可以促进PASMC的增殖,而CO可以部分抑制低氧对PASMC的作用

    • >临床研究
    • 冠心病患者巨细胞病毒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

      2000, 8(2):154-156. CSTR:

      摘要 (1047) HTML (0) PDF 3.03 M (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利用人巨细胞病毒磷酸化蛋白PP71基因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了5 6例冠心病患者和42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人巨细胞病毒,同时应用全自动生物化学仪检测了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含量。结果发现冠心病组血人巨细胞病毒阳性率为5 8.93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 8.5 7% (P<0 .0 1) ,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人巨细胞病毒的阳性率又高于其他类型冠心病患者( 77.2 7%比47.0 6 % ,P<0 .0 5 ) ,而冠心病患者中人巨细胞病毒阳性者与人巨细胞病毒阴性者各种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冠心病发病有关,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中有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易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 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硬化间的关系

      2000, 8(2):157-160. CSTR:

      摘要 (978) HTML (0) PDF 4.13 M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及与高血压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将高血压患者(n =12 0 )和正常对照者(n =86 )进行血压、身高、体重、空腹血糖及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测定,用饱和盐析法常规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 ,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的C116 6等位基因在正常人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频率。并测定正常对照组(n =32 )和高血压组(n =6 8)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管腔内径及壁腔比值。结果发现,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AC基因型频率比正常对照者高(P<0 .0 1) ;高血压组C116 6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 5 ) ;AC基因型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AA基因型高血压患者厚(P<0 .0 5 ) ,AC基因型高血压患者壁 腔比值大于AA基因型高血压患者(P<0 .0 1) ,AA和AC基因型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径无差别。提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A116 6C多态性与中国人高血压病有关,并且可能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关

    • 胰岛素抵抗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

      2000, 8(2):161-164. CSTR:

      摘要 (1056) HTML (0) PDF 3.62 M (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检测单纯性脑梗死(排除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 4 1例和对照组15例的血糖、血清胰岛素和血脂变化。结果发现脑梗死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2 5例,腔隙性脑梗死组16例)的胰岛素水平、胰岛素与血糖的比值及其曲线下面积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 .0 5 )。所以我们认为胰岛素抵抗和高胰素血症可能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 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2000, 8(2):165-168. CSTR:

      摘要 (2699) HTML (0) PDF 3.83 M (1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局限性颈动脉斑块的联系,对91名受试对象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斑块进行超声检测,并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进行分级。结果观察到有斑块者较无斑块者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加( 0 .83±0 .16mm比0 .6 4±0 .12mm ,P<0 .0 1) ,且随斑块的严重程度增加,其内膜中层厚度呈增厚趋势。该结果支持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局限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相关,提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

    • 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CGG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2000, 8(2):169-171. CSTR:

      摘要 (1013) HTML (0) PDF 2.98 M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5’非编码区起始密码子上游19bp处存在CGG三核苷酸串联重复序列,为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CGG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等技术分析湖北地区75例冠心病患者和16 0例正常汉族人CGG串联重复序列。共检出CGG串联重复次数为5、8、9、11的四种等位基因及5 5、5 8、8 8、8 9、9 9、5 9、8 11和5 11等八种基因型,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 .0 5 ) ,结果提示,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CGG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与冠心病没有关联

    • 脑白质疏松症血浆内皮素-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及其比值的测定

      2000, 8(2):172-173. CSTR:

      摘要 (883) HTML (0) PDF 2.07 M (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血浆内皮素- 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在脑白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采用放射免疫法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并存脑白质疏松症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无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血浆中内皮素- 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两组血浆内皮素- 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脑白质疏松症组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组,内皮素- 1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组。提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降低可能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血浆内皮素- 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检测可望作为判断脑白质疏松症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同时为临床应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治疗脑白质疏松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 培垛普利与吲哒帕胺联合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影响

      2000, 8(2):174-175. CSTR:

      摘要 (988) HTML (0) PDF 1.94 M (1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培垛普利与吲哒帕胺单独治疗和联合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影响,将85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培垛普利组(n =30 ,每天4mg) ,吲哒帕胺组(n =30 ,每天2 .5mg) ,培垛普利和吲哒帕胺联合治疗组(n =2 5 ,培垛普利每天4mg;吲哒帕胺每天2 .5mg) ,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脂质及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培垛普利、吲哒帕胺及其联合治疗均能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但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幅度在联合治疗组较培垛普利或吲哒帕胺单独治疗组明显增高,而培垛普利组和吲哒帕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三组治疗后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下降幅度与血压下降幅度无显著相关。结果提示,培垛普利和吲哒帕胺单独治疗或联合应用均能抑制高血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在体内的氧化修饰过程,而联合治疗有一定协同作用

    • >文献综述
    • 茶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2000, 8(2):176-177. CSTR:

      摘要 (1030) HTML (0) PDF 3.21 M (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描述了茶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茶叶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并对茶叶中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作了简要综述

    • 血管新生及其意义

      2000, 8(2):178-181. CSTR:

      摘要 (1103) HTML (0) PDF 4.80 M (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管新生是在原来存在的血管结构上长出新血管的生物学过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许多因素均可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缺血组织血管新生已成为治疗血管闭塞性疾病的新策略,并在实验研究及临床试验中取得良好效果

    • 动脉壁血管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

      2000, 8(2):182-184. CSTR:

      摘要 (986) HTML (0) PDF 3.45 M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管发生存在于许多生理与病理过程,如胚胎发生、肿瘤生长、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炎症修复过程中。但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壁血管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却未受重视。本文就血管壁血管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引起人们对这方面的关注

    • 血管内皮舒缩功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00, 8(2):185-188. CSTR:

      摘要 (960) HTML (0) PDF 4.59 M (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在调节心脏循环功能和内环境稳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可能与某些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广泛开展血管内皮功能的测定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十多年来,心血管领域最大的进展之一是证明了血管内皮在调节心脏循环功能和稳定内环境中所起的作用。现已成功地运用冠状动脉造影法、超声法和体积描记法等对血管内皮舒缩功能进行测定,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活体内进行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