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越来越多学者认为衰老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60岁以上,年龄将支配风险预测中所有其他风险因素。然而老龄化风险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干细胞/祖细胞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突飞猛进,血管祖细胞与血管性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997年Asahara首次报道了在循环血液中有争议的内皮祖细胞的分离。这些细胞能够在体外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并结合于血管生成的活性位点。这一发现开创了血管生物学的新时代,也使研究者们对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开始重新认识。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一个新的概念: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修复损伤内皮的内皮祖细胞耗竭,即内皮祖细胞依赖性的动脉修复缺乏。平滑肌祖细胞则是斑块内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的重要来源之一,参与了斑块的形成。本文重点阐述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干细胞/组细胞的作用。尤其是内皮祖细胞、平滑肌祖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血管祖细胞的分化等问题。
摘要:目的研究转染腺病毒介导的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作用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人野生型整合素连接激酶质粒cDNA和人重组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载体(adeno-ILK)和空载腺病毒(MSC),通过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无血清培养转染adeno-ILK(MSC-ILK组)或空载腺病毒(MSC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人重组绿色荧光蛋白从而测定转染效率,确定最佳的病毒感染复数。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RNA,用Real-time PCR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基因表达量。结果MSC-ILK组旁分泌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基因表达量分别是MSC组的8.2±0.4、2.6±0.2及2.4±0.2倍(P<0.05或P<0.01)。结论整合素连接激酶基因转染可明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旁分泌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吴 琳, 刘 勇, 熊肇军, 周 彬, 王 敏, 刘定辉, 吴伟康, 钱孝贤, 陈燕铭, 吴以岭
摘要:目的探讨通心络对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为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组、通心络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处理48 h后,采用MTT法观察内皮细胞的增殖情况;以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比较各组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mRNA表达水平;检测细胞培养液的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Hcy组细胞活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通心络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细胞活力较Hcy组均明显改善(P<0.05)。Hcy组SOD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通心络和阿托伐他汀组SOD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Hcy组(P<0.05)。Hcy组SOD活性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丙二醛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通心络组和阿托伐他汀组SOD活性均较Hcy组明显增加(P<0.05),而丙二醛水平显著减少(P<0.05)。结论通心络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夏机良, 郝香芬, 曾小明, 靳丽莎, 李学家, 孙云霄, 张秀娟,张艳春, 季芳, 饶军华, 刘晓明, 彭白露
摘要:目的研究高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基因的相关性,从中筛选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基因。方法采用温和的动脉粥样硬化膳食(0.22 mg胆固醇/卡路里,40%的能量来源于脂肪)单笼喂养中老年雄性食蟹猴,膳食诱导12个月后,从膳食诱导实验猴中筛选出10只高血脂猴。然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对照组和高血脂组食蟹猴外周血白细胞内113个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在食蟹猴外周血白细胞内共检测到66个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其中18个基因随血脂升高表达显著上调(P<0.05),21个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另外还有27个基因无表达差异(P>0.05)。结论以上结果为后续大样本相关研究缩小了基因遴选范围,通过进一步研究可能从中筛选出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指标。
摘要: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HUVEC-12内皮细胞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mRNA表达的影响,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氨氯地平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方法预实验筛选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表达适宜的处理浓度(50 mg/L)与时间(24 h)。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和三个不同剂量(0.1、1.0和10.0μmol/L)氨氯地平组,用RT-PCR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mRNA的表达。结果以5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HUVEC-12内皮细胞24 h。随着预处理氨氯地平浓度增加,细胞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 mRNA的表达逐渐降低,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当浓度为10.0μmol/L时作用更明显。结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影响HUVEC-12内皮细胞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 mRNA的表达,氨氯地平可下调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HUVEC-12内皮细胞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 mRNA的表达。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晚期糖基化牛血清白蛋白(AGE-BSA)对体外分离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凋亡及氧化应激的影响,为临床上提高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后供体干细胞的存活率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采用全骨髓法从人的骨髓标本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含10%FCS的L-DMEM培养细胞,0.25%的胰酶消化后按1∶2比例传代接种培养,对第3代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5和CD34。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AGE-BSA,作用24 h后加入CCK-8溶液,37℃5%CO2培养箱培养1 h,用酶标仪在450 nm处测定吸光度值。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进行染色,避光作用20 min后,将细胞置于流式细胞仪上检测细胞凋亡率。同时对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进行测定,并且测定细胞内的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传代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鱼群样或漩涡状排列,细胞为长梭形,贴壁紧密,形态较为一致。细胞表面标志CD105(间充质干细胞相对特异性标志)及CD44(黏附分子,基质细胞表达)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8.9%、97.8%;CD34(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及内皮细胞阳性)呈阴性表达,表达百分率为0.8%。与对照组相比,20、50、100和200 mg/L AGE-BSA均不同程度地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内活性氧含量、丙二醛含量明显增加,而细胞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却受到了抑制,具有剂量依赖效应。结论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通过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活性氧生成、减少抗氧化酶生成,增强氧化应激,破坏细胞内环境稳定性,从而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研究特异性寡核苷酸适配子PM1与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合的特异性,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体内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适配子PM1进行FITC标记,荧光显微镜分别观察适配子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结合情况。采用高脂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利用PCR方法和荧光显微镜观察适配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合情况。结果适配子PM1与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组织高度特异性结合,但不结合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正常动脉组织。结论筛选出的适配子PM1能特异性结合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摘要:目的探讨内源性抗炎症脂质介质脂氧素A4对巨噬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及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根据分组,分别以0μg/L(对照组)、100μg/L的脂多糖、100μg/L的脂多糖联合100 nmol/L或500 nmol/L的脂氧素A4干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48 h,以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标记物MHC-II、CD80及CD86的表达,并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脂氧素A4能显著减少脂多糖刺激下RAW264.7细胞向树突状细胞的转化,并抑制脂多糖刺激下RAW264.7细胞MHC-II及CD86的表达(P<0.01),而对CD80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脂氧素A4能抑制脂多糖刺激的小鼠巨噬细胞向树突状细胞转化及成熟,可能通过负向调控免疫炎症反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目的设计及构建肾素(前体)受体微小干扰核糖核酸(miRNA)质粒,并鉴定出有效干扰质粒。方法设计及构建4对肾素(前体)受体的pcDNATM6.2-GW/EmGFPmiR miRNA及1对阴性对照miRNA干扰质粒,通过测序鉴定。将干扰质粒用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通过顺时转染获得细胞系,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及流式细胞术确定转染效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4对干扰质粒、阴性对照质粒肾素(前体)受体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测序显示肾素(前体)受体干扰序列及读框完全正确,倒置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干扰质粒瞬时转染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系的转染效率均在60%以上。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X2-2-3、X2-3-3干扰质粒对肾素(前体)受体mRNA及蛋白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结论成功构建了肾素(前体)受体干扰真核表达载体,筛选出有效干扰质粒,为进一步研究肾素(前体)受体在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孟 康, 吕树铮, 朱华刚, 周 渊, 宋现涛, 陈 欣, 葛长江, 刘 欣, 陈 华
摘要:目的明确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与不稳定性斑块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本院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内超声明确诊断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入选糖代谢异常组,无糖代谢紊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入选糖代谢正常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炎性因子水平,比较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间炎性因子水平以及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合并糖代谢异常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明显高于糖代谢正常组。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体积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更高的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并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体积大小相关。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水平,探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及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70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30例,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其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分别比较3组之间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的水平。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中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可能有直接关系。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越高,提示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
摘要:目的对疑似冠心病或急性、慢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肾动脉造影,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79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腹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79例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30%)发生率为28.7%;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75例冠心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30%)的发生率为34.3%;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的104例患者中,20例有肾动脉狭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发生肾动脉狭窄的机率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脉压、血肌酐及冠状动脉狭窄积分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相关预测因素。结论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时应常规进行腹主动脉造影检查,以尽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
摘要: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7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替米沙坦组,每组38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38例作为对照组。替米沙坦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替米沙坦80 mg/d,治疗3个月。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代谢指标、血浆一氧化氮含量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血压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常规组和替米沙坦组的血压、空腹血糖均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的血压、空腹血糖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替米沙坦组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内径(FMD)(P<0.05)、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升高(P<0.0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P<0.05),且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组FMD、一氧化氮含量及炎症因子水平与治疗前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浆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升高一氧化氮含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心肌酶、肌钙蛋白、血脂等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比较我院7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差异,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心肌酶、肌钙蛋白、血脂等的相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呈正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相关关系。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狭窄严重程度无相关关系(r=0.293,P=0.05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前及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增高。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无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呈正相关。
摘要:目的初步建立检测功能性脂蛋白(a)质量的检测方法,分析该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干扰因素。方法利用该方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时即支架术术前和术后4 h、8 h、12h、24 h、48 h、72 h、4~9天、10~12天各个时间点与多聚赖氨酸结合的脂蛋白(a)的质量,并用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比浊试验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脂蛋白(a)的总质量,比较检测二者的诊断价值,并将该方法与传统心肌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进行比较,评价其诊断和监测心血管疾病的价值。结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比浊试验检测的心血管患者的脂蛋白(a)质量变化不大(P>0.05);与多聚赖氨酸结合的脂蛋白(a)的吸光度值明显增高(P<0.05);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都很高(>90%),诊断价值优于肌酸激酶同工酶。结论传统检测脂蛋白(a)的方法不能解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自建的检测与多聚赖氨酸结合的脂蛋白(a)的方法与心血管疾病状态一致,该方法的可行性高,并且也能进一步研究功能性脂蛋白(a)的生理病理功能。
摘要:未与白蛋白结合的游离脂肪酸,称非结合型游离脂肪酸,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与心肌能量代谢有关。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则是心肌细胞内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参与心肌脂肪酸的吸收、转运。最近研究表明,二者可用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测心血管事件。
摘要:动脉桥管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广泛使用且明显提高了远期效果,但静脉移植物仍然是使用最多的桥管。研究表明静脉移植物10年通畅率约为60%。静脉移植物再狭窄发病机制包括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血管壁受损,血栓形成和血管平滑肌迁移、增生,以及随后发生动脉粥样改变等。本文就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摘要:近年研究证明氧化应激与高血压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文章就氧化应激相关评价指标、血管活性氧的产生及其与高血压血管损伤的机制、高血压抗氧化治疗现状等问题作一综述。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421001 传真:0734-8160523
电话:0734-8160765 E-mail:dmzzbjb@163.net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2024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