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2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实验研究
    • 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上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004, 12(1):1-4.

      摘要 (910) HTML (0) PDF 3.87 M (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组织因子基因、Sp1和Egr 1的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切应力作用采用平行板流动腔系统给予。结果发现,在静置培养内皮细胞中,组织因子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极低,促凝活性也低。Sp1蛋白表达在胞核较高,Sp1mRNA表达在胞浆较高。Egr 1在胞核和胞浆均无表达或表达极低。在切应力(1.2、2 .4及4 .8Pa)作用后,内皮细胞胞浆组织因子基因mRNA转录和蛋白合成及组织因子促凝活性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 .0 5 )。Sp1和Egr 1基因mRNA转录和蛋白合成均有增加(P<0 .0 5 ) ,但以Egr 1增加更显著(P<0 .0 5 ) ,其变化趋势与组织因子基因mRNA转录、组织因子基因蛋白合成、组织因子促凝活性的变化趋势相同。结果提示,切应力是内皮细胞组织因子基因表达上调的触发因素之一,其触发机制与转录因子Egr 1和Sp1介导有关。

    • 高脂高蔗糖饲料诱导贵州小香猪发生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2004, 12(1):5-10.

      摘要 (947) HTML (0) PDF 6.03 M (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贵州小香猪建立一种新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讨高脂高蔗糖饲料对糖、脂代谢的影响。采用高脂高蔗糖饲料饲喂贵州小香猪,观察其体重、血糖、胰岛素和血脂的变化,并对胰岛β细胞功能、脂质在主动脉和肝脏组织沉积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喂养8个月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空腹血糖值明显升高,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脂肪细胞肥大,胰岛β细胞受损,主动脉出现脂纹,内膜增厚,肝脂肪样变性。以上结果说明,高脂高蔗糖饲料可诱导贵州小香猪发生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此模型适用于糖尿病并发脂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治疗的研究。

    • 舒心胶囊对缺氧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04, 12(1):11-14.

      摘要 (923) HTML (0) PDF 4.20 M (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观察舒心胶囊对缺氧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建立缺氧模型,以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流式细胞术(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双染色鉴定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Fas、bcl 2及p5 3蛋白表达。缺氧培养12h后,电镜显示细胞呈典型凋亡形态,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比例(13.0 3%±0 .96 % )显著高于正常组(4 .4 7%±0 .6 4 % ) (P<0 .0 1) ,而加入5g/L舒心胶囊原液缺氧培养12h后,凋亡细胞显著减少(5 .0 3%±0 .5 4 % ) (P<0 .0 1)。Fas蛋白表达在缺氧损伤过程中未见改变,舒心胶囊可使bcl 2蛋白表达升高,p5 3蛋白表达降低。舒心胶囊能够抑制缺氧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可能与其升高bcl 2表达、降低p5 3表达有关。

    • 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活性的影响

      2004, 12(1):15-17.

      摘要 (926) HTML (0) PDF 3.73 M (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观察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采用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作用4 8h ,通过酶谱分析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观察同型半胱氨酸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活性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同型半胱氨酸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1活性,下调其mRNA表达,并有剂量依赖效应。提示同型半胱氨酸通过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合成,抑制其活性,从而减少胶原降解而使胶原蓄积。表明同型半胱氨酸减少胶原降解可能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之一。

    • >研究论文摘要
    • 热休克因子1调控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2004, 12(1):18-18.

      摘要 (830) HTML (0) PDF 1.05 M (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观察热休克因子1在热休克反应时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同时筛选和初步鉴定热休克因子1调控的下游凋亡相关基因。方法 采用热休克因子1基因敲除小鼠热休克反应模型,抽提热休克因子1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心肌和肺组织的总RNA进行基因芯片实验,观察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情况;同时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上述差异表达基因的启动子区进行分析,筛选含有热休克元件的基因;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一步验证热休克因子1对上述基因表达的调控。结果 热休克反应后,野生型小鼠与热休克因子1基因敲除小鼠组织中差异表达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有4 0个。经Genomatix和TESS软件分析发现其中Fasl、Fas、Bim、Bak等8个基因的启动子区含有热休克因子1结合位点。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证实,热休克反应使Fasl在热休克因子1基因敲除小鼠的表达较野生型小鼠明显增高,而在稳定转染热休克因子1的Raw2 6 4.7细胞,Fasl的表达较转空载体细胞明显降低。结论 热休克因子1可调控Fasl等多个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 >实验研究
    • 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

      2004, 12(1):19-22.

      摘要 (910) HTML (0) PDF 3.98 M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的作用。应用低温超速离心法分离健康人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用CuCl2氧化得到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巨噬细胞凋亡DNA断裂“梯状”图谱;流式细胞仪和二苯胺法分别测定凋亡巨噬细胞百分率和DNA片断百分率;光镜观察凋亡巨噬细胞形态变化。结果发现:①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能诱导巨噬细胞发生凋亡及DNA断裂;②抗氧化剂二甲基硫脲能部分抑制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DNA断裂;③核转录因子核因子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可完全抑制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DNA断裂。提示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之一;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与自由基和激活核因子κB有关。

    • 甘薯的抗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

      2004, 12(1):23-26.

      摘要 (949) HTML (0) PDF 3.79 M (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观察甘薯糖蛋白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将4 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饲以普通饲料)、高脂组(饲以胆固醇饲料)、低剂量甘薯糖蛋白(简称低剂量)组[饲以胆固醇饲料+糖蛋白0 .0 6g/ (kg·d) ]和高剂量甘薯糖蛋白(简称高剂量)组[饲以胆固醇饲料+糖蛋白0 .1g/ (kg·d) ]。在实验开始时和12周时分别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第12周末处死动物,行主动脉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实验前各组血清检测指标无明显差异。实验12周,高脂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丙二醛含量均高于或明显高于正常组(正常组、高脂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总胆固醇分别为1.2 7±0 .73、2 0 .2 6±0 .13、15 .2 7±0 .83和11.2 8±1.6 2mmol/L ;甘油三酯分别为0 .85±0 .18、1.85±0 .35、1.71±0 .2 8和1.5 1±0 .11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0 .5 0±0 .0 7、18.99±2 .6 5、14 .2 7±3.0 4和12 .13±3.5 6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0 .5 4±0 .11、0 .75±0 .10、0 .81±0 .0 6和0 .94±0 .0 8mmol/L ;丙二醛分别为3.5 1±0 .2 7、4 .5 3±0 .34、4 .13±0 .18和3.83±0 .2 6mmol/L ,P<0 .0 1) ;但与高脂组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上述指标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外,其它的都轻度下降或明显下降(P<0 .0 1)。高脂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对照组降低(对照组为4 2 4±34,高脂组为15 6±16 ,低剂量组为186±2 1,高剂量组为2 31±6 ,P<0 .0 1) ;但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该项指标较高脂组分别为轻度升高和明显升高(P<0 .0 1)。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动物主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小于高脂组(高脂组0 .4 7±0 .0 8,低剂量组0 .34±0 .0 5 ,高剂量组0 .2 9±0 .0 6 ,P<0 .0 5或P<0 .0 1)。结果提示,甘薯糖蛋白具有抗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 苦瓜蛋白对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形成及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的影响

      2004, 12(1):27-30.

      摘要 (1053) HTML (0) PDF 4.04 M (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苦瓜蛋白对泡沫细胞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用离心、超滤和色谱技术从苦瓜(MomordicacharantiaL)果肉中提取苦瓜蛋白(Momordicin) ,THP 1细胞经16 0nmol/LPMA孵育2 4h ,诱导其分化成巨噬细胞,然后用2 5mg/L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孵育4 8h ,使其泡沫化,以观察苦瓜蛋白对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细胞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苦瓜蛋白对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的影响。结果发现,经苦瓜蛋白作用后,细胞内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均显著减少(对照组总胆固醇为6 34±2 1,苦瓜蛋白处理组为2 5 7±2 6 ,P<0 .0 1;对照组胆固醇酯为339±2 1,苦瓜蛋白处理组为93±9,P<0 .0 1)。胆固醇酯与总胆固醇比值从对照组的6 2 .9%下降到36 .2 %。同时,细胞内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表达显著上调(P<0 .0 5 )。提示苦瓜蛋白抑制THP 1单核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形成可能与上调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有关。

    •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BMS-182874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004, 12(1):31-34.

      摘要 (929) HTML (0) PDF 4.10 M (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观察选择性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BMS 182 874对离体灌注心脏缺血再灌损伤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按照Langendorff方式灌注离体大鼠心脏,全心缺血30min后再灌注30min诱导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给予BMS 182 874 (10 μmol/L或5 0 μmol/L)持续灌注离体心脏,连续记录心功能,检测冠状动脉流出液中的肌酸激酶和心肌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心功能显著下降,左心室内压和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率(±dp/dtmax)、冠状动脉流量明显降低(P<0 .0 1) ,肌酸激酶(2 3.9±2 .2比2 17.5±14 .1,p<0 .0 1)以及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明显增加(6 4 5±4 5比192 6±14 1,P<0 .0 1) ,而10 μmol/L和5 0 μmol/L的BMS 182 874显著减轻缺血后心功能的损害,升高左心室内压和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率(±dp/dtmax) (P<0 .0 1) ,同时降低肌酸激酶(185±14和14 3±1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P<0 .0 5和P<0 .0 1)和心肌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12 2 2±6 7和110 8±5 7,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P<0 .0 1)。结果提示,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能显著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生成有关。

    • 辛伐他汀对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2004, 12(1):35-38.

      摘要 (1064) HTML (0) PDF 3.39 M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观察辛伐他汀对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胶原合成的影响,用组织贴块法培养SD大鼠的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以四氮唑蓝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以Sarkar方法测定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迁移距离,以3 H 脯氨酸掺入法测定胶原合成。结果发现,随着辛伐他汀浓度增高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A4 90值呈递减趋势,10 -7、10 -6、10 -5和10 -4mol/L组的A4 90值分别为0 .2 91±0 .0 11、0 .2 6 5±0 .0 0 6、0 .2 34±0 .0 0 8和0 .2 14±0 .0 0 6 ,与对照组(0 .335±0 .0 18)差异显著(P均<0 .0 1) ;随着辛伐他汀浓度增高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距离呈递减趋势,10 -7、10 -6、10 -5和10 -4mol/L组的迁移距离分别为6 .5±1.1mm、5 .3±1.2mm、4 .1±1.0mm和2 .9±0 .9mm ,与对照组(8.1±1.8mm)差异显著(P均<0 .0 1)。随着辛伐他汀浓度的增高的3 H 脯氨酸掺入率呈递减趋势。10 -7、10 -6 、10 -5及10 -4mol/L组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3 H 脯氨酸掺入率分别为(cpm/ 5 0 0 0细胞) 385±5 1、2 72±4 8、16 1±38和14 1±36 ,与对照组(6 5 5±5 8)差异显著(P均<0 .0 1)。此结果提示,辛伐他汀可以剂量依赖地抑制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胶原合成,这可能对改善血管重塑有一定作用。

    • 葡萄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小凹蛋白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2004, 12(1):38-41.

      摘要 (939) HTML (0) PDF 5.36 M (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高浓度葡萄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对小凹蛋白 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 4分别培养在对照组和含5 .5mmol/L、11.1mmol/L、2 2 .0mmol/L、33.0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中。经葡萄糖培养2 4h后,噻唑蓝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浓度,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细胞中小凹蛋白 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发现,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内皮细胞增殖活性呈浓度依赖性抑制(r = 0 .776 ,P =0 .0 0 0 ) ;一氧化氮浓度呈浓度依赖性增加(r=0 .6 98,P =0 .0 0 0 ) ;小凹蛋白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棕黄色颗粒,主要分布于胞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增加(r =0 .6 4 5 ,P =0 .0 0 9) ;小凹蛋白 1的表达也呈浓度依赖性增加(r=0 .80 8,P =0 .0 0 0 )。提示高糖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小凹蛋白 1的表达,此变化可能与糖尿病患者高糖致血管病变有关。

    • >研究论文摘要
    • 一个新的人突触相关蛋白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04, 12(1):42-42.

      摘要 (994) HTML (0) PDF 1.02 M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运用抑制消减杂交(SSH)已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处理的单核细胞源性泡沫化细胞中克隆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两个基因片段FRG4和FRG14经BLAST检索无同源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FRG4 [ABI 5 0 2 5 86 ]和FRG14 [AccessionBI 5 0 2 5 87]。通过基于文库cDNA基础热启动PCR快速扩增cDNA末端技术,获得FRG4全长cDNA序列。有关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研究很少,与脂蛋白代谢和泡沫细胞形成、凋亡的关系没有报道。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此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表达和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与结果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通过互联网上核酸和蛋白质数据库。对泡沫化相关基因FRG4进行基因组分析、染色体定位分析、理化特性分析、细胞内定位分析和功能结构域预测。发现FRG4的开放阅读框(ORF)是从第6 2个碱基到第112 0个碱基,编码35 2个氨基酸:FRG4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人类的突触相关蛋白(Homosapienssynapseassociatedprotein 1,SYAP1)有高度同源性(99% ) ;FRG4的染色体定位分析显示定位在X染色体的短臂2区2带2亚带2次亚带;根据内含子、外显子剪切规律分析,FRG4基因由9个外显子、8个内含子组成;人FRG4蛋白质氨基酸序序列与小鼠、果蝇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多序列同源性比较,一致率分别为70 %和5 8% ,预测FRG4蛋白的结构域,显示该蛋白序列中有一结构域BSD ,包含一特异性模序(FW motif) ,它是真核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利用BIOEDIT软件对FRG4蛋白的亲疏水性分析,结果显示FRG4无疏水性区,可能为一水溶性蛋白;利用ExPASy软件分析该蛋白分子质量为4 0kDa ,等电点(pI)为4 .4 5 ,为一略酸性蛋白;利用PsortⅡ软件分析该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蛋白定位于细胞质的可能性较大(5 2 .2 % :cytoplasmic)。结论 泡沫化细胞差异表达基因FRG4经生物信息学分析,与人突触相关蛋白基因有很高同源性,它编码的蛋白可能为一水溶性蛋白,分子质量为4 0kDa ,定位于细胞质,属于真核转录因子家庭。

    • >实验研究
    • 复方花刺参粘多糖对髂动脉内皮剥脱家兔内膜增生的影响及机制

      2004, 12(1):43-46.

      摘要 (1003) HTML (0) PDF 4.22 M (9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观察复方花刺参粘多糖对动脉损伤家兔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7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花刺参组和辛伐他汀组,髂动脉损伤术后6周全部家兔处死,取受损动脉,HE染色观察动脉形态学改变并图像分析测量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原位杂交检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凋亡基因bcl 2和bax表达的改变。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花刺参组和辛伐他汀组动脉内膜厚度及内膜中膜厚度比均明显减小(P<0 .0 1)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明显降低(P<0 .0 5 ) ,bax表达明显升高(P<0 .0 5 ) ,但bcl 2表达无明显差异;花刺参组与辛伐他汀组之间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复方花刺参粘多糖可有效减轻家兔髂动脉损伤血管内膜厚度和管腔狭窄,其作用机理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有关。

    • St.Thomas NO.2停跳液与含血心肌停跳液对未成熟兔心肌的保护作用

      2004, 12(1):47-49.

      摘要 (1012) HTML (0) PDF 3.95 M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比较观察St.ThomasNO .2停跳液与含血心肌停跳液对未成熟兔心肌的保护作用,以期为未成熟心肌保护的临床应用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法。选用生后14~2 1天新西兰兔12只,在改良的Langendorff模型上,对St.ThomasNO .2停跳液及含血心肌停跳液分别进行低温缺血再灌注离体心脏实验。观察缺血前后心功能变化(左心室最大压力变化速率、左心室搏出功、左心室搏出功指数及心输出量等指标)、心肌含水率及心肌酶学的变化。结果发现,离体心脏缺血再灌后,含血心肌停跳液组左心室最大压力变化速率、左心室搏出功、左心室搏出功指数和心输出量等心功能指标恢复明显好于St.ThomasNO .2停跳液组(P<0 .0 5 ) ;含血心肌停跳液组心肌肌酸激酶及乳酸脱氢酶漏出率与St.ThomasNO .2停跳液组相比明显降低(P<0 .0 5 ) ;但两组心肌含水率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初步证实含血心肌停跳液对未成熟心肌的心肌保护效果比St.ThomasNO .2停跳液效果好

    • >研究论文摘要
    • αB-晶状体蛋白与凋亡相关蛋白相互作用抑制C2C12细胞凋亡

      2004, 12(1):50-50.

      摘要 (934) HTML (0) PDF 1.04 M (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αB 晶状体蛋白抗心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构建带6个串联组氨酸的αB 晶状体蛋白表达质粒(pcDNA3.1 aBC) ,经测序证实后,转染C2 C12 肌原细胞株,筛选稳定高表达αB 晶状体蛋白的细胞株。采用H2 O2 (0 .5mmol/L)诱导细胞凋亡,检测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率和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细胞色素荧光强度作为细胞凋亡早期判断指标。提取细胞线粒体蛋白及胞浆蛋白,采用镍金属亲和层析分离αB 晶状体蛋白与其相互作用蛋白复合物,免疫共沉淀证实其蛋白质相互作用。结果 ①H2 O2 处理1h后,转染αB 晶状体蛋白的细胞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和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②经Westernblot检测,发现αB 晶状体蛋白与其相互作用蛋白复合物中存在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p5 3、核因子κB、细胞色素C和Smac。③经免疫共沉淀证实,H2 O2 诱导细胞凋亡时,αB 晶状体蛋白与p5 3、细胞色素C和Smac等促凋亡蛋白相互结合增多,而与抗凋亡蛋白核因子κB相互结合减少。结论 αB 晶状体蛋白基因转染可早期抑制氧化应激所致的C2 C12 肌原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涉及αB 晶状体蛋白与上述凋亡相关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 >临床研究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蛋白的变化特征

      2004, 12(1):51-53.

      摘要 (975) HTML (0) PDF 3.17 M (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被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血浆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对37例(男2 4例,女13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血脂进行分析,并与4 3例健康对照者相比较。结果发现,不论男性或女性,七项血脂指标中五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它们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 ,两组呈显著性差异(P<0 .0 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水平均逐步升高,康复出院时,上述主要指标达到正常指标水平。结果提示,五项主要血脂指标的同时升高可能预示患者将逐步康复。

    • 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研究

      2004, 12(1):54-56.

      摘要 (1091) HTML (0) PDF 3.20 M (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173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D/I)多态性以及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脑梗死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频率为0 .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 .2 4 (P<0 .0 1)。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异常与发病年龄≤6 0岁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频率明显增高有关。脑梗死组中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为2 9.8±10 .2ng/L ,与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 .0 5 ) ,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同组DI基因型和Ⅱ基因型者(P<0 .0 1)。发病年龄≤6 0岁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增高最明显。结果提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是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发病年龄小于6 0岁的脑梗死者可能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等位基因频率增高、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增高有关。

    • 珠海地区人群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等易患因素与高血压及其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

      2004, 12(1):57-60.

      摘要 (961) HTML (0) PDF 4.37 M (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A116 6 /C多态性与不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血压病及其左心室重构的关系,测定14 8名高血压病患者和16 4名正常血压对照者的血压、身高、体重、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测定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重量指数;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法鉴定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116 6位点基因型;卡方检验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高血压组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AC/CC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0 .2 0 3比0 .0 10 4 ,P<0 .0 5 ,OR为1.998,95 %CI为1.0 73~3.5 81) ,116 6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 .111比0 .0 5 5 ,P<0 .0 5 )。按总胆固醇水平进行分组统计时发现,在总胆固醇增商的高血压组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C/CC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对照组(0 .2 6比0 .0 92 ,P<0 .0 1,OR为3.4 6 ,95 %CI为1.2 9~9.2 9)。此结果表明,AC/CC基因型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该基因型及总胆固醇是高血压左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胆固醇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AC/CC基因型在高血压及其左心室重构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对血脂、血压的有效控制可能减少高血压靶器官损伤。

    • 舒降之、普罗布考和开搏通对颈动脉和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

      2004, 12(1):61-64.

      摘要 (965) HTML (0) PDF 4.20 M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高频超声显像技术探讨舒降之、普罗布考和开搏通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和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在10 2例患者中,应用高频超声技术测量颈动脉和股动脉后壁内膜中膜的正常厚度、最大厚度、四条动脉最大厚度的平均值和四条动脉中单个最大厚度,同时测量管壁的僵硬度β。然后分别服用舒降之、普罗布考、开搏通三年后复查。结果发现,各组治疗前后斑块部位内膜中膜厚度均增加(P均<0 .0 5 )。对照组正常厚度的变化值(0 .0 4±0 .12mm)均显著高于普罗布考组的右颈动脉(0 .0 4±0 .12mm)和舒降之组左颈动脉(0 .0 4±0 .2 6mm)及右股动脉(0 .0 3±0 .2 3mm) (P<0 .0 5 )。舒降之组最大厚度、四条动脉最大厚度的平均值和各治疗组右侧股动脉最大厚度的变化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 5 )。舒降之组(0 .17±0 .12mm)和开搏通组(0 .2 1±0 .15mm)四条动脉最大厚度的平均值的变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 .2 5±0 .2 0mm) (P均<0 .0 1)。各组四条动脉中单个最大厚度的变化值及变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 .0 5 )。本研究结果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正常内膜—中膜厚度进展较快,药物治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以舒降之作用最佳。高频超声技术能够可靠的观察颈动脉和股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消长改变。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2004, 12(1):65-68.

      摘要 (2511) HTML (0) PDF 4.39 M (1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选择2 0 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并经颈动脉DSA及B超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直径,冠心病组再分成三个亚组。结果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呈线性正相关,颈动脉狭窄较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低,但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颈动脉狭窄亦有加重趋势。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对中年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多种危险因素者,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筛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炎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004, 12(1):69-72.

      摘要 (985) HTML (0) PDF 4.15 M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炎症状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 5例和健康对照者1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来评价慢性炎症状态,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粥样硬化斑块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取对数值)与平均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 .792 ,P<0 .0 0 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因素有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对数转化)、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磷、载脂蛋白B、前白蛋白和甘油三酯。结果提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慢性炎症状态,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启动子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

      2004, 12(1):73-76.

      摘要 (1020) HTML (0) PDF 3.98 M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启动子区域- 2 17、- 2 0位和- 6位上的三种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采用多重SnaPshot反应,在中国南方汉人群中,对2 16例心肌梗死患者和185名健康对照者进行G 2 17A ,A 2 0C和G 6A多态基因分型。结果发现,G 2 17A多态AA、AG和GG基因型分布和A、G等位基因频率在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77、12 9比8、37、14 0 ,P =0 .0 0 2 ;2 2 .4 5 %、77.5 5 %比14 .32 %、85 .6 8% ,P=0 .0 0 3)。G 6A多态AA、AG和GG基因型分布在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之间亦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4 7、6 4、5比12 7、4 4、14 ,P =0 .0 2 9) ,但A、G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 .394 )。A 2 0C多态CC、AC和AA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有差异(分别为6、5 1、15 9比2、6 1、12 2 ) ,但无统计学意义(P =0 .0 6 7) ,C、A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 =0 .0 0 1)、收缩压(P =0 .0 13)和血浆甘油三酯浓度(P =0 .0 10 )是该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 =0 .0 18)是一种保护因素。结果提示,在中国南方汉人群中,血管紧张素原基因G 2 17A和G 6A多态可能与心肌梗死的发生相关。

    • 苯扎贝特联合降压治疗对高血压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血压的影响

      2004, 12(1):77-80.

      摘要 (1066) HTML (0) PDF 4.30 M (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苯扎贝特联合降压治疗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血压的影响。择选5 8例高甘油三酯血症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苯扎贝特组和对照组,通过血压、血脂、空腹血糖、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等的变化,来观察苯扎贝特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血压的影响。结果显示苯扎贝特组在治疗后舒张压降低较对照组显著;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浓度在治疗后明显降低,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明显升高。说明苯扎贝特可能通过改善血脂代谢紊乱,对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有良性影响,并且可能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对患者舒张压有额外降低作用。

    • 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特点及其预测价值

      2004, 12(1):81-83.

      摘要 (1033) HTML (0) PDF 3.40 M (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特征及其对早发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应用B型超声检测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情况,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0 .8mm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 6 %比11% ,P<0 .0 5 ) ;颈动脉超声阳性对预测早发冠心病的敏感性为5 5 .7% ,特异性为88.9% ,准确性为87.2 % ;3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平均内膜中膜厚度高于1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多因素分析发现,颈动脉超声阳性是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 =7.19,95 %CI:1.92~2 1.37,P =0 .0 0 7)。结果提示,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斑块检出率升高,颈动脉超声阳性对诊断早发冠心病有着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 冠状动脉钙化在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2004, 12(1):84-85.

      摘要 (1011) HTML (0) PDF 3.21 M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评价冠状动脉钙化在肥厚型心肌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连续调查了99例30岁以上临床确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资料,分析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冠状动脉钙化特点,并与同期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资料进行对比。结果发现,9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钙化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存在性别差异,钙化总积分和钙化阳性率分别是2 1.1±4 .9和32 .3% ,均显著低于冠心病组(2 0 3.2±34.9和6 6 .7% ;P<0 .0 1) ;但仍在国人正常的钙化积分切点范围内。调整性别、年龄因素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钙化阳性率仍显著低于冠心病组(P<0 .0 1)。结果提示,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有助于疑似或合并冠心病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研究论文摘要
    • 血管壁细胞人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

      2004, 12(1):86-86.

      摘要 (909) HTML (0) PDF 1.14 M (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目前尚无文献报道人突触相关蛋白与脂蛋白代谢和泡沫细胞形成、凋亡的关系。本文研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致THP 1细胞泡沫化过程中人突触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用制备的兔抗人突触相关蛋白多克隆抗体检测其在血管细胞及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THP 1细胞用16 4 0培养,PMA处理诱导其向巨噬细胞分化,实验组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终浓度80mg/L) ,对照组不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根据人突触相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看家基因GAPDH为内对照,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检测人突触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用特异的抗人突触相关蛋白的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或流式细胞术检测人突触相关蛋白在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THP 1细胞和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人突触相关蛋白基因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致THP 1细胞泡沫化过程中表达增高,与抑制消减杂交结果一致。免疫组织化学或流式细胞术检测,人突触相关蛋白在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THP 1细胞和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与该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人突触相关蛋白在多种细胞中均有表达,人突触相关蛋白基因在单核细胞泡沫化过程中表达增高,可能与单核细胞源性泡沫化细胞形成有关。

    • >临床研究
    • 血管内超声显像在肾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04, 12(1):87-89.

      摘要 (911) HTML (0) PDF 3.07 M (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评价血管内超声显像在肾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15例显著肾动脉狭窄(内径减少>5 0 % )患者在肾动脉介入术前、术后接受肾动脉内血管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肾动脉支架术治疗(共植入15枚支架) ,所选支架直径均根据术前血管内超声图像定量计算所得肾动脉参考直径选择。结果发现,15例患者中13例肾动脉病变由硬性斑块构成,其中2例伴严重钙化,剩余2例为软斑块。血管重构方式12例表现为负性重构,3例为正性重构。病变血管外弹力膜横截面积为119.7±2 3.1mm2 ,管腔横截面积为34.5±9.3mm2 ,斑块面积为85 .2±2 6 .0mm2 。肾动脉支架术治疗手术成功率为10 0 %。结果提示,肾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在判定肾动脉斑块性质、明确狭窄程度、测量管腔直径及指导支架植入有重要临床价值。

    • 高分辨率超声检测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2004, 12(1):90-92.

      摘要 (1004) HTML (0) PDF 3.24 M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2 1例正常对照者、35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血管内经和血流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两组间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收缩压、舒张压和体质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 .0 5或P<0 .0 1) ,而性别、年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均无显著性(P>0 .0 5 )。两组间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率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变化率差异有显著性(P<0 .0 1或P<0 .0 5 ) ,而肱动脉基础内径、肱动脉基础血流量、反应性充血后血流量、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反应性充血后血流量变化率差异无显著性(P>0 .0 5 )。两组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较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率降低(P<0 .0 1)。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与患者年龄(r=- 0 .2 9,P<0 .0 5 )、甘油三酯(r=- 0 .38,P<0 .0 5 )、收缩压(r=- 0 .71,P<0 .0 1)、舒张压(r=- 0 .6 1,P<0 .0 1)、空腹血糖(r =- 0 .6 2 ,P<0 .0 1)、餐后2h血糖(r=- 0 .6 6 ,P<0 .0 1)和体质指数(r=- 0 .4 7,P<0 .0 1)呈负相关。结果提示,代谢综合征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和非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且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较非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更明显;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与年龄、甘油三酯、血压、血糖和体质指数呈负相关

    •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早期发现

      2004, 12(1):93-95.

      摘要 (1015) HTML (0) PDF 3.15 M (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的必要性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共4 91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非选择性或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并对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评价,筛选出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为2 0 % ,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2 .6 % )。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P<0 .0 0 1、P =0 .0 0 3) ,是其早期发现的指标。对怀疑有冠心病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早期发现。

    • >方法学研究
    • 兔自体静脉移植物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2004, 12(1):96-98.

      摘要 (1111) HTML (0) PDF 4.32 M (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自体静脉移植物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以进行干预研究,建立家兔动物模型。将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 =6 )、单纯移植组(n =12 )和高脂移植组(n =12 ) ,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单纯自体颈外静脉移植加普通饲料喂养和自体颈外静脉移植加高脂饲料喂养。实验12周末处死动物,检测血脂水平,同时观察静脉移植段的形态特征。结果发现,高脂移植组出现明显的高脂血症,其颈静脉移植段出现较典型的粥样硬化病变,包括内皮细胞脱落、内膜增生、平滑肌细胞移行增殖、脂质沉积和泡沫细胞形成等;单纯移植组的颈静脉移植段仅有明显的内膜增生和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及增殖,未见明显脂质沉积;而正常对照组及各移植组对侧颈外静脉未见明显异常。结果提示,自体颈外静脉移植结合高脂饲料喂养可成功建立兔自体静脉移植物粥样硬化模型,此模型可用于人自体静脉移植物粥样硬化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等的研究。

    • >研究论文摘要
    • 人突触相关蛋白抗原表位分析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004, 12(1):99-99.

      摘要 (858) HTML (0) PDF 1.25 M (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泡沫化细胞差异表达基因FRG4经生物信息学分析,与人突触相关蛋白基因有很高同源性,经联机检索,有关突触相关蛋白的研究很少,与脂蛋白代谢、泡沫细胞形成和凋亡的关系没有报道。本文在对泡沫化相关基因FRG4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抗原表位分析,制备特异的抗人突触相关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表达和功能提供条件。方法与结果 ①选取抗原多肽:利用ExPASy软件和BioEdit软件对FRG4cDNA序列进行亲水性分析,预测其二级结构;使用Lasergene99软件预测其抗原决定族;根据亲水性、二级结构、偶联难易及实验难度选取抗原13肽PKLVKEEVFWRNY。②多肽合成及交联:采用美国ABI公司的多肽自动合成仪,以固相合成法合成,合成产物经高效液相色谱纯化检测,纯度达到90 %以上;抗原多肽与血兰蛋白用BDB法交联,与不完全弗氏佐剂等体积混合包被。③动物免疫:多点皮下注射抗原免疫新西兰兔,每两周强化免疫一次,第三次免疫后10天取耳血测抗体效价(ELISA法)。④抗血清收获及检测:第四次免疫后第十至十四天经颈动脉放血,分离抗血清,冷冻抽干,- 2 0℃保存。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显示抗体纯度达82 .79% ,抗体滴度为1∶16 0 0 0 ,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在4 0kDa处有一条带,与软件分析结果相符合。结论 制备了高效的免抗人突触相关蛋白多克隆抗体。

    • >研究简报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脂蛋白(a)和D-二聚体的关系

      2004, 12(1):100-101.

      摘要 (994) HTML (0) PDF 2.05 M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脂蛋白(a)及D 二聚体的关系。测定4 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病2 4h内血清脂蛋白(a)和血浆D 二聚体水平,并与2 5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脂蛋白(a)和D 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 5 ) ;脂蛋白(a)水平与D 二聚体呈正相关(P<0 .0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有梗死灶者脂蛋白(a)和D 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无梗死灶者(P<0 .0 5 )。提示脂蛋白(a)及D 二聚体水平升高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 >文献综述
    • 16例心力衰竭诱发高血压的可能性分析

      2004, 12(1):102-103.

      摘要 (892) HTML (0) PDF 2.12 M (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心力衰竭诱发高血压的可能性。根据16例合并有高血压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理论分析,推测心力衰竭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发现,16例患者的心脏扩大与高血压无关,但高血压的发生可能与其心力衰竭有关。结果提示,心力衰竭有诱发高血压的可能性。

    • 骨髓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研究现状

      2004, 12(1):104-106.

      摘要 (883) HTML (0) PDF 3.50 M (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肌细胞在生理和病理状况下存在细胞增殖现象。骨髓干细胞被认为是再生心肌细胞的来源之一。骨髓细胞不论是全髓细胞、造血干细胞,还是间质干细胞,体内移植都可向心肌细胞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功能。体外诱导不仅可出现心肌细胞表型,还表达功能性受体。

    • 促酰化蛋白与促酰化蛋白受体

      2004, 12(1):107-107.

      摘要 (892) HTML (0) PDF 3.44 M (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促酰化蛋白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是调节脂肪功能与脂肪储备的关键因素之一。促酰化蛋白与其效应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在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包括蛋白激酶C途径)参与下,可调控细胞内甘油三酯合成的关键酶———二酰基甘油转酰酶的活性,并影响激素敏感性脂肪酶活性,从而促进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合成,并调控脂肪细胞的分化及成脂作用。同时,影响糖代谢,调节胰岛素的敏感性。促酰化蛋白代谢途径功能失调,将引起一系列脂质代谢紊乱,并认为与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 瘦素功能研究进展

      2004, 12(1):108-112.

      摘要 (905) HTML (0) PDF 6.17 M (1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瘦素由肥胖基因编码,主要由脂肪组织合成,通过受体介导,作用于靶组织,抑制食欲并参与调节能量代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反应等。瘦素受体属I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广泛分布于中枢及外周组织。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与瘦素及其受体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从瘦素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肺炎衣原体感染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2004, 12(1):113-115.

      摘要 (905) HTML (0) PDF 3.48 M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肺炎衣原体具有感染动脉的能力和途径;体外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证实: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各阶段,肺炎衣原体与靶细胞相互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加速其进程;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兔模型能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抗生素的干预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基因多态性与基因突变影响个体对肺炎衣原体的易感性。

    • 心血管病时冠状动脉微血管重构研究进展

      2004, 12(1):116-118.

      摘要 (1029) HTML (0) PDF 5.04 M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冠状动脉微血管在冠状动脉血流量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等都有冠状动脉微血管重构的发生,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血流动力学、神经体液因素、内皮功能障碍、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堆积等多种因素有关。

    • 载脂蛋白A模拟肽的研究进展

      2004, 12(1):119-120.

      摘要 (890) HTML (0) PDF 2.28 M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载脂蛋白A模拟肽具有载脂蛋白A的相同作用。动物实验表明,L 氨基酸合成的载脂蛋白A模拟肽只能注射,D 氨基酸合成的载脂蛋白A模拟肽可口服,它们均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