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2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荷脂细胞胆固醇外向转运的工作模式

      2004, 12(6):621-626. CSTR:

      摘要 (1100) HTML (0) PDF 7.63 M (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荷脂细胞外向转运胆固醇的能力是决定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与转归的关键。参与调控荷脂细胞胆固醇外向转运的蛋白质很多,经归纳、整理,我们提出“四个体系、一个中心、偶联转运、网络调控”的工作模式。即小凹蛋白1胞内转运体系、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1跨膜转运体系、高密度脂蛋白受体(清道夫受体B1)跨膜转运体系、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胞外转运体系和小凹转运中心。以小凹为转运枢纽,小凹蛋白1胞内转运体系首先将胆固醇从胞内转运到细胞膜,贮存于小凹;位于小凹中心的清道夫受体B1跨膜转运体系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1跨膜转运体系随后将胆固醇交给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胞外转运体系;四个转运体系之间进行网络调控。该工作模式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提供一个简明的工作思路。

    • >实验研究
    •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对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

      2004, 12(6):627-631. CSTR:

      摘要 (1006) HTML (0) PDF 5.16 M (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重组2型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 5 (hVEGF16 5 )基因对兔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选取了4 0只新西兰兔,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后随机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等4组,分别向缺血区域心肌注射不同剂量的腺相关病毒载体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 5或磷酸盐缓冲液。4周后取心肌组织和血液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 5基因的表达;制作组织学切片以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于高倍镜下计数缺血区域毛细血管数目。结果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低、中、高剂量组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 5 GAPDHmRNA比值依次为0 .14±0 .0 3、0 .4 0±0 .0 4和0 .6 4±0 .0 4 ,血清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 5含量分别为6 4 .6±8.0ng L、32 7.1±9.9ng L和4 71.6±6 .9ng L ,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 .0 1)。低、中、高剂量组单个高倍视野内的毛细血管数分别为4 .6±1.3、11.6±1.8和2 1.8±3.1条,而对照组为4 .5±1.5条。高、中剂量组的毛细血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 1) ,而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 .0 5 )。相关分析发现毛细血管数与腺相关病毒载体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 5剂量呈正相关关系(r=0 .910 ,P<0 .0 1)。此结果提示,2型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 5基因具有明显的诱导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的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

    • 沥水调脂胶囊对轻度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的影响

      2004, 12(6):632-634. CSTR:

      摘要 (995) HTML (0) PDF 3.29 M (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轻度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血管平滑肌细胞[摘 要] 为了探讨健脾祛痰化瘀方———沥水调脂胶囊对轻度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的影响,采用血清药理学通法制备含药血清,以甲醇除蛋白预处理;以Cu2 + 氧化制备轻度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用磷酸化抗体以WesternBlot方法分析c junN端激酶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和2的磷酸化。结果发现,2 0 %含药血清可明显降低0 .5h和1h轻度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c junN端激酶1磷酸化(P<0 .0 5 ) ,而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和2无明显影响。结果提示,降低c junN端激酶应激活化蛋白激酶信号可能是沥水调脂胶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肾性高血压早期及培哚普利或哌唑嗪干预后的变化

      2004, 12(6):635-638. CSTR:

      摘要 (1048) HTML (0) PDF 4.27 M (1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观察肾性高血压早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及培哚普利或哌唑嗪降压机制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关系,建立两肾一夹高血压大鼠模型,通过放射免疫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血压升高早期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及背根神经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在肾性高血压早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浓度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培哚普利与哌唑嗪均能显著降低血压,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浓度及mRNA表达在两组中的表现有明显差异,培哚普利能进一步升高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和背根神经节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mRNA的表达,而哌唑嗪却降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及mRNA表达。结果提示,肾性高血压早期,大鼠体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浆浓度及mRNA表达升高,培哚普利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合成和释放,可能介导其降压作用。

    • 非诺贝特对兔脂肪细胞摄取及降解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及CD36表达的影响

      2004, 12(6):639-642. CSTR:

      摘要 (1005) HTML (0) PDF 4.25 M (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非诺贝特对高胆固醇血症兔脂肪细胞摄取及降解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将10只新西兰大白兔给予高胆固醇饲料饲养8周后,随机分为高胆固醇组和非诺贝特治疗组,非诺贝特组在饲以高胆固醇饲料的基础上给予非诺贝特(每天30mg kg) ,共4周。另设普通饮食对照组5只。实验结束后,取皮下脂肪组织行脂肪细胞培养,放射配基法测定脂肪细胞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及降解,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脂肪细胞CD36及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3组兔脂肪细胞摄取及降解1 2 5Ⅰ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均呈现一浓度依赖性饱和型曲线,高胆固醇组脂肪细胞摄取及降解1 2 5Ⅰ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非诺贝特组脂肪细胞摄取及降解1 2 5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于高胆固醇组,但仍低于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 5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发现,高胆固醇组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及CD36mRNA表达降低,非诺贝特组CD36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似。以上提示,非诺贝特能改善高胆固醇血症兔脂肪细胞摄取及降解1 2 5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并上调CD36mRNA的表达。

    • 生长素抑制大鼠血管钙化及其可能机制

      2004, 12(6):643-647. CSTR:

      摘要 (1169) HTML (0) PDF 5.30 M (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生长素调节血管钙化的可能机制,用肌肉注射维生素D3和口服尼古丁诱导大鼠血管钙化模型和β甘油磷酸盐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模型,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管和细胞钙含量,磷酸苯二钠法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4 5CaCl2 摄入测定钙沉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生长素、骨桥蛋白和内皮素mRNA表达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浆生长素和内皮素含量。结果表明,维生素D3和尼古丁明显诱导大鼠血管钙化,β磷酸甘油可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采用30和30 0nmol kg生长素治疗大鼠均可抑制血管钙化,且高剂量时效应强于低剂量,与钙化组相比较,血管组织钙化指标均下降并且差异有显著性,而骨桥蛋白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10 - 8~10 - 6 mol L生长素呈浓度依赖性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指标,并上调骨桥蛋白mRNA表达。此外生长素明显下调血浆内皮素浓度及血管组织的内皮素表达,且高剂量生长素的效应更强。结果提示,生长素可能部分通过拮抗血浆和血管组织局部的内皮素系统效应而产生抑制血管组织和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的作用。

    •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基因诱导缺血心肌血管新生

      2004, 12(6):648-650. CSTR:

      摘要 (1061) HTML (0) PDF 3.20 M (1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重组2型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2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诱导家兔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的作用。实验对象为2 0只新西兰兔,手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后随机分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向缺血区域心肌注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腺相关病毒或磷酸盐缓冲液。4周后取心肌及肝、肾等器官组织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制作组织学切片以观察组织病理改变,于高倍镜下计数缺血区域微血管数目。结果发现转染的2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缺血心肌中有表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组缺血区域单个高倍视野内的微血管数为12 .0±1.4条,对照组为4 .5±1.5条,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 .0 1)。2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组的肝脏、肾脏、脾脏、角膜和睾丸标本中均未发现2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病理检查也未发现组织结构异常。说明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2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可以有效地转染入家兔缺血心肌,并具有明显的诱导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的作用,且基因表达仅限于心肌。

    • 大脑皮层微血管内皮细胞可能是脑内血液缘流保护性屏障

      2004, 12(6):651-655. CSTR:

      摘要 (981) HTML (0) PDF 5.13 M (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因发现儿童大脑皮层内的微血管内皮是粗糙的,象树皮样,故提出血液缘流保护性屏障假说。为验证这一假说,在18例经1∶6福尔马林与碳素墨水混合液灌注的儿童尸头的大脑半球光学切片上观察了大脑皮层微血管的形态特征,发现大脑皮层内存在着4种微血管:大脑皮层浅动脉、中动脉、深动脉和皮质髓质动脉。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10例经甲基丙烯酸甲酯灌注的儿童尸头的大脑皮层微血管构筑腐蚀筑型,发现儿童大脑皮层内的微血管内皮是粗糙的,形态就象树皮。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家兔大脑皮层内微循环,血浆被用荧光素标记后,镜下可无损伤动态观察大脑皮层下30 0 μm的大脑皮层内微循环。在给予川芎嗪和去甲基肾上腺素引起大脑皮层内血管口径变化的血管内的血液轴流和缘流的荧光灰度被图象分析系统采取,并绘出荧光灰度曲线。在正常状态下,显示口径为12 1.5 6 μm大脑皮层内血管在舒缩运动时血液缘流的厚度没有减少(P>0 .0 5 ) ;口径为6 0 .0 0 μm大脑皮层内血管在舒缩运动时血液缘流的厚度没有减少(P>0 .0 5 ) ;在休克状态下口径为6 0 .15 μm大脑皮层内血管在舒缩运动时血液缘流的厚度没有减少(P>0 .0 5 ) ;口径为4 8.84 μm大脑皮层内血管在舒缩运动时血液缘流的厚度没有减少(P>0 .0 5 )。大脑皮层内血管运动的微血管内存在着稳定的血液缘流对血管内皮有保护性屏障作用,这一血液缘流保护性屏障能够覆盖大脑皮层内血管的内皮,使血管内皮不受损伤,避免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 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胰岛素抵抗和血清瘦素水平对血脂的影响

      2004, 12(6):656-658. CSTR:

      摘要 (922) HTML (0) PDF 3.21 M (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建立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模型,探讨胰岛素抵抗和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对血脂的影响。采用高果糖饲料喂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观察其血压、胰岛素、瘦素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喂养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压、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明显升高,血清瘦素、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模型组中,胰岛素抵抗与血压、血清瘦素和甘油三酯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显著负相关;血清瘦素与血压、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和甘油三酯呈显著正相关。结果提示,高果糖饲料可诱导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发生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瘦素血症和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和瘦素对脂代谢有广泛影响。

    • 阿魏酸钠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和内皮素1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影响

      2004, 12(6):659-661. CSTR:

      摘要 (1036) HTML (0) PDF 3.13 M (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阿魏酸钠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二聚体和内皮素1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组织块外生法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采用改良的Boyden微孔膜双槽法进行细胞迁移实验,荧光染料Fura 2 /AM法测定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发现,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二聚体和内皮素1均可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作用峰值浓度分别为10 μg/L和10 - 7mol/L。阿魏酸钠(10 - 7~10 - 3mol/L)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上述物质诱导的细胞迁移,10 - 3mol/L阿魏酸钠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二聚体和内皮素1诱导的细胞迁移的抑制率分别为85 .0 4 %和81.92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二聚体和内皮素1促进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P<0 .0 5 ) ,作用峰值浓度分别为10μg/L和10 - 8mol/L。阿魏酸钠明显抑制该作用,峰抑制率分别为80 .14 %和76 .6 9%。以上提示,阿魏酸钠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升高来抑制上述物质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

    • 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变化的机制

      2004, 12(6):662-664. CSTR:

      摘要 (1091) HTML (0) PDF 3.22 M (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后衰竭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和核因子κB活化与心肌胶原含量、心功能的相互关系,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心肌梗死模型,同时设假手术组,分别在4周、8周和12周后检测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指标。同时检测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水平、核因子κB活性、明胶分解活性和心肌胶原容积指数。结果发现,心肌梗死后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显著增加,呈时间依赖性,与心功能呈负相关;心肌梗死后4周、8周和12周时心肌核因子κB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活性以及胶原容积指数均呈进行性增加,而心功能逐渐恶化。以上说明,衰竭心肌核因子κB持续活化、肿瘤坏死因子α过度表达和明胶分解活性增强可能是导致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和心力衰竭的重要机制之一。

    •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家兔血管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表达及氯沙坦的干预作用

      2004, 12(6):665-668. CSTR:

      摘要 (1079) HTML (0) PDF 4.00 M (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家兔血管增生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家兔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评价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家兔血管组织学、增殖细胞核抗原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蛋白表达和组织胆固醇含量的改变以及口服氯沙坦的干预效应。结果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组血管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氯沙坦干预组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较动脉粥样硬化组显著下降,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血管壁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均<0 .0 0 1) ,主动脉组织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P<0 .0 5 )。结果提示,服用氯沙坦可明显减轻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内膜增生,抑制血管损伤时血管壁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蛋白表达,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从而可能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抗血小板制剂对家兔血管成形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表达的影响

      2004, 12(6):669-672. CSTR:

      摘要 (1084) HTML (0) PDF 3.35 M (1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观察抗血小板制剂西洛他唑对血管成形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表达的影响。建立家兔二次损伤的血管成形术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及西洛他唑组。观察血管成形术后4周腹主动脉内膜增生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及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和2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发现,血管成形术4周后,西洛他唑组新生内膜面积减少,管腔面积增大,与高脂组相比差异显著;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及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和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与高脂组相比明显减低。结果提示,抗血小板制剂西洛他唑可以抑制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表达,干预基质代谢,抑制内膜增生。

    • 福辛普利、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对人血单核细胞中核因子κB的影响

      2004, 12(6):673-676. CSTR:

      摘要 (992) HTML (0) PDF 3.79 M (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福辛普利、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对人血单核细胞受细菌脂多糖刺激时核转录因子c Rel p6 5活化的影响。从健康产妇脐带血分离出单核细胞,与脂多糖及脂多糖加不同药物培养,按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抽提蛋白。用WesternBiotting技术检测p5 0和p6 5在胞质和胞核中的变化。结果发现,福辛普利、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可减弱IκBα的降解,抑制p6 5由胞浆转至核内。结果提示,部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在受脂多糖刺激时人血单核细胞转录因子的活化可产生抑制作用。

    • 4-羟基-2-壬烯酸诱导培养的主动脉内皮细胞DNA损伤

      2004, 12(6):677-679. CSTR:

      摘要 (1040) HTML (0) PDF 3.03 M (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4 羟基 2 壬烯酸对体外培养的主动脉内皮细胞作用,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DNA损伤,对体外培养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在不同浓度4 羟基 2 壬烯酸作用下产生的DNA损伤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体外培养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分别用5 μmol L、10 μmol L和15 μmol L 4 羟基 2 壬烯酸处理10h后彗星试验的尾距分别为32 .8±1.1、4 4 .3±1.0和74 .6±1.0 ,与未用4 羟基2 壬烯酸处理的正常对照组彗星试验的尾距(6 .0±0 .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 0 1) ,经1μmol L 4 羟基2 壬烯酸处理后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彗星试验的尾距为11.3±0 .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 .0 5 )。结果提示,4 羟基 2 壬烯酸可导致体外培养的主动脉内皮细胞的DNA损伤,并随着4 羟基 2 壬烯酸的浓度增高DNA损伤加剧。

    • >临床研究
    • 降低血浆内皮素1对高血压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影响

      2004, 12(6):680-682. CSTR:

      摘要 (1047) HTML (0) PDF 2.98 M (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观察普罗布考降低血浆内皮素1对高血压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影响,将12 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高血压对照组和抗氧化治疗组,分别予长效心痛定、长效心痛定加普罗布考治疗12周。另设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内皮素1、血、尿β2 微球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结果发现,高血压病患者存在内皮功能和早期肾功能损害;降压治疗后,内皮素1、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尿β2 微球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 .0 5 ) ;而抗氧化治疗组上述指标下降更明显(P<0 .0 1)。抗氧化治疗较单纯降压治疗更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逆转高血压病患者的早期肾损害,提示内皮功能损害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患者的肾损害。

    • 湖北地区老年冠心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β基因的多态性

      2004, 12(6):683-685. CSTR:

      摘要 (1146) HTML (0) PDF 3.97 M (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湖北地区老年冠心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β80 4C A多态性分布、肿瘤坏死因子β血清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结合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对2 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和2 39例健康对照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β80 4C A进行基因分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水平。结果发现,CC、CA和AA型基因在冠心病组频率分别为2 5 .9%、4 9.3%和2 4 .8% ,在对照组分别为37.2 %、4 5 .6 %和17.2 % ,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AA基因型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 5 )。基因型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AA型和CA型患者冠心病的风险是CC型的1.70 1倍(OR =1.70 1,95 %CI为1.173~2 .4 6 6 )。冠心病组肿瘤坏死因子β血清水平(47±2 2ng L)明显高于对照组(13±11ng L) (P<0 .0 5 ) ,两组中AA基因型者肿瘤坏死因子β血清水平均略高于CC型和CA型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 .0 5 )。以上提示,肿瘤坏死因子β80 4C 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有相关性,80 4A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易感基因。

    •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的变化

      2004, 12(6):686-686. CSTR:

      摘要 (866) HTML (0) PDF 993.04 K (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C 反应蛋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的变化,探讨C 反应蛋白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患者2 0例及同期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30例。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12h及术后12h分别采静脉血2mL ,采用透射比浊法,应用日立自动分析仪测C反应蛋白。结果 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为5 .8±0 .3mg L ,术后为18.5±1.2mg L ,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 .0 5 ) ;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为4 .3±0 .5mg L ,术后为4 .5±0 .6mg L ,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 .0 5 )。另两组病人同期的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 5 )。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C 反应蛋白增高与内皮损伤、斑块破裂、局部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且C 反应蛋白可能与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相关。因此C 反应蛋白可作为临床评估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尿肽和左心室重塑的影响

      2004, 12(6):687-689. CSTR:

      摘要 (1042) HTML (0) PDF 4.21 M (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尿肽水平和左心室重塑的影响。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 6例,胸痛发作12h内成功再灌注者38例为再灌注组,再灌注失败或未进行再灌注者18例为非再灌注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入院即刻、2 4h、4 8h、7天、14天及2 8天时血浆脑钠尿肽水平;入院后3~5天、2 8天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并计算它们的变化量。结果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尿肽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再灌注组血浆脑钠尿肽水平呈单峰曲线,非再灌注组呈双峰曲线;再灌注治疗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钠尿肽水平,其第7天时浓度升高不明显,未形成第2个高峰。再灌注可减少左心室容积增加并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提示,早期再灌注可明显降低血浆脑钠尿肽水平并减轻左心室重塑。

    • 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血压的影响

      2004, 12(6):690-690. CSTR:

      摘要 (1021) HTML (0) PDF 1.05 M (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核心,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观察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的变化,以及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的影响。方法 二月龄雄性Wistar大鼠30只(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 ,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胰岛素抵抗1组(简称胰岛素1组)、胰岛素抵抗2组(胰岛素2组)和对照组。前2组喂服果糖2 8d后,胰岛素1组用罗格列酮溶液[5mg (kg·d) ]灌胃14d ,胰岛素2组用自来水灌胃14d。分别于实验开始时、第2 8d和第4 2d取血,快速血糖仪测定血糖,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ln(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 ;并测血压和心率。实验结束时(第4 2d)取下腔静脉血10mL ,离心后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金属蛋白酶9。结果 实验开始时3组胰岛素、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血压无明显差异。第2 8d胰岛素1组和2组血压为136 .2±7.1mmHg和138.3±3.5mmHg ,高于对照组(12 6 .5±9.3mmHg,P<0 .0 5 ) ;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为2 .71±0 .36和2 .74±0 .2 2 ,低于对照组( 1.78±0 .4 1,P<0 .0 1) ;胰岛素1组和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 .0 5 )。第4 2d时胰岛素1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指数(- 2 .5 1±0 .30 )明显高于2组(- 3.2 1±0 .33,P<0 .0 1) ;血压(12 5 .4±9.9mmHg)明显低于2组(133.9±6 .0mmHg ,P<0 .0 5 )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含量为5 .4 5±1.18μg L ,明显低于2组(7.95±3.4 2 μg L ,P<0 .0 5 ) ,虽仍高于对照组(3.17±2 .0 6 μg L)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 5 )。结论 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正常大鼠相比明显升高;罗格列酮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可降低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血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有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的作用。

    • 凝血因子Ⅶ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相关性

      2004, 12(6):691-694. CSTR:

      摘要 (1089) HTML (0) PDF 4.37 M (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关系。采用侯选基因及病例—对照的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凝血因子Ⅶ基因MspI多态性分析并确定基因型,同时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测定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结果发现,与高血压组比较,脑梗死组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显著增高(2 .78±0 .5 9比2 .5 3±0 .6 2 μg L ,P<0 .0 5 ) ;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 .5 3±0 .6 2比2 .4 1±0 .6 1μg L ,P>0 .0 5 )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增高是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OR =1.134,P<0 .0 5 ) ;凝血因子Ⅶ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定律,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 .0 5 ) ;各组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均与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显著相关,M1 M1 纯合子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显著高于M2 等位基因携带者(P<0 .0 5 )。以上提示,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增高是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受其基因MspI多态性的影响。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环氧合酶2mRNA表达及阿托伐他汀的作用

      2004, 12(6):695-697. CSTR:

      摘要 (956) HTML (0) PDF 3.01 M (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环氧合酶2表达及阿托伐他汀的影响,探讨环氧合酶2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和他汀类药物的抗炎机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的方法,观察4 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18例健康自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环氧合酶2的表达,同时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单核细胞在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0~10 μmol L)干预2 4h后环氧合酶2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环氧合酶2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6 4±0 .2 5比0 .5 9±0 .2 1,P<0 .0 5 )。阿托伐他汀在体外明显抑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环氧合酶2的表达(P<0 .0 5 ) ,且呈浓度依赖性。结果提示,环氧合酶2在动脉粥样硬化炎症中起作用,阿托伐他汀明显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环氧合酶2的表达,环氧合酶2可能是阿托伐他汀发挥降脂外抗炎作用的靶点之一。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2004, 12(6):698-700. CSTR:

      摘要 (985) HTML (0) PDF 3.12 M (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 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2 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三支血管病变组(n =31)、双支血管病变组(n =18)和单支血管病变组(n =2 0 ) ,比较各组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的差异和分析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关系。结果发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 .0 5 )和对照组(P<0 .0 5 ) ;三支、双支血管病变组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P<0 .0 5 )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呈正相关(r=0 .2 2 4 ,P<0 .0 5 )。结果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存在内皮功能的损害和高凝状态,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是识别与预测不稳定性斑块的指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受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程度的影响。

    • 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的血管内超声特征

      2004, 12(6):701-703. CSTR:

      摘要 (1075) HTML (0) PDF 3.25 M (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病变的结构特点,探讨轻中度狭窄病变斑块不稳定的机制。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轻中度狭窄(直径狭窄率2 0 %~6 0 % ) 6 2例及重度狭窄2 6例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显像检查,分析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其狭窄程度。结果发现,轻中度狭窄患者中软斑块(6 8.2 %比15 .4 % ,P<0 .0 1)、薄纤维帽(6 5 .9%比7.7% ,P<0 .0 1)显著多于重度狭窄患者,并且斑块破裂(2 8.2 %比7.7% ,P<0 .0 1)及正性重构(5 1.8%比0 % ,P<0 .0 1)也显著多于重度狭窄患者。轻中度狭窄患者偏心斑块检出率显著多于重度狭窄者(84 .7%比30 .1% ,P<0 .0 1) ,但钙化少见(16 .5 %比84 .6 % ,P<0 .0 1)。结果提示,冠状动脉造影轻中度狭窄患者多数具有不稳定性斑块的结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轻中度狭窄者容易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血小板活化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2004, 12(6):704-706. CSTR:

      摘要 (1082) HTML (0) PDF 3.37 M (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6 1例对照者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PAC 1和CD6 2P阳性率,同时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PAC 1和CD6 2P阳性率(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分别为14 .13±5 .75和15 .80±8.89,颈动脉正常脑梗死组分别为11.70±5 .32和12 .36±6 .4 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分别为7.78±5 .17和7.5 5±5 .2 8,颈动脉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 .77±3.71和5 .0 5±4 .0 1) (P<0 .0 1) ;不管在脑梗死组还是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PAC 1和CD6 2P阳性率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者(P<0 .0 5 ) ,且以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最高。此结果提示,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二者均有关系,活化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活性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2004, 12(6):707-709. CSTR:

      摘要 (1071) HTML (0) PDF 3.08 M (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核因子κB活性,研究核因子κB活性与C反应蛋白、斑块稳定型等的关系,以明确核因子κB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判断价值。测定入院时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例高血压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p5 0吸光度值,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后2周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p5 0吸光度值,并行血压、血脂、血C反应蛋白等检查。结果发现,入院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核因子κBp5 0吸光度值为0 .6 94±0 .16 ,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高血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 1)。入院两周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n =2 8)核因子κBp5 0吸光度值降低(0 .15 7±0 .0 5 9) ,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显著(P<0 .0 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p5 0的吸光度值与血糖水平有正相关关系(r=0 .5 12 ,P<0 .0 1) ,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有正相关关系(r=0 .771,P<0 .0 1)。结果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的活性增高,可以反映斑块的不稳定型与破裂,并有助于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性

    •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水平延长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

      2004, 12(6):710-712. CSTR:

      摘要 (1054) HTML (0) PDF 2.97 M (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多项指标检测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来探索ST段水平延长≥0 .12s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对33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并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发现ST段水平延长≥0 .12s,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优于ST段水平下移和缺血T波。在冠状动脉轻度病变中,敏感性分别是5 1%、4 1%和38% ;中度病变中是75 %、5 2 %和5 6 % ;三者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 1) ;重度病变中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此外,ST段水平延长≥0 .12s与冠状动脉造影各支冠状动脉病变特征进行对比发现:在单支和多支病变患者中,当狭窄<90 %时阳性率是4 7%和6 9% ;狭窄>90 %时,阳性率是73%和10 0 %。两者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 1)。说明ST段水平延长≥0 .12s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高,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对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价亦有价值。

    •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和血小板内钙离子含量的变化

      2004, 12(6):713-715. CSTR:

      摘要 (1217) HTML (0) PDF 3.19 M (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Binswager病患者外周血血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探讨钙离子异常分布与Binswager病形成的关系,并寻找预防措施。Binswager病患者2 6例,健康对照者2 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血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发现,Binswager病组血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 5 )。重度脑萎缩组钙离子含量高于轻中度脑萎缩组。智能检查评分结果发现,痴呆组血细胞钙离子增加较正常组及痴呆前期组明显(P<0 .0 5 )。结果提示,Binswager病形成机制与钙离子浓度分布异常有关。钙离子分布异常可能激活细胞内源性核酶和T淋巴细胞受体的交联诱发突触传递中神经递质释放,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和血小板聚集性改变,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程度。应用钙拮抗剂可预防因脑循环障碍所致的Binswager病。

    • >流行病学研究
    • 溶基质素1基因启动子区5A/6A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群脑血栓形成发病无关

      2004, 12(6):716-718. CSTR:

      摘要 (1007) HTML (0) PDF 2.94 M (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溶基质素1基因启动子区5A 6A多态性与脑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分子杂交技术对该多态性在中国北方人群脑血栓患者(112 2例)中的分布进行检测和分析,并与无脑血管病变的人群(112 3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5A 6A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符合Hardy 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脑血栓患者中5A5A、5A6A、6A6A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 .5 0 %、2 7.6 3%和6 9.88% ,对照组分别为2 .2 3%、2 6 .18%和71.5 9% ;两组人群5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6 .31%和15 .32 % ,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 5 )。结果提示,溶基质素1基因启动子区5A 6A多态性不是中国人群脑血栓形成发病的遗传学标记物。

    • 北京部分职业人群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参考值及其分布

      2004, 12(6):719-722. CSTR:

      摘要 (1281) HTML (0) PDF 3.97 M (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表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外一切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脂蛋白(以胆固醇含量表示)的总和,用总胆固醇减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可算出。为了解北京部分职业人群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参考值及其分布,选择调查2 0 0 0~2 0 0 1年来院体检的北京市事业及企业单位干部与职工(不包括体力劳动者) ,共计2 816 1人(男 女为6 4 ) ,年龄2 0~85岁。按标准化要求空腹测定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以Freidewald公式计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发现,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随年龄上升,5 0岁以下男性高于女性,5 0岁以上女性高于男性。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年龄标化均值男为3.4 7mmol L、女为3.2 9mmol L ,但老年男为3.90mmol L、老年女高达4 .2 1mmol L。假定甘油三酯在临界值(1.7mmol L)时,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0 .77mmol L ,由于该组人群甘油三酯水平较低,各年龄组两项指标的差距都或多或少地低于0 .77mmol L。调查所得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美国全国有代表性的数据大约低2 0 % (男女相近) ,以上表明北京部分职业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危险明显低于美国人。

    • >研究简报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

      2004, 12(6):723-724. CSTR:

      摘要 (861) HTML (0) PDF 2.18 M (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将我院资料较完整的138例患者,分心肌梗死发病6h内(72例)和6h以上(6 6例)两组,测算术前和术后第1天心电图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结果发现,两组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间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QT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 .0 1) ,且发病6h以内组显著小于6h以上组(P<0 .0 5 ) ;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4 .2 %和7.6 % (P =0 .394 )。结果提示,成功的介入治疗能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离散度,介入治疗施行得越早则减小QT离散度的效果越好。

    •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2004, 12(6):725-726. CSTR:

      摘要 (1031) HTML (0) PDF 2.09 M (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超声检测颈椎病合并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价值,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5 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的形态结构,检测其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和血流量。将测得的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颈椎病组椎动脉的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明显增高(P<0 .0 5 ) ,而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血流量轻微下降(P>0 .0 5 ) ,但差异无显著性。以上提示,彩色多普勒超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了椎动脉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依据。

    • 通心络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2004, 12(6):727-728. CSTR:

      摘要 (933) HTML (0) PDF 2.14 M (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通心络对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其机制。36只健康家兔随机分球囊损伤组(n =12 )、球囊损伤+通心络组(n =12 )和假手术组(n =12 ) ,分别于第7天及2 8天处死家兔。组织切片行Wergert弹力纤维染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行形态学观察及形态计量分析。结果发现,球囊损伤组与球囊损伤+通心络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内膜面积、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之比显著增大,管腔面积显著减小(P<0 .0 5 )。三组均有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但球囊损伤组较球囊损伤+通心络组及假手术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阳性百分率、增殖指数显著增高(P<0 .0 5 )。结果提示,通心络可抑制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这一作用的机制可能与通心络抑制动脉壁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有关。

    • >方法学研究
    • 胰酶消化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2004, 12(6):729-731. CSTR:

      摘要 (1063) HTML (0) PDF 2.91 M (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胰酶消化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并和其他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培养方法相比较。在无菌条件下分离雄性Wistar大鼠胸主动脉血管中膜,剪碎中膜,在37℃用10mL 0 .2 5 %胰酶消化大约3.5h。中止消化后,在10 0g条件下离心5min ,收集细胞种入2 5cm2 细胞培养瓶。结果发现,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至少可以传2 0代以上,并且细胞形态、生长特点、平滑肌a 肌动蛋白表达不发生明显的改变。结果提示,与目前的平滑肌细胞培养方法相比,胰酶消化法培养平滑肌细胞的方法重复性好,原代培养的平滑肌细胞具有数量多、生长迅速的特点。

    • >短篇报道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及其抗体的临床意义

      2004, 12(6):732-732. CSTR:

      摘要 (923) HTML (0) PDF 914.72 K (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densityli poprotein ,ox LDL)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独立危险因子,其抗体(Anti ox LDL)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浆中明显升高,且随病人血管再通而降低。自2 0 0 2年2月到2 0 0 3年4月我们测定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浆中ox LDL、Anti ox LDL变化,以探讨它们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10 6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4 2例,不稳定....

    • >文献综述
    • 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2004, 12(6):733-736. CSTR:

      摘要 (1099) HTML (0) PDF 5.06 M (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是冠心病独立的预测因子和重要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有:参与胆固醇逆转运;抗氧化和抗炎;抗血栓、促纤溶;保护内皮功能等。高密度脂蛋白与载脂蛋白和其密度、大小相关的异质性也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能明显减少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冠心病或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对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进行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药物的治疗。

    • 他汀类药物的抗高血压和改善心室重构作用

      2004, 12(6):737-739. CSTR:

      摘要 (930) HTML (0) PDF 4.82 M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他汀类药物的调脂外作用已愈来愈受到临床关注。众多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有直接和间接的抗高血压和改善心室重构作用。他汀类药物通过对血管内皮功能、G蛋白、胰岛素抵抗、血管紧张素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和活性氧的影响,从而拮抗高血压和改善心室重构。

    • 细胞外基质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的研究进展

      2004, 12(6):740-742. CSTR:

      摘要 (885) HTML (0) PDF 3.47 M (1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外基质主要包括胶原,氨基多糖,弹性蛋白和糖蛋白等成分。细胞外基质通过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上的整合素受体结合,形成粘着斑,激活粘着斑激酶,触发细胞内一系列信号传导,从而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产生影响。

    •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进展

      2004, 12(6):743-744. CSTR:

      摘要 (990) HTML (0) PDF 2.44 M (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认为炎症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理中扮演主要角色。多种临床研究发现,几种炎症标记物的血浆水平与未来的心血管危险性相关联,比如C反应蛋白、细胞粘附分子等。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一组重要的基质降解酶,在脂质富积的动脉粥样斑块部位表达增高,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促进斑块的破裂。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是一种潜在的促动脉粥样硬化的基质金属蛋白酶,能特异性激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其在血浆中水平的升高,可以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新的生物化学血清学指标。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