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1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生长因子的协同作用与新血管形成的研究进展

      2011, 19(1):1-5. CSTR:

      摘要 (1232) HTML (0) PDF 5.27 M (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缺血性疾病的血管重建不只依赖于血管新生,还需骨髓来源的前体细胞的参与。缺血本身不仅能动员血管前体细胞,而且能够增强它们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有许多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能募集骨髓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到血管重建部位。但是,缺血诱导的血管形成往往不能完全弥补外周血管病变和动脉闭塞所引起的血流减少,并且单一的生长因子作用也不能诱导成熟稳定的血管形成,同时易出现并发症而制约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如何利用生长因子动员血管前体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并通过其协同作用形成稳定的功能性的血管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生长因子协同作用参与新血管形成方面作一综述。

    • >实验研究
    • 小干扰RNA 沉默Toll样受体4表达对慢性温和应激 ApoE-/-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LR 4/ NF-κB途径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1, 19(1):6-12. CSTR:

      摘要 (1337) HTML (0) PDF 7.21 M (1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iRNA)沉默Toll样受体4(TLR4)基因对慢性温和应激ApoE-/-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促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针对小鼠TLR4基因设计2条siRNA和一条无关序列,再据每一序列合成两条互补并含siRNA正反义链的DNA,退火后与含GFP的载体pRNAT-H1.1/Adeno相连,转染293A细胞,实时荧光PCR筛选有效的一条siRNA,经腺病毒颗粒包装与病毒扩增并感染293A细胞,G418筛选后,挑取单个阳性克隆放大培养,检测病毒滴度。120只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三组:(1)慢性温和应激组;(2)慢性温和应激+siRNA组(10 μL/只,尾静脉注射,每5日一次);(3)慢性温和应激+腺病毒空载体组。每组ApoE-/-小鼠40只,实验动物都以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分别在接受慢性温和应激0、4、12周后3个时间点处死动物,收集小鼠腹腔单核巨噬细胞,以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其TLR4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腹腔单核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结果转染siRNA1和siRNA2后的292A细胞中TLR4 mRNA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分别下降56%和67%, 逐孔稀释滴度测定法测定的病毒滴度为3.4×1014TU/L;遭受4、12周慢性温和应激后,ApoE-/-小鼠血浆中皮质醇激素显著升高,但在同一时间点内,各组ApoE-/-小鼠血浆皮质酮激素浓度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一时期慢性温和应激组相比,siRNA组腹腔巨噬细胞TLR4和核因子κ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均p<0.05),其培养细胞上清液中的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siRNA沉默TLR4基因能有效抑制TLR4 /NF-κB-IL-1β 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提示TLR4/ NF-κB途径在慢性温和应激诱导的慢性炎症应答中可能有着重要作用。

    • 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

      2011, 19(1):13-17. CSTR:

      摘要 (1469) HTML (0) PDF 4.84 M (1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表达的变化。方法制备血管紧张素ⅡRPMI1640培养液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吖啶橙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分析凋亡调控基因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通过特异性磷酸化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活性。结果血管紧张素Ⅱ能诱导内皮细胞凋亡,荧光显微镜可见明显的细胞凋亡(32.76%±2.98%比2.14%±0.36%,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AnnexinV-FITC/PI双染色的血管紧张素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早中期凋亡细胞明显增加,其细胞凋亡率为37.4%±1.6%(对照组为10.2%±1.8%)。与对照组相比,6 h、12 h、18 h及24 h 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水平于18 h达到最高峰(p<0.01)。结论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可能与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对Bcl-2 mRNA及蛋白表达影响有关。

    • Caspase-3在胰岛素抵抗及其干预组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1, 19(1):18-21. CSTR:

      摘要 (1261) HTML (0) PDF 5.08 M (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并药物干预,观察Caspase-3在肾组织的表达,以探讨其表达与胰岛素抵抗程度的关系。方法出生当日Wistar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100 mg/kg)复制胰岛素抵抗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胰岛素抵抗组、二甲双胍治疗组及川芎嗪+氨基胍干预组(联合治疗组)。8周、32周末采血,测空腹血糖、空腹血浆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32周末取一侧肾组织用4%多聚甲醛固定24 h,石蜡包埋,制作5 μm切片,另一侧肾组织液氮速冻后,-80℃冰箱保存备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Caspase-3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免疫印迹实验测定肾组织中Caspase-3含量。结果 (1)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胰岛素抵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二甲双胍组与联合治疗组均明显低于胰岛素抵抗组(p<0.01),且联合治疗组低于二甲双胍组(p<0.05)(2)Caspase-3变化,胰岛素抵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二甲双胍组、联合治疗组均明显低于胰岛素抵抗组(p<0.01),且联合治疗组低于二甲双胍组(p<0.05)。结论链脲佐菌素可诱导当日出生的Wistar大鼠产生胰岛素抵抗;该模型肾组织Caspase-3表达增强, 且其表达强度与胰岛素抵抗程度正相关;二甲双胍及川芎嗪+氨基胍均有缓解胰岛素抵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下调Caspase-3表达有关,且川芎嗪+氨基胍的效果优于二甲双胍。

    • >研究论文摘要
    • 热休克因子1对内毒素血症小鼠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

      2011, 19(1):22-22. CSTR:

      摘要 (1111) HTML (0) PDF 877.05 K (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热休克因子1对内毒素血症小鼠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采用野生型小鼠和热休克因子1基因敲除小鼠复制内毒素血症模型。运用组织切片HE染色察肺、肝和肾组织的组织形态学变化,通过组织切片抗粒细胞染色的免疫组化和组织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分析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差异。结果HE染色显示,脂多糖引起野生型小鼠的肺、肝和肾组织中性粒浸润明显增加,肺间质水肿,肾小球充血。而脂多糖引起热休克因子1敲除小鼠的多器官的炎症和组织损伤则更加恶化。抗粒细胞染色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的结果发现热休克因子1缺失引起更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内毒素血症的肺、肝和肾组织。对照的野生型小鼠和热休克因子1敲除小鼠,均具有正常的组织形态学,几乎没有或只有几个中性粒细胞浸润,肺、肝和肾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都很低,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结论热休克因子1对脂多糖诱导的内毒素血症小鼠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具有抑制作用。

    • >实验研究
    • CETP基因启动子区多态与他汀类药物调血脂效果的关联分析

      2011, 19(1):23-28. CSTR:

      摘要 (1233) HTML (0) PDF 6.18 M (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启动子区-69G/A、-629C/A、-971G/A和-1337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他汀类药物调血脂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检测207例经辛伐他汀调脂治疗的血脂异常患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4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情况,并比较各项血脂水平的改变量在各多态位点基因型之间的差异。结果-69G/A多态未检出A等位基因;辛伐他汀治疗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改变量在-629C/A多态各基因型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25; P=0.000),-629AA基因型个体的总胆固醇水平下降幅度较CC基因型个体要高出0.495 mmol/L(P=0.020),-629AA和CA基因型个体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幅度比CC基因型个体分别高出0.577 mmol/L和0.352 mmol/L(P=0.000, P=0.01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改变量在-1337C/T多态各基因型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3.064, P=0.04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幅度在-1337TT、TC和CC基因型组间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各项血脂水平的改变量在-971G/A多态3种基因型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29C/A多态和-1337C/T多态与他汀类药物调血脂效果有关联。

    • PCSK9-siRNA在抗ox-LDL诱导的THP-1源性巨噬细胞凋亡中对Bax、Bcl-2表达的影响

      2011, 19(1):29-33. CSTR:

      摘要 (1342) HTML (0) PDF 4.56 M (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PCSK9siRNA在抗ox-LDL诱导的THP-1源性巨噬细胞凋亡中对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ox-LDL处理THP-1源性巨噬细胞不同时间,免疫印迹法检测Bax、Bcl-2表达变化。应用Lipofectamine2000分别转染30、50 nmol/L和80 nmol/L PCSK9 siRNAs 进THP-1 源性巨噬细胞中,作用24 h后加入ox-LDL 处理48 h ,免疫印迹法分析细胞Bax、Bcl-2表达,Hoechst33258染色观察形态评价细胞凋亡。结果随着ox-LDL浓度的增加,Bax蛋白表达上调,而Bcl-2蛋白表达下调,呈浓度依赖性, 80 μg/mL ox-LDL处理组作用最为明显;80 μg/mL ox-LDL处理THP-1源性巨噬细胞不同时间后,Bax蛋白表达上调,而Bcl-2蛋白表达下调,呈时间依赖性,48 h处理组作用最为明显;PCSK9 siRNA能明显下调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且均呈浓度依赖性;Hoechst33258染色显示,PCSK9 siRNA转染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PCSK9 siRNA在抗ox-LDL诱导的THP-1 源性巨噬细胞凋亡中下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

    •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及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

      2011, 19(1):34-38. CSTR:

      摘要 (1229) HTML (0) PDF 4.98 M (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发生脂质过氧化过程中细胞功能及超微结构改变的规律和特点。方法用10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为实验组,以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等体积的PBS替代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连续培养0、4、8及16 h;用MTT比色法测定并比较各组细胞的增殖状态,用硝酸还原法测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含量,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比观察各组贴壁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面的超微结构。结果随着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时间的延长,实验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功能明显减低,细胞表面隆起逐渐增大,分布越来越不规则,并伴随有凹陷或空洞出现;对照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表面结构变化不大。实验组0、4、8及16 h粗糙度分别为13.666±2.196 nm、15.904±2.203 nm、17.688±2.076 nm及21.609±1.867 nm,亚组间两两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0、4、8及16 h粗糙度分别为13.627±2.218 nm、13.659±2.183 nm、13.665±2.175 nm及13.974±2.478 nm,亚组间两两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培养4 h后膜表面粗糙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皮细胞在发生脂质过氧化过程中功能逐渐减退,且表面超微结构在较早期就发生了改变,并随时间推移呈现动态变化。

    • 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激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38MAPK通路的拮抗作用

      2011, 19(1):39-43. CSTR:

      摘要 (1240) HTML (0) PDF 4.76 M (1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 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致炎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取2~5代用于实验。培养细胞随机分两组:Ⅰ组:对照组, AngⅡ组和AngⅡ+不同浓度Ang (1-7)组;Ⅱ组:对照组 ,AngⅡ组,Ang (1-7)组,AngⅡ+Ang-(1-7)组,AngⅡ+Ang (1-7)+A-779组,A-779组。用免疫印迹法测定细胞p38MAPK磷酸化表达。培养细胞用RT-PCR法测定Ang(1-7)的特异性受体Mas受体的表达。结果100 nmol/L Ang(1-7)可以拮抗100 nmol/L Ang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38MAPK磷酸化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随着Ang(1-7)剂量的增加p38MAPK磷酸化表达逐渐减弱,在1000 nmol/L Ang(1-7)时即有明显减弱。Ang(1-7)受体特异性拮抗剂A-779可显著抑制Ang(1-7)的此作用。结论Ang(1-7)呈剂量依赖性拮抗AngⅡ激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38MAPK通路的作用。

    • 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1-7)对心肌肥厚所致内质网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1, 19(1):44-48. CSTR:

      摘要 (1269) HTML (0) PDF 4.80 M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对心肌肥厚内质网应激所致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组、血管紧张素(1-7)干预组。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用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Ⅱ(100 nmol/L、1000 nmol/L)分别作用24 h、48 h、72 h诱导其肥厚。用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1-7)(10 nmol/L、100 nmol/L、1000 nmol/L)进行干预。实验终止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变化。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心肌总蛋白合成。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和C/EBP同源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0 nmol/L血管紧张素Ⅱ干预24 h可诱导心肌肥厚,心肌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蛋白含量增加(1.59±0.03 g/L,p<0.05),葡萄糖调节蛋白78和C/EBP同源蛋白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给予血管紧张素(1-7)干预后,可较大程度地逆转上述指标变化(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厚存在内质网应激。血管紧张素(1-7)可以通过减轻内质网应激来减轻心肌细胞肥厚,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1000 nmol/L血管紧张素(1-7)的保护作用最强。

    • >临床研究
    • 增殖抑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2011, 19(1):49-54. CSTR:

      摘要 (1195) HTML (0) PDF 5.97 M (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增殖抑制基因第二内含子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筛选正常血压人群500名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30名,提取血中白细胞基因组DNA后设计特定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引物进行定量多聚酶链反应,通过荧光定量方法确定该基因是否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多态性位点。结果7个不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中有3种即rs873457、rs2336384和rs4846085的基因型频率在正常血压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p<0.05),分别为TT∶TC∶CC=21.8%∶46.6%∶31.6%/22.5%∶53.0%∶24.5%、CC∶CA∶AA=21.8%∶46.8%∶31.4%/22.8%∶52.6%∶24.6%及TT∶TC∶CC=22.6%∶46.4%∶31.0%/23.4%∶51.8%∶24.7%,等位基因频率在正常血压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别(p<0.05),分别为T∶C=45.1%∶51.0%/49.0%∶51.0%、C∶A=45.2%∶54.8%/49.1%∶50.9%及T∶C=45.8%∶54.2%/49.1%∶50.6%,其余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在正常血压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对不同性别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男性正常血压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的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别(p<0.05或p<0.01),而在女性正常血压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体质指数、年龄和基因型与血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p<0.05)。在进行了年龄和性别调整后,回归分析发现体质指数和rs873457与血压密切相关。单倍体型分析发现C-G-A-A-A-C-C(以 rs873457、rs2336384、rs1474868、rs4846065、rs4240897、rsrs2236055和 rs873458为序)无论在总体人群、男性还是女性人群中,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别(p<0.01)。结论增殖抑制基因的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尤其是男性高血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 肾移植后高血压人群中CYP3A4*1G、CYP3A5*3和MDR1C3435T基因多态性对氨氯地平降压疗效的影响

      2011, 19(1):55-60. CSTR:

      摘要 (1254) HTML (0) PDF 6.00 M (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CYP3A4*1G、CYP3A5*3和MDR1 C3435T基因多态性对肾移植后高血压人群氨氯地平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筛选70名肾移植后高血压患者并给予氨氯地平5 mg/d干预4周,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相关基因型,根据基因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基因型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水平。结果3例自动退出试验,67例患者完成试验。经氨氯地平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值分别为18.8±6.9 mmHg和12.7±5.4 mmHg,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CYP3A5*3*3基因型舒张压下降幅度(15.0±5.0 mmHg)显著高于CYP3A5*1*3基因型(11.3±5.3 mmHg)和CYP3A5*1*1基因型(10.0±4.1 mmHg)(p<0.05),但三组间收缩压下降幅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CYP3A4*1G*1G基因型携带者舒张压下降幅度(8.6±4.1 mmHg)显著低于CYP3A4*1G*1基因型(13.2±5.2 mmHg)和CYP3A4*1*1基因型(13.1±5.5 mmHg)(p<0.05),三组间收缩压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R1 C3435T各基因型在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YP3A4*1G和CYP3A5*3具有连锁性,以GGGG、AAAA、AGAG基因型最常见,其中GGGG基因型治疗前后舒张压下降幅度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在肾移植后高血压治疗中,CYP3A5*3和CYP3A4*1G基因多态性可影响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CYP3A5*3*3基因型的舒张压下降幅度最大,CYP3A4*1G*1G基因型的舒张压下降幅度最小,CYP3A4*1G/ CYP3A5*3组成的单倍体中GGGG基因型对舒张压下降幅度最大,MDR1 C3435T未发现与氨氯地平降压疗效相关。

    • 高浓度胰岛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1, 19(1):61-65. CSTR:

      摘要 (1307) HTML (0) PDF 4.95 M (10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高浓度胰岛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和正常人(正常组)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含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 μg/L)和白细胞介素4(100 μg/L)的RPMI 1640完全培养基中培养。5天后收集细胞,作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重新铺板后继续在胰岛素浓度分别为1、10 nmol/L和100 nmol/L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培养48 h后,收集细胞和上清液,此时细胞作为成熟树突状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 CD40、CD80和CD83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检测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用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树突状细胞形态变化。结果树突状细胞表型CD40、CD80和CD83随着胰岛素浓度升高而升高(p<0.05),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也随着胰岛素浓度升高而升高(p<0.05),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浓度则随着胰岛素浓度升高而降低(p<0.05)。同等胰岛素浓度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较正常组的树突状细胞表面CD40、CD80和CD83的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升高(p<0.05),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浓度则降低(p<0.05)。 结论高浓度胰岛素促进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物CD40、CD80和CD83的表达;促进了树突状细胞对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对白细胞介素10的分泌则起抑制作用。高浓度胰岛素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成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可能机制之一。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外周动脉硬化的关系

      2011, 19(1):66-68. CSTR:

      摘要 (1235) HTML (0) PDF 3.04 M (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外周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进行健康体检的300名体检者进入研究,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体检者138例,无非酒精性脂肪肝体检者162例,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显著性。测定相关的人体测量学指标、臂踝脉博波速度、踝臂指数和经超声测定脂肪肝。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臂踝脉博波速度、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高于无非酒精性脂肪肝组(p<0.05),且非酒精性脂肪肝组肥胖、高血压及外周动脉硬化检出率明显高于无非酒精性脂肪肝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臂踝脉博波速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易患危险因素。结论臂踝脉博波速度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密切相关,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外周动脉硬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 影响团注跟踪法下肢动脉DSA影像质量的因素

      2011, 19(1):69-71. CSTR:

      摘要 (1338) HTML (0) PDF 3.59 M (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团注跟踪法下肢动脉造影术影像质量的因素,探讨下肢动脉造影质量控制措施。方法选取采用团注跟踪法造影技术的下肢血管造影患者67例、影像序列154个,分析引起造影失败或影像不合格的原因。结果下肢动脉造影失败影像主要表现为移动伪影、饱和伪影和血管显示不佳三个方面,154个序列中存在不同程度移动伪影的序列有17个(造影序列6个,蒙片序列11个),过度曝光导致饱和状伪影的序列有17个(造影序列9个,蒙片序列8个),81个造影序列中血管内造影剂显示不佳导致无法诊断的序列有10个。结论有效固定患肢防止移动伪影,合理放置橡皮楔减少饱和状伪影,合适的注射速度和剂量,熟练操作,医技护患相互密切配合是造影成功的关键。

    • >文献综述
    • 残粒脂蛋白经脂肪细胞发挥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011, 19(1):72-75. CSTR:

      摘要 (1252) HTML (0) PDF 4.74 M (1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残粒脂蛋白被认为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脂肪细胞分泌的各种促炎脂肪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慢性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肥胖是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残粒脂蛋白通过刺激促炎脂肪因子的释放、诱导前体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此外,脂肪细胞对残粒脂蛋白代谢的调节也可能影响残粒脂蛋白在体内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强度。

    •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2011, 19(1):76-80. CSTR:

      摘要 (1098) HTML (0) PDF 5.43 M (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阻断血小板凝集的最后共同通路,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功能,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的发生。本文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一综述。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