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华 , 陶 媛 , 刘清南 , 黄谙非 , 刘晓辉 , 田国平 , 唐朝克 , 易光辉 , 王 佐
摘要:目的我们已经发现adipophilin通过改变乙酰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ACAT1)的表达来促进细胞内脂质蓄积,病理状态下形成泡沫细胞,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该过程所涉及的信号通路,阐明adipophilin引起细胞内脂质积聚的机制。方法通过克隆adipophilin基因,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pQCXIP-HA-Adi,使用siRNA技术构建pSuper-retro-adipophilin siRNA逆转录病毒载体,包装病毒后,感染RAW2647细胞,筛选后获得高或低表达adipophilin的细胞。将该细胞分别与300 nmol/L PKC抑制剂Calphostin C孵育16 h或同时再加入5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共孵育,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ACAT1的表达。当低表达adipophilin的细胞与Calphostin C共孵育时,在不同的时间点取样,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时间点细胞内ACAT1的表达。结果高表达adipophilin细胞中ACAT1表达增加,低表达adipophilin细胞中ACAT1表达减少。无论在高或低表达adipophilin的细胞中,Calphostin C能够抑制ACAT1的表达,与不孵育Calphostin C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与ox-LDL孵育使高表达adipophilin的细胞荷脂,同样能够发现Calphostin C抑制ACAT1的表达。低表达adipophilin的细胞与Calphostin C共孵育1 h后,ACAT1 mRNA开始下降;孵育8 h后,ACAT1蛋白开始下降;孵育16 h后ACAT1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高及低表达adipophilin或负荷脂质状态下,Calphostin C能够时间依赖性的抑制ACAT1的表达。结论adipophilin引起细胞内脂质积聚的机制可能是,PKC信号分子作用于adipophilin,并进一步影响ACAT1的表达,最终导致细胞内脂质积聚。
徐秋林 , 刘静贤 , 郭晓华 , 刘志峰 , 唐柚青 , 刘云松 , 苏 磊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脓毒症心肌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乌司他丁组,分别用酶联免疫法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素(TM)浓度,罗氏生化仪检测血浆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心导管检测心脏左心室压力(LVP)、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或-dp/dtmax)来评价心功能,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脑利钠肽(BNP)水平来评价心肌损伤情况。结果脓毒症组vWF、TM浓度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同时伴有以CK、CK-MB升高为标志的心肌损伤加重,以及BNP表达增加和LVP、+dp/dtmax、-dp/dtmax的降低为标志的心功能下降,乌司他丁组内皮细胞损伤降低,心肌损伤减轻以及心功能改善。结论内皮细胞损伤可能是脓毒症引起心肌损伤的重要原因。
摘要:目的在已建立的动脉粥样硬化合并牙周炎的新西兰大白兔的动物模型基础上,探讨阿洛伐他汀、替硝唑对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及消除牙周炎中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及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即对照组、他汀(阿洛伐他汀)组、替硝唑组、联合(阿洛伐他汀+替硝唑)组,后3组以相应药物干预。各组分别按照实验设计进行相应干预处理。至20周末处死动物,取血管,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标准曲线参数良好,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β-肌动蛋白标准品Ct值与其相应梯度稀释标准品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0)。经熔解曲线分析,在3种炎症因子中,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检出率最低,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他汀组、替硝唑组检出率位于联合组及对照组之间(P<0.05)。结论阿洛伐他汀及替硝唑可以降低兔动脉粥样硬化合并牙周炎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及白细胞介素6含量,且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合并牙周炎斑块中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及白细胞介素6含量的降低效果更佳,为协同作用,这可能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合并牙周炎的治疗方法之一。
邓 翔 , 尹 凯 , 涂 剑 , 李金凤 , 陈五军 , 肖新华 , 姜志胜 , 唐朝克
摘要:目的观察小檗碱对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表达及其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的影响,并探讨肝X受体α(LXR-α)去乙酰化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小檗碱(0、5、10、20 μmol/L)处理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24 h,或以20 μmol /L小檗碱处理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不同的时间(0、6、12、24 h) 。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BCA1、LXR-α和乙酰化LXR-α的蛋白表达,液体闪烁计数法观察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胞内胆固醇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小檗碱呈浓度(0~20 μmol/L)和时间依赖性(0~24 h)上调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ABCA1的表达和下调乙酰化LXR-α的表达,增加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减少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上述效应在20 μmol/L小檗碱处理THP-1巨噬细胞24 h后达到最大值。结论小檗碱能上调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ABCA1的表达,并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这种效应与调节LXR-α乙酰化有关。
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29a(miR-29a)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合成人miR-29a的拟似物(mimic)。用Lipofectamine RNAiMAX转染miR-29a的mimic进入心肌细胞,转染 48 h后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心肌细胞miR-29a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前体的表达变化。结果心肌细胞转染miR-29a 的mimic 48 h后,心肌细胞中miR-29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心肌细胞的凋亡水平也明显升高,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前体的含量则明显下降(P<0.05)。结论在大鼠心肌细胞中过表达miR-29a 能促进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Caspase-3和Caspase-9 途径起作用。
曹 政 , 杨 勇 , 吴瑞霞 , 陈 彬 , 华先平 , 陈平英 , 周选民
摘要: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对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黏附等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FITC- UEA-I和Dil-acLDL双染色鉴定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将分离、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分为对照组、替米沙坦组(0.1 μmol/L、1 μmol/L、10 μmol/L)、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抑制剂(GW9662)干预组和磷脂酰肌醇-3-羟基激酶抑制剂(Ly294002)干预组。采用MTT比色法、Transwell小室、细胞计数法观察各组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观察替米沙坦处理内皮祖细胞后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及磷酸化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米沙坦组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黏附能力显著提高,且在不同浓度组间呈剂量依赖性增强,而在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抑制剂干预组和磷脂酰肌醇-3-羟基激酶抑制剂干预组,内皮祖细胞功能活性的改善受到明显的抑制。免疫蛋白印迹检测显示,相比于对照组,替米沙坦组磷酸化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在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抑制剂干预组磷酸化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的表达相比于对照组未见明显增高。结论替米沙坦具有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黏附等功能的作用,其主要机制可能与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介导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摘要:目的分析LDLR基因敲除小鼠体内脂代谢相关基因ApoB100、PPARα、LXRα以及ABCA1与野生型相比表达水平的差异情况。方法应用多重PCR的方法对LDLR-/-小鼠基因型进行鉴定;接着分别对LDLR-/-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脂代谢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丰度以及蛋白表达水平进行qRT-PCR、ELISA分析。结果与野生型相比,LDLR-/-小鼠中ApoB100、PPARα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ABCA1的表达水平下降(P<0.01),蛋白水平上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而LXRα不管在mRNA或蛋白水平上均检测不到差异表达。结论LDLR基因功能的缺失对不同的脂类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机制,同时也为药物设计中靶位点的选择提供参考价值。
何 谨 , 孟 军 , 白 洁 , 涂 剑 , 许选选 , 王 佐 , 涂玉林
摘要:目的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12(HUVEC-12)受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及氨氯地平作用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PDGF-B)的内源性表达改变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ASM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同浓度氨氯地平预孵育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HUVEC-1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DGF-B蛋白的表达。选择10.0 μmol/L氨氯地平和20 μmol/L PDGF-B抗体分别预孵育HUASMC 30 min,然后与PDGF-B上清液共同孵育24 h,噻唑蓝法检测不同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
宋 方 , 吴 强 , 龙向淑 , 谭洪文 , 袁 军 , 杨永耀
摘要:目的研究干扰素诱导蛋白p204在鼠血管壁各成分细胞的基础表达及干扰素诱导性。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观察p204蛋白在成年昆明小鼠及Wistar大鼠或SD大鼠血管壁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及Western blot观察p204在培养的SD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和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VAF)的表达及分布;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干扰素诱导VSMC上p204 mRNA (Ifi204)表达特点。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p204抗原在成年昆明小鼠心内小静脉及小动脉血管壁内皮细胞、内膜、中膜及外膜的细胞胞浆中呈阳性反应,p204在成年Wistar大鼠主动脉内皮、VSMC及外膜均染色阳性,弹性纤维膜未着色。Western blot表明p204在SD大鼠主动脉有基础表达,其在VAF的基础表达量明显高于VSMC,免疫细胞化学法表明p204在鼠主动脉VSMC细胞同时表达于细胞质及细胞核。应用干扰素α 10×106 IU/L刺激VSMC细胞8 h即诱导Ifi204大量表达,干扰素α作用24 h时表达更强烈。结论p204在小鼠及大鼠血管壁全层和培养的VSMC及VAF均存在基础表达,p204在VSMC上表达并不局限于细胞核,且易被干扰素α诱导其mRNA表达上调。p204在鼠血管壁细胞存在表达提示其在血管生理及血管增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着潜在的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比较正常大鼠和高果糖大鼠骨骼肌组织基因表达差异,探讨胰岛素抵抗的发病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果糖组;从大鼠骨骼肌组织抽提mRNA,经逆转录分别用Cy3、Cy5荧光标记,获得两组动物来源cDNA探针; cDNA探针与4096条大鼠cDNA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扫描,重复2次实验,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结果筛选出胰岛素抵抗差异表达的基因共140条,基因上调有62条,基因下调有78条。结论从骨骼肌组织中筛选出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参加了胰岛素的发生发展过程。
摘要:目的探讨金花茶调节衰老大鼠脂代谢及抗肝凋亡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1组为空白对照组,2~4组予D-半乳糖腹腔注射法建立大鼠亚急性衰老模型后,其中2组作为衰老模型组,3、4组再分别以高、低浓度金花茶灌胃干预40天。测大鼠尾静脉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测肝脏组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和Bcl-2、Bax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衰老模型组相比,高、低浓度金花茶干预组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和Bcl-2 mRNA显著升高(P<0.05);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和肝组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Bax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低浓度金花茶组间比较,上述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金花茶可调节衰老大鼠的血脂,减少肝脏脂肪堆积,降低肝细胞凋亡水平,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风险。
林 晶 , 朱鹏立 , 黄 峰 , 林 帆 , 李建卫 , 陈发林 , 黄建刚 , 余慧珍
摘要:目的评估正常人动脉顺应性与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关联。方法横断面调查福建沿海地区30岁以上健康人1175例,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评价糖化血红蛋白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情况。结果(1)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糖化血红蛋白具有相关性(r=0.147,P<0.05);(2)糖化血红蛋白四分法组间显示,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在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异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比例升高;异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组糖化血红蛋白大于正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组(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尿酸为正常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其中糖化血红蛋白比值比最大(OR=2692,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独立相关,提示非糖尿病健康人群中中间高血糖水平参与了大动脉血管壁早期功能或结构性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CD4+ CD28-T细胞及Th1细胞因子在大小腹主动脉瘤患者血清中的数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腹主动脉瘤患者60例,其中小腹主动脉瘤30例,大腹主动脉瘤30例,对照组3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组受检者外周血CD4+ 、CD8+ 、CD4+ CD28-T亚群数量及占淋巴细胞的比例,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实验(ELISA)检测上述各组人群血浆中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结果腹主动脉瘤组CD4+ CD28-T细胞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其中CD4+ CD28-T细胞在小腹主动脉瘤组升高最为显著(P<0.05)。腹主动脉瘤患者血浆中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也呈明显升高,其表达水平的升高与腹主动脉瘤直径呈正相关性。结论腹主动脉瘤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8-T淋巴细胞升高,升高的CD4+CD28-T淋巴细胞可能通过刺激和促进γ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Th1炎症因子的分泌,在早期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激活作用,并导致腹主动脉瘤局部慢性炎症迁延。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幽门螺杆菌根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2例为根除治疗组,同期就诊的62例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根除治疗组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1周,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1周,随访6个月。两组研究对象在研究前后均行血脂、外周血循环内皮微粒水平及动脉弹性检测。结果与根除前比较,根除治疗组根除后血浆胆固醇、外周血循环内皮微粒水平明显降低,小动脉弹性指数(C2)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合并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可能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弹性。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择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抵抗素、空腹胰岛素等指标,并分析血清抵抗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及其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血清抵抗素水平、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升高(P<0.0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抵抗素水平与体质指数、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呈负相关(P<0.05)。对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抵抗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血压控制情况和年龄进入回归方程(OR分别为3505、2222、-0.589、5367及2481)。结论脑梗死患者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血清抵抗素水平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摘要:目的探讨尿毒症非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及胎球蛋白A与心瓣膜钙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88例尿毒症非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情况,根据心脏彩超结果将其分为瓣膜钙化组和未钙化组。收集患者的血生化指标,放射免疫法测定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同时选择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ELISA法测定研究组及对照组血清胎球蛋白A。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瓣膜钙化的危险因素。结果88例患者中发现心脏瓣膜钙化25例,其中主动脉瓣钙化(AVC)21例,二尖瓣钙化(MVC)4例,联合瓣膜钙化2例;研究组胎球蛋白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瓣膜钙化组患者的年龄、血磷、钙磷乘积、C反应蛋白、iPTH明显高于未钙化组,胎球蛋白A水平明显低于未钙化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3732,P=0.015)、炎症(B=1503,P=0.025)、血磷(B=1774,P=0.003)、钙磷乘积(B=1255,P=0.003)、血iPTH(B=0.832,P=0.017)是心脏瓣膜钙化的危险因素,胎球蛋白A是心脏瓣膜钙化的抑制剂(B=-0.59,P=0.043);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胎球蛋白A与CRP呈负相关(r=-0.545,P=0.000) 。结论尿毒症非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发生率高,以主动脉瓣钙化多见。年龄、炎症、高磷、高钙磷乘积、血iPTH是瓣膜钙化的危险因素。胎球蛋白A是瓣膜钙化的抑制剂,胎球蛋白A水平与CRP呈负相关。
摘要:目的了解代谢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心血管危险评分的特点,以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后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胸部不适并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13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检查血压、空腹血糖及血脂,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用美国2001年NCEP-ATP Ⅲ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将其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及非代谢综合征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用多层螺旋CT测量,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并对心血管危险评分中各项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代谢综合征组均较非代谢综合征组为重,两组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及心血管危险评分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重,且多数心血管危险评分较高。代谢综合征可作为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全面干预其中的各个成分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
摘要: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游离脂肪酸在心房颤动(房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测定4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组)、4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阵发性发颤组)以及39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及游离脂肪酸水平。结果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及游离脂肪酸水平在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1),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及游离脂肪酸增高所反映的炎症状态和代谢紊乱可能促进房颤的发生发展。
摘要:内皮微粒是内皮细胞在激活或凋亡状态下释放的微囊泡,多种疾病状态均有内皮微粒含量的升高。内皮微粒通过促进凝血、参与炎症反应、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等多种途径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对内皮微粒的组成及生物学功能的不断了解,将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一条更好的途径。
摘要: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是一种可以催化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的蛋白酶。血管紧张素Ⅱ拥有比血管紧张素Ⅰ更强的活性,能使全身小动脉收缩进而升高血压,同时还具有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作用,醛固酮具有保钠、保水、排钾的功能,能影响体液的水-电解质平衡而对机体带来广泛的影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还能作用于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通过灭活缓激肽而使血管收缩,并使血管通透性下降、血管对刺激的反应增强。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文章旨在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相关文献做一综述。
摘要:血管成形术是治疗狭窄或闭塞性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术后的再狭窄影响其远期疗效,预防再狭窄一直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课题。超声靶向破坏微泡技术使携带的基因或药物在靶组织定向释放,使局部浓度大大增高,从而达到靶向治疗目的,为抗再狭窄提供了新的方法。现对超声靶向破坏微泡介导基因或药物治疗的原理及在抗血管再狭窄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421001 传真:0734-8160523
电话:0734-8160765 E-mail:dmzzbjb@163.net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2024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