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心肌肥大过程中的信号转导

      2005, 13(2):125-128.

      摘要 (962) HTML (0) PDF 4.47 M (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肌肥大是一常见而重要的临床的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涉及到诸多因素,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从酪氨酸激酶受体gp130、小G蛋白家族、蛋白激酶C、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和钙信号等方面介绍心肌肥大相关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近况,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一探讨。

    • >实验研究
    • 旋覆花内酯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环加氧酶2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2005, 13(2):129-132.

      摘要 (1065) HTML (0) PDF 3.91 M (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旋覆花内酯对脂多糖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激活及促炎基因环加氧酶2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Western印迹检测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细胞核中P6 5水平,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环加氧酶2基因表达的活性。结果 12 .5、2 5和5 0 μmol/L的旋覆花内酯分别使脂多糖诱导的环加氧酶2mRNA表达水平降低35 .85 %、4 2 .4 6 %和5 3.4 6 % ;使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分别降低9.77%、4 0 .87%和4 6 .83%。旋覆花内酯能够拮抗脂多糖诱导的核因子κB亚单位P6 5核移位,用该化合物预处理细胞后再用脂多糖诱导时,细胞核内的P6 5水平不再升高。结论 旋覆花内酯通过抑制核因子κB的活化而抑制促炎基因环加氧酶2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 氧化应激所致C2C12肌源细胞核仁损伤的分子机制

      2005, 13(2):133-137.

      摘要 (1049) HTML (0) PDF 4.83 M (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诱导细胞核仁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向传代培养的C2C12肌源细胞中加入0 .5mmol/L过氧化氢以模拟氧化应激。结果 甲苯胺兰染色发现正常C2C12细胞可见一个位于中央的,浓染致密的核仁颗粒。过氧化氢处理后3h ,可见明显的核仁分离,处理6h最为明显。细胞总蛋白质合成能力分析发现过氧化氢处理后6h细胞总蛋白质合成能力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比P<0 .0 5 ) ,并持续至2 4h。免疫印迹检测核仁素(又称C2 3)发现,过氧化氢处理1h后可见一80kDa条带,而其110kDa主带明显减弱,过氧化氢处理6h和12h最为明显。用脂质体将核仁素反义核酸导入细胞后2 4h ,免疫印迹发现核仁素表达明显被抑制,同时也可观察到细胞总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及明显的核仁分离。结论 氧化应激通过诱导核仁蛋白质核仁素的裂解并使其110kDa全长分子的量减少,而导致C2C12细胞核仁损伤。

    • 利用爪蟾卵母细胞建立人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系统

      2005, 13(2):138-142.

      摘要 (1103) HTML (0) PDF 5.31 M (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爪蟾卵母细胞中建立人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的表达系统,此系统可被用于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冰块麻醉爪蟾,切取卵巢,获得V、VI期卵母细胞,经用1g/L胶原酶孵育过夜除去卵母细胞外层的卵巢膜和滤泡膜,培养3天后存活率仍可达95 %以上。用DiI标记的低密度脂蛋白荧光配体测定膜上结合荧光,发现V、VI期卵母细胞膜上未见有内源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如将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质粒p3.7低密度脂蛋白导入爪蟾卵母细胞核中,培养后用DiI标记的低密度脂蛋白配体测定可见膜上发出红色荧光,用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抗体经免疫荧光检测法测定可见膜上有绿色荧光,免疫胶体金标记透射电镜检测可见膜上有内吞的胶体金颗粒。结论 外源性的人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能在爪蟾V、VI期卵母细胞中表达,此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系统可用于中药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机理的研究。

    • 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WEB2086抑制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

      2005, 13(2):143-145.

      摘要 (1080) HTML (0) PDF 3.05 M (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WEB2 0 86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斑块内血管新生和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 8周龄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普通饲料喂养2 4周,然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WEB2 0 86组2组,每组18只。两组均普通饲料,对照组普通饮水,WEB2 0 86组则在普通饮水中加入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WEB2 0 86 (43mg/L)。继续喂养8周后,空腹18h采血,安乐死,取材。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血清脂质含量,CD31全层铺片检测斑块内毛细血管密度,含斑块的主动脉环置于matrigel中培养检测斑块新生毛细血管的能力,苏丹Ⅳ染色检测斑块面积。结果 WEB2 0 86对血清脂质无明显影响。WEB2 0 86明显抑制粥样斑块内毛细血管平均密度(34.6 %±10 .2 %比16 .1%±6 .7% ,P<0 .0 1)、明显抑制含斑块的主动脉环在matrigel中新生毛细血管(172 .3±4 0 .6比73.1±2 4 .9,P<0 .0 5 )、显著减小主动脉斑块面积(31.4 %±9.7%比17.5 %±6 .3% ,P<0 .0 1)。结论 WEB2 0 86对血脂无明显影响,但可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和减小斑块面积。

    •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人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AMilano在肌源性细胞C2C12中的表达

      2005, 13(2):146-150.

      摘要 (929) HTML (0) PDF 5.34 M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重组2型腺相关病毒为载体介导人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AMilano在小鼠肌源性细胞C2C12中的表达,探索一种崭新的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途径。方法 以正常人肝组织中抽提的RNA为模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获得人载脂蛋白AcDNA ,点突变制备载脂蛋白AMilanocDNA。分别将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AMilano的cDNA插入重组2型腺相关病毒载体质粒,并与辅助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2 93T获得编码人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AMilano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粗提后以冰乙醇法进行浓缩。斑点杂交检测重组2型腺相关病毒载体滴度,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其纯度。分别用含载脂蛋白A或载脂蛋白AMilanocDNA的编码人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AMilano的重组腺相关病毒对小鼠肌源性细胞C2C12进行感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序列正确,点突变成功。编码人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AMilano的重组腺相关病毒的滴度均在2×10 14 个/L左右。重组2型腺相关病毒纯度良好。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AMilano分别获得0 .39±0 .0 4mg/L和0 .31±0 .0 3mg/L的表达水平。结论 成功制备表达载脂蛋白A或载脂蛋白AMilano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并在C2C12细胞中获得有效表达,为进一步探索方便、安全的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方法打下了基础。

    • 糖基化终产物促进U937巨噬细胞高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

      2005, 13(2):151-154.

      摘要 (1002) HTML (0) PDF 4.16 M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糖基化终产物对U937巨噬细胞高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糖基化终产物与诱导分化4 8h后的U937细胞共同孵育,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清道夫受体BI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10 0、2 0 0和4 0 0mg/L糖基化终产物刺激后U937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BI蛋白表达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18.94±3.5 6、2 7.86±4 .39及35 .0 8±2 .37,较牛血清白蛋白组明显升高(13.76±3.74 ,P<0 .0 5 ) ;4 0 0mg/L糖基化终产物作用6、12、2 4及4 8h后,细胞清道夫受体BI表达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16 .87±5 .6 5、2 5 .6 8±6 .97、35 .0 8±8.37及39.6 8±9.37,较0h组明显升高(12 .0 2±3.4 7,P<0 .0 5 )。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4 0 0mg/L牛血清白蛋白及10 0、2 0 0和4 0 0mg/L糖基化终产物刺激后细胞清道夫受体BI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 .32±0 .0 3、0 .5 3±0 .0 5、0 .6 4±0 .0 4和0 .89±0 .0 5 ;4 0 0mg/L糖基化终产物作用0、6、12、2 4及4 8h后,U937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BI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 .4 1±0 .0 1、0 .6 2±0 .0 5、0 .80±0 .0 8、0 .87±0 .0 5、1.2 4±0 .13。结论 糖基化终产物可增加U937巨噬细胞高密度脂蛋白受体蛋白和mRNA的表达,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 白细胞介素8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

      2005, 13(2):155-157.

      摘要 (1079) HTML (0) PDF 3.21 M (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8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方法 参照ZeaLonga线栓法制作急性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1h再灌注3、6、12、2 4及4 8h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的浓度。结果 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含量于再灌注3h达最高(P<0 .0 1) ,随后缓慢下降,再灌注2 4h降至对照水平;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含量于再灌注6h达高峰(P<0 .0 1) ,再灌注12h后下降,但再灌注6h与12h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白细胞介素8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 肝X受体激动剂对人THP-1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和肝X受体α、β亚型表达的影响

      2005, 13(2):158-162.

      摘要 (911) HTML (0) PDF 5.17 M (1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肝X受体激动剂3β- 羟基- 5α,6α- 环氧胆烷酸甲酯和进口肝X受体激动剂激动剂T 0 90 1317对THP 1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肝X受体激动剂α和肝X受体激动剂β亚型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3β- 羟基- 5α,6α- 环氧胆烷酸甲酯和T 0 90 1317作用前后THP 1细胞源性巨噬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肝X受体激动剂α和肝X受体激动剂β的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3β- 羟基- 5α,6α- 环氧胆烷酸甲酯和T 0 90 1317均能显著上调THP 1细胞中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和肝X受体激动剂α的mRNA表达(P<0 .0 1) ,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在对肝X受体激动剂β表达的影响方面,低浓度的T 0 90 1317能明显上调肝X受体激动剂β的表达,而3β- 羟基- 5α,6α-环氧胆烷酸甲酯只有在较高浓度时(10 μmol/L)才表现出上调肝X受体激动剂β表达的作用(P<0 .0 5 )。结论 3β羟基- 5α,6α-环氧胆烷酸甲酯以激动肝X受体激动剂α为主,并与T 0 90 1317一样,可上调THP 1细胞中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和肝X受体激动剂α的表达。

    • 血管紧张素1-7抑制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

      2005, 13(2):163-166.

      摘要 (1066) HTML (0) PDF 4.29 M (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1 -7对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在培养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中,用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1 7刺激,检测蛋白激酶C、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及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以氚标胸腺嘧啶和氚标亮氨酸掺入量反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指标。结果 血管紧张素1 -7既能明显抑制基础状态下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蛋白激酶C、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P<0 .0 1或P<0 .0 5 ) ,又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刺激下的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蛋白激酶C、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P<0 .0 1或P<0 .0 5 )。血管紧张素1 7能明显抑制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氚标胸腺嘧啶和氚标亮氨酸掺入(P<0 .0 1或p<0 .0 5 ) ;而血管紧张素Ⅱ则促进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氚标胸腺嘧啶和氚标亮氨酸掺入(P<0 .0 1或P<0 .0 5 )。血管紧张素1- 7还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刺激下的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氚标胸腺嘧啶和氚标亮氨酸掺入(P<0 .0 1或P<0 .0 5 )。结论 血管紧张素1- 7可能通过影响蛋白激酶C、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和钙调神经磷酸酶信号通路,发挥抑制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

    • 塞来昔布与小剂量阿司匹林合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2005, 13(2):167-170.

      摘要 (1228) HTML (0) PDF 4.36 M (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特异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塞来昔布与小剂量阿司匹林合用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方法 8周龄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的C5 7BL/ 6小鼠分为阿司匹林组(n =10 )、阿司匹林+塞来昔布组(n=11)及安慰剂对照组(n =8) ,均予西方饮食喂养,分别以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塞来昔布及安慰剂灌胃;同龄同遗传背景野生型小鼠为正常对照组(n =6 ) ,常规饲料喂养。16周龄处死,酶法分析测定血脂,冰冻切片光镜下定位主动脉根部,油红O染色评估粥样硬化病变情况。结果 两用药组及安慰剂组血脂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 1) ,两用药组总胆固醇水平略低于安慰剂组(30 .2±5 .5mmol/L与2 8.6±6 .2mmol/L对37.8±8.1mmol/L ,p<0 .0 5 ) ,而甘油三酯水平高于安慰剂组(3.4±0 .5mmol/L与3.0±0 .6mmol/L对2 .3±0 .7mmol/L ,P<0 .0 5 ) ,两用药组之间血脂水平无差异。主动脉根部横切面油红O染色显示,各用药组及安慰剂组见明显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用药组的斑块面积及管腔狭窄度均较安慰剂组显著降低(P<0 .0 1) ,而残余管腔显著扩大(P<0 .0 1) ,且阿司匹林+塞来昔布组的斑块面积较阿司匹林组进一步减小(0 .0 4 2±0 .0 2 6mm2 对0 .0 6 8±0 .0 2 2mm2 ,P<0 .0 5 )。结论 阿司匹林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特异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塞来昔布进行抗炎干预能进一步加强前者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抑制作用。

    • 曲美他嗪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2005, 13(2):171-174.

      摘要 (1008) HTML (0) PDF 3.99 M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5 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曲美他嗪组(5mg/kg组及10mg/kg组) 4组,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余3组复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前分别静脉注射曲美他嗪(5或10mg/kg)及等量生理盐水,在缺血30min及再灌注4 0min时测定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心肌线粒体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总钙浓度,并通过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及曲美他嗪组线粒体中的丙二醛及总钙显著增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显著降低。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曲美他嗪组的丙二醛及总钙水平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显著增高。电镜观察显示曲美他嗪组线粒体损伤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减轻。结论 以上提示曲美他嗪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心肌线粒体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线粒体内谷胱甘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增强其抗氧化能力,并通过减轻线粒体内钙聚积在细胞水平提供心肌保护作用。

    • 何首乌总甙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

      2005, 13(2):175-178.

      摘要 (1078) HTML (0) PDF 4.30 M (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的 研究何首乌总甙对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随机分为4组:何首乌总甙高剂量组[15 0mg/ (kg·d) ]、低剂量组[2 5mg/ (kg·d) ]、阿托伐他汀阳性药物组[5mg/ (kg·d) ]及空白对照组,给药第10周后全部处死,酶法检测四组血清脂质含量,图象分析法测定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和管腔面积,计算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的比值。结果 (1)何首乌总甙高、低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总胆固醇分别为6 4 9.3±72 .2mg/dL、6 32 .6±5 5 .1mg/dL和4 97.4±14 0 .8mg/dL ,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80 9.4±4 2 .6mg/dL ,P<0 .0 1) ;甘油三酯分别为12 6 .6±4 8.1mg/dL、14 5 .6±37.9mg/dL和172 .1±15 .7mg/dL ,均显著降低于空白对照组(2 5 3.3±4 2 .6mg/dL ,P<0 .0 1)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117.1±14 .9mg/dL、113.5±2 3.3mg/dL和12 6 .7±12 .8mg/dL ,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6 7.3±10 .6mg/dL ,P<0 .0 1) ;治疗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2 )何首乌总甙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减轻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管腔面积比值分别为3.97%±0 .6 2 %、3.11%±0 .0 1%和0 .86 %±0 .0 7% ,均小于空白对照组(18.5 0 %±6 .5 4 % ,P<0 .0 5 )。治疗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结论 何首乌总甙可能通过调节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血脂代谢来减小及延缓主动脉斑块的形成,起到防止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作用。

    • ~(32)磷血管内照射、舒降之和波立维联用预防血管再狭窄

      2005, 13(2):179-182.

      摘要 (914) HTML (0) PDF 4.23 M (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新西兰白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3 2 磷血管内照射、波立维和舒降之联用对损伤部位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复制新西兰白兔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各时间点处死动物,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增殖细胞核抗原和α肌动蛋白水平,并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结果 联合组较单纯组各时间点管腔面积明显增大,新生内膜面积明显减少(P<0 .0 5 ) ;各时间点基质金属蛋白酶2、增殖细胞核抗原和α肌动蛋白表达依次明显降低,联合组表达最低(P<0 .0 5 )。结论 3 2 磷血管内照射、波立维和舒降之联用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 氟伐他汀对正常血脂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005, 13(2):183-185.

      摘要 (1065) HTML (0) PDF 3.31 M (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对正常血脂兔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无保护作用及其可能原因。方法 将2 4只标准饲养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氟伐他汀组,氟伐他汀组在行缺血再灌注术前给予氟伐他汀10mg/ (kg·d)干预一周。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检测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活性;以Evans蓝和TTC双重染色方法测量心肌梗死面积。取局部梗死区及对应部位心肌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表达。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氟伐他汀组心肌梗死面积、乳酸脱氢酶1及肌酸激酶活性均显著减小(P<0 .0 5及P<0 .0 1) ;缺血即刻始氟伐他汀组各时间点较缺血再灌注组左心室舒张末压减小(P<0 .0 5 ) ,左心室内压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增大(P<0 .0 5 ) ;缺血再灌注组及氟伐他汀组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 .0 5 ) ,缺血再灌注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与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比值显著大于假手术组和氟伐他汀组(P<0 .0 1)。结论 氟伐他汀可以保护正常血脂兔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部分与调节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表达有关。

    • 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对细胞凋亡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2005, 13(2):186-188.

      摘要 (1004) HTML (0) PDF 2.93 M (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对培养的内皮细胞致凋亡以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阐述其致动脉粥样硬化机理,并探讨其引起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 用铜离子引发脂质过氧化过程,制备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用MTT检测法检测细胞活性,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可诱导内皮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则随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升高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 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引起细胞损伤的机制可能与钙离子浓度升高有关,体内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通过内皮细胞凋亡的途径损伤血管内皮,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剂在大鼠心肌梗死后表达的变化

      2005, 13(2):189-191.

      摘要 (924) HTML (0) PDF 3.20 M (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剂在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室重塑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及假手术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剂的表达水平。结果 梗死后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持续增加,其抑制剂表达也增加且以梗死后早期为主:梗死后1周时表达最强,1月后其表达明显减弱。Western印迹结果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心肌梗死后表达明显增加,其抑制剂表达也增加且以梗死后早期为主。结论 从与时间相关性来看,梗死后时间越长,心功能越差,基质金属蛋白酶相对含量越高,而其抑制剂表达则随梗死时间延长而减弱。

    • >临床研究
    • 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病理特点

      2005, 13(2):192-194.

      摘要 (1053) HTML (0) PDF 3.19 M (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老年糖尿病尸体解剖病例8例,并设立对照组,将所有病例的两侧股动脉进行连续取材,常规病理检查,其中部分节段行α平滑肌肌动蛋白、CD6 8和bax染色。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重,钙化范围更大;其斑块中的平滑肌细胞相对较少,巨噬细胞相对较多;bax在巨噬细胞的表达较多,在平滑肌细胞的表达减少。结论 提示糖尿病可能促进了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 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代谢相关酶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

      2005, 13(2):195-198.

      摘要 (1045) HTML (0) PDF 3.96 M (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代谢过程的相关酶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 77T和胱硫醚缩合酶基因T833C位碱基突变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方法检测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 77T基因型多态性,用扩增阻滞突变体系法检测胱硫醚缩合酶基因T833C多态性,用彩色多普勒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结果 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组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和胱硫醚缩合酶基因构成与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常组及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 .0 5 )。三组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和胱硫醚缩合酶基因突变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高于无基因突变者。糖尿病组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和胱硫醚缩合酶基因突变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高于无基因突变者。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关键酶基因变异可造成相关酶活性改变,进而出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促进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 77T点突变和胱硫醚缩合酶基因T833C点突变可能是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发病的重要遗传因素。

    • C反应蛋白直接刺激人单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

      2005, 13(2):199-202.

      摘要 (1074) HTML (0) PDF 4.24 M (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对一定浓度的C反应蛋白或细菌脂多糖刺激的炎症反应,并观察普伐他汀的干预效应。方法 采集并培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n =15 )和健康志愿者(健康组,n =15 )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用C反应蛋白(终浓度为2 0mg/L)或细菌脂多糖(终浓度10 μg/L)直接刺激2 4h。或用不同浓度(1、5和10 μmol/L)的普伐他汀预先孵育细胞2h ,再用C反应蛋白刺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 健康组受C反应蛋白刺激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表达增加,分别为5 5 8±15 2ng/L和987±10 2ng/L ;受细菌脂多糖刺激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增加显著,分别为10 5 4±371ng/L和185 4±4 6 7ng/L。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受C反应蛋白刺激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表达水平分别为15 5 4±784ng/L和312 9±333ng/L ;受细菌脂多糖刺激后分别为186 5±75 3ng/L和32 16±70 3ng/L。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在1、5和10 μmol/L普伐他汀干预后,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分别下降14 %、36 %和4 9% ;白细胞介素6表达分别下降18%、2 6 %和36 % ,各亚组与C反应蛋白单独刺激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健康组在普伐他汀干预后,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分别下降12 %、2 8%和4 5 % ;白细胞介素6表达分别下降15 %、2 2 %和31% ,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C反应蛋白与细菌脂多糖均能直接增加血单核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可能促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普伐他汀有效降低C反应蛋白对单核细胞的致炎症效应。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2005, 13(2):203-206.

      摘要 (1009) HTML (0) PDF 3.57 M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对113例高脂血症患者和10 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载脂蛋白E基因型进行分析,并对其血脂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高脂血症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 .0 5 )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 5 ) ;在载脂蛋白E的3种基因型中以载脂蛋白E3/3型多见,高脂血症患者中载脂蛋白E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 .0 5 )。结论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可能是高脂血症患者的遗传因素。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

      2005, 13(2):207-209.

      摘要 (932) HTML (0) PDF 3.32 M (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前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并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及其他血清学指标,对造影结果进行Jenkins评分。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相比,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 0 1) ;两组Jenkin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 .0 0 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 .4 4 )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正相关和肌钙蛋白I存在直线关系,Jenk ins评分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肌钙蛋白I及高密度脂蛋白存在直线关系。结论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可作为临床评估冠心病患者病情稳定程度,并进而可能成为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 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多态性

      2005, 13(2):210-214.

      摘要 (1015) HTML (0) PDF 4.90 M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冠心病类型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分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 77T基因突变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影响,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非冠心病74例、稳定型心绞痛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0 4例、急性心肌梗死2 5例采用改良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法测定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 77T基因型。结果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冠心病组较非冠心病组显著增高,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均较非冠心病组、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增高,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较正常、双支、三支病变组显著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 77T基因纯合突变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纯合子和杂合子患者。冠心病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 77T基因突变频率较对照组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表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 77T基因突变与冠心病、同型半胱氨酸均无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冠心病的OR值是1.138,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 77T基因突变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更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标志物。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不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成正相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 77T基因突变可能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循环粘附分子的变化

      2005, 13(2):215-217.

      摘要 (1027) HTML (0) PDF 3.28 M (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 5例冠心病患者(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5例稳定型心绞痛)及2 7例对照者冠状动脉循环(冠状静脉窦—主动脉根部)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比较其水平变化与不同冠心病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静脉窦和主动脉根部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 .0 5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动脉循环(冠状静脉窦与主动脉根部的差值)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 .0 1)。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冠状静脉窦、主动脉根部和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无明显差别(P>0 .0 5 )。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受累支数无关。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浓度显著升高,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变化反映冠状动脉炎症活动程度,细胞粘附分子参与斑块的不稳定。

    •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分析

      2005, 13(2):218-220.

      摘要 (1037) HTML (0) PDF 3.21 M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91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及175例正常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与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程度;并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 对照组与冠心病各组在左侧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和狭窄率上存在差异(P<0 .0 5 ) ,而且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也越重。以颈动脉斑块分级计分大于1、2和3分为标准预测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分别是6 8.5 %、73.2 %和74 .6 %。结论 以上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价值的预测因素,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

    • 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005, 13(2):221-222.

      摘要 (1036) HTML (0) PDF 2.16 M (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73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病变,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结果 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者之间比较,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 .0 0 1、P<0 .0 0 5、P<0 .0 1)。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有明显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 .71和0 .6 8(P<0 .0 0 1)。冠状动脉造影积分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 .6 9和0 .6 6 (P<0 .0 0 1)。结论 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显著的正相相关性,这类患者通过了解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型钠尿肽的变化

      2005, 13(2):223-224.

      摘要 (946) HTML (0) PDF 1.85 M (1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5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32例健康者血浆B型钠尿肽的水平,并用心脏超声检查左心室功能。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 0 1) ,Killip分级越高,B型钠尿肽水平越高,广泛前壁、前壁及/或前间壁心肌梗死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明显高于下壁或后壁心肌梗死者(P<0 .0 5 )。左心室射血分数≤4 0 %的心肌梗死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显著高于左心室射血分数>4 0 %的心肌梗死者(P<0 .0 0 1)。结论 以上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明显升高,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有关,且与梗死部位有关。

    • >研究综述
    • 脂蛋白对巨噬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

      2005, 13(2):225-227.

      摘要 (1016) HTML (0) PDF 2.63 M (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脂蛋白的种类、组成、氧化修饰以及基因突变等影响脂蛋白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血浆极低密度和中间密度脂蛋白组分通过一种特异而不依赖载脂蛋白E途径诱导巨噬细胞胆固醇酯蓄积,是体内主要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敲除鼠血浆极低密度和中间密度脂蛋白组分也显著诱导巨噬细胞胆固醇酯蓄积。人载脂蛋白A第2 35位谷氨酸残基缺失明显降低其促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能力。人极低密度、低密度、高密度脂蛋白以及脂蛋白(a)等氧化后,不仅诱导巨噬细胞胆固醇酯蓄积,也具有显著促巨噬细胞增殖效应。

    • >文献综述
    •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与动脉粥样硬化

      2005, 13(2):228-232.

      摘要 (1004) HTML (0) PDF 6.02 M (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是一种多亚单位酶复合体,是细胞中一种可诱发的电子传递系统。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目前被认为是血管内生成活性氧的主要酶体,它的激活受蛋白激酶C等信号途径介导。研究表明NADPH氧化酶和近年来新发现的gp91phox同工酶即NOX蛋白家族可能通过损伤血管内皮、促进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等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 钠钙交换体与心肌缺血再灌注

      2005, 13(2):233-235.

      摘要 (918) HTML (0) PDF 3.64 M (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钠钙交换体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上的Na+ Ca2 + 转运蛋白,通过调节细胞钙稳态影响心肌结构、电生理与收缩功能,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钠钙交换体反向转运导致细胞钙超载,是缺血再灌注造成细胞结构损伤、心律失常和收缩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抑制钠钙交换体活性已经成为缺血再灌注防治的新药物靶点。

    • 亲环素A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2005, 13(2):236-238.

      摘要 (1059) HTML (0) PDF 3.12 M (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亲环素A是一种在生物界广泛存在、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具有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活性,参与蛋白质折叠、装配与运输;它在细胞内能与环孢酶素A结合,参与免疫抑制;还可介导胆固醇转运,能发挥前炎性因子的功能,并且在信号转导中具有重要作用。

    • ⅡA分泌型磷脂酶A2与心血管疾病

      2005, 13(2):239-241.

      摘要 (1093) HTML (0) PDF 3.66 M (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ⅡA分泌型磷脂酶A2 在血循环和动脉壁均有促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血浆中,ⅡA分泌型磷脂酶A2修饰脂蛋白形成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从而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动脉壁,ⅡA分泌型磷脂酶A2 水解脂蛋白,使之与蛋白聚糖的结合更紧密,从而导致脂蛋白在血管壁滞留时间延长,发生聚集和融合,最终导致细胞内脂类的蓄积;经过修饰后的脂蛋白也可以被其它酶修饰或巨噬细胞吞噬,引起脂类的蓄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另外,ⅡA分泌型磷脂酶A2 的水解产物非酯化脂肪酸和溶血磷脂也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本文就ⅡA分泌型磷脂酶A2 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脂联素及其分泌调节

      2005, 13(2):242-244.

      摘要 (1067) HTML (0) PDF 3.47 M (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脂联素是脂肪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其血浆水平与胰岛素抵抗、肥胖症、2型糖尿病以及动脉硬化疾病的发病有关。目前已克隆到脂联素受体,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配体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以及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等因素均可参与脂联素的表达和分泌。对脂联素的进一步研究可为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 心理应激在心血管病发生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2005, 13(2):245-246.

      摘要 (1009) HTML (0) PDF 2.22 M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理应激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阐述应激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内皮和血管功能、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溶作用以及细胞因子和巨噬细胞活化的影响,综述了心理应激在心血管病发生中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 >病例报道
    • 冠状动脉瘘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例

      2005, 13(2):247-247.

      摘要 (1144) HTML (0) PDF 1019.17 K (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冠状动脉瘘(coronaryarteryfistula ,CAF)是指冠状动脉与心腔或与其他心脏周围血管之间的异常通路,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冠状动脉造影的检出率占0 .1%~0 .2 %。绝大多数CAF小而无临床症状,仅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时被偶然发现,也有一些因分流量较大而出现心前驱连续性杂音、心肌缺血、心绞痛或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未见报道。我们发现1例,现予报道。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 0?...

    • >心血管病的分子基础讲座
    •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与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二)

      2005, 13(2):248-248.

      摘要 (969) HTML (0) PDF 1.32 M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3 .2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调理作用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PPAR)调节化学趋化因子和对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PPARα和PPARγ阻抑凝血酶诱导的内皮素1(ET 1)表达,内皮素1是一种强烈血管收缩多肽和平滑肌细胞增殖诱导物。虽然PPARγ配基对引起单核细胞化学趋化作用的化学趋化因子单核细胞化学趋化蛋白1(MCP 1)的抑制作用已经十分明确,但PPARα激活物是否也有这种作用还不十分清楚。有研究报道显?...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