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25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实验研究
    • ApoE-/-小鼠颈总动脉粥样硬化不同阶段自噬水平的变化

      2017, 25(2):109-114. CSTR:

      摘要 (1154) HTML (0) PDF 5.74 M (1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ApoE-/-小鼠)颈总动脉粥样硬化(As)不同阶段自噬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40只6周龄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与模型组(30只,套管后平均分为3组,分别在套管2周、4周、8周后处死)。股动脉取血进行血脂检测;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右侧颈总动脉显微和超微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右侧颈总动脉组织中ATG5、Beclin1、LC3-Ⅱ的mRNA水平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随着套管手术时间增加,ApoE-/-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逐渐升高(P<0.05)。光镜观察显示,对照组管壁结构较为完整,弹性膜完整且较丰富;但是随着套管时间的增加,管壁逐渐加厚,弹性膜结构逐渐破坏,泡沫细胞、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增多,管腔逐渐狭窄。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随着套管时间增加,小鼠右侧颈总动脉巨噬细胞内脂滴数目逐渐增多,自噬体数目在术后4周时最高。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右侧颈总动脉组织中ATG5、Beclin1、LC3-Ⅱ的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术后4周时最高(P<0.05)。结论 随着ApoE-/-小鼠颈总动脉As的形成自噬持续被激活,自噬水平在As某一时间点(术后4周)达到峰值,而后逐渐降低。

    • 透明质酸对游离脂肪酸引起的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IL-6、IL-8和TNF-α的影响

      2017, 25(2):115-121. CSTR:

      摘要 (1177) HTML (0) PDF 5.15 M (1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HA)对游离脂肪酸(FFA)引起的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HA-VSMC)表达白细胞介素6(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培养HA-VSMC,用不同浓度(0、100、200、400 μmol/L)FFA和不同浓度FFA+高分子量HA(HMW-HA)或低分子量HA(LMW-HA)处理细胞24、48 h。噻唑蓝法检测FFA和FFA+HA对HA-VSMC存活率的影响;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IL-6、IL-8和TNF-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L-6、IL-8和TNF-α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FFA在400 μmol/L内呈浓度依赖性诱导HA-VSMC增殖;(2)HMW-HA、LMW-HA均对FFA诱导的HA-VSMC增殖有抑制作用,且HMW-HA抑制作用强于LMW-HA;(3)FFA显著促进HA-VSMC IL-6、IL-8和TNF-α的分泌,且有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耐性;HA可以抑制上述作用;(4)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FA+HMW-HA组、FFA+LMW-HA组IL-6、IL-8、TNF-α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FFA组(均P<0.01),其中FFA+HMW-HA组又低于FFA+LMW-HA组(P<0.01)。结论 (1)FFA诱导HA-VSMC IL-6、IL-8、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2)HA对FFA引起的HA-VSMC IL-6、IL-8和TNF-α的表达有抑制作用,且HMW-HA抑制效果强于LMW-HA。

    • Notch1蛋白在人心脏瓣膜间质细胞凋亡与钙化关系中的作用

      2017, 25(2):122-128. CSTR:

      摘要 (1026) HTML (0) PDF 8.04 M (1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用人心脏瓣膜间质细胞(hVICs)在体外培养并用钙化诱导液建立瓣膜钙化模型,观察hVICs钙化过程中Notch1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探讨Notch1蛋白在hVICs凋亡与钙化关系中的作用。 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hVICs随机分为两组,钙化组用含钙化诱导液的培养基培养,以建立钙化模型,并按1~7天分别诱导细胞,观察钙化的动态过程;空白组用正常培养基(I-GRO PLUS)培养。所有hVICs均培养7天。检测两组细胞钙化结节数目、BMP-4 蛋白、Notch1蛋白的表达及hVICs凋亡率。然后将钙化组中诱导钙化细胞再随机分脂多糖组(LPS)、Notch1抑制剂组(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对照组(只加钙化诱导液)体外培养3天,检测BMP-4 、Notch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细胞比较,钙化组细胞钙化及Notch1蛋白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且随着诱导天数的增加而增加;细胞凋亡率在钙化诱导3天时最高,随后逐渐下降。LPS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凋亡和钙化均随着Notch1蛋白的表达增加而增加;DAPT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凋亡和钙化均减少。结论hVICs钙化与细胞凋亡有着密切的关系,且Notch1蛋白在hVICs凋亡与钙化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血清SAM/SAH在Hcy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基因组DNA甲基化中的作用

      2017, 25(2):129-133. CSTR:

      摘要 (1512) HTML (0) PDF 4.58 M (2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S-腺苷甲硫氨酸(SAM)/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H)比值在同型半胱氨酸(Hcy)致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血管动脉粥样硬化(As) B1重复序列DNA甲基化改变中的作用。方法 36只饲养4周龄ApoE―/―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模型对照组、高蛋氨酸组、叶酸+VitB12干预组,每组12只,分别给予不同饮食;另取健康4周龄雄鼠(SPF级C57BL/6J) 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饲以普通饮食。饲养15周后,HE染色观察血管内动脉斑块的形成,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血清中Hcy、SAM、SAH的水平改变,nMS-PCR检测各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Bl重复序列DNA甲基化改变。结果 高蛋氨酸组血清Hcy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约2.39倍(P<0.01),HE染色可见高蛋氨酸组中有动脉斑块形成;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高蛋氨酸组SAM/SAH增加了1.68倍和2.75倍(P<0.01);高蛋氨酸组B1重复序列DNA甲基化水平降低11.8%(P<0.05),且与SAM/SAH比值呈明显负相关(r=-0.3638,P=0.0210)。结论 ApoE―/―小鼠中B1重复序列发生DNA低甲基化改变,且与SAM/SAH呈负相关,提示血清SAM/SAH可作为一个判断血管As的生物学指标。

    •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炎症的关系

      2017, 25(2):134-139. CSTR:

      摘要 (1104) HTML (0) PDF 5.37 M (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与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粥样斑块局部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高血压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T1-AA阳性和阴性的血清并纯化。建立30只球囊拉伤所致高脂血症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成6组:(1)对照组;(2)低浓度AT1-AA[20 μg/(kg·d)]注射组(简称LA组);(3)高浓度AT1-AA[40 μg/(kg·d)]注射组(简称HA组);(4)氯沙坦[20 mg/(kg·d)]灌胃+高浓度AT1-AA注射组(简称L+HA组);(5)辛伐他汀[4 mg/(kg·d)]灌胃+高浓度AT1-AA注射组(简称S+HA组);(6)7aa[1.5 mg/(kg·d)]灌胃+高浓度AT1-AA注射组(简称7aa+HA组),予以不同的处理。取兔腹主动脉进行HE染色,比较各组斑块所占管腔面积;同时用Western blot检测斑块局部MMP-2的表达。结果 各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第4周后明显升高。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在第8、10周血清AT1-AA水平均明显高于实验开始时。LA组、HA组斑块占管腔面积百分值分别为46.99%±13.06%、66.11%±19.67%,明显高于对照组(27.71%±7.46%)、L+HA组(34.27%±12.38%)、S+HA组(24.03%±8.56%)及7aa+HA组(28.54%±12.50%)(均P<0.05)。LA组、HA组MMP-2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结论 AT1-AA可明显促进高脂喂养兔受损动脉内膜处斑块形成,增强斑块局部炎症反应的发生及细胞增殖。

    • 大蒜素对高脂饮食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2017, 25(2):140-144. CSTR:

      摘要 (1285) HTML (0) PDF 4.53 M (1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大蒜素对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小鼠巨噬细胞泡沫化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并从清道夫受体调控的角度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 6周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 高脂饮食+低剂量大蒜素组、高脂饮食+高剂量大蒜素组。采用血脂检测试剂盒测定小鼠血脂水平;使用油红O染色法观察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形成面积和腹腔巨噬细胞泡沫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腹腔巨噬细胞中清道夫受体SR-A和CD36表达以及JNK和p38激酶磷酸化水平。结果 大蒜素可呈剂量依赖性降低高脂饮食小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P<0.05),并显著减少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以及腹腔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形成(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大蒜素不仅抑制高脂饮食所诱导的腹腔巨噬细胞中SR-A和CD36表达的增加(P<0.05) ,还能够显著减少JNK和p38激酶磷酸化水平。结论 大蒜素减少SR-A和CD36表达,并抑制JNK和p38激酶激活,从而发挥抗泡沫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miR-221-3p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表达变化

      2017, 25(2):145-148. CSTR:

      摘要 (936) HTML (0) PDF 5.07 M (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miR-221-3p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临床试验: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管甲状腺外科2014年至2015年间55例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和54例健康对照人群血浆,24例ASO截肢患者的正常血管及病变血管。选取3对年龄、性别相近的ASO患者和正常健康人血浆用Microarray筛选出ASO患者血浆中差异性表达在2倍以上的24种microRNA,其中miR-221-3p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临床55例ASO患者和54例健康对照人群血浆及24例ASO截肢患者正常血管和病变血管中miR-221-3p的表达量。动物实验:选取SD大鼠,结扎组分离结扎大鼠股动脉制备下肢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分离股动脉不做结扎。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7天、49天行激光多普勒扫描监测下肢皮肤血流变化。于术后7天、49天行激光多普勒扫描后处死各组大鼠,收集大鼠术侧腓肠肌及下腔静脉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血浆和腓肠肌内miR-221-3p的表达量。结果 临床试验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SO患者血浆中miR-22-3p的含量明显降低(1.078±0.119比0.617±0.121);与正常血管相比,病变血管中miR-221-3p的表达量也明显降低(1.017±0.113比0.625±0.136)。动物实验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结扎组7天时血浆和腓肠肌内miR-221-3p的含量明显降低(血浆1.04±0.07比0.31±0.07、腓肠肌1.01±0.07比0.64±0.09),49天时miR-221-3p的含量有所上升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 miR-221-3p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明显降低,有望成为下肢缺血性疾病一个新的诊断方式及治疗靶点。

    • >临床研究
    • 多廿烷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脂血症患者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的影响

      2017, 25(2):149-152. CSTR:

      摘要 (1765) HTML (0) PDF 2.62 M (1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多廿烷醇联合阿托伐他汀和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HDL)颗粒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脂血症患者49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安慰剂对照组(n=17)、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组(n=16)和多廿烷醇2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组(n=16,联合治疗组)。Lipoprint脂蛋白分类检测仪对HDL颗粒进行分类。治疗8周后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及HDL颗粒的变化,分析多廿烷醇联合阿托伐他汀和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HDL颗粒的影响。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均降低(P<0.05,P<0.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大颗粒HDLC浓度及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0.05),而小颗粒HDLC浓度及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在联合治疗组,大颗粒HDLC浓度及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小颗粒HDLC浓度及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01)。联合治疗组小颗粒HDL浓度和百分比的降低值显著大于阿托伐他汀组。结论 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均显著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HDL颗粒分布,增加大颗粒HDLC浓度及百分比,同时降低小颗粒HDLC的浓度及百分比;多廿烷醇联合阿托伐他汀降低小颗粒HDLC浓度与百分比的效果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单独治疗组。

    • 高血压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

      2017, 25(2):153-158. CSTR:

      摘要 (1174) HTML (0) PDF 3.92 M (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其代谢关键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2例,女性134例,男性178例,平均年龄58.25岁,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检测血浆Hcy、血脂、空腹血糖(FBG)、尿酸(UA)等临床生物化学指标。应用Taqman探针技术检测患者MTHFR C677T基因分型。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将入选的3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血脂异常组194例和血脂正常组118例,同时将血脂异常组分为4个亚组:高胆固醇血症组54例,高甘油三酯血症组53例,混合型高脂血症组59例,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组22例,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血脂异常组体质指数(BMI)、FBG、UA高于血脂正常组(P<0.01)。血脂异常组MTHFR C677T的CC、CT、TT三种基因型频率和C、T两种等位基因频率与血脂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各亚组之间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血脂正常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MTHFR C677T不同基因型间四项血脂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但TT基因型者Hcy水平高于CT、CC基因型者(P<0.05),而CT基因型者Hcy水平与CC基因型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Hcy水平呈负相关(r=-0.116,P<0.05),但是在校正了年龄、BMI、UA、FBG后此相关性消失;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Hcy水平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BMI、FBG、UA后基因型与血脂异常无相关性(P>0.05)。结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异常无关联,而与Hcy呈显著相关。血脂异常与FBG、UA、BMI有关,而与Hcy无关,但HDLC与血浆Hcy水平呈负相关。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通过eNOS途径调节颈动脉狭窄患者内皮祖细胞功能

      2017, 25(2):159-164. CSTR:

      摘要 (1031) HTML (0) PDF 4.83 M (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与内皮祖细胞(EPC)的相互关系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EPC的调节作用及其主要机制。方法 入选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为颈动脉狭窄组,同时入选健康对照者11名为对照组。根据脑血管造影结果,颈动脉狭窄组又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测定研究对象的血清IGF-1浓度。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用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EGM2)培养,双染法鉴定EPC。实验分为4组:未处理组、IGF-1组、IGF-1+氮-硝基-左旋-精氨酸甲基酯(L-NAME)组、L-NAME组,使用EGM2培养细胞2~3周,分别测定各组EPC的增殖、黏附功能。结果 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形成EPC集落数量越少(P<0.05),血清IGF-1浓度也越低,并且随着狭窄程度增加,EPC增殖、黏附能力降低。功能实验显示IGF-1组EPC功能明显高于未处理组(P<0.01),IGF-1+L-NAME组未见明显差异,L-NAME组低于未处理组。IGF-1组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明显高于未处理组,IGF-1+L-NAME组未见明显差异,L-NAME组低于未处理组。结论 EPC对颈动脉狭窄可能具有保护作用,IGF-1可能通过影响eNOS的合成增强EPC的功能。

    •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循环内皮祖细胞计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017, 25(2):165-170. CSTR:

      摘要 (979) HTML (0) PDF 4.63 M (1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的数量变化,并探讨PCI术后CD34+/KDR+最大动员幅度与患者内皮损伤定量参数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93例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将其中成功行PCI术治疗的72例患者作为PCI组,21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保守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股动脉鞘管或肘正中静脉血样,通过流式细胞仪对PCI组和对照组患者CAG术后即刻(基线水平)及PCI术后或CAG后1 h、3 h、5 h、7 h、24 h的EPC数量进行测定。结果 不同类型的EPC在不同时间点及在PCI组和对照组两组间的总体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CI组中,与基线水平相比,CD34+/KDR+在24 h,CD133-/CD34+/KDR+在3 h、5 h、24 h,CD133+/CD34+/KDR+在5 h、7 h,CD133+/KDR+在3 h、5 h,CD133+/CD34+在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各类型EPC在不同时间点计数与基线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D34+/KDR+最大动员幅度与C反应蛋白呈现负相关,与体质指数、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的情况、血管内皮损伤定量参数呈现正相关(P<0.01)。结论 PCI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可以引发EPC时间依赖性的动态变化,同时可以促进CD34+/KDR+的大幅动员、迁移、归巢,有利于受损血管内皮修复愈合,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

      2017, 25(2):171-174. CSTR:

      摘要 (1096) HTML (0) PDF 2.63 M (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例319例。将319例冠心病患者按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4组,比较各组之间颈动脉硬化等级积分、Crouse斑块积分、斑块数、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另将319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脑梗死分为两组:脑梗死组、非脑梗死组,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性质、颈动脉硬化等级积分、Crouse斑块积分、斑块数的差异。结果 3支病变组、左主干病变组的颈动脉硬化等级积分、Crouse斑块积分、斑块数明显高于1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P<0.05)。3支病变组脑梗死发生率为27.53%,左主干病变组脑梗死发生率为38.27%;1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未发现脑梗死病例。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90.00%比46.02%,χ2=6.2949,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越重,脑梗死发生率越高。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更易诱发脑梗死。

    • 不同绝经时期雌激素对女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保护效应分析

      2017, 25(2):175-180. CSTR:

      摘要 (1463) HTML (0) PDF 4.00 M (1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绝经时期女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动脉硬化参数的变化。探讨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 入选高血压患者118人,女性51例,男性67例。依据绝经年限女性患者分为近期绝经组(绝经年限小于5年)和远期绝经组(绝经年限大于5年)。纳入与上述两组年龄一致的男性患者作为近期对照组和远期对照组。检测外周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并测量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舒张压(cDBP)、中心动脉脉压(cPP)、增益压(AP)、反射波增益指数(AIx)、75次心率增益指数校正指数(AIx75HR)及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结果 (1)近期绝经组SBP、DBP、cSBP、cDBP、cfPWV均低于近期对照组,AP、cPP、AIx、AIx75HR均高于近期对照组,且两组间SBP、DBP、cDBP、AIx75H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远期绝经组SBP、PP、心率、cSBP、cPP、AP、AIx、AIx75HR、cfPWV均大于远期对照组,且两组间SBP、PP、cSBP、cPP、AP、AIx75H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近期绝经组雌二醇、孕激素水平高于远期绝经组,且两组间雌二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经年限较短的高血压女性患者,其体内雌激素水平仍可维持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雌激素不仅对外周血压,对中心动脉压也有保护作用,但其对动脉硬化的保护作用并不明显。

    • 奥美沙坦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2017, 25(2):181-185. CSTR:

      摘要 (1178) HTML (0) PDF 3.97 M (1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奥美沙坦用药前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探讨奥美沙坦对于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符合条件的高血压患者160例,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和糖尿病分为3组:单纯高血压组(H组,n=40)、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HC组,n=62)、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和糖尿病组(HCD组,n=58),然后再将各组平均分为2个亚组:奥美沙坦干预亚组(A亚组)、非奥美沙坦干预亚组(B亚组)。统计各组基线资料及一般检查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的浓度,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奥美沙坦干预3个月后复查。结果 (1)血管内皮舒缩因子:用药前,与H组比较,HC组、HCD组的一氧化氮浓度均明显降低,而内皮素1浓度均明显升高,且HCD组变化更明显(P<0.05);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HC-A亚组、HCD-A亚组的一氧化氮浓度均明显升高,而内皮素1浓度均降低(P<0.05)。(2)外周血EPC数量:用药前,与H组比较,HC组、HCD组的外周血EPC数量均减少,且HCD组减少更明显(P<0.05);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HC-A亚组、HCD-A亚组的EPC数量升高(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和糖尿病时会加重血管内皮的损害。奥美沙坦可以抑制血管内皮舒缩因子失衡,并提高外周血EPC数量,具有血管内皮保护作用。

    • >流行病学研究
    • 成渝地区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

      2017, 25(2):186-190. CSTR:

      摘要 (1133) HTML (0) PDF 3.40 M (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成渝地区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于2013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成渝城乡地区40~79岁中老年人7807例,进行身高、体重、血压、血脂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等检测。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标准。结果 成渝地区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13.8%。男性患病率为13.3%,女性患病率为14.1%,两性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城区患病率为14.6%,农村患病率为10.6%,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40~69岁研究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逐渐升高。年龄、腹型肥胖、缺乏体育锻炼是成渝地区中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主要的危险因素;年龄、一级亲属高血压病史、腹型肥胖是成渝地区中老年女性代谢综合征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 成渝地区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较高。控制合理的腰围,对于人群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干预以及阻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有重要意义。

    • >文献综述
    • Sirt1与糖稳态

      2017, 25(2):191-196. CSTR:

      摘要 (1398) HTML (0) PDF 3.99 M (1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持续高血糖是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主要特征,糖稳态失衡引起代谢失调,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Sirt1是哺乳动物中一种NAD依赖性的Ⅲ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能量代谢和胰岛素抵抗中发挥重要作用。Sirt1通过降低PGC-1α、NF-κB、Foxo1、Akt等蛋白分子的乙酰化水平来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炎症反应,使机体血糖维持在稳定水平。本文就Sirt1调节糖稳态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心肌素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2017, 25(2):197-202. CSTR:

      摘要 (1257) HTML (0) PDF 3.91 M (1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涉及多种细胞并由多种因素诱导的慢性疾病,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迁移对As的发生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包括促进斑块的生成及诱发斑块的不稳定等。VSMC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换是其增殖和迁移的基础,维持VSMC的收缩表型,抑制其合成表型的形成有助于抑制其异常增殖和As斑块的形成。心肌素作为VSMC收缩标志基因的关键转录因子,能与血清反应因子结合来激活VSMC收缩标志基因的表达。多种功能因子,如雌激素受体α、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和microRNA等,都可以与心肌素联合作用调节血管的功能并抑制VSMC的表型转换;多种作用途径,例如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等信号通路,可增加心肌素表达,抑制VSMC的增殖和迁移。因此,心肌素在As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调控心肌素影响VSMC的表型转换可能成为未来治疗As乃至心血管疾病的新策略。

    • 干预载脂蛋白AⅠ表达的研究进展

      2017, 25(2):203-209. CSTR:

      摘要 (1017) HTML (0) PDF 3.63 M (1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表明,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负相关。载脂蛋白AⅠ(ApoAⅠ)是HDL中的主要功能蛋白,其含量约占HDL的70%左右。寡脂的ApoAⅠ是ATP结合盒转运子A1 (ABCA1)介导的巨噬细胞胆固醇流出的主要接受体,能够介导巨噬细胞中游离胆固醇的外流,启动胆固醇逆转运(RCT)过程,并在肝外组织清除过多胆固醇。大量的动物实验也已证实即使HDL保持正常水平,ApoAⅠ的缺乏也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加重,过表达人ApoAⅠ基因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脂纹的产生,因此调控ApoAⅠ基因表达对动脉粥样化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干预ApoAⅠ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及诱导和抑制ApoAⅠ表达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 microRNA在动脉硬化闭塞症中调控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机制

      2017, 25(2):210-216. CSTR:

      摘要 (1065) HTML (0) PDF 3.66 M (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脉硬化闭塞症已成为周围血管疾病的首要病症,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迫切和必要。近年来,随着非蛋白机制和转录后机制研究的逐渐清晰,部分研究聚焦于探索microRNA与动脉硬化闭塞症之间的关系。文章依据microRNA在动脉硬化闭塞症细胞模型、动物模型和患者水平中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表型转换和凋亡等方面来进行学习和研究。microRNA的研究从基因调控方面更好地解释了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与发展,但由于其中复杂的调控机制以及缺乏药代学和药效学研究数据、作用靶基因众多等因素,其临床应用仍然受到制约。展望未来,应用microRNA治疗药剂治疗血管疾病特别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将有效减少其带来的损害。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