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24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实验研究
    • 雌激素抑制内质网应激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机制

      2016, 24(3):217-223. CSTR:

      摘要 (1275) HTML (0) PDF 640.36 K (1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内质网应激(ERS)的细胞模型,研究雌激素抑制内质网应激引起的凋亡的信号传导机制,以探讨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机制。方法 分别用10 μmol/L的衣霉素(TM)或2 mmol/L的二硫苏糖醇(DTT)诱导HUVEC,建立内质网应激细胞模型,提前给予10-8 mol/L的17-β雌二醇(E2)预处理1 h,用Western blot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判断模型是否建立成功,并探索E2对内质网应激的作用。检测内质网应激的三条主要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上调最显著的为内质网应激最主要的信号通路。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凋亡蛋白C/EBP-同源蛋白(CHOP),Hoche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探索E2对内质网应激凋亡的作用。添加E2受体拮抗剂ICI182780(ERα、ERβ拮抗剂及GPER激动剂)和G15(GPER拮抗剂)后检测内质网应激最主要通路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探索雌激素受体在其抑制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添加E2受体后信号通路阻断剂,检测雌激素抑制内质网应激的过程中活化其受体后激活的最主要受体后信号通路。结果 TM/DTT 组GRP78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内质网应激三条信号通路中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信号通路上调最明显,而TM/DTT+E2组上调显著回复。TM/DTT组CHOP的表达量显著上调且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而TM/DTT+E2组上调明显回复,凋亡细胞减少。E2有显著抑制p-PERK/PERK上调的作用,而E2的保护作用可分别被ICI182780和G15阻断,同时添加ICI182780和G15时阻断作用最显著。分别添加信号通路阻断剂后,E2抑制p-PERK/PERK上调的作用均减弱,其中以磷脂酰肌醇-3羟基激酶(PI3K)通路阻断剂的作用最显著。结论 E2可抑制TM/DTT诱导的HUVEC内质网应激。p-PERK/PERK通路可能为TM/DTT诱导的HUVEC内质网应激最主要的信号通路。E2可抑制过度内质网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E2受体在E2抑制内质网应激凋亡的作用中起重要作用。E2受体激活包括PI3K-蛋白激酶B(PKB/Akt)、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在内的信号通路快速起到抑制内质网应激的作用,其中PI3K-Akt通路可能为最主要的通路。雌激素通过抑制PERK信号通路引起的内质网应激凋亡,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其抑制内质网应激的机制主要为活化的雌激素受体激活PI3K/Akt通路。

    • 孕期炎症刺激对子代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2016, 24(3):224-228. CSTR:

      摘要 (1280) HTML (0) PDF 3.79 M (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孕期炎症刺激对子代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8只SD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脂多糖刺激组,分别在孕第8、10、12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脂多糖(0.79 mg/kg)。子代出生1天及每周测体重;检测8周龄雄性仔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组织切片观察子代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肝、胸主动脉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检测仔鼠肝脏8-OHdG表达情况;TMRE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与对照组子代相比,脂多糖刺激组子代1天、1周龄体重下降(P<0.01),而后体重显著增加(P<0.01)。脂多糖刺激组子代8周龄外周血TG、TC、LDL及AST水平与对照组子代相比显著升高(P<0.05或P<0.01);肝脏病理改变明显,线粒体结构显著损伤,8-OHdG表达增多,肝脏线粒体膜电位较对照组子代明显降低(P<0.01);胸主动脉表现出内皮脱落、平滑肌细胞迁移为特征的损伤。结论 孕期炎症刺激导致子代线粒体损伤,可能与脂质代谢障碍并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

    • 姜黄素对脂质运载蛋白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2016, 24(3):229-233. CSTR:

      摘要 (1120) HTML (0) PDF 491.86 K (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脂质运载蛋白2 (LCN-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与p38 MAPK通路的关系。方法 以LCN-2不同质量浓度(0,5,10,20 μmol/L)及不同时间(0,24,48,72 h)作用HUVEC,CCK-8法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ELISA测细胞上清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比色法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Western blot测HUVEC中p-p38 MAPK、Bax、Bcl-2蛋白表达;分别加入10 μmol/L姜黄素和25 μmol/L SB203580观察姜黄素的干预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LCN-2可显著抑制HUVEC增殖,上调HUVEC内Bax/Bcl-2蛋白比率而促进细胞凋亡,诱导HUVEC分泌MCP-1及IL-6,增加LDH活性(P<0.05);与LCN-2组比较,姜黄素及SB203580均可显著减轻LCN-2诱导的HUVEC增殖抑制,下调Bax/Bcl-2蛋白比率而抑制HUVEC凋亡,减少LCN-2诱导的HUVEC分泌MCP-1及IL-6,降低LDH活性(P<0.05)。结论 姜黄素可通过抑制p38 MAPK通路,减轻LCN-2诱导的HUVEC损伤。

    • 阿米洛利抑制载脂蛋白A1诱导小鼠巨噬细胞ABCA1的降解

      2016, 24(3):234-238. CSTR:

      摘要 (1134) HTML (0) PDF 3.82 M (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钠氢交换体1抑制剂阿米洛利对载脂蛋白A1(ApoA1)诱导小鼠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降解的影响。方法 给小鼠静脉注射ApoA1后不同时间点收集腹腔巨噬细胞,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及Western blot检测巨噬细胞ABCA1 mRNA及蛋白水平变化。进而,ApoA1干预8 h小鼠给予腹腔注射阿米洛利或钙蛋白酶抑制剂ALLN,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阿米洛利组、ALLN组及阿米洛利+ALLN组,Western blot检测巨噬细胞ABCA1蛋白水平,荧光法检测钙蛋白酶活性。结果 ApoA1干预小鼠后ABCA1 mRNA无明显改变,而ABCA1蛋白水平迅速升高,8 h达高峰后逐渐降低。阿米洛利组、ALLN组及阿米洛利+ALLN组ABCA1蛋白水平均比对照组高;在0、4、8 h时间点,阿米洛利组、ALLN组及阿米洛利+ALLN组间ABCA1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12、16 h时间点,阿米洛利+ALLN组ABCA1蛋白水平较阿米洛利组、ALLN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阿米洛利组、ALLN组及阿米洛利+ALLN组钙蛋白酶活性均降低;阿米洛利组、ALLN组、阿米洛利+ALLN组3组组间比较,钙蛋白酶活性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阿米洛利在活体内抑制ApoA1诱导ABCA1蛋白降解及钙蛋白酶活性,提示钠氢交换体1可能至少部分通过改变钙蛋白酶活性参与ABCA1的降解。

    • 过表达死亡结构相关蛋白加剧胆固醇β环糊精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

      2016, 24(3):239-244. CSTR:

      摘要 (1113) HTML (0) PDF 484.43 K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巨噬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斑块的发展、病灶的坏死、斑块的不稳定以及急性血管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死亡结构相关蛋白(Daxx)对巨噬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有利于揭示新的药物靶点,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脂质体2000将pCDNA3.1-Daxx、pCDNA3.1转入RAW264.7细胞中,G418(500 mg/L)筛选15天后,建立过表达Daxx稳定细胞株,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稳定细胞株内Daxx的转染效率。模型组和转染的细胞用胆固醇β环糊精(Chol∶MβCD)孵育48 h,建立RAW264.7荷脂和细胞凋亡模型,运用酶荧光法检测细胞内胆固醇蓄积情况,MTT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 blot 测定细胞内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内Daxx mRNA和蛋白明显高表达,表明稳定转染成功。在Chol∶MβCD的诱导下,模型组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升高,细胞活性下降,凋亡数目增加。而Daxx高表达组可以加剧Chol∶MβCD诱导的胆固醇蓄积,细胞活性显著下降,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增加;同时,Daxx转染细胞组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高。结论 过表达Daxx可以加剧胆固醇β环糊精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

    • 内质网应激蛋白CHOP-10在缺血缺氧诱导人主动脉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2016, 24(3):245-250. CSTR:

      摘要 (1194) HTML (0) PDF 476.66 K (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AEC)在缺血缺氧刺激下内质网应激(ERS)标志蛋白C/EBP同源蛋白10(CHOP-10)的表达变化及意义,并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上述过程的影响。方法 将传代培养的HAEC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CHOP-10基因沉默组以及缺血缺氧+阿托伐他汀组(0.l mol/L、1.0 mol/L、10.0 mol/L),缺血缺氧+ CHOP-10基因沉默组采用CHOP-10 shRNA下调CHOP-10的基因表达;24 h后采用RT-PCR法检测细胞中CHOP-10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HOP-10、Caspase-3和Caspase-8的蛋白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力。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AEC在缺血缺氧损伤时CHOP-10表达明显升高(P<0.01),细胞分泌炎性因子IL-6及TNF-α增加(P<0.01),凋亡蛋白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增加(P<0.01),细胞增殖活力明显下降(P<0.01)。阿托伐他汀能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AEC CHOP-10表达,而缺血缺氧+CHOP-10基因沉默组或缺血缺氧+阿托伐他汀组,炎性介质IL-6、TNF-α的分泌也相应减少,细胞凋亡下降,增殖活力明显增加(P<0.01)。结论 缺血缺氧损伤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发生ERS及炎症反应,导致细胞增殖活力下降,凋亡增加,CHOP-10基因沉默或应用阿托伐他汀干预可减轻缺血缺氧时ERS及炎症反应而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保护作用。

    • IL-6/STAT3通路对THP-1单核细胞环氧化酶2表达的影响

      2016, 24(3):251-255, 260. CSTR:

      摘要 (1144) HTML (0) PDF 487.88 K (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人THP-1单核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TAT3)通路与环氧化酶2(COX-2)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人THP-1单核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0至48 h不同时间点,检测IL-6对STAT3磷酸化和COX-2表达的时效性影响。用100 μmol/L S3I-201(STAT3通路选择性抑制剂)对THP-1单核细胞预处理24 h,再经10 μg/L IL-6作用相应时间,将THP-1单核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S3I-201组、IL-6组及IL-6+S3I-201组,检测STAT3磷酸化及COX-2表达水平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THP-1单核细胞COX-2的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HP-1单核细胞STAT3磷酸化水平与COX-2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THP-1单核细胞经IL-6作用后STAT3的磷酸化及COX-2的表达均出现时效性激活,IL-6刺激5 min后STAT3磷酸化水平即显著增加(P<0.001),同时COX-2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上调,分别于1 h和2 h达到峰值(P<0.001)。与对照组相比,S3I-201组COX-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与IL-6组相比,IL-6+S3I-201组STAT3磷酸化水平下降(P<0.001),COX-2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01),同时COX-2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 IL-6能够激活THP-1单核细胞STAT3通路,其可能通过催化下游COX-2的表达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进程。

    • >临床研究
    •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对PCI术后胸痛的诊断价值

      2016, 24(3):256-260. CSTR:

      摘要 (1100) HTML (0) PDF 3.29 M (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技术(DSCT)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胸痛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就诊的84例PCI术后胸痛患者进行心胸联合DSCT扫描,并有2位资深的放射科医师对患者的冠状动脉实施靶重组,同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作出诊断。所有患者在DSCT扫描后的2周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评估DSCT诊断PCI术后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采用Kappa检验评估两种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估的一致性。结果 DSCT诊断PCI术后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5%、96.6%、94.6%、90.4%。DSCT与CAG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858)。DSCT的有效辐射剂量为4.67±0.87 mSv。结论 对PCI术后胸痛患者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能获取高质量的图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准确,辐射剂量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 缺血性脑血管病自噬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2016, 24(3):261-264, 269. CSTR:

      摘要 (1259) HTML (0) PDF 521.31 K (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自噬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为完善其病理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根据颈动脉斑块分级将12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三组(Ⅰ级、Ⅱ级、Ⅲ级),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颅动脉狭窄支数和程度。并抽取空腹肘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丹酰戊二胺染色观察自噬体;同时提取外周血总蛋白,采用免疫印迹实验测定自噬相关因子LC-Ⅱ/LC-Ⅰ及Beclin-1水平。结果 不同斑块分级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血管狭窄数及狭窄程度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Ⅱ级和Ⅲ级相关指标明显高于Ⅰ级,且Ⅲ级明显高于Ⅱ级(P<0.05)。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超薄切片中,可见双层膜延伸包裹的自噬体和自噬性凋亡细胞;丹酰戊二胺染色后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显绿色荧光的自噬体。不同斑块分级的LC-3Ⅱ/LC-3Ⅰ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Ⅱ级和Ⅲ级明显高于Ⅰ级,且Ⅲ级明显高于Ⅱ级(P<0.05)。经相关性分析,LC-3Ⅱ/LC-3Ⅰ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性(R2=0.75和0.79)。结论 自噬能够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级情况,可能为其介导该病发病和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 对他汀类药物反应不同者治疗前后血脂和胆固醇代谢标志物变化及其相关性

      2016, 24(3):265-269. CSTR:

      摘要 (1297) HTML (0) PDF 3.33 M (1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冠心病高危人群血脂和胆固醇代谢标志物(胆固醇合成、吸收标志物)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分别测定159例冠心病高危人群在口服20 mg阿托伐他汀4周前后血脂及胆固醇合成标志物[角鲨烯/总胆固醇(TC)、链甾醇/TC、7-烯胆烷醇/TC]、吸收标志物(谷固醇/TC、豆固醇/TC、菜油固醇/TC)。根据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将入选者分为反应好者和反应差者两组。分析两组血脂和胆固醇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性。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两组的血脂,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反应好者9.4%,反应差者7.4%)外,其它几项均降低,反应好者TC、LDLC下降幅度较反应差者更大(均P<0.01)。反应好者中,TC降低幅度与角鲨烯/TC、谷固醇/TC降低幅度呈正相关(r=0.247,r=0.205,均P<0.05),LDLC降低幅度与菜油固醇/TC降低幅度呈正相关(r=0.193,P<0.05);反应差者中,TC降低幅度与豆固醇/TC降低幅度呈负相关(r=-0.388,P<0.01),LDLC降低幅度与角鲨烯/TC、豆固醇/TC、谷固醇/TC降低幅度呈负相关(r=-0.280,P<0.05;r=-0.517,P<0.01;r=-0.320,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TC、LDLC的变化在反应好者中较反应差者中明显,胆固醇代谢标志物变化差异不大。反应好者中,TC、LDLC的下降幅度与胆固醇代谢标志物均呈正相关;而反应差者中则均呈负相关。

    • 多层螺旋CT研究高血压、糖尿病对心脏解剖结构的影响

      2016, 24(3):270-272. CSTR:

      摘要 (1122) HTML (0) PDF 2.10 M (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利用多层螺旋CT研究高血压、糖尿病对心脏解剖结构影响的价值。方法 将450例在我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受检者分为三组:健康对照组150例,单纯高血压组150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150例。利用工作站的后处理软件将检查所得图像进行重建及心脏各解剖径线测量。结果 左心室腔面积、左心室壁最大厚度和心横断面面积在健康对照组与单纯高血压组、健康对照组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壁最小厚度在单纯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冠状面面积、心体积在健康对照组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和糖尿病会引起心脏形态结构的改变,高血压病引成的心脏增大主要是水平方向上的,而糖尿病引起的心脏增大是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

    •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表达变化

      2016, 24(3):273-276. CSTR:

      摘要 (1166) HTML (0) PDF 2.66 M (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代谢综合征(MS)患者及单纯高血压(EH)患者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及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2例EH患者及45例MS患者血单核细胞TLR4的阳性率,同时检测血浆hs-CRP浓度。并将TLR4及hs-CRP分别与年龄、性别、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TLR4、hs-CRP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然后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MS组TLR4(5.7%±1.2%)、hs-CRP(5.6±0.9 mg/L)与单纯EH组(分别为5.3%±0.9%、5.0±0.8 mg/L)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74、-2.225,P值分别为0.028、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TLR4和hs-CRP均与TC、LDL、HbA1c、FBG、餐后2 h血糖(2hPBG)呈正相关(P<0.05),TLR4与hs-CRP也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TLR4最显著因素为hs-CRP、HbA1c(β值分别为0.745、0.244,P值分别为0.000、0.004),影响hs-CRP最显著因素为TLR4(β=0.943,P=0.000)。结论 MS患者单核细胞TLR4阳性率、血浆hs-CRP均较单纯EH患者高,MS患者单核细胞TLR4阳性率与血浆hs-CRP水平呈正相关,TLR4可能参与了MS发生和发展。

    • 基于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的动脉硬化与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

      2016, 24(3):277-280. CSTR:

      摘要 (1278) HTML (0) PDF 2.60 M (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体检人群动脉硬化与红细胞参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的体检者304人,询问病史、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检测血常规、血生物化学等指标,应用欧姆龙BP-203 RPE Ⅲ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体检人群的动脉弹性,根据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分为动脉正常组(n=117)、轻度硬化组(n=112)和硬化组(n=75),将三组之间的红细胞参数,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硬化组MCV、RDW-CV明显高于动脉正常组(P<0.05或P<0.01);硬化组RDW-SD高于轻度硬化组(P<0.05),轻度硬化组RDW-SD高于动脉正常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GB、HCT、MCV、MCH、RDW-CV、RDW-SD与baPWV呈正相关。应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最终纳入回归方程的指标是RDW-SD、HGB,回归方程为baPWV=-898.411+39.657×RDW-SD+3.171×HGB。结论 RDW-SD对评价动脉硬化的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同时HGB是动脉硬化的影响因子。

    •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2016, 24(3):281-284. CSTR:

      摘要 (1101) HTML (0) PDF 2.48 M (1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手术期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行PCI术的11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统计其血清总胆红素等生化指标、临床资料特点、PCI手术资料,记录围手术期MACE的发生情况,将患者按有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结果 MACE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非MACE组明显降低(9.32±2.79 μmpl/L比11.97±5.20 μmpl/L;P<0.01),以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PCI术围手术期MACE发生的独立保护因子(RR=0.917,95%CI为0.867~0.970,P<0.01)。结论 高血清总胆红素是PCI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手术期MACE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

    •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运动负荷试验QT离散度变化

      2016, 24(3):285-288. CSTR:

      摘要 (1405) HTML (0) PDF 2.60 M (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负荷试验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管腔直径狭窄<40%)且发现CSF的患者81例为慢血流组,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且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阴性者80例为对照组。计算每例运动前后的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最小校正QT间期(QTcmin)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 静息时慢血流组QTcmax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两组QTcmin无明显差异,慢血流组QTcd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运动后慢血流组QTcmax和QTcmin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且QTcd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慢血流组只有9名运动负荷试验阳性,占11.11%。慢血流组运动后QTcd较静息时明显减小(46.41±12.21 ms比62.81±17.18 ms,P<0.05),对照组运动前后QTcd无明显变化。结论 CSF患者QTcd较正常增大,运动会使其明显减小。

    • >流行病学研究
    • 通心络和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的Meta分析

      2016, 24(3):289-296. CSTR:

      摘要 (1132) HTML (0) PDF 942.75 K (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通心络和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外数据库,检索日期为从建库起至2015年5月1日,收集通心络和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的相关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3篇文献,包括2355名患者,平均研究周期为20±7周,其中单用通心络和他汀类药物改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血脂水平的疗效无明显差别(MD为-0.06,95%CI为-0.17~0.05,P=0.26和MD为0.19,95%CI为-0.00~0.38,P=0.05),但单用通心络在改善患者甘油三酯(TG)水平上较他汀类药物更有优势(MD为-0.28,95%CI 为-0.44~-0.11,P=0.001),通心络联合他汀类药物在改善患者IMT及斑块面积、斑块积分以及血脂水平和C反应蛋白(CRP)上比单用他汀类药物更有优势(P<0.01),而单用通心络比单用他汀类药物所表现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OR为0.44,95%CI为0.27~0.73,P=0.001)。结论 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最佳治疗方案是通心络联合他汀类药物的使用。

    • PCSK9单抗AMG145降脂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16, 24(3):297-305. CSTR:

      摘要 (961) HTML (0) PDF 807.87 K (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PCSK9单抗AMG145在降脂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2003年至2015年3月13日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纳入AMG145与安慰剂降脂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研究质量,提取资料,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9项研究2965例,其中二期临床试验5项,三期临床试验4项,均为英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PBO(安慰剂)相比,AMG145在干预治疗12周后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ApoB/ApoA1,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良事件总的发生率、肌痛、注射部位反应、鼻咽炎、头痛、ALT/AST升高>3倍等的发生率AMG145与PBO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G145在降脂治疗中具有较好疗效和安全性。

    • >文献综述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2016, 24(3):306-310. CSTR:

      摘要 (1369) HTML (0) PDF 2.64 M (1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组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调节组织因子介导的凝血途径的主要抑制物。大量的实验证据提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一些方面具有抑制作用,包括内皮细胞的活性、巨噬细胞的功能以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等。本文重点阐述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抑制作用。

    • 血管新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6, 24(3):311-315. CSTR:

      摘要 (1296) HTML (0) PDF 2.65 M (1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斑块内血管新生由低氧和炎症等因素诱导形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剧炎症反应和诱发斑块内出血,影响斑块的稳定性,从而诱发死亡率极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另一方面可缓解斑块内低氧状态,减少细胞坏死,为斑块内有害物质的移出提供通道。抗血管生成治疗虽已投入临床应用,但在动脉粥样硬化方面进展甚小。本文就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发生机制、血管新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相关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他汀类药物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6, 24(3):316-320. CSTR:

      摘要 (1191) HTML (0) PDF 2.85 M (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他汀类药物可以用于降低血清胆固醇,因其降脂作用而被应用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随着对他汀类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抗凝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调节凝血因子的表达、影响生理性抗凝物质,以及通过对炎症和内皮功能调节等方面。文章就他汀类药物的抗凝作用做一综述。

    • 高脂血症与骨质疏松

      2016, 24(3):321-324. CSTR:

      摘要 (1717) HTML (0) PDF 2.44 M (1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脂血症与骨质疏松均是代谢性疾病,临床上高脂血症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近年研究显示高脂血症能导致骨代谢紊乱,加剧骨质疏松的疾病进程,提示高脂血症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高脂血症导致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脂质异常聚集及氧化脂质等对骨代谢的影响,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逐渐阐明。本文将对高脂血症在骨质疏松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旨在为两者的临床诊疗及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