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19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临床研究
    •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1, 19(4):327-330. CSTR:

      摘要 (1177) HTML (0) PDF 3.53 M (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以期提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成活率。方法选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直接PCI)371例,根据直接PCI结束前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将其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和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年龄、性别、既往心绞痛史、既往心肌梗死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心肌梗死位置、单多支病变、罪犯血管、心肌梗死距采血时间、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尿素氮、肌酐、血钾、尿酸、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血红蛋白等参数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后进入回归方程的只有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和肌酐,贡献最大的是患者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结论心功能Killip分级高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结束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 外周血管动脉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

      2011, 19(4):331-335. CSTR:

      摘要 (1481) HTML (0) PDF 4.49 M (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外周血管动脉硬化(包括眼底动脉硬化程度、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踝臂指数)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探讨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472例怀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患者分为非CAD组和CAD组。CAD组又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分为非多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含左主干病变)组。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既往病史、胸痛症状、心电图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生化检查等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眼底照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指数(ABI)的测量。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眼底动脉硬化程度、BaP-WV、ABI及其他相关指标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能力。结果(1)对CAD的预测价值:糖尿病、BaPWV>14m/s、典型胸痛、超声心动室壁运动异常及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进入方程,其中典型胸痛(OR=7.220,ROC曲线下面积0.736±0.024,P=0.000)对预测CAD有统计学意义,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OR=3.969,P=0.056)、BaPWV>14 m/s(OR=2.846,P=0.061)、糖尿病(OR=2.769,P=0.063)及超声心动室壁运动异常(OR=2.513,P=0.070)对预测CAD无统计学意义。(2)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预测:糖尿病(OR=3.210,P=0.054)、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OR=3.014,P=0.062)、BaPWV>14 m/s(OR=2.860,P=0.063)进入方程,但是对预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均无统计学意义,将三者任意两两联合,则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联合BaPWV>14 m/s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预测有统计学意义(OR=6.428,ROC曲线下面积0.736±0.024,P=0.041);而三者联合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预测也有统计学意义(OR=43.466,ROC曲线下面积0.736±0.024,P=0.000)。结论典型胸痛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关系密切,对预测CAD有重要价值;糖尿病、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及BaPWV>14 m/s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关系密切,三者联合对预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有重要价值。

    • 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1, 19(4):336-338. CSTR:

      摘要 (1365) HTML (0) PDF 2.94 M (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探讨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对356例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按OCSP分为四型,比较各亚型的发生率,对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完全前循环梗死亚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最高,与其它亚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部分前循环梗死亚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腔隙性梗死和后循环梗死亚型(P<0.05),但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进展组高血压史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入院时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糖是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OCSP各亚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各不相同,完全前循环梗死亚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最高;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糖是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

    • 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的关系

      2011, 19(4):339-342. CSTR:

      摘要 (1261) HTML (0) PDF 3.76 M (1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在冠心病患病风险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662例,根据高血压病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情况分为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组、单纯高血压病组、单纯高尿酸血症组、无高血压病及高尿酸血症组。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依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估应用Gensini评分方法,观察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尿酸水平(358.1±95.1μmol/L)、高尿酸血症(30.8%)及高血压病(52.6%)患病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患病有意义的预测因子,二者存在交互作用,OR为1.17。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血压病的冠心病患者Gensini评分显著升高。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存在趋势性关系。结论联合应用血尿酸与高血压病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患病风险评估可能有一定临床意义。

    • 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效果评价

      2011, 19(4):343-346. CSTR:

      摘要 (1239) HTML (0) PDF 3.75 M (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与非分叉病变支架植入术后预后是否存在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1877例冠心病患者,其中568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309例冠状动脉非分叉病变患者。植入Excel支架,术后6、12及18个月临床随访两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情况。结果术后6、12及18个月两组死亡(心性和非心性)、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均无差别(P>0.05),6及12个月两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发生率无差别(P>0.05),18个月两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存在差别(P<0.05)。结论Excel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卡托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2011, 19(4):347-350. CSTR:

      摘要 (1271) HTML (0) PDF 3.69 M (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卡托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方法将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对照组单用卡托普利治疗,疗程均为14天。治疗1疗程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降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中西药联用在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方面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中的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卡托普利能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提高一氧化氮水平,降低血浆内皮素含量,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1, 19(4):351-353. CSTR:

      摘要 (1161) HTML (0) PDF 2.71 M (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1月~2009年12月接收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有完整资料的终末期肾病患者67例,按5个月以来有无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两组,记录患者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年龄、透析龄、收缩压、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在心血管不良事件组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不良事件组(P<0.05)。结论年龄、透析龄、收缩压、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为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控制透析患者血压、降低血脂水平有利于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 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

      2011, 19(4):354-356. CSTR:

      摘要 (1238) HTML (0) PDF 2.59 M (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内科进行治疗的非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共93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和心脏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13%(41/46),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3.83%(30/47),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明显提高,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在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提高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的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衰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 临时中心静脉插管所致的血液透析并发症

      2011, 19(4):357-360. CSTR:

      摘要 (1176) HTML (0) PDF 3.78 M (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临时中心静脉插管血液透析患者发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其与插管时间、部位的关系。方法将本院收入的临时插管血液透析患者753例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液透析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观察各种并发症与插管时间、部位的关系。结果透析导管相关感染、导管功能不全、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与中心静脉插管部位、留置时间存在相关性。通过右颈内静脉置管可明显降低患者出现透析导管相关感染、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的机会,同时证明导管功能不全与置管位置无关而与置管时间有关。结论导管留置部位、留置时间、年龄是透析导管相关感染、导管功能不全、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 >方法学研究
    • 一套系统培养鼠主动脉血管壁细胞简单可靠的方法

      2011, 19(4):361-366. CSTR:

      摘要 (1771) HTML (0) PDF 5.98 M (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一套系统培养鼠主动脉血管壁成分细胞的简单、可重复的方法。方法分别采用植块贴壁法进行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结扎贴壁法进行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胰酶消化传代;差速贴壁法及自然纯化法进行细胞纯化;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相差显微镜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波形蛋白(Vimentin)抗体两两联合的方式分别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组织及细胞活性良好,血管平滑肌细胞及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周期为10~12天,血管内皮细胞为12~14天。传代培养周期为7~10天。经纯化传代后的细胞纯度达95%~100%。血管平滑肌细胞呈典型的“峰-谷”状生长,α-SMA(+)/Vimentin(-);血管内皮细胞呈“铺路石”样外观,CD31(+)/α-SMA(-);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形态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不易区分,Vimentin(+)/α-SMA(-),诱导的肌成纤维细胞Vimentin(+)/α-SMA(+)。原代细胞传至10代以上仍未见生长活力减退。结论我们建立了一套系统培养纯度高、生长状态良好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的简单可靠、重复性好的方法。该法对培养小鼠主动脉壁成分细胞仍然适用。

    • >文献综述
    • microRNA与胆固醇代谢

      2011, 19(4):367-371. CSTR:

      摘要 (1325) HTML (0) PDF 5.28 M (1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microRNA(miRNA)是一种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microRNA通过与靶mRNA的3′端非编码区的种子序列互补配对而在转录后水平上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microRNA参与生物体内许多复杂的生理过程,如细胞分化、凋亡、个体发育等,并与人类多种疾病如病毒感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密切相关。随着越来越多的microRNA被发现,其在生物体物质代谢方面的调节作用也逐渐被认识。文章将介绍近年来关于microRNA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胆固醇代谢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 丹参酮ⅡA的心血管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2011, 19(4):372-374. CSTR:

      摘要 (1265) HTML (0) PDF 2.96 M (1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丹参酮是丹参的有效活性成分,其中丹参酮ⅡA为丹参酮中含量最高的活性成分,参与机体多种生物化学反应而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舒张冠状动脉、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抗心肌肥厚等作用。由于其显著的心血管活性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对丹参酮ⅡA的心血管作用及机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