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6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氧化应激-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2008, 16(10):757-762. CSTR:

      摘要 (1227) HTML (0) PDF 7.88 M (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氧化应激和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两个关键成分,是动脉粥样硬化从脂肪条纹形成到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这一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本文从氧化应激在动脉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和细胞机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炎症性质以及转录因子核因子κB是活性氧诱导动脉硬化炎症反应的介导剂三个方面说明,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独立致病因子是相互调控共同存在,相伴而行的。同时说明活性氧是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发生的始动因素,活性氧及其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形成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是内皮损伤和诱导内皮细胞促炎症细胞因子和促炎症分子表达的主要原因。

    • >抗氧化专栏
    • 普罗布考可改善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冠状动脉事件结局

      2008, 16(10):763-766. CSTR:

      摘要 (1170) HTML (0) PDF 4.60 M (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普罗布考对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冠状动脉事件的影响。方法通过阅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进行的心血管病多危险因素干预试验发表的论文,从中提取普罗布考治疗的有关结局事件信息,整理后用于分析普罗布考对冠状动脉事件的影响。结果普罗布考特别是与安妥明合用时可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未加用普罗布考各用药组(除利尿剂组外)实际冠状动脉事件发生数高于预测值,而加用普罗布考后降低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使用普罗布考和使用其他药物(不用普罗布考)时的5年累积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不同(1.0%比3.6%,P=0.040)。考虑各不同药物组的影响以后,加用普罗布考与冠状动脉事件发生之间的联系有统计学意义(P=0.008),相对危险度估计值为0.186,其95%可信区间为0.053~0.656。结论普罗布考虽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但对其他药物难以控制血脂者合并使用普罗布考仍然可能改善用药者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风险。

    • 普罗布考对实验性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治

      2008, 16(10):767-770. CSTR:

      摘要 (1092) HTML (0) PDF 4.22 M (10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普罗布考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行性及机制。方法于大鼠单侧踝关节腔内注射尿酸钠晶体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观察普罗布考干预后关节炎症、肿胀指数及关节液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变化。用尿酸盐晶体刺激人单核细胞,普罗布考干预18h后检测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1β的浓度。结果普罗布考各剂量组关节炎症肿胀指数下降幅度由低剂量向高剂量依次增加,与模型组比较,72h时中高剂量组下降程度较明显(P<0.05),关节液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普罗布考中高剂量组关节液白细胞计数较模型组下降明显(P<0.01,P<0.001),普罗布考高剂量组白细胞介素1β较模型组下降明显(P<0.05)。普罗布考各剂量组对单核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β无抑制作用。结论中高剂量的普罗布考可以有效的控制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其疗效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但其不是通过直接抑制单核细胞摄取尿酸盐晶体分泌白细胞介素1β来起作用。

    • 普罗布考、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综合疗法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

      2008, 16(10):771-774. CSTR:

      摘要 (1176) HTML (0) PDF 4.25 M (1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普罗布考、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正常及高脂饮食,6周后高脂组再分为高脂组、高脂+阿托伐他汀组、高脂+普罗布考、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联合干预组,继续喂养4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主动脉斑块部位炎性因子的表达。结果高脂组主动脉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明显增加。阿托伐他汀组炎性因子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下降,与高脂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联合干预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下降更为明显(P<0.01),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抗氧化、抗血小板、他汀联合用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因子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优于单纯使用阿托伐他汀。

    • 普罗布考对兔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内膜生长因子的影响及其对再狭窄的干预作用

      2008, 16(10):775-777. CSTR:

      摘要 (1221) HTML (0) PDF 3.05 M (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对兔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内膜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再狭窄的干预作用。方法将32只普通级大耳白兔随机分为高胆固醇组和普罗布考组。喂养1周后以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分别用高胆固醇食物及普罗布考粉剂饲养8周后处死,切取颈总动脉,HE染色观察血管管腔面积和内膜面积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与高胆固醇组相比,普罗布考组管腔面积明显扩大(P<0.01),内膜面积明显减少(P<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普罗布考显著减轻兔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 普罗布考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对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脂与心绞痛发作的影响

      2008, 16(10):778-780. CSTR:

      摘要 (1266) HTML (0) PDF 3.36 M (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普罗布考与阿托伐他汀单独及联合应用对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脂及心绞痛发作的影响。方法将119例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成普罗布考组、阿托伐他汀组及普罗布考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组,普罗布考剂量为0.5g,bid;阿托伐他汀剂量为10mg,qd。比较用药前和12周后三组患者平板运动心电图试验、血脂、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等指标变化。结果三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P<0.001)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1)均明显降低;阿托伐他汀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P<0.01),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变化不明显;普罗布考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丙二醛显著降低(P<0.001),超氧化物歧化酶升高(P<0.001),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P<0.01);联合用药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丙二醛显著降低(P<0.001),超氧化物歧化酶升高(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变化不明显。三组治疗后平板运动心电图试验阳性率和研究结束前2周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减少,普罗布考组较阿托伐他汀组更明显(P<0.05),联合用药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普罗布考为一安全有效的降血脂及减少心绞痛发作的药物,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安全,疗效更显著。

    • 普罗布考抗氧化和预防再狭窄作用的Meta分析

      2008, 16(10):781-786. CSTR:

      摘要 (1121) HTML (0) PDF 5.89 M (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普罗布考抗氧化作用及其预防再狭窄的效果,以观察其对动脉硬化进程的影响。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电子检索PubMed(1966~2007.9)、EMBASE(1980~2007.9)、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2007.9)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94~2007.9),手工检索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参考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研究普罗布考改变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Meta分析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276例患者,249例对照,标准化差值均数为-2.38,95%可信区间为(-3.39~-1.38);有4篇文献纳入改善血管内皮依赖舒张功能的Meta分析,共计96例患者,83例对照,标准化差值均数为1.97,95%可信区间为(0.60~3.35);有3篇文献(4个研究)纳入预防支架再狭窄管腔面积的Meta分析,共计159例患者,176例对照,权重差值均数为0.80,95%可信区间为(0.41~1.20);有7篇文献(11个研究)纳入预防支架再狭窄管腔直径的Meta分析,共计436例患者,420例对照,权重差值均数为0.32,95%可信区间为(0.22~0.42);有9篇文献(13个研究)纳入预防支架管腔再狭窄率的Meta分析,共计575例患者,557例对照,相对危险度为0.68,95%可信区间为(0.56~0.82);有4篇文献(5个研究)纳入普罗布考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不良事件率的Meta分析,共计253例患者,162例对照,相对危险度为0.60,95%可信区间为(0.39~0.92)。结论采用普罗布考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维持支架内管腔面积和直径,降低其再狭窄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其抗氧化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仍需大样本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

    • 钙通道阻滞剂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抗氧化作用

      2008, 16(10):787-790. CSTR:

      摘要 (942) HTML (0) PDF 4.42 M (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心功能衰竭等一些主要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中,氧化应激扮演关键角色。钙通道阻滞剂能够抑制钙诱发的平滑肌细胞收缩,阻断钙的进入能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活性并使血管舒张,这种药理性质是钙通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基础。钙通道阻滞剂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有助于阻止高血压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在其所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中,抗氧化作用尤为重要。

    • 普罗布考与高密度脂蛋白

      2008, 16(10):791-793. CSTR:

      摘要 (1137) HTML (0) PDF 3.32 M (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调脂药普罗布考由于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而使其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众多的研究认为普罗布考有较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作用于高密度脂蛋白,影响胆固醇逆向转运或者产生抗氧化作用。本文就脂质代谢及抗氧化等方面综述普罗布考对高密度脂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与基质金属蛋白酶

      2008, 16(10):794-795. CSTR:

      摘要 (936) HTML (0) PDF 3.54 M (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溶栓治疗后的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严重影响了溶栓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壁破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完整性破坏密切相关。在缺血性卒中早期,监测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有助于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预测。早期应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能显著降低溶栓后的出血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 >实验研究
    • 缺血预适应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影响及蛋白激酶C信号通路的作用

      2008, 16(10):796-800. CSTR:

      摘要 (1072) HTML (0) PDF 4.90 M (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后急性心肌梗死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变化及蛋白激酶C的信号传导作用。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缺血预适应组、单纯急性心肌梗死组、缺血预适应加蛋白激酶C抑制剂组和假手术组。缺血预适应加蛋白激酶C抑制剂组预适应前10min静脉注射蛋白激酶C抑制剂白屈菜季铵碱5mg/kg,然后结扎左前降支;假手术组不结扎左前降支。1天后,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活体取出心脏,测量心肌梗死面积,测定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蛋白印记分析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术前术后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结果缺氧诱导因子1αmRNA表达,缺血预适应组明显增加(P<0.01),缺血预适应加蛋白激酶C抑制剂组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蛋白表达有相同的变化。缺血预适应加蛋白激酶C抑制剂后,缺氧诱导因子1α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1),其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也明显减少,其蛋白表达有相同的变化。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梗死面积(24.18%±2.25%)明显小于缺血预适应加蛋白激酶C抑制剂组(38.11%±2.94%)和单纯急性心肌梗死组(37.73%±3.32%;P<0.01)。结论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是缺血预适应重要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其表达是依赖于蛋白激酶C的激活,蛋白激酶C是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重要信号传导通路。

    • 南蛇藤素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斑块内胶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2008, 16(10):801-804. CSTR:

      摘要 (1166) HTML (0) PDF 4.35 M (1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南蛇藤素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斑块中胶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方法8周龄雄性载脂蛋白基因敲除小鼠12只,随机分为南蛇藤素干预组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每组各6只,同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6只作为正常对照,各组均给以高脂饮食饲养8周,在高脂饲养的后4周,分别予以南蛇藤素和相当剂量的溶剂二甲基亚砜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用药4周;处死后行主动脉连续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检测斑块内胶原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主动脉斑块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表达的强度。结果模型组形成了早期斑块,南蛇藤素组斑块面积较模型组明显减小,分别为4270.74±1027.64μm2和8971.19±1665.76μm2(P<0.01),南蛇藤素组斑块内胶原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0275±0.0068和0.0142±0.0054,P<0.01);南蛇藤素组与模型组比较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明显降低(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0054±0.0020和0.0263±0.0080,P<0.001),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表达也明显降低(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0114±0.0016和0.0227±0.0039,P<0.001)。结论南蛇藤素可能通过下调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表达,抑制胶原的降解进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作用。

    • DIDS对十字孢碱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的影响

      2008, 16(10):805-808. CSTR:

      摘要 (1223) HTML (0) PDF 4.15 M (1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氯离子通道阻断剂DIDS对十字孢碱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及其下游分子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十字孢碱组、DIDS组、LY294002(特异性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组和L-NAME(非特异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组。在十字孢碱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模型上,观察DIDS对心肌细胞存活率、凋亡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及其下游分子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的影响。结果与十字孢碱组比,DIDS明显改善了细胞存活率,提高了细胞磷酸化蛋白激酶B活性2.1倍(P<0.01),增加了一氧化氮合酶和磷酸化一氧化氮合酶的水平和一氧化氮水平(P<0.01);LY294002预处理完全抑制了磷酸化蛋白激酶B、一氧化氮合酶和磷酸化一氧化氮合酶水平的升高及升高的一氧化氮,完全阻断了DIDS的抗细胞凋亡作用;L-NAME预处理也使升高的一氧化氮水平下降,但仅部分阻断了DIDS的细胞保护作用。结论DIDS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发挥其抑制十字孢碱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作用。

    • 健康大鼠血管衰老性重塑与血管衰老相关基因的关系

      2008, 16(10):809-812. CSTR:

      摘要 (1110) HTML (0) PDF 3.90 M (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健康大鼠血管衰老性重塑形态学变化及衰老相关基因表达,探讨血管衰老性重塑可能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临床有效干预血管衰老提供分子靶点。方法观察主动脉组织形态及内皮细胞显微结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4、10、16月和24月龄大鼠血管重塑p16INK4a和p21cip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随增龄,大鼠主动脉管壁增厚,纤维化程度增高,内皮细胞形态呈现衰老改变,p16INK4a和p21cip1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上调。结论血管衰老性重塑的分子机制之一可能与上调细胞周期蛋白p16INK4a和p21cip1的表达有关。进一步阐明其调控机制可为延缓血管衰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理论依据。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胶原与血管新生的影响

      2008, 16(10):813-818. CSTR:

      摘要 (1100) HTML (0) PDF 6.12 M (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对心肌细胞外胶原、小血管新生和心功能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分离、原代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心肌梗死对照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动物模型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形态、心肌间质、血管密度、心室膨展指数、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心肌胶原变化。结果(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可缩小60min缺血/再灌注大鼠28d心肌梗死面积;(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减轻心肌梗死动物左心室重塑,但心功能改善作用不明显;(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发挥细胞外基质抑制、促血管生成作用,心肌间质胶原含量、胶原分数下降,心肌毛细血管、小动脉密度增加。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促进血管新生和降低心肌胶原作用。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能量代谢的AMP激活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2008, 16(10):819-823. CSTR:

      摘要 (1149) HTML (0) PDF 5.34 M (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过程中能量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探索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AMP激活蛋白激酶相关信号蛋白在该作用中的地位。方法组织贴块法体外培养SD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取第3~10代用于实验。分别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或/和血管紧张素Ⅱ处理细胞。MTT法及细胞计数法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詹纳斯绿B染色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及体积;ATP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ATP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磷酸化AMP激活蛋白激酶的表达。结果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预处理能降低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P<0.05),同时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细胞内线粒体肿胀、ATP水平升高,在此过程中伴随细胞内磷酸化AMP激活蛋白激酶表达下调(P<0.05);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拮抗剂CGRP8-37能拮抗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血管紧张素Ⅱ促增殖和促代谢的抑制作用(P<0.05);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抑制剂PD98059能部分拮抗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磷酸化AMP激活蛋白激酶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能显著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能量代谢,其细胞内信号通路可能涉及到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1型受体-丝裂原细胞外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AMP激活蛋白激酶信息传递链。

    • 晚期内皮祖细胞在纳米聚-L-乳酸支架膜表面的粘附和增殖

      2008, 16(10):824-828. CSTR:

      摘要 (1189) HTML (0) PDF 4.73 M (1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晚期内皮祖细胞在纳米无序及有序聚-L-乳酸支架膜表面粘附、增殖情况,为优化组织工程材料提供一种新途径。方法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聚-L-乳酸纤维支架,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改性及I型胶原表面涂覆,与晚期内皮祖细胞复合培养,并进行细胞双荧光染色鉴定,通过不同时间点两组材料晚期内皮祖细胞粘附和增殖率的测定比较及光镜、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对种子细胞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影响。结果制得的纳米聚-L-乳酸纤维孔径在300~400nm之间,孔隙率>90%;细胞粘附12h基本完成;各时间点有序膜组增殖率明显高于无序膜组(P<0.05)。细胞在支架膜上生长良好,无序膜组细胞生长较散在、杂乱;有良好空间定向效果的有序纤维支架有利于细胞沿纤维定向附着、伸展、增殖,分泌胞外基质。结论晚期内皮祖细胞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纳米聚-L-乳酸有序膜支架能促进种子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增殖,并能较好地保持细胞形态,是一种理想的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临床研究
    • 急性心肌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动员障碍

      2008, 16(10):829-833. CSTR:

      摘要 (1137) HTML (0) PDF 4.66 M (1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缺血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水平,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是否存在障碍,以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祖细胞动员通路是否存在异常。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点(1、3、5、7、14和28天)外周血CD45-/low+/CD34+/CD133+/KDR+早期内皮祖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高峰(第7天)较急性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第5天)延迟且显著减少[(140±48)/106比(246±100)/106,P<0.05]。糖尿病组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第5天:277±95ng/L比168±35ng/L,P<0.05)、基质细胞衍生因子(第5天:3835±402ng/L比3287±384ng/L,P<0.05)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第3天:55.55±14.88mg/L比36.92±14.83mg/L,P<0.05)在高峰点的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后组织缺血程度较重,但组织缺血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祖细胞动员通路存在障碍,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缺血后血管新生功能障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预后较差的原因之一。

    • 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其对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

      2008, 16(10):834-837. CSTR:

      摘要 (1166) HTML (0) PDF 4.08 M (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红素加氧酶1启动子区(GT)n重复序列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其对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337例冠心病患者和240例健康对照者血红素加氧酶1启动子区(GT)n重复序列多态性,同时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LL基因型及L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显著(P<0.05);L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不同病变程度之间分布差异显著(P<0.05),且LL基因型频率在多支血管病变组较单支和双支血管病变组高(P<0.05);LL基因型者胆红素水平较SS基因型者明显下降(P<0.001)。结论血红素加氧酶1启动子区(GT)n重复序列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L等位基因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可能与该基因多态性所致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有关。

    • >文献综述
    • 炎症介质与血栓形成和凝血的关系

      2008, 16(10):838-840. CSTR:

      摘要 (1077) HTML (0) PDF 3.64 M (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研究显示炎症介质与血栓形成和凝血的关系密切,本文主要介绍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蛋白C系统,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和血栓形成、凝血的关系。通过炎症介质与血栓形成和凝血的关系研究对认识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疾病发病机制,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