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3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的再认识

      2005, 13(3):249-253. CSTR:

      摘要 (2289) HTML (0) PDF 6.24 M (1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虽然1856年就已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内膜炎症的观点长期未被普遍接受,炎症反应在许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过程中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从起始发病到出现临床事件都发挥重要作用的认识也已获得广泛认同,因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进行重新审视,特别是对近年来有关研究成果加以梳理,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的更深理解和防治措施的合理制订。本文概要介绍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的近代观点以及脂蛋白、分子标志和遗传等几个方面在炎症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 >实验研究
    • 一个新的家兔高脂血症相关基因的筛选、克隆和序列分析

      2005, 13(3):254-258. CSTR:

      摘要 (933) HTML (0) PDF 4.98 M (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寻找新的高脂血症相关基因,探讨其分子机理。方法用高脂饲料复制家兔高胆固醇血症模型,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克隆高脂血症相关基因,快速扩增cDNA末端技术扩增全长,用基因芯片和荧光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其表达,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观察该基因的组织分布。结果获得一个新的家兔高脂血症相关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AY248719,长1386bp,编码321个氨基酸,与人类G蛋白α亚基同源性达92%。该基因在家兔心、肝、骨骼肌等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以胰腺的表达最强。结论对AY248719基因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高脂血症的分子机理。

    • 胆固醇损伤内皮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05, 13(3):259-262. CSTR:

      摘要 (1036) HTML (0) PDF 4.40 M (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差异表达基因克隆方法(抑制消减杂交)获得大量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候选基因和表达序列标签后,探讨如何进行后续基因表达及功能的研究。方法利用Internet网络上的数据库及生物学分析软件对胆固醇损伤内皮细胞后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核酸序列和蛋白质序列分析,探索差异表达基因克隆后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结果通过电子延伸得到一个684bp的全长cDNA序列;通过核酸序列分析,该序列定位在线粒体基因组的7587位~8270位,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与氧化磷酸化相关的9个亚基。对其中一个亚基细胞色素氧化酶Ⅱ(COX2)分析得知,细胞色素氧化酶Ⅱ基因编码一段25.6kDa的弱酸性的信号锚蛋白,细胞色素氧化酶Ⅱ蛋白的三维结构是一个典型的椅式结构,它含有一段疏水区域,一个跨膜结构域和一个胞质结构域。运用蛋白的进化分析,得知细胞色素氧化酶Ⅱ蛋白胞质结构域的氨基酸序列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结论生物信息学技术是一种高效的获取疾病相关基因信息的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细胞色素氧化酶Ⅱ基因进行分析,获得了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相关信息,该蛋白参与电子传递,可能与细胞的氧化应激有关。

    • 泡沫细胞相关基因4兔抗人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005, 13(3):263-266. CSTR:

      摘要 (1040) HTML (0) PDF 4.20 M (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制备泡沫细胞相关基因4多克隆抗体的方法。方法将从人胎肝文库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获得的泡沫细胞相关基因4基因全长cDNA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泡沫细胞相关基因4编码氨基酸序列的二级结构、抗原决定簇、功能结构域,并进行了多序列比对,并根据蛋白质的亲疏水性、二级结构、偶联难度及实验难度等,确定泡沫细胞相关基因4抗原13肽PKLVKEEVFWRNY,采用固相多肽合成法合成该抗原片段,偶联后经过基础免疫,6次加强免疫,经追踪检测,于第四次免疫后10~14天颈动脉放血,分离血清,冷冻抽干,-20℃保存而制备了泡沫细胞相关基因4兔抗人多克隆抗体。结果用固相多肽合成法成功制备了泡沫细胞相关基因4兔抗人多克隆抗体,该抗体经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其效价为1∶16000,Westernblot检测可见40kDa处有目的带,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从HepG2细胞中检测到泡沫细胞相关基因4蛋白表达,证实该抗体具有较好的反应性和特异性。结论固相多肽合成法省时、省力、制备的抗体效价高;泡沫细胞相关基因4兔抗人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泡沫细胞相关基因4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功能作用奠定了基础。

    • A类清道夫受体N端第1~27位氨基酸胞浆结构域缺失对功能的影响

      2005, 13(3):267-270. CSTR:

      摘要 (1127) HTML (0) PDF 4.10 M (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确定A类清道夫受体胞浆域中的信号序列,探讨其对于受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A类清道夫受体N端第1~27位氨基酸胞浆结构域缺失体的表达质粒,并将其经脂质体介导瞬时转染入CHO细胞中。用Westernblot检测A类清道夫受体在细胞中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转染后的蛋白表达效率。用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与转染的细胞共孵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并进行荧光定量分析。结果A类清道夫受体N端第1~27位氨基酸胞浆结构域缺失体可大量表达于转染细胞膜和细胞浆。在高浓度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下,A类清道夫受体N端第1~27位氨基酸胞浆结构域缺失体的细胞内定位发生变化,也可存在于转染细胞核内。A类清道夫受体N端第1~27位氨基酸胞浆结构域缺失体摄取DiI标记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较全长相比下降约60%,细胞粘附能力较全长A类清道夫受体相比则下降约8.9%。结论A类清道夫受体的N端第1~27位氨基酸结构对于A类清道夫受体在细胞内的定位表达、结合和摄取配体以及调节细胞粘附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 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改变

      2005, 13(3):271-274. CSTR:

      摘要 (970) HTML (0) PDF 4.00 M (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对大鼠心脏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健康成年SD大鼠(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组,取1、2、8和24h四个不同时间点观察。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心肌梗死后1、2及24h三个时段缺血心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冠状动脉结扎后8h缺血心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的表达。结果冠状动脉结扎后2h,缺血组大鼠缺血心肌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下降(p<0.05),并持续至结扎后24h;结扎后24h组内皮型一氧化氮mRNA的表达与结扎后2h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冠状动脉结扎后8h,梗死区存活心肌组织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大量表达,而假手术组未见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结论正常大鼠心肌组织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在心肌梗死早期缺血心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减少。心肌急性缺血刺激早期诱导大鼠缺血心肌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大量表达。

    • 大鼠自体移植静脉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其抑制剂的基因表达

      2005, 13(3):275-278. CSTR:

      摘要 (961) HTML (0) PDF 3.64 M (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其抑制剂在大鼠自体移植静脉中的动态表达,探讨它们与移植静脉内膜增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随机分成3、7、14和28天组。行苏木素—伊红及Verhoffe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不同时间点的内膜和血管壁厚度。采用Western印迹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术后7天内膜明显增厚,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内膜增生达到高峰。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在术后第3天开始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第28天回到基线水平。3天和7天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别,14和28天组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的蛋白表达在第14和28天明显增加。三者mRNA水平的变化趋势与蛋白表达结果相似。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通过破坏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之间的平衡,从而使细胞外基质过量堆积,是内膜增生和血管狭窄形成的机制之一。

    • 单核苷酸多态性敏感分子开关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中的特异性分析

      2005, 13(3):279-281. CSTR:

      摘要 (999) HTML (0) PDF 3.21 M (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硫化修饰的碱基特异性引物与高保真DNA聚合酶所构成的对单核苷酸多态性敏感的分子开关系统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中的特异性。方法以人类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3’末端配对及不配对的3’末端硫化修饰引物,进行不同保真度DNA聚合酶介导的引物延伸反应。结果Taq酶介导的碱基特异引物延伸反应扩增产物出现非特异性带,而单核苷酸多态性敏感分子开关介导的引物延伸反应未出现非特异性带。结论单核苷酸多态性敏感分子开关是一种特异性强,可靠性高的可用于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的新方法,可在单碱基水平对遗传病相关基因进行特异性检测。

    •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骨架形态改变的机制

      2005, 13(3):282-286. CSTR:

      摘要 (1095) HTML (0) PDF 5.37 M (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修饰蛋白对内皮细胞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形态学影响及特异的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和氧化应激在此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糖基化终产物修饰人血清白蛋白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在体外共同培养不同时间,并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显示细胞骨架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基化终产物修饰人血清白蛋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影响内皮细胞骨架肌动蛋白聚合丝状和可溶性单体(或球状)形态的改变。随着糖基化终产物修饰人血清白蛋白作用浓度和时间的增加,丝状肌动蛋白所形成的外周致密带边缘出现锯齿样断裂,趋于变细崩解消散,最终形成由非极性单行排列的肌动蛋白丝组成的应力纤维。可溶性单体表现为向细胞浆和胞膜移位,胞浆区出现点状和丝状染色,细胞间距离明显增大。可溶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的抗体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氧化酶抑制剂均可阻断糖基化终产物对细胞骨架的影响。结论糖基化终产物修饰蛋白对细胞骨架的影响是通过与内皮细胞上的糖基化终产物受体结合并引起细胞内的氧化应激所介导的,这一作用可能与糖基化终产物所致血管通透性升高有关。

    • Battenin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2005, 13(3):287-291. CSTR:

      摘要 (1694) HTML (0) PDF 5.06 M (9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寻找Battenin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方法,并对筛选出的Battenin相互作用蛋白进行初步鉴定。方法将编码Battenin相互作用蛋白肽段的cDNA序列与plexA质粒的DNA结合结构域基因重组作为诱饵,应用MATCHMAKERLexA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胎脑cDNA文库中筛选与Battenin相互作用蛋白再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的cDNA,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从胎脑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7个阳性克隆,其中一个基因与人TEGT基因有99%的同源性,TEGT编码蛋白为Bax抑制子1。结论Battenin相互作用蛋白与Bax抑制子1或类似物相互作用,Bax抑制子1具有反式调控因子特性,二者都可能参与基因表达调控。

    • 化合物48/80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斑块的影响

      2005, 13(3):292-296. CSTR:

      摘要 (1073) HTML (0) PDF 4.88 M (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目前,肥大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主要是病理学观察和细胞学实验。基于此种现状,本课题拟用化合物48/80探讨肥大细胞脱颗粒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40只10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给予高脂高胆固醇饲养至16周龄,随机分为2组(n=20),实验组给予腹腔注射化合物48/80(0.5mg/kg),隔日一次,共4次;对照组腹腔注射Dhank’s。第4次注射后半小时,安乐死处死动物,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采用酶法测定血清脂质含量,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类胰蛋白酶活性浓度。原位灌流固定,取主动脉置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中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Mac3、VEcadher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MIAs2000高清晰度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实验组血清类胰蛋白酶活性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57±0.13u/L比0.36±0.10u/L),但两组血清脂质含量无明显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主动脉外膜脱颗粒肥大细胞百分率升高(80.6%±17.8%比13.5%±4.1%,p<0.05),主动脉斑块最大横截面积增大[(1.25±0.36)×104μm2比(0.79±0.24)×104μm2,p<0.05],斑块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百分率下降(36.2%±14.9%比69.7%±31.3%,p<0.05)斑块内Mac3阳性细胞百分率升高(58.6%±17.3%比28.5%±16.4%,p<0.05),而斑块内膜VEcadherin平均光密度减小(48±8比65±10,p<0.05)。结论化合物48/80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并使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斑块最大横截面积增大、斑块内Mac3阳性细胞百分率升高、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百分率下降、斑块内膜VEcadherin平均光密度减小。

    • pcDNA3.1/NT-GFP小凹蛋白1及突变体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功能分析

      2005, 13(3):297-300. CSTR:

      摘要 (933) HTML (0) PDF 4.47 M (1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pcDNA3.1/NTGFP小凹蛋白1及对突变体表达载体及表达蛋白生物活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硫化修饰引物与Pfu酶结合的高度保真性聚合酶链反应体系,自行设计多对引物,分别扩增带His标签的小凹蛋白1全长目的片段、小凹蛋白1(缺失81~101位氨基酸)突变体1片段及小凹蛋白1(缺失143~156位氨基酸)突变体2片段;分别亚克隆入pcDNA3.1/NTGFPTOPO真核表达载体,转化TOP10E.coli大肠杆菌,在含氨苄的固体LB培养基上随机挑取6个克隆,分别提取质粒后,用PCR法筛选含正确插入阅读框的阳性克隆子并测序鉴定。用脂质体介导法瞬时转染入HepG2细胞,用MTT法、Westernblot法初步鉴定GFPHis小凹蛋白1及突变体重组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筛选得到正确pcDNA3.1/NTGFPHis小凹蛋白1及突变体表达载体,测序结果无碱基突变及阅读框移码,GFPHis小凹蛋白1及突变体重组融合蛋白具有天然表达蛋白相似的生物学活性。结论成功构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pcDNA3.1/NTGFP小凹蛋白1及突变体表达载体,为小凹蛋白1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 细胞质膜小凹/小凹蛋白1在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管壁中的表达变化

      2005, 13(3):301-304. CSTR:

      摘要 (1085) HTML (0) PDF 4.31 M (1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细胞质膜小凹/小凹蛋白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表达变化,探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细胞胆固醇逆转运障碍的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动脉粥样硬化敏感C57BL/6J小鼠24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动脉粥样硬化病灶面积和主动脉内膜和中膜厚度;电镜观察小凹在主动脉病变区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血管壁小凹蛋白1变化情况。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主动脉病变区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存在有小凹结构,但排列稀疏,与正常血管平滑肌细胞相比明显减少,泡沫样改变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未见明显小凹结构的存在。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观察到,高脂组血管壁的小凹蛋白1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维持细胞内胆固醇平衡的重要结构小凹/小凹蛋白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明显受损,可能是血管平滑肌细胞胆固醇逆转运障碍重要原因之一。

    • 海洋贝类综合提取物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

      2005, 13(3):305-308. CSTR:

      摘要 (1072) HTML (0) PDF 4.14 M (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海洋贝类综合提取物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先建立高脂食饵性鹌鹑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然后经口服连续给予5、10及20g/kg海洋贝类综合提取物,于用药第2、4周末测定血清及主动脉和心肌中脂质含量,并对主动脉、冠状动脉和肝脏进行肉眼及光镜组织学检查。结果用药2周后5、10及20g/kg海洋贝类综合提取物均可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p<0.05及p<0.01),20g/kg海洋贝类综合提取物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5);用药4周后,5、10及20g/kg海洋贝类综合提取物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5及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5及p<0.01);主动脉壁及心肌组织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也明显降低(p<0.05及p<0.01)。病理检测结果发现鹌鹑冠状动脉、主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的病变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海洋贝类综合提取物治疗用药具有降低高血脂,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消退作用。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2005, 13(3):309-312. CSTR:

      摘要 (932) HTML (0) PDF 4.08 M (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单核细胞趋化蛋1(0.1、1.0、10及100μg/L)作用于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采用细胞计数、MTT、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中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能诱导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呈剂量依赖关系,100μg/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人脐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作用强于平滑肌细胞增殖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的作用(p<0.00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同时引起cfos基因的高表达(p<0.001)。结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不仅是趋化激活剂,而且是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的促增殖因子,并且其促增殖的功能可能与增强c-fos基因的表达有关。

    •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柯萨奇B3病毒感染小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2005, 13(3):313-316. CSTR:

      摘要 (1279) HTML (0) PDF 4.11 M (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柯萨奇B3病毒感染小鼠心肌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0只4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病毒对照组和病毒感染后早期激素治疗组、中期激素治疗组及晚期激素治疗组,每组40只。在病毒感染后不同时期计算心肌病理积分,空斑形成单位法测定心肌细胞病毒滴度,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结果病毒感染后7~10天,柯萨奇B3病毒感染各组小鼠心肌病理积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各感染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病毒感染后14天,中期激素治疗组小鼠心肌病理积分显著低于其他病毒感染组,30天后中期激素治疗组小鼠心肌已完全正常,而其他各组小鼠心肌仍有病变。病毒感染后早期激素治疗组心肌病毒滴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且消失慢。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显著升高,并与病理变化呈直线正相关。结论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明显减轻病毒性心肌炎时心肌的病理损害,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尤以病毒感染中期使用激素治疗疗效最好。

    • 酮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

      2005, 13(3):317-319. CSTR:

      摘要 (1015) HTML (0) PDF 2.89 M (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酮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方法预防性给药实验中,动物灌胃胆固醇乳剂诱发高胆固醇血症,酮(10、30及90mg/kg)在胆固醇处理前两天给予,连续用药12天;治疗性给药实验中,高脂饲料喂养一月后,大鼠灌胃酮(10、30及90mg/kg)3周。结果预防性和治疗性给予酮均能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治疗性给药实验中,酮能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水平。结论酮能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脂和丙二醛水平。

    • 槲皮素及异鼠李素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

      2005, 13(3):320-324. CSTR:

      摘要 (1028) HTML (0) PDF 4.89 M (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槲皮素、异鼠李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利用培养的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异鼠李素、去甲肾上腺素及酚妥拉明,孵育不同时间。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胶原蛋白的合成量。结果10μmol/L去甲肾上腺素有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胶原蛋白合成的作用,72h达高峰,去甲肾上腺素的促进作用能被酚妥拉明所阻滞。槲皮素和异鼠李素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胶原蛋白合成的作用,在1~20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其抑制作用有剂量依赖关系,200μmol/L浓度时发挥最大的抑制作用。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均对去甲肾上腺素促血管平滑肌细胞胶原蛋白合成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抑制效应,72h抑制作用最强。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在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刺激作用方面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对去甲肾上腺素促血管平滑肌细胞胶原蛋白合成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未受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对去甲肾上腺素刺激作用的抑制也明显强于酚妥拉明的作用。结论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对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胶原蛋白合成,尤其是对去甲肾上腺素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胶原蛋白合成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 球囊损伤大鼠主动脉内皮后血小板活化及凝血酶受体表达的变化

      2005, 13(3):325-328. CSTR:

      摘要 (1020) HTML (0) PDF 3.91 M (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球囊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3天、7天、14天和28天,通过组织学检查、放射免疫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情况、血小板表面GMP140数目和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凝血酶受体mRNA在正常血管组织的表达较弱,球囊损伤术后第3天已显著增加,术后第14天达峰值,术后第28天开始下降。GMP140于术后第3天明显升高,术后第7天开始下降。内皮损伤术后第3天已有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层;术后第7天内膜开始增生;术后第14天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内膜增生更为明显;术后第28天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明显减弱,细胞外基质增加,内膜继续增生。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内膜增生的过程中血小板活化,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增加。

    •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激活内皮细胞核因子κB

      2005, 13(3):329-331. CSTR:

      摘要 (970) HTML (0) PDF 2.96 M (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人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的激活及作用机制。方法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体外共同培养。用Westernblot检测核因子κB抑制蛋白水平,凝胶滞留法检测核因子κB的活性。结果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可致ECV304核因子κB抑制蛋白降解及核因子κB激活,并且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抑制核因子κB抑制蛋白的降解,可抑制核因子κB的激活。结论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通过引起核因子κB抑制蛋白降解,导致核因子κB的激活,这一作用机制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 大鼠和兔颈动脉再狭窄模型比较

      2005, 13(3):332-334. CSTR:

      摘要 (1047) HTML (0) PDF 2.74 M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选择更理想的再狭窄动物模型,对大鼠和兔颈动脉再狭窄模型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球囊导管损伤法剥脱大鼠和兔的一侧颈总动脉内膜,术后一周取损伤血管进行病理组织切片和HE染色。结果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的主要变化是平滑肌细胞迁移和血液细胞粘附,平滑肌细胞增殖尚不明显;而大鼠球囊损伤后的主要变化是血管壁细胞大量增殖,αactin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增殖的细胞为平滑肌细胞。结论研究抑制再狭窄发生机制中平滑肌细胞增殖时,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动物模型更合适。

    • >流行病学研究
    • 载脂蛋白C3基因多态性-482C>T与血浆脂质的关系

      2005, 13(3):335-339. CSTR:

      摘要 (1013) HTML (0) PDF 4.64 M (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载脂蛋白C3基因上游调控区内-482C>T多态性位点与血浆脂质以及载脂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方法逐个鉴定每个个体的基因型,并测定其血浆脂质和载脂蛋白水平。结果-482T等位基因携带者具有较高的甘油三酯水平(P=0.044);同时该等位基因的携带者也具有较高的载脂蛋白C2水平(P=0.017)。结论载脂蛋白C3基因-482C>T位点和血浆甘油三酯以及其它几种脂蛋白密切相关。

    • >临床研究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和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

      2005, 13(3):340-344. CSTR:

      摘要 (944) HTML (0) PDF 5.46 M (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和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新诊2型糖尿病多因素强化干预条件下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湖南地区汉族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及93例无糖尿病对照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载脂蛋白E的基因多态性,分别比较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和载脂蛋白E基因型间以及两基因型协同作用下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指标水平的差异,比较分析无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载脂蛋白E基因型分布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载脂蛋白E基因型及二者协同作用下与多因素干预条件下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结果157例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载脂蛋白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Ⅰ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707比0.581,p<0.0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携带者收缩压水平与II及ID携带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载脂蛋白E4/X基因型携带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2/X携带者(p<0.0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载脂蛋白E基因型对收缩压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交互作用。两基因多态性与各代谢指标干预1年达标情况和动脉内中膜厚度无相关关系(p>0.0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携带者无一例发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与非DD携带者比较差异接近显著性(P=0.059),未发现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性。结论以上提示,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多因素干预条件下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无预测作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可能是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多因素干预条件下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负性预测因子。

    • 医源性不同胰岛素剂量对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事件的作用

      2005, 13(3):345-347. CSTR:

      摘要 (1045) HTML (0) PDF 3.38 M (8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医源性胰岛素不同剂量对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对53例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中年2型糖尿病并伴发冠状动脉事件的患者进行血清胰岛素和C肽测量,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别以病变冠状动脉记分和病变冠状动脉支数为因变量,血清胰岛素和C肽为自变量,进行单元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另选32例未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伴发冠状动脉事件组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该组病人日均胰岛素用量多数在30IU以上。冠状动脉事件组胰岛素及C肽与病变冠状动脉记分呈显著正相关,病变冠状动脉支数与血清胰岛素和C肽呈正相关,并有浓度递增关系。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胰岛素和C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独立相关。结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胰岛素及C肽呈正相关。血清胰岛素和C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独立相关。医源性胰岛素的剂量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事件的病理生理急性改变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 普伐他汀早期应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管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2005, 13(3):348-350. CSTR:

      摘要 (1001) HTML (0) PDF 3.05 M (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发病48h以内)应用对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伐他汀组30例,常规治疗组(未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30例,疗程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普伐他汀组血浆C反应蛋白(32.7±10.8μg/L)及内皮素(50.3±17.2μg/L)水平明显下降、血浆一氧化氮(50.3±10.2μmol/L)水平明显上升,与常规治疗组血浆C反应蛋白(44.3±9.7μg/L)、内皮素(72.4±16.4μg/L)及血浆一氧化氮(42.8±8.7μmol/L)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普伐他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解除冠状动脉痉挛。

    • 纤维蛋白原及其相关基因β148和β854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

      2005, 13(3):351-354. CSTR:

      摘要 (920) HTML (0) PDF 3.98 M (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及其相关基因β148、β854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1254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按造影结果随机分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者为冠心病组,共836例;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者确定为对照组,共418例。取静脉血检查血脂(标准酶法)、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水平和肝、肾功能等。纤维蛋白原基因β148、β854多态性位点检测采用TaqManMGB探针荧光标记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然后利用荧光发光特点,经由7900HT基因分析仪进行多态位点分析。结果在1254例研究对象中,纤维蛋白原基因β148多态性位点检测成功1219例(97.2%),β854多态性位点检测成功1225例(97.7%)。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年龄偏大,以男性多见,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例次增多,甘油三酯、脂蛋白(a)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p<0.01),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纤维蛋白原β148、β854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s相关分析发现,冠心病与纤维蛋白原β148、β854基因型之间无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和血浆纤维蛋白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其基因β148、β854多态性之间无相关性(r=0.31,p>0.05)。结论除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外,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发病有明显关系,但不受其相关基因β148、β854多态性的影响。

    • 国人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之间的相关性

      2005, 13(3):355-358. CSTR:

      摘要 (941) HTML (0) PDF 3.74 M (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112bp与158bp位点多态性与血脂水平及冠心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生物化学法分别测量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89例冠心病患者及43例正常人空腹血脂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分析方法对载脂蛋白E基因DNA244bp的5’末端片段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及脂蛋白(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载脂蛋白A1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载脂蛋白Eε2基因型频率明显为低(p<0.001)。结论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特征会明显影响人群中个体的血浆脂质水平,从而增加人群中个体发生冠心病的危险。

    •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与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

      2005, 13(3):359-362. CSTR:

      摘要 (1006) HTML (0) PDF 4.25 M (1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总计分和血流速度;同时检测其血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浓度;连续观察103例,其中急性脑梗死组33例,慢性脑梗死组34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6例。各项数据用SPSS1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发生率急性组和慢性组较对照组增加(P均<0.01),而急性组和慢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组颈动脉斑块积分较急性组显著增加(p>0.05);C反应蛋白浓度急性组(19.54±37.96mg/L)较慢性组(4.01±7.22mg/L)和对照组(1.66±1.17mg/L)增高(P均<0.01);慢性组较对照组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组、慢性组和对照组间C反应蛋白浓度95%的可信范围分别为1.24~2.08mg/L、4.52~34.56mg/L和1.42~6.62mg/L。急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依次大于慢性组和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血C反应蛋白浓度与纤维蛋白原和斑块总计分呈正相关,与血流阻力指数呈负相关。血纤维蛋白原浓度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呈负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纤维蛋白原血浓度变化不敏感;C反应蛋白血浓度升高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无关,与纤维蛋白原血浓度和斑块总计分关系密切。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变化

      2005, 13(3):363-366. CSTR:

      摘要 (949) HTML (0) PDF 4.43 M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关系。方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1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46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稳定型心绞痛15例;另设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但有临床胸闷、胸痛症状的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造影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浓度。结果造影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分别为56.9±11.9μg/L、48.2±10.8μg/L和46.6±10.5μg/L,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分别为58.6±14.8μg/L和53.4±9.3μg/L。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小板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术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在术后1天均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浓度明显升高,其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可能相关,有助于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

      2005, 13(3):367-369. CSTR:

      摘要 (1020) HTML (0) PDF 2.96 M (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后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0例)及常规治疗组(32例),比较12周治疗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及还原酶法测定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一氧化氮浓度显著增加(p<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同时可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 >研究简报
    • 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尿酸的相关性

      2005, 13(3):370-371. CSTR:

      摘要 (1023) HTML (0) PDF 2.17 M (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尿酸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高血压病患者为对照组,测定空腹血糖、血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结果两组血糖、血脂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尿酸、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高于高血压病组(p<0.05)。结论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高尿酸血症,为预防脑卒中,除控制血压外,还应重视抗动脉硬化和降低尿酸的治疗。

    • >基层医院
    • 刺五加和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比较

      2005, 13(3):372-373. CSTR:

      摘要 (964) HTML (0) PDF 1.86 M (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从而比较刺五加注射液和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13例资料完整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治疗用药分为两组:刺五加组56例,通心络组57例,两组其它治疗用药相同。分别于治疗开始时和治疗2周后统计疗效、抽血测定血脂的变化和总住院天数。结果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吸烟史等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的心绞痛类型和血脂各项指标也没有显著性差异。经2周治疗后,刺五加组总有效率为96.4%,通心络组为98.2%;刺五加组总住院天数为18.6±3.2天,通心络组为17.8±2.8天,此2项指标两组的差异没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刺五加和通心络都有调节血脂作用,但通心络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幅度要强于刺五加。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和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通心络的调血脂作用强于刺五加。

    • >短篇报道
    • 运动负荷201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冠状动脉病变定位诊断中的价值

      2005, 13(3):374-374. CSTR:

      摘要 (1074) HTML (0) PDF 1.01 M (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动负荷201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201TlSPECT)心肌显像可以较直观地显示心肌缺血部位,是一种诊断冠心病、判断存活心肌及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疗效较有价值的方法[1],本研究评价运动负荷201TlSPECT心肌显像在冠状动脉病变定位诊断中的价值。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冠心病患者41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定为1支冠状动脉病变者176例,男114例,女62例,年龄58.9±7.8岁,其中心绞痛12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52例。1.2运动负荷201?...

    • 盐酸沙格雷片治疗老年人脑动脉硬化症的疗效观察

      2005, 13(3):375-375. CSTR:

      摘要 (899) HTML (0) PDF 864.22 K (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动脉硬化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是在脑动脉硬化的病理基础上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引起的非急性、弥散性脑组织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我们采用盐酸沙格雷片治疗有着较好的疗效,现予报告。1临床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来自我院2002~2004年确诊的脑动脉硬化症患者50例,其中男性32人,女性18人,年龄65~84岁,平均为75岁;均符合1981年第三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动脉硬化症诊断标准。1....

    • >文献综述
    • B型钠尿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评价

      2005, 13(3):376-378. CSTR:

      摘要 (934) HTML (0) PDF 3.38 M (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B型钠尿肽是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在室壁张力增高情况下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它对于充血性心衰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价具有明确价值;B型钠尿肽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但由于影响B型钠尿肽因素较多,限制了B型钠尿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然而随着B型钠尿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中研究的深入,发现B型钠尿肽可以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很好的预测指标。

    •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新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和药物防治靶点

      2005, 13(3):379-382. CSTR:

      摘要 (968) HTML (0) PDF 4.66 M (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能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内皮功能不全,其水平与心血管疾病临床事件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被认为是一个新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的活性降低是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通过调节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系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心血管疾病药物防治的新途径。

    • 肝脂酶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及冠心病

      2005, 13(3):383-386. CSTR:

      摘要 (970) HTML (0) PDF 4.91 M (8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脂酶是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之一,主要水解各种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和磷脂,活性受其基因多态性及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肝脂酶基因多态性影响血脂谱,能明显增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浓度,但目前的研究发现其既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又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故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

    • 植物血凝素样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的研究进展

      2005, 13(3):387-389. CSTR:

      摘要 (1003) HTML (0) PDF 3.39 M (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相关联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受体,介导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单核细胞粘附到内皮以及衰老细胞的吞噬作用,并作用于活化的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进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本文就其结构、代谢、作用、作用机制及其干预,以及它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关系作一综述。

    • 雌激素与胰岛素抵抗

      2005, 13(3):390-392. CSTR:

      摘要 (1206) HTML (0) PDF 3.75 M (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的下降与胰岛素抵抗发生有关。雌激素替代能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脂代谢的紊乱,缓解胰岛素抵抗,防止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发生。其可能机制是雌激素能增强胰岛素的信号转导,增强糖、脂代谢关键酶的活性,促进葡萄糖转运体的表达和转位,以及促进一氧化氮的释放和钙拮抗作用等。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