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校 , 周建华 , 毛山 , 詹中群 , 何朝荣 , 王崇全
摘要:目的通过干扰FOXP3基因来研究负向调控天然调节性T细胞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构建FOXP3-siRNA慢病毒载体和获取Foxp3hight++CD25+Treg细胞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入不同组小鼠体内;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体内+CD25+Treg细胞数目;利用ELISA法检测各组脾细胞炎性因子浓度;取小鼠升主动脉动脉行病理分析其粥样斑块大小。结果注入FOXP3-siRNA慢病毒载体的小鼠+CD25+Treg细胞数目减少,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显著增大。而注入Foxp3hight+++CD25+Treg细胞则相反,小鼠+CD25+Treg细胞数目增加,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减小。结论负向调控天然调节性T细胞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摘要:目的观察urantide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C反应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及腹腔注射维生素D3损伤动脉内膜的方法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模型组、氟伐他汀组、urantide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主动脉壁内C反应蛋白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尾加压素Ⅱ组、氟伐他汀组、urantide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培养上清中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在胸主动脉内膜及中膜斑块内,模型组C反应蛋白阳性颗粒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加,urantide组及氟伐他汀组C反应蛋白的表达减少;urantide各浓度组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上清中C反应蛋白的表达均有下调趋势,其中10-6mol/L urantide下调作用最强(P<0.01)。结论尾加压素Ⅱ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能促进炎症反应标志因子C反应蛋白的大量表达,而这种促进作用可以被尾加压素Ⅱ受体拮抗剂urantide抑制,该研究为临床应用urantide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视角和实验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模型组,两组均应用球囊损伤腹主动脉方法建立兔血管内皮损伤模型,术后6周行腹主动脉造影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兔腹主动脉壁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瑞舒伐他汀组血管狭窄程度(31.41%±7.08%)、血管狭窄段最小内径(1.74±0.25 mm)明显优于模型组(分别为55.25%±10.23%和1.32±0.33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平均吸光度(0.41±0.12)、阳性细胞面积(31.37%±4.42%)均低于模型组(0.57±0.17和40.58%±7.45%,P<0.05),损伤血管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22.37±4.42)较模型组(42.47±5.41)明显减弱(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对内皮损伤后的血管病变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部分通过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减轻血管球囊损伤后再狭窄。
摘要:目的探讨流感病毒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变化,以期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流感病毒感染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分别运用染料结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流感病毒感染的不同时段(0、24、48、72 h)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情况。结果流感病毒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通过以上3种方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变化,0 h有基础水平的表达,随感染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增高,感染24 h时达高峰,48 h开始回落,72 h表达量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显著高于未加病毒的对照组,各时段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感病毒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增加,因此推测流感病毒感染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流感病毒感染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
摘要:目的皮下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于血管性痴呆大鼠,研究用药前后对大鼠海马区脑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随机取用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12只,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6只,生理盐水对照组6只。另外,取假手术组6只。皮下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于血管性痴呆大鼠。治疗5周后,以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来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检测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5周后,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的平台象限滞留时间分别为14.3±3.1 s、7.4±2.9 s和12.6±2.7 s。假手术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的平台期保持时间要明显长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显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空间记忆能力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提高。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分别是8.14±1.53、6.07±0.18、9.19±0.29,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海马CA1区F8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计数分别为105.38+1.45、101.32+1.28、43.03+2.1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皮下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后能刺激海马区脑血管生成,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摘要: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对外周血早期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天,收集贴壁细胞,随机分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各浓度(10-3mol/L、10-5mol/L、10-7mol/L)组、血管紧张素Ⅱ+缬沙坦组、血管紧张素Ⅱ+PD123319组。多波长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Ⅰ和D 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双染色阳性为早期内皮祖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进一步鉴定。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早期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呈浓度依赖方式上调早期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此作用可被缬沙坦显著抑制,使之接近正常水平,PD123319对此无明显作用。结论血管紧张素Ⅱ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介导上调早期内皮祖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不参与血管紧张素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宫内缺氧对子代大鼠心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血清内皮素1的影响。方法建立慢性宫内缺氧大鼠模型,实验分为缺氧组、空气模拟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子鼠。监测出生1天龄子鼠体重、各脏器重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天龄、6月龄子鼠血清内皮素1的表达。结果宫内缺氧引起仔鼠主要脏器不成比例生长。宫内缺氧组子代大鼠出生时心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显著高于空气模拟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而空气模拟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1天龄子鼠各组间血清内皮素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月龄子鼠缺氧组显著高于空气模拟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而空气模拟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宫内缺氧作为孕期不良生长环境应激因素,可引起子鼠低出生体重以及主要脏器不成比例生长,并导致心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血清内皮素1表达增高,致使心血管病风险性增高。
摘要:目的观察脑心通对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新西兰纯种大白兔完全随机分成球囊损伤+高脂喂养(模型组)、球囊损伤+高脂和脑心通喂养(脑心通组)、球囊损伤+高脂和辛伐他汀喂养(辛伐他汀组)。于喂养前、喂养后第8周、第16周分别检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于第16周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结果与喂养前比较,模型组、脑心通组和辛伐他汀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P<0.01),脑心通组和辛伐他汀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脑心通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喂养前比较,模型组、脑心通组、辛伐他汀组C反应蛋白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喂养后脑心通组、辛伐他汀组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脑心通组、辛伐他汀组的主动脉均有粥样斑块形成,脑心通组斑块厚度(0.77±0.16 mm)虽较辛伐他汀组(0.39±0.21 mm)厚(P<0.05),但较模型组(1.58±0.34 mm)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心同治理论代表药脑心通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作用可能与其降脂及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抗炎有关。
摘要:目的通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未成熟心肌细胞中Bax、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原代乳鼠未成熟心肌细胞,通过缺氧复氧建立乳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氧复氧前期给予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处理,通过聚合酶链反应仪检测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干预后心肌细胞的Bax mRNA和Bcl-2 mRNA表达情况。结果缺氧复氧前短期给予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可下调乳鼠未成熟心肌细胞Bax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结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可以提高未成熟心肌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而对心肌细胞凋亡这种保护作用与心肌细胞Bcl-2和Bax的表达相关。
摘要: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3的配体聚肌胞(PolyI:C)对人脐血内皮祖细胞增殖、凋亡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脐静脉血单个核细胞,EBM-2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诱导单个核细胞向内皮祖细胞分化。以不同浓度的PolyI:C(0、0.01、0.1、1 g/L和10 g/L)干预人脐血内皮祖细胞,通过CCK-8细胞增殖试验检测PolyI:C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PolyI:C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内皮祖细胞表达的Toll样受体进行检测,并检测不同浓度的PolyI:C对内皮祖细胞表达Toll样受体3、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静息状态下,内皮祖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Toll样受体1、Toll样受体3、Toll样受体4、Toll样受体6,表达较低水平的Toll样受体2、Toll样受体5、Toll样受体7、Toll样受体8、Toll样受体10,不表达Toll样受体9。而PolyI:C能上调Toll样受体3 mRNA表达,并呈量效关系。与对照组相比,较高浓度PolyI:C(1 g/L和10 g/L)持续作用于脐血内皮祖细胞3天后显著抑制内皮祖细胞增殖(P<0.01),终浓度10 g/L的PolyI:C呈时间依赖性抑制内皮祖细胞增殖,且PolyI:C呈剂量依赖性诱导内皮祖细胞凋亡。同时,PolyI:C呈剂量依赖性上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β的基因表达。结论PolyI:C可能通过活化Toll样受体3诱导内皮祖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内皮祖细胞增殖,并促进内皮祖细胞表达相关炎性细胞因子。
摘要:目的研究人外周血、脐血和脂肪组织三种不同来源内皮祖细胞部分生物学特性异同,探讨其可能不同的适应范围和方式及方法,进而为提高内皮祖细胞的应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脐血单个核细胞,胰蛋白酶消化提取脂肪组织干细胞。所采集细胞诱导分化,观察细胞形态,对培养第7天的细胞进行鉴定。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Boyden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贴壁法检测细胞黏附功能以及血管生成试剂盒检测细胞体外成血管能力。结果诱导分化细胞均证实为内皮祖细胞。脐血源性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黏附、成血管能力最强(P<0.05)。脂肪组织来源内皮祖细胞增殖与成血管能力方面较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强(P<0.05)。结论人脐血内皮祖细胞可能更适用于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脂肪组织来源内皮祖细胞可能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疾病方面有潜在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术后不同药物治疗组的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了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对瓣膜置换术后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60名患者随机分为A、B、C三个药物治疗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测定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心房利钠多肽及醛固酮水平。结果A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测定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心房利钠多肽及醛固酮浓度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B组患者及C组患者与术前相比,术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心房利钠多肽及醛固酮浓度在不同时间段均有下降;C组与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浓度的下降程度并无明显差别;血浆心房利钠多肽浓度的下降程度则有明显差异。结论瓣膜性心脏病患者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予以常规强心、利尿治疗之外,辅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β-受体阻滞剂口服治疗可以更有效的降低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脂联素水平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74例因急性脑梗死入院的患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及非代谢综合征组。检测血清脂联素、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借助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有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计算各组的发生率。结果代谢综合征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非代谢综合征组(2.759 mg/L比3.538 mg/L,p<0.05)。代谢综合征组血管狭窄发生率(85.0%)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脂联素与脑动脉硬化狭窄无显著相关性(Or=1.272,p>0.05),代谢综合征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呈正相关(Or=3.09,p<0.05)。结论脂联素水平下降是代谢综合征发病原因之一;代谢综合征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脂联素与脑动脉狭窄无明显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肝脂酶基因(LIPC)-250G/A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筛选152名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及108名正常对照组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测定LIPC-250G/A基因多态性。结果在腔隙性脑梗死人群中,LIPC-250G/A基因型分布为GG 51.32%、GA 36.84%和AA 11.84%,等位基因G和A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697和0.303。GA型和AA型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GG型(P<0.05)。LIPC-250G/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中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IPC-250G/A多态性产生有益的临床血脂谱,但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无关。
摘要:目的研究降压药物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影响的差异及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147例,所有入选患者至少停用或未服用降压药物时间达2周以上,血压符合收缩压(SBP)≥140 mmHg,舒张压(DBP)<90mmHg的要求。随机分成三组:硝苯地平控释片组(n=50)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d;贝那普利组(n=49)服用贝那普利10 mg/d;缬沙坦组(n=48)服用缬沙坦80 mg/d。分别在用药前及用药后2周测量血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hs-CRP、vWF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缬沙坦组Ba-PWV降低最明显,较贝那普利组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组明显下降(P<0.01)。而硝苯地平控释片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下降明显。同时缬沙坦组hs-CRP、vWF降低明显,贝那普利组次之。直线回归分析显示,缬沙坦组Ba-PWV下降与△SBP、△DBP及△PP均无明显相关性,但与△hs-CRP、△vWF呈强相关(r=0.96,p=0.02;r=0.67,p=0.01),贝那普利组次之,而硝苯地平控释片组△Ba-PWV与△SBP、△DBP及△PP相关(r=0.45,p=0.03;r=-0.27,p=0.02;r=0.75,p=0.00),与△hs-CRP和△vWF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缬沙坦降低Ba-PWV、降低血管僵硬度的作用主要源于降压以外的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而硝苯地平控释片降低Ba-PWV、降低血管僵硬度的作用可能主要源于血压下降后对血管壁的牵拉力的下降。
摘要:目的比较社区人群与定期体检人群之间血糖、血脂和血尿酸水平以及糖尿病、高血脂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差异,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9960名太原市社区常住居民及我院体检中心定期体检的健康体检者的空腹血糖、血脂、尿酸水平及异常率进行调查,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太原市社区人群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水平与定期体检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人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水平有性别差异(P<0.05);同性别两人群各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社区人群糖尿病和高血脂患病率高于定期体检人群(P<0.05),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未发现有差异;社区人群和定期体检人群糖尿病、高血脂(除高甘油三酯血症外)、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有性别差异(P<0.05);两人群中男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率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人群中女性三种疾病患病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社区男性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率随年龄增加有增高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率、高尿酸血症随年龄增加有降低趋势,女性人群三种疾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均有增高趋势;定期体检男性人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患病率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加有增高趋势,女性人群三种疾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均有增高趋势(P<0.05)。结论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高血脂;年龄是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女性高龄人群是高尿酸血症的高危人群。
摘要:大量证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而单核细胞则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近来研究发现单核细胞存在异质性,其不同表型在动脉粥样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川崎病等炎症和免疫相关疾病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本文就单核细胞表型、功能,及其与小鼠和人类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摘要: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了CD4+和CD8+T淋巴细胞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炎症反应,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同时,也成为心血管领域和免疫学界难以攻关的课题。本文对CD4+和CD8+T淋巴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421001 传真:0734-8160523
电话:0734-8160765 E-mail:dmzzbjb@163.net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2024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