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锌指蛋白297B在平滑肌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相关机制。方法用定量实时多聚酶链反应检测锌指蛋白297B在人、大鼠和小鼠平滑肌细胞中体内/体外的表达量及在平滑肌细胞体内和体外分化或增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构建锌指蛋白297B-Myc表达质粒,免疫荧光检测锌指蛋白297B-Myc在大鼠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分布;用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及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锌指蛋白297B与Myocardin的结合及相互作用。结果锌指蛋白297B在平滑肌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在小鼠胚胎干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上调,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刺激的平滑肌细胞增殖过程中下调,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内膜修复过程中表达先上调后下降。锌指蛋白297B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及核周的细胞质。锌指蛋白297B能与Myocardin蛋白结合,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显示锌指蛋白297B的表达受Myocardin的调控。结论锌指蛋白297B可能在平滑肌细胞分化过程中起到重要正向调控作用,这一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锌指蛋白297B与Myocardin的协同作用来完成。
摘要:目的构建人肌纤生成调节因子1全长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观察其在HEK293T细胞系及Sprague-Dawley乳鼠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从NCBI GenBank数据库中克隆得到人肌纤生成调节因子1基因(AF417001)全长序列,与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cDNA3.1/Myc-His(-)B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筛选阳性克隆,T7引物测序,转染细胞后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人肌纤生成调节因子1的表达。结果pcDNA3.1/Myc-His(-)B-hMR-1质粒经测序证实目的基因序列正确,无碱基突变。该质粒转染到HEK293T细胞系和乳鼠心肌细胞后人肌纤生成调节因子1的转录水平及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结论成功构建了人肌纤生成调节因子1全长的真核表达载体并确定了简便有效的乳鼠心肌细胞瞬时转染方法。
摘要:目的研究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与1型糖尿病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衰老之间的关系。方法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血糖、骨髓内皮祖细胞衰老、血浆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以及内皮祖细胞中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2和SIRT1的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血浆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显著升高(0.67±0.06 μmol/L比0.55 ± 0.07 μmol/L )、内皮祖细胞衰老率增加(39 % ± 8%比11% ±2%)、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0.56 ± 0.17比1.00 ± 0.22)和SIRT1(0.08 ± 0.17比1.00 ± 0.39)的mRNA表达下调。结论糖尿病大鼠内皮祖细胞衰老与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升高有关,其机制可能涉及SIRT1/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2途径。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内皮祖细胞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分子机制。 方法从人脐带血分离、培养、诱导内皮祖细胞分化并鉴定,制备早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分泌情况。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抗体预处理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或阻断内皮祖细胞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观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表型标志基因平滑肌α-肌动蛋白以及合成表型标志基因骨桥蛋白表达变化的作用;进一步观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信号通路(ERK、核因子κB通路)的作用。 结果早期内皮祖细胞能够分泌较高浓度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并且较晚期内皮祖细胞及脐静脉内皮祖细胞高;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能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阻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作用后,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抑制能力明显降低;同时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能够明显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ERK以及核因子κB通路的活化;阻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作用后,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ERK、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活化的抑制能力明显降低。 结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参与介导内皮祖细胞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ERK、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谢双锋,尹松梅,李益清,聂大年,肖洁,马丽萍,王秀菊,王景峰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体内持续应用对动脉硬化兔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为动脉硬化时合理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高脂饲料喂养新西兰大白兔12周形成动脉硬化模型后,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恒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3.125、12.5 mg/L和50 mg/L的替罗非班注射液,于注射0、12、24 h和48 h时,采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P选择素、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比较相关指标的变化。 结果实验12、24 h和48 h时,随着替罗非班用药剂量增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逐渐减低(PANOVA<0.05),P选择素、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逐渐减低(PANOVA<0.05)。对照组和3.125 mg/L替罗非班组12、24 h和48 h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0 h比较无改变(P>0.05);≥12.5 mg/L替罗非班用药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用药0 h明显减低(P<0.05),P选择素、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较0 h明显减低(P<0.05)。 结论小剂量替罗非班并不改变血小板聚集,中剂量至大剂量静脉滴注时,血小板聚集和血清炎症因子明显抑制。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主动脉内皮球囊损伤后血管重塑发生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表达的变化,探讨缬沙坦对其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 方法建立球囊损伤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缬沙坦治疗组。每组分别于术后14天和30天取主动脉组织,通过逆转录酶连反应技术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mRNA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蛋白表达。结果主动脉球囊损伤大鼠术后14天和30天血管内膜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厚,给予缬沙坦干预14天和30天大鼠主动脉血管内膜较手术组明显减轻。手术组较对照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缬沙坦能够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mRNA与蛋白表达(P<0.05),增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的蛋白表达(P<0.05)。 结论 缬沙坦逆转主动脉内皮球囊损伤后血管重塑可能与增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表达和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表达有关。
摘要: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在脑卒中启动中的作用。方法300只SD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假手术组再分为假手术和假手术+内皮损伤组;模型组再分为高血压组、内皮损伤组和高血压+内皮损伤组;在第12周时使用寒潮箱处理各组大鼠,将各组大鼠再分为寒潮组和非寒潮组,其中寒潮组分别在寒潮前及寒潮后检测CD62p阳性表达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脑小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CD62p阳性表达率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大鼠经寒潮处理后CD62p阳性表达率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非寒潮组(P<0.05),其中高血压+内皮损伤组CD62p阳性表达率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量更高(P<0.05)。结论长期的高血压损害了大鼠的内皮系统,而寒潮可以使这种损害加重,使其接近卒中前状态。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对内皮细胞肌动蛋白骨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血管紧张素Ⅱ(10-6 mol/L)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不同时间(0、5、15、30及60 min)。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纤维状肌动蛋白骨架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水平。结果正常组内皮细胞的纤维状肌动蛋白主要富集于细胞膜周边,分布均匀。血管紧张素Ⅱ处理组细胞膜周边的纤维状肌动蛋白消失,胞浆中出现密集的应力纤维,细胞间隙形成,且呈明显的时间依赖性。血管紧张素Ⅱ上调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c-Jun氨基末端激酶和热休克蛋白27的磷酸化水平,但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无明显影响。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纤维状肌动蛋白重排和细胞间隙形成。c-Jun氨基末端激酶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则无明显作用。结论血管紧张素Ⅱ通过激活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热休克蛋白27信号通路引起内皮细胞的纤维状肌动蛋白重排,导致细胞骨架损伤。
摘要:目的为探讨糖基化终产物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采用本实验室所制备的7F、5F、8A三株单抗,检测高血压糖尿病大鼠肾脏和心脏糖基化终产物。方法 Western blotting分析所制备单抗与对照物(人血清白蛋白、孵育人血清白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的交叉反应性及其针对的抗原表位。用所得单抗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和心脏进行糖基化终产物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所得抗体与糖基化终产物结合能力和特异性较强,初步鉴别其抗原表位非羧甲基赖氨酸。在糖尿病大鼠肾脏和心脏探查到葡萄糖源性糖基化终产物,而正常对照组不明显。结论 3株抗糖基化终产物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具较高抗原特异性,可定性显示组织中的糖基化终产物。
摘要: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褪黑素改善脂多糖诱导的体循环血管反应性失调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溶剂对照组、脂多糖组、脂多糖+褪黑素组和褪黑素组。制备离体胸主动脉环,应用血管张力检测技术检测各组血管环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氨基胍、或非特异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孵育前后对苯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的反应性变化;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血管内皮超微形态学改变;酶法检测血管组织匀浆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 。结果褪黑素可显著改善脂多糖诱导的胸主动脉对缩血管剂苯肾上腺素的低反应性;氨基胍孵育后,脂多糖组和脂多糖+褪黑素组对苯肾上腺素的收缩反应分别提高了51.43%和24.53%,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脂多糖组比较,脂多糖+褪黑素组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褪黑素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褪黑素改善内毒素血症大鼠的血管反应性失调的机制之一。
摘要:目的探讨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包被支架对犬冠状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表达的影响。 方法利用犬冠状动脉置入过大支架致内膜损伤,建立血管狭窄的动物模型。28个支架平分为基础对照组(单纯蛋白包被支架)和二烯丙基三硫化物治疗组(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包被支架),分别置入14只杂种犬的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回旋支,未置入支架的另一支冠状动脉作为正常对照组(n=14)。在不同时点(5 h,1、7、14天和28天)处死动物,术后4周的血管标本做病理切片,部分组织抽提总RNA,应用RT-PCR方法测定不同时点冠状动脉壁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的表达。 结果与基础对照组相比,4周后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包被支架组显著抑制新生内膜的形成 (P<0.01),面积狭窄率显著降低 (P<0.01);与基础对照组相比,在5 h、1、14天和28天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包被支架显著抑制冠状动脉壁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 mRNA的表达 (P<0.05)。在5 h、1天和14天3个时点,二烯丙基三硫化物组与基础对照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在7天和28天,二烯丙基三硫化物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包被支架明显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因的表达和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二烯丙基三硫化物抑制内膜增生的机制之一。
摘要: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可否经由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通路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其可能的终末靶分子。方法以同型半胱氨酸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合用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MK801以观察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MTT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yclin D1 mRNA的表达。结果同型半胱氨酸显著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从G0/G1向S期转换,并上调Cyclin D1 mRNA的表达。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MK801同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血管平滑肌细胞从G0/G1向S期转换,同时降低Cyclin D1 mRNA的表达,上述效应皆具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促增殖效应可能部分是通过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介导,并最终经由Cyclin D通路实现。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晚期内皮祖细胞集落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入选研究对象54例,分成冠心病组(n=27)和对照组(n=27)。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中获得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21天后鉴定内皮祖细胞,计数晚期集落数量,分别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法和HFN培养板测定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迁移和黏附功能。结果冠心病组内皮祖细胞晚期集落数量(2.5±1.2)与对照组(3.8±1.6)相比,明显减少(P<0.05);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0.324±0.024比0.433±0.064,9.9±2.5比13.9±4.
摘要:目的通过对新近开发应用的动脉硬化度测定指标——心-踝血管指数与已用于临床多年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两种非侵袭性测定方法的各自优势与不足的比较,获得各自的诊断效度,从而向临床医师提供依据,以求在今后的动脉硬化度评价中能够更为客观地反映临床实际。方法对受检的同时具备有心-踝血管指数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检查报告的连续病人183例,各自左右侧测定值的差异度进行了比较。按相差百分比的不同进行区段划分,求出各自区段内所出现的频数,由此比较不同相差百分比区段时各自出现的频度百分比。在30例连续的无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和动脉硬化疾病的人群及42例冠状动脉狭窄和47例已患脑梗死的患者人群中,分别进行心-踝血管指数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各自特异度和敏感度的比较。并作出各自的ROC曲线,比较各自的曲线下面积。结果心-踝血管指数测定值左右两侧差异度在5%和10%以内的出现频度分别为86.7%和99.1%,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测定值其两侧浮动幅度在10%以内的人数仅占24.6%,浮动度>20%而≤30%之间者占66.6%,甚至有8.8%的受检个体其两侧测定值的差异度超过了30%。即两侧测定值的不一致程度内膜中膜厚度要远远大于心-踝血管指数测定法。在心-踝血管指数和内膜中膜厚度的临床效度比较中,心-踝血管指数和内膜中膜厚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在心脏冠状动脉硬化组分别为0.894 (95%CI 0.810~0.978) 和0.700((95%CI 0.566~0.834),脑动脉硬化组分别为0.831(95%CI 0.747~0.914) 和0.576 (95%CI 0.458~0.695),显然心-踝血管指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在心、脑动脉硬化均显著大于内膜中膜厚度。仅有的3例同时有心-踝血管指数和内膜中膜厚度检查报告的尸体大动脉血管解剖诊断证实,二者的测定数值与其对应血管壁的病理改变基本吻合。结论在整体而非局部的动脉硬化诊断效度上,新的动脉硬化指数心-踝血管指数优于内膜中膜厚度。
摘要:目的探讨维吾尔族、汉族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载脂蛋白B基因EcoRⅠ多态性的的差异。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266例,其中合并糖尿病154例;对照组136例。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连接酶法检测载脂蛋白B基因EcoRⅠ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研究载脂蛋白B基因EcoRⅠ多态性对血脂、载脂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 冠心病组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载脂蛋白B基因EocR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在维吾尔族和汉族人群中差异亦无显著性。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不同基因型间血脂、载脂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载脂蛋白B基因EcoRⅠ多态性对血脂水平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汉族、维吾尔族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观察吸烟脑血栓患者及吸烟健康者血浆组织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吸烟对脑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5例吸烟脑血栓患者和43例不吸烟脑血栓患者及42例吸烟健康者和45例不吸烟健康者血浆组织因子水平。结果吸烟脑血栓患者血浆组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不吸烟脑血栓患者和不吸烟健康者(P<0.01);吸烟健康者血浆组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不吸烟健康者(P<0.01)。重度吸烟者血浆组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中度吸烟者、轻度吸烟者及不吸烟健康者(P<0.05或0.01)。吸烟指数与血浆组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r=0.43,P<0.01)。结论长期吸烟致血浆组织因子水平升高可能在脑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106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分为两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59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47例,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在平均搭桥支数、平均动脉桥支数、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天数、平均住院天数以及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均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P<0.05)。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是冠心病外科治疗有效的方法;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缩短呼吸机支持时间、减少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和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的发病与血清胆红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314例和对照组313例,两组均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的浓度,比较两组间总胆红素浓度的差异,进一步探讨总胆红素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结果脑梗死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总胆红素浓度高低的构成比明显不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胆红素值正常范围内,低浓度血清总胆红素可能导致脑梗死的发病率增高,血清总胆红素可能在脑血管病的预防中起作用。
姜绮霞 , 袁洪 , 黄志军 , 刘晶晶 , 李丽军 , 阳国平
摘要:目的探讨湖南高血压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和细胞色素P450 3A5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高血压患者583名,其中403名娄底和湘潭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检测;180名长沙和株洲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细胞色素P450 3A5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 I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5.8%和44.2%,ID基因型最常见。细胞色素P450 3A5基因*1和*3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5.0%和65.0%,*1*3基因型最常见。在不同性别高血压人群中上述两种候选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湖南地区高血压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和细胞色素P450 3A5基因多态性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高血压人群中常见几类降压药物的主要代谢酶或受体的基因多态性存在个体差异,这为高血压人群单一药物治疗提供了初步的遗传学依据。
摘要:生长分化因子15属于生长分化因子家族,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成员之一。既往发现,生长分化因子15在风湿性关节炎、炎症、肿瘤、贫血等情况下表达增加,近年发现生长分化因子15的增高与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密切相关,在心衰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中独立反映疾病预后,可能是心血管系统中一个新的生物标志物。
摘要:在哺乳动物系统中的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属于α/β水解酶类折叠家族的一个成员,它对环氧脂肪酸具有高度的选择性。环氧花生四烯酸或环氧二十碳三烯酸是其特异性底物。环氧二十碳三烯酸是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环氧二十碳三烯酸具有舒张血管及降低血压作用,同时还具有抗炎、促进纤溶、调节血管生长等多种强大生物学效应,其水解酶的抑制剂—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可以通过减少环氧二十碳三烯酸降解、增加环氧二十碳三烯酸水平从而模拟这些作用。因此,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作为具有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性疾病可能性的药物被广泛研究。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421001 传真:0734-8160523
电话:0734-8160765 E-mail:dmzzbjb@163.net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2024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