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3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实验研究
    • 不同诱导条件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内皮分化的影响

      2005, 13(4):393-396. CSTR:

      摘要 (950) HTML (0) PDF 4.23 M (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诱导条件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内皮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法分析骨髓基质干细胞CD34、CD105和CD166的表达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在细胞因子(50μg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5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mgL内皮细胞生长补充因子)、内皮条件培养基或与成熟兔主动脉内皮共培养5天时vWF或和Flk1蛋白的表达。结果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CD34表达率为4.16%±0.16%,与阴性对照(4.06%±0.2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CD105表达率为90.20%±2.35%,CD166表达率为82.30%±3.22%,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p<0.05)。诱导前骨髓基质干细胞不表达vWF和Flk1蛋白,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内皮细胞生长补充因子等细胞因子联合诱导5天时,33.42%骨髓基质干细胞开始表达vWF蛋白;与成熟内皮共培养5天时,vWF染色仍为阴性,但25.71%骨髓基质干细胞开始表达Flk1;用内皮条件培养基培养5天时,骨髓基质干细胞vWF和Flk1染色均为阴性。结论细胞因子和成熟内皮细胞均能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内皮分化,而内皮条件培养基不能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内皮分化。

    • 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胆固醇酯蓄积和一氧化氮释放的影响

      2005, 13(4):397-400. CSTR:

      摘要 (1033) HTML (0) PDF 3.75 M (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胆固醇酯的蓄积和一氧化氮释放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超速离心从新鲜人血浆分离天然低密度脂蛋白,与抗低密度脂蛋白抗血清IgG组分制备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孵育后采用酶荧光法检测细胞胆固醇酯含量,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和组织化学分析,并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释放至培养基中的一氧化氮量。结果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剂量依赖性地诱导巨噬细胞内胆固醇酯的大量堆积,其效应显著强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p<0.01),经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处理的巨噬细胞呈典型泡沫细胞状,与猩红强染色,而天然低密度脂蛋白、抗低密度脂蛋白IgG处理的巨噬细胞内未见胆固醇酯的蓄积。此外,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巨噬细胞一氧化氮的分泌。结论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不仅通过致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泡沫化,也通过损伤巨噬细胞分泌一氧化氮的功能参与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合酶1—一氧化氮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研究

      2005, 13(4):401-405. CSTR:

      摘要 (1016) HTML (0) PDF 5.24 M (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变化、相互关系及对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影响。方法家兔予以高胆固醇饮食(n=8)以及在高胆固醇饮食的同时经饮水给予L精氨酸(n=8)或L亚硝基精氨酸甲酯(n=8),或经腹腔注射血红素L赖氨酸盐(n=8)或锌原卟啉9(n=8),共10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胆固醇组主动脉一氧化氮生成量显著减少,一氧化碳生成量则明显增加,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降低(P均<0.01),而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升高,主动脉斑块面积达40.2%±8.9%。与胆固醇组比较,外源性血红素L赖氨酸盐干预组的主动脉内膜斑块面积(26.6%±9.2%)明显缩小,主动脉一氧化碳的生成量和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但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生成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与胆固醇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胆固醇组比较,外源性L精氨酸组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升高,一氧化氮生成量增加,主动脉斑块面积(28.1%±7.7%)明显缩小(P均<0.01),而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和一氧化碳的生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与胆固醇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胆固醇组比较,血红素L赖氨酸盐干预组、L精氨酸组的主动脉组织内cmyc及cfos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均<0.01),而锌原卟啉组和L亚硝基精氨酸甲酯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显示出互补及代偿性调节作用,血红素氧合酶系统通过对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调节和代偿机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

    • 糖基化终产物促进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选择素E的表达

      2005, 13(4):406-408. CSTR:

      摘要 (1058) HTML (0) PDF 3.14 M (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糖基化终产物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分离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及未修饰人血清白蛋白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体外共同培养,用荧光单克隆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内皮细胞表面选择素E的表达。结果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未表达选择素E。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选择素E的表达(p<0.05),而人血清白蛋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粘附分子选择素E的表达无影响。结论糖基化终产物能上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时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

    • 纤维蛋白原诱导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趋化

      2005, 13(4):409-413. CSTR:

      摘要 (1047) HTML (0) PDF 5.15 M (1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纤维蛋白原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趋化和随机迁移的影响,探讨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用BrdU掺入法和细胞计数法观察其增殖能力,刮伤实验及慢速显微摄像技术检测其随机迁移能力,微孔滤膜法观察其趋化性,Western印迹法检测其明胶酶A的表达,明胶酶谱分析其分泌的明胶酶活性。结果细胞计数(r=0.860,p<0.05)和BrdU掺入实验(r=0.880,p<0.05)发现0.2gL~3.2gL纤维蛋白原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其中0.4、0.8、1.6和3.2gL纤维蛋白原作用48h,细胞计数依次为(6.32±0.39)×107L、(10.63±0.25)×107L、(12.31±0.44)×107L和(13.59±0.43)×107L,BrdU掺入率依次为5.2%±2.2%、17.5%±2.0%、21.5%±2.3%和25.5%±2.5%,与对照组[分别为(5.63±0.34)×107L和2.0%±0.8%]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微孔滤膜法趋化实验发现0.2gL~3.2gL纤维蛋白原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趋化(r=0.957,p<0.01)。刮伤实验中细胞迁移速度及慢速显微摄像单细胞随机迁移速度在纤维蛋白原组及对照组细胞均无明显差别(p>0.05)。Western印迹及明胶酶谱发现纤维蛋白原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明胶酶A的表达及活性上调。结论纤维蛋白原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趋化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雷帕霉素对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及内膜增生的影响

      2005, 13(4):414-416. CSTR:

      摘要 (990) HTML (0) PDF 3.21 M (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研究雷帕霉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和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2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球囊损伤组、羧甲基纤维素钠组和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组行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前3天开始每天肌肉注射雷帕霉素0.5mgkg,术后连续14天每天肌肉注射雷帕霉素0.25mgkg。球囊损伤14天后进行电镜观察、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分析。结果假手术组电镜下血管平滑肌细胞呈收缩表型,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呈合成表型,雷帕霉素干预后血管平滑肌细胞电镜下表现介于两者之间。术后14天雷帕霉素组新生内膜面积比羧甲基纤维素钠组减少36.4%(0.14±0.03mm2比0.23±0.06mm2,p<0.01),内膜中膜比减少28.9%(17.7%±3.37%比28.86%±10.25%,p<0.01)。结论以上提示雷帕霉素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的改变,减轻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增生程度。

    • 卡托普利晚期预处理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游离钙的影响

      2005, 13(4):417-420. CSTR:

      摘要 (1093) HTML (0) PDF 4.41 M (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卡托普利晚期预处理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游离钙的影响,评价其延迟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设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组、缺氧预适应组、卡托普利预处理组、蛋白激酶C阻断剂+卡托普利组、一氧化氮合酶阻断剂+卡托普利组和核因子κB阻断剂+卡托普利组。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丙二醛和超氧化物岐化酶含量;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乳酸脱氢酶含量。Flou3AM负载染色和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卡托普利预处理和缺氧预处理均可减轻缺氧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594±5nmolL、507±32nmolL比789±9nmolL,p<0.01),抑制乳酸脱氢酶和丙二醛的增加和超氧化物岐化酶含量的降低;但与对照组(414±37nmolL)比较钙内流仍有轻度增加(p<0.05);预先分别加入蛋白激酶C阻断剂、一氧化氮合酶阻断剂、核因子κB阻断剂与卡托普利共同孵育细胞,行缺氧复氧损伤所测得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分别为676±32nmolL、700±37nmolL和689±11nmolL,与卡托普利预处理组比较有所增加(p<0.05);但与缺氧复氧组比较仍有降低(p<0.05)。结论以上提示,卡托普利预处理可抑制缺氧复氧时的钙超载及其脂质过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轻度增加钙内流、启动心肌延迟保护作用;其过程可能涉及蛋白激酶C、一氧化氮合酶和核因子κB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多个环节。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对实验性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

      2005, 13(4):421-424. CSTR:

      摘要 (1009) HTML (0) PDF 4.03 M (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胆固醇饲料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15只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组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42天时处死动物,截取胸主动脉进行计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组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的斑块面积(0%比1.81%±0.61%比24.12%±3.58%)、斑块周径(0比6.05%±1.62%比25.71%±1.97%)以及斑块最大厚度(0比0.06mm±0.002mm比0.16mm±0.007mm)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组CD34阳性细胞数(cellsmm2)分别为0、12.35±2.02和61.15±7.55(p<0.05)。电镜显示新生血管与动脉粥样斑块相邻,新生血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CD34阳性细胞数与斑块面积之间呈正相关(r=0.989,p<0.001)。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能促进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

    • 过氧化氢酶过度表达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2005, 13(4):425-428. CSTR:

      摘要 (1138) HTML (0) PDF 4.02 M (8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腺病毒载体介导的过氧化氢酶基因转染对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含过氧化氢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人血管平滑肌细胞,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过氧化氢酶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TUNEL法等方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结果含过氧化氢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后血管平滑肌细胞过氧化氢酶表达明显增多;流式细胞术显示含过氧化氢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组与对照组比较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经TUNEL分析显示,含过氧化氢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组凋亡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过氧化氢酶基因转染导致过氧化氢酶过度表达,促进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这可能是防治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一种新方法。

    • 黄精多糖的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005, 13(4):429-431. CSTR:

      摘要 (1260) HTML (0) PDF 2.94 M (1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黄精提取物黄精多糖对高脂血症实验兔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将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高脂组(饲以胆固醇饲料)、血脂康组(饲以胆固醇饲料+血脂康)和黄精多糖组(饲以胆固醇饲料+黄精多糖),分笼喂养8周。分别于实验开始时、第4周末和第8周末,采用酶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蛋白(a)含量。第8周末处死动物,光镜观察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情况。结果实验前各组血清检测指标无明显差异。实验第4周高脂组、血脂康组和黄精多糖组血清总胆固醇(分别为10.5±1.6mmolL、11.1±2.0mmolL和11.2±1.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9.28±1.83mmolL、10.04±2.04mmolL和10.7±1.89mmolL)、脂蛋白(a)(分别为649±113mgL、713±101mgL和641±108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总胆固醇为1.4±0.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21±0.19mmolL、脂蛋白(a)为63.3±11.2mgL,p<0.01]。实验第8周,黄精多糖组血清总胆固醇(5.9±2.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35±1.64mmolL)和脂蛋白(a)(45.3±14.0mgL)显著低于实验第4周水平(p<0.01)。黄精多糖组主动脉内膜泡沫细胞形成的发生率(20%)显著低于高脂组(发生率为100%,p<0.01)。结论黄精多糖具有降脂和抗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 来氟米特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2005, 13(4):432-434. CSTR:

      摘要 (1132) HTML (0) PDF 2.96 M (1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高脂饮食+来氟米特治疗组。在0周和8周时测定血清中血脂、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介素6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斑块处巨噬细胞数量。图像分析观察主动脉斑块内膜面积比。结果来氟米特对血脂无明显影响,但可使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介素6、主动脉斑块内膜面积比及斑块处的巨噬细胞数较高脂饮食组显著降低(P均<0.001)。结论来氟米特可显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的炎症反应,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作用。

    • T型钙通道拮抗剂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005, 13(4):435-438. CSTR:

      摘要 (1028) HTML (0) PDF 4.10 M (1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T型钙通道拮抗剂Mibefradil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3周龄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4组:ST组为St.Thomas液停搏,SV组为St.Thomas液中加入0.1μmolLVerapamil,SM1组为St.Thomas液中加入0.1μmolLMibefradil,SM2组为St.Thomas液中加入1μmolLMibefradil。建立Langendorff模型后,分别在4℃按上述心脏停搏液停搏,维持局部心肌温度在15℃,停止灌注90min,再灌注45min。观测各组停搏前、再灌注后冠状动脉流量、冠状动脉流出液乳酸脱氢酶浓度、心功能(左心室发展压、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恢复率、心肌丙二醛含量和心肌钙离子含量等指标。结果各组冠状动脉流量没有明显差异。心功能恢复发现再灌注后45min时,SV组的左心室发展压、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恢复率分别为:0.70±0.23、0.72±0.23和0.67±0.25,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SV组乳酸脱氢酶浓度(12.2±2.7IUL)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同时ST组(9.3±3.2IUL)也明显高于SM2组(6.6±2.2IUL),p<0.05。心肌丙二醛含量ST组(1.64±0.39μmolg)和SV组(1.76±0.51μmolg)明显高于SM2组(1.14±0.24μmolg,p<0.05)。SV组心肌钙离子含量(0.225±0.041mgg)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同时ST组(0.184±0.021mgg)也明显高于SM2组(0.147±0.020mgg,p<0.05)。结论Mibefradil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Verapamil损害未成熟心肌。

    •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后血管狭窄程度的影响

      2005, 13(4):439-442. CSTR:

      摘要 (899) HTML (0) PDF 4.23 M (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将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至球囊损伤后的大鼠颈总动脉中,观察其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cDNA3.1(-)组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均行颈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术中采用脂质体载体FuGENE6分别介导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pcDNA3.1(-)转染至损伤后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组和pcDNA3.1(-)组大鼠血管中。于术后2周处死大鼠,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转染后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并于术后1月和2月处死大鼠,检测颈总动脉血管狭窄的程度。结果2周后转染pcDNA3.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可以检测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1月和2月后转染pcDNA3.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颈总动脉狭窄程度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和pcDNA3.1(-)组(p<0.01)。结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体内转染可以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成功表达,且可以明显改善球囊损伤后颈总动脉狭窄的程度。

    • 环氧合酶2在高脂饮食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内膜增生的关系

      2005, 13(4):443-446. CSTR:

      摘要 (1003) HTML (0) PDF 4.19 M (1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环氧合酶2表达的变化及其与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探讨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对高脂饮食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不同时间段的颈总动脉标本采用组织形态学观察内膜增生,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环氧合酶2mRNA的表达。结果球囊损伤后,1周可观察到内膜增生,2周时增生明显,4周时继续增生。中膜各时段均未见明显变化,内膜中膜面积比随时间逐步增长,分别为0.032±0.004、0.030±0.003、0.030±0.002、0.251±0.045、1.111±0.182及1.448±0.216。对照侧内膜轻度增生,但明显较损伤侧轻(p<0.05)。球囊损伤后6h、24h、1周、2周、4周对照侧环氧合酶2mRNA的相对半定量值分别为0.5±0.21、0.5±0.25、0.6±0.19、0.6±0.26及0.5±0.22,损伤侧环氧合酶2mRNA的相对半定量值分别为0.6±0.22、0.8±0.24、1.2±0.31、1.6±0.36及1.4±0.32。环氧合酶2在损伤侧表达强于对照侧(p<0.05)。结论球囊损伤后环氧合酶2表达明显增强,且与内膜增生有关,提示环氧合酶2可能在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所致的再狭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经冠状动脉内注射月桂酸钠构建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

      2005, 13(4):447-450. CSTR:

      摘要 (1203) HTML (0) PDF 4.07 M (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新的在体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月桂酸钠组(n=54)及微球组(n=27),微球组依所注射微球的数量进一步分为500、1000和3000个次3个亚组(n=9);大鼠麻醉后开胸,夹闭主动脉后经左心室内注射200μg月桂酸钠或42μm的微球达冠状动脉,以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分别采用病理切片、超声心动图和彩色微粒子测量技术,观察各组大鼠心肌内微血栓和微梗死形成,以及心功能和心肌局部血流量的变化。结果经左心室内注射200μg月桂酸钠后1h,大鼠心肌微小动脉内即有微血栓形成,3h以后达高峰,血栓形成率高达66.4%±18.8%,在此后的12~72h逐渐降低。与微球组相比,所形成的微血栓中不但有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的聚集,而且还伴有内皮损伤及较严重的炎细胞浸润;二者所形成的微梗死灶皆为锲形呈局灶性分布,但月桂酸钠组梗死部位炎症反应较重。月桂酸钠组所形成的微梗死面积、心功能和心肌局部血流量的下降程度与单次注射1000个微球相似。结论经冠状动脉内注射月桂酸钠可成功构建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其最佳剂量和时间点分别为200μg和3h,与机械性的塑料微球栓塞相比,在病理发病机制上比较贴近于临床,可作为冠状动脉微栓塞微循环研究的理想的动物模型。

    •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修复的远期效果

      2005, 13(4):451-455. CSTR:

      摘要 (1097) HTML (0) PDF 5.29 M (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的修复作用及其远期效果观察。方法建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造模后通过心肌直接注射的方法,于移植组移植DAPI标记过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PBS溶液;假手术组仅开胸和关胸。并于造模后即刻、移植后4、8和12周,分批分组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的检测。结果心脏标本切片,荧光显微镜检查证实在细胞移植区有细胞核因被标记而呈荧光的新生心肌和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发现细胞移植区有类似心肌细胞的细胞团、心肌特异性结蛋白和肌动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检测阳性。透射电镜检查可见不成熟的心肌细胞,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胞质中有散在肌丝样物质,还可见内膜不完整的新生血管,且阳性物质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多。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则没有这些改变,并且在不同时间段出现死亡病例。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有效防止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恶化,促进心肌和血管再生,在移植后长时间内没有出现新的心肌缺血损害、炎症反应和恶性心律失常,持续修复受损心肌,远期效果明显。

    • 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延迟相的差异蛋白质的分离及鉴定

      2005, 13(4):456-460. CSTR:

      摘要 (935) HTML (0) PDF 4.77 M (1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缺血预适应心肌内源性保护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假手术组和心肌缺血预适应延迟相组大鼠的心肌总蛋白质。结果在假手术组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上展示704±27个蛋白质点,而在心肌缺血预适应延迟相组展示778±35个蛋白质点。经凝胶图像分析找到的差异蛋白质23个,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差异蛋白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2个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包括应激反应蛋白、代谢相关蛋白、信号调节蛋白、结构蛋白等。结论这些差异蛋白可能通过其分子伴侣功能、清除自由基、改善能量代谢等发挥心肌缺血预适应延迟相的心肌保护作用。

    • 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对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胆固醇代谢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

      2005, 13(4):461-463. CSTR:

      摘要 (1008) HTML (0) PDF 3.29 M (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对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胆固醇代谢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佛波酯刺激分化的THP1细胞作为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模型。通过胆固醇酶联法测定细胞内胆固醇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蛋白的表达。结果与低密度脂蛋白组、阴性组及IgG免疫复合物组比较,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组细胞内胆固醇水平明显增高,并且低密度脂蛋白受体mRNA及蛋白的表达增加。结论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能显著增加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亦能够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受体mRNA与蛋白的表达,提示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血管炎症作用

      2005, 13(4):464-466. CSTR:

      摘要 (1043) HTML (0) PDF 3.02 M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否引发兔主动脉的血管炎症反应。方法2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对照组(正常饮食)和蛋氨酸组(高蛋氨酸饮食),每组各10只,12周后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观察主动脉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8蛋白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核因子κB的表达和活化。结果高蛋氨酸饮食显著增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蛋氨酸组主动脉切片发现内皮细胞脱落,局部内膜增厚;白细胞介素8分泌增加;主动脉内皮细胞核因子κB表达增强。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以导致血管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潜在的分子机制之一。

    • 压力超负荷致心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周期素D1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心肌肥大的关系

      2005, 13(4):467-470. CSTR:

      摘要 (972) HTML (0) PDF 4.15 M (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压力超负荷所致肥大心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周期素D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心肌肥大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大鼠心肌肥大模型,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用颈总动脉插管法动态测定心功能并观察左心室体重比及心肌细胞横径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周期素D1表达变化,分别计算其阳性细胞占总心肌细胞数的比率。结果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各时间点左心室体重比及心肌细胞横径进行性增高(p<0.05),同时心功能也进行性增强(p<0.05)。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周期素D1阳性率术后1周时显著增高(p<0.01),随后逐步回降,6周时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心肌肥大中不仅有心肌细胞体积的增大而且早期伴有增殖指标高表达,这种增殖指标的高表达随着心脏对负荷的适应逐步回降至正常水平,而心肌细胞体积仍进行性增大。

    • >临床研究
    •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2005, 13(4):471-474. CSTR:

      摘要 (1223) HTML (0) PDF 4.41 M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内皮素1、一氧化氮的影响,并观察不同浓度L精氨酸对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效应的拮抗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分别为1、4、8、12和16μmolL)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育及固定浓度的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16μmolL)加不同浓度的L精氨酸(分别为0.2、0.4、0.8、1.6和3.2mmolL)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育24h,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硝酸还原酶法、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基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内皮素1及一氧化氮的浓度。结果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内皮素1的表达,降低一氧化氮的表达(p<0.05),接近生理范围的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即1μmolL)对内皮功能没有明显的影响;外源性补充L精氨酸可逆转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效应,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但当外源性L精氨酸的剂量大到一定程度时即加入L精氨酸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100时,内皮功能并不能得到进一步改善。相关分析显示培养基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一氧化氮、内皮素1的表达和加入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的浓度明显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3、-0.937和0.934(p<0.01)。结论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可通过增加内皮细胞表达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内皮素1,减低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来导致内皮功能紊乱,且内皮功能紊乱的程度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浓度明显相关;外源性补充L精氨酸可逆转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效应;寻找有效的方法调节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浓度可能是改善内皮功能,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目标。

    • 124例冠心病患者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基因启动子区-477CT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2005, 13(4):475-478. CSTR:

      摘要 (1132) HTML (0) PDF 4.13 M (1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基因启动子区-477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检测124例冠心病患者和111例正常人的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基因启动子区-477位点基因型,并比较基因型在冠心病组与正常人组间、冠心病组中不同临床表现型之间分布的差异性及三种基因型与冠心病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在冠心病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5和p<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和p<0.01)。多支病变组TT基因型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在冠心病组中,TT基因型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CC基因型(p<0.001)。结论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基因启动子区-477CT单核苷酸多态性可显著影响中国冠心病患者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而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

    • 脑动脉硬化症心身放松治疗的经颅多普勒观察

      2005, 13(4):479-482. CSTR:

      摘要 (1063) HTML (0) PDF 4.04 M (1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脑动脉硬化患者心身放松疗法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的变化。方法60例脑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心身放松疗法加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疗程为8周,运用经颅多普勒检测技术评估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心身放松疗法加常规治疗组的左侧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升高,血管搏动弹性指数及脑血管阻力指数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心身放松疗法加常规治疗组经颅多普勒频谱改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心身放松疗法加常规治疗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心身放松疗法能显著增加脑血流速度,降低脑血管阻力和提高脑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

    • 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的改变

      2005, 13(4):483-486. CSTR:

      摘要 (1089) HTML (0) PDF 3.90 M (1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中的表达与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13例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5例脂纹期动脉内膜和8例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15例非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6例脂纹期动脉内膜和9例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及7例健康人正常动脉内膜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的表达和分布,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进行灰度扫描,作相对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动脉内膜未见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阳性表达,平均灰度值为234.27±8.04。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非糖尿病患者不同期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中呈不同程度的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脂纹期动脉内膜平均灰度值为168.40±7.69,主要分布在内皮细胞及泡沫细胞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平均灰度值为173.67±6.56,主要分布在泡沫细胞,而内皮细胞仅有弱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染色。在糖尿病患者脂纹期及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中,内皮细胞及泡沫细胞中皆有较强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染色,脂纹期动脉内膜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平均灰度值为132.73±6.01,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平均灰度值为138.68±9.41。结论正常动脉内膜未见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阳性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非糖尿病患者脂纹期动脉内膜中的表达明显增多,在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中的表达逐渐减弱。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糖尿病患者脂纹期动脉内膜中的表达显著增高,与非糖尿病患者脂纹期动脉内膜中的表达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糖尿病患者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中仍有较强的表达,与非糖尿病患者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中的表达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2005, 13(4):487-490. CSTR:

      摘要 (1033) HTML (0) PDF 4.15 M (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内皮功能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及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按有无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为两组,观察两组患者基线及3个月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及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8.29±5.11比10.64±3.82,P=0.029),而两组间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无明显差别(20.37±9.29比18.41±5.83,P=0.226);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较术前明显降低(5.26±7.20比7.86±5.51,P=0.037),而药物治疗组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前后对比无明显变化(7.14±6.99比7.91±4.52,P=0.401);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在两组之间及各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存在内皮功能受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一步加重内皮功能障碍。

    • 高血压与主动脉夹层的关系

      2005, 13(4):491-493. CSTR:

      摘要 (1080) HTML (0) PDF 3.36 M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应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测定19例有高血压病史主动脉夹层患者和42例单纯高血压患者的胸主动脉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并与41例正常人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和主动脉夹层组患者胸主动脉的舒张期和收缩期内径、内膜—中膜厚度及僵硬度均明显增大(p<0.05~0.001),顺应性显著降低(p<0.01~0.001),并且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上述变化加重(p<0.05~0.001)。与单纯性高血压组比较,主动脉夹层组患者胸主动脉舒张期和收缩期内径扩大更为明显(p<0.01),内膜—中膜厚度和僵硬度有增大的趋势(p>0.05),顺应性亦有降低趋势(p>0.05)。结论胸主动脉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是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而高血压则是发生上述病理改变的始动因素。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稳定性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有关

      2005, 13(4):494-496. CSTR:

      摘要 (1038) HTML (0) PDF 3.32 M (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改变以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8例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死者进行尸体解剖,并对其颈内动脉进行连续取材,光镜观察斑块形态,选取稳定及不稳定斑块各20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二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的差异和分布情况。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纤维帽厚度以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阳性区域进行定量。结果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共121个颈内动脉取材块中,不稳定斑块占21.5%(26121);稳定斑块为78.5%(95121)。纤维帽厚度在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分别为0.2±0.1mm和0.5±0.2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中均有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表达,但不稳定斑块阳性面积明显多于稳定斑块,分别为19.4±3.3和14.3±2.5(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由稳定和不稳定斑块组成,不稳定纤维帽较薄而且斑块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阳性区域明显多于稳定斑块,提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能是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 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的变化

      2005, 13(4):497-499. CSTR:

      摘要 (1053) HTML (0) PDF 3.36 M (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了解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状态。方法序贯选取33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2例血压正常者作对照。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的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结果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β(182±66ngL比154±63ngL)和肿瘤坏死因子α(142±74ngL比168±61ngL)的自发性分泌差异均无显著性。脂多糖刺激后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β(2179±660ngL比182±66ngL;2854±631ngL比154±63ngL,p<0.05)和肿瘤坏死因子α(442±134ngL比142±74ngL;500±176ngL比168±61ngL,p<0.05)分泌均较自发性分泌显著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患者脂多糖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β分泌增加(2854±631ngL比2179±660ngL,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处于一定程度的炎症激活状态,炎症反应可能与高血压病的形成和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变化

      2005, 13(4):500-502. CSTR:

      摘要 (1135) HTML (0) PDF 3.20 M (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测定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外周静脉血中白细胞介素18的浓度,观察其与心绞痛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和对照组20例,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18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8浓度明显增高,冠心病左心室射血分数≤50%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8浓度显著高于左心室射血分数>50%组的心绞痛患者,但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白细胞介素18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细胞介素18浓度随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和心功能降低而升高,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无关。白细胞介素18的浓度可能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 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中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

      2005, 13(4):503-504. CSTR:

      摘要 (1084) HTML (0) PDF 1.95 M (1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ST段异常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60例先后行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的患者,前者阳性标准为两个相邻导联的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在J点后80ms处压低≥1mm(0.1mV)持续60ms以上;后者阳性标准为血管狭窄较相邻管径≥50%。结果在32例56支阳性血管中有39支血管相应的Holter导联ST达到阳性标准,其阳性率为69.6%,与造影比较,阳性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35例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有9例ST段达到阳性标准,其假阳性率为25.7%。结论十二导联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对老龄和严重的冠心病患者。

    • >研究简报
    •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

      2005, 13(4):505-506. CSTR:

      摘要 (990) HTML (0) PDF 2.03 M (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4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组。造影前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舒张晚期充盈峰值流速,计算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舒张晚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支病变组舒张功能即开始出现异常(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舒张功能、收缩功能均出现异常(p<0.01)。结论冠状动脉病变影响心脏功能,早期先影响舒张功能,并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逐渐减退。

    •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

      2005, 13(4):507-508. CSTR:

      摘要 (984) HTML (0) PDF 2.33 M (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按头颅CT或MRI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其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大小以及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皮质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皮质下组(χ2=10.04,p<0.01),皮质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皮质下组(χ2=8.44,p<0.01)。结论皮质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关系更密切,且随着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皮质脑梗死的危险性也增加。

    •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浓度与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2005, 13(4):509-510. CSTR:

      摘要 (1058) HTML (0) PDF 2.06 M (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浓度的变化,来探讨其与稳定型心绞痛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20例,动态测定各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的浓度。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浓度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中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浓度峰值分别出现于第24h和72h。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浓度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呈正相关(r=0.642,p<0.01)。它们与心肌酶谱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

      2005, 13(4):511-512. CSTR:

      摘要 (992) HTML (0) PDF 2.01 M (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害指标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水平与血清炎性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的相关关系。方法入选新诊断空腹血糖大于10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93例,空腹取静脉血留取血浆及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及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及血清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关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与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无相关关系。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害及慢性炎症反应,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与C反应蛋白是两个不相关联的致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因素。

    • >文献综述
    • 血管内皮细胞的剪切应力信号转导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

      2005, 13(4):513-516. CSTR:

      摘要 (1000) HTML (0) PDF 4.86 M (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剪切应力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可通过激活膜感受器和细胞内信号转导而调控基因表达,从而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剪切应力的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就血管内皮细胞的剪切应力信号转导机制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综述。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与心肌纤维化

      2005, 13(4):517-519. CSTR:

      摘要 (909) HTML (0) PDF 3.74 M (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外基质是构成心脏间质的主要成份。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细胞外基质沉积的异常增加导致了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的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就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在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一个新的脂肪因子——脂联素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2005, 13(4):520-522. CSTR:

      摘要 (1040) HTML (0) PDF 3.85 M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脂联素是脂肪组织特异分泌的一个具有重要功能的细胞因子,在血浆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在能量代谢和糖代谢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介绍有关脂联素的分子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特异受体的发现及其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与动脉粥样硬化

      2005, 13(4):523-525. CSTR:

      摘要 (877) HTML (0) PDF 3.57 M (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及其特异受体CXCR4在胚胎发育、肿瘤细胞迁移及介导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高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CXCR4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已经引起重视,现分别从炎症、血管新生、内膜增生等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 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在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2005, 13(4):526-528. CSTR:

      摘要 (917) HTML (0) PDF 3.60 M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皮祖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期的血管生成,也存在于成体骨髓、外周血及脐血中。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刺激可动员骨髓内皮祖细胞进入外周血,参与缺血组织的血管重建和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过程。因此,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疾病、血管修复中具有广阔的临床运用前景。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