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27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实验研究
    • TLR4-TLR10-CD36的识别和炎症信号转导可能参与细胞内天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

      2019, 27(11):921-929. CSTR:

      摘要 (516) HTML (0) PDF 6.95 M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天然LDL(100 mg/L)诱导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0、1、3、5 h。用诱导不同时间点的单核细胞进行表达谱芯片实验,筛选与LDL氧化相关的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上分别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部分微阵列结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聚类、生物学功能以及与脂质和氧化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分析。结果 LDL诱导THP-1后,细胞内大量生物膜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提示脂质氧化的发生定位在生物膜上。LDL诱导3 h后细胞内脂质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提示脂质氧化已经开始。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分析发现,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凋亡、内吞、细胞周期、脂质筏、脂质结合、定位、转运、细胞黏附、金属离子稳态、氧化还原等生物学通路得到不同程度的富集。天然LDL诱导THP-1不同时间点炎症因子的mRNA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均受到了抑制,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33、c-FOS等基因的表达随着LDL孵育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逐渐降低。结论 本研究提示,天然LDL的氧化可能与TLR4-TLR10-CD36的识别和炎症信号转导有关。

    • MiR-92a-3p_R+1和miR-92a-1-5p在ox-LDL诱导大鼠VSMC表型转化和增殖中的作用

      2019, 27(11):930-937. CSTR:

      摘要 (1206) HTML (0) PDF 12.19 M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miR-92a-3p_R+1和miR-92a-1-5p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和增殖中的作用及其与ERK1/2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VSMC,以ox-LDL(50 mg/L)诱导VSMC,采用ERK1/2特异性抑制剂U0126(10 μmol/L)阻断ox-LDL(50 mg/L)诱导VSMC的ERK1/2信号激活,MicroRNA微阵列分析VSMC的miR-92a-3p_R+1和miR-92a-1-5p表达,CCK-8法和Brdu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免疫荧光法检测VSMC收缩表型标志蛋白SM22α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VSMC的ERK1/2通路信号激活情况(ERK、p-ERK)、表型标志蛋白SM22α、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CNA、cyclin D1、p21、p27)的表达情况。结果 ox-LDL诱导下,VSMC的miR-92a-3p_R+1和miR-92a-1-5p表达明显上调,VSMC的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SM22α的表达降低,同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CNA、cyclin D1高表达,p21、p27低表达;ERK1/2通路特异性抑制剂U0126干预后,ERK1/2磷酸化水平受抑制,相应的VSMC miR-92a-3p_R+1和miR-92a-1-5p表达明显下调(P<0.05),VSMC增殖显著下降,SM22α的表达上调(P<0.05),提示VSMC由合成表型转化为收缩表型,并下调PCNA、cyclin D1的表达,上调p21、p27蛋白的表达(P<0.05),说明其表型转化和增殖明显受抑制。结论 miR-92a-3p_R+1和miR-92a-1-5p在ox-LDL诱导VSMC表型转化和增殖中起重要作用,并与ERK1/2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 沙格列汀对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miR-590/TLR4/NF-κB表达的影响

      2019, 27(11):938-943. CSTR:

      摘要 (568) HTML (0) PDF 4.54 M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沙格列汀对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miR-590/TLR4/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并分为对照组、ox-LDL组、沙格列汀组、沙格列汀+miR-590抑制物组、NC模拟物组、miR-590模拟物组、NC抑制物组、miR-590抑制物组。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细胞中miR-590/TLR4/NF-κB表达量及培养基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含量。结果 ox-LDL组细胞中TLR4、NF-κB p65表达量及培养基中TNF-α、IL-1β、ICAM-1、VCAM-1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中miR-590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沙格列汀组细胞中TLR4、NF-κB p65表达量及培养基中TNF-α、IL-1β、ICAM-1、VCAM-1的含量均明显低于ox-LDL组,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中miR-590的表达量明显高于ox-LDL组;沙格列汀+miR-590抑制物组细胞中TLR4、NF-κB p65表达量及培养基中TNF-α、IL-1β、ICAM-1、VCAM-1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沙格列汀组,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中miR-590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沙格列汀组;miR-590模拟物组细胞中TLR4、NF-κB p65的表达量及培养基中TNF-α、IL-1β、ICAM-1、VCAM-1的含量均明显低于NC模拟物组,miR-590抑制物组细胞中TLR4、NF-κB p65的表达量及培养基中TNF-α、IL-1β、ICAM-1、VCAM-1的含量均明显高于NC抑制物组。结论 沙格列汀能够通过miR-590/TLR4/NF-κB通路减轻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 奥拉西坦对大鼠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

      2019, 27(11):944-949. CSTR:

      摘要 (606) HTML (0) PDF 5.60 M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奥拉西坦对大鼠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热休克蛋白70(HSP70)通路所起的作用。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梗死组、奥拉西坦组、奥拉西坦+YC-1组、奥拉西坦+8-bAMP组、奥拉西坦+Que组。采用线栓法建立脑梗死模型,奥拉西坦组给予200 mg/kg奥拉西坦尾静脉注射,奥拉西坦+YC-1组、奥拉西坦+8-bAMP组、奥拉西坦+Que组在奥拉西坦尾静脉注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HIF-1α抑制剂YC-1、AMPK抑制剂8-bAMP、HSP70抑制剂Quercetin尾静脉注射。干预14天后,测定其脑梗死体积、行为学指标及脑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含量、HIF-1α/AMPK/HSP70通路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脑梗死组比较,奥拉西坦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平衡木站立时间、平衡木行走时间明显延长,脑组织中活性氧簇(ROS)、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含量明显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含量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HO-1、AMPK、HSP70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多。与奥拉西坦组比较,奥拉西坦+YC-1组、奥拉西坦+8-bAMP组、奥拉西坦+Que组大鼠脑组织中ROS、MDA、8-OHdG的含量明显增多,SOD、GPx的含量及Nrf2、HO-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 奥拉西坦能够通过激活HIF-1α/AMPK/HSP70通路减轻大鼠脑梗死的脑损伤。

    • 神经调节蛋白1通过ERK1-2通路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2019, 27(11):950-955. CSTR:

      摘要 (571) HTML (0) PDF 6.07 M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神经调节蛋白1(NRG-1)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通路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的作用。方法 培养心肌H9c2细胞株,随机分为常规条件下用不含药物DMEM处理的对照组、H/R条件下用不含药物DMEM处理的H/R组、H/R条件下用含NRG-1 DMEM处理的NRG-1组、H/R条件下用含NRG-1及ERK1/2抑制剂PD98059处理的NRG-1+PD组。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凋亡率及细胞中的凋亡基因、炎症指标、ERK1/2。结果 H/R组细胞的OD49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细胞中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核因子κB(NF-κB)、ERK1/2的表达水平及培养基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NRG-1组细胞的OD490水平及细胞中ERK1/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R组,细胞凋亡率、细胞中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NF-κB的表达水平及培养基中TNF-α、IL-1β、IFN-γ的含量明显低于H/R组;NRG-1+PD组细胞的OD490水平及细胞中ERK1/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RG-1组,细胞凋亡率、细胞中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NF-κB的表达水平及培养基中TNF-α、IL-1β、IFN-γ的含量明显高于NRG-1组。结论 NRG-1通过激活ERK1/2通路减轻心肌细胞H/R损伤。

    • >临床研究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QP1、AQP4、VEGF表达与脑水肿严重程度的关系

      2019, 27(11):956-959, 964. CSTR:

      摘要 (525) HTML (0) PDF 3.40 M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水通道蛋白1(AQP1)、水通道蛋白4(AQP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脑水肿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AQP1、AQP4、VEGF水平,应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测定电阻抗扰动系数值判断脑水肿严重程度,根据电阻抗扰动系数将观察组分为重度组(>9.5)及轻度组(7.5<电阻抗扰动系数≤9.5),分析其血清AQP1、AQP4、VEGF表达与脑水肿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脑水肿严重程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清AQP1、AQP4、VEGF水平与电阻抗扰动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AQP1、AQP4、VEGF水平均与电阻抗扰动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重度组血清AQP1、AQP4、VEGF均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高血压、AQP1、AQP4、VEGF是影响脑水肿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QP1、AQP4、VEGF表达异常,呈显著升高趋势,并与脑水肿形成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越高脑水肿程度越严重。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出血风险患者PCI术中应用比伐卢定疗效观察

      2019, 27(11):960-964. CSTR:

      摘要 (569) HTML (0) PDF 3.37 M (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出血风险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比伐卢定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10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出血风险并且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比伐卢定组)和对照组(普通肝素组),每组54例。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的TIMI血流、活化凝血时间(ACT)达标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4(IL-4)、30天出血事件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TIMI血流无明显差异。试验组ACT达标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hs-CRP、IL-4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及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出血风险患者PCI术中应用比伐卢定,可明显降低出血事件及MACE的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替格瑞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血小板反应性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2019, 27(11):965-968. CSTR:

      摘要 (1123) HTML (0) PDF 2.81 M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手术期血小板反应性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4例,随机分为2组:(1)替格瑞洛组(n=212):给予替格瑞洛治疗(负荷剂量180 mg,维持剂量90 mg,每天2次,口服);(2)氯吡格雷组(n=212):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负荷剂量300 mg,维持剂量75 mg,每天1次,口服)。2组均成功接受PCI术,支架均选择国产Firebird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观察2组患者PCI术围手术期血小板反应性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PCI术后90天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PCI术后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花生四烯酸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高反应性比例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PCI术后90天内患者再发心肌缺血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5.19%比16.04%,P<0.05)。出血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格瑞洛并不降低PCI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但较氯吡格雷能发挥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减少术后再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 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9, 27(11):969-974, 984. CSTR:

      摘要 (653) HTML (0) PDF 4.10 M (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0例,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是否≥10 μmol/L,分为H型高血压组(H组)118例和单纯高血压组(单纯组)122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生化指标、颈动脉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数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组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H型高血压患者在性别构成、冠心病病史、脑卒中病史、收缩压、脉压、Hcy、低密度脂蛋白(LDLC)、尿素氮(BUN)和肌酐(Cr)、尿酸(UA)、劲动脉斑块形成、斑块数、IMT、斑块数≥3个、50%狭窄的检出率等方面均高于单纯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高龄、吸烟和高LDLC显著相关(P<0.05),危险度分别为1.282(95%CI 1.133~1.451)、6.663(95%CI 1.200~20.669)和4.301(95%CI 1.199~15.434);斑块形成与高龄、男性和超重显著相关(P<0.05),危险度分别为1.150(95%CI 1.069~1.238)、3.496(95%CI 1.353~9.033)和1.244(95%CI 1.014~1.526)。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高龄、吸烟和高LDLC显著相关;斑块形成则与高龄、男性和超重显著相关。

    • 尘肺病患者主动脉瓣钙化发生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9, 27(11):975-979. CSTR:

      摘要 (647) HTML (0) PDF 3.88 M (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尘肺病患者主动脉瓣钙化发生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确诊为尘肺病Ⅰ期的1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钙化组和未钙化组,另选择同期体检正常的健康人2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尘肺病患者及健康人主动脉瓣钙化发生情况;先对两组尘肺病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率、血压、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Lp(a)]进行单因素分析,而后以有无主动脉瓣钙化为因变量,对两组尘肺病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94例尘肺病患者中,主动脉瓣钙化发生率为20.10%,200例健康人中,主动脉瓣钙化发生率为12.00%,尘肺病患者主动脉瓣钙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两组尘肺病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收缩压、FBG、TC、TG差异有显著性(P<0.05);进一步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296,95%CI 1.448~3.639)、收缩压(OR=3.469,95%CI 1.871~6.433)、TG(OR=3.232,95%CI 1.699~6.146)为尘肺病患者主动脉瓣钙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尘肺病患者中,主动脉瓣钙化发生率较高,年龄、收缩压、TG为尘肺病患者主动脉瓣钙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上述指标监测,可为尘肺病患者主动脉瓣钙化发生提供预测价值。

    •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与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2019, 27(11):980-984. CSTR:

      摘要 (595) HTML (0) PDF 3.13 M (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sPD-1)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87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择33例糖耐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T2DM患者根据有无CAS斑块分为2组:T2DM无CAS组40例和T2DM并CAS组47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sPD-1浓度和生物化学指标。分析sPD-1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sPD-1对T2DM并CAS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 T2DM无CAS组的sPD-1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DM并CAS组的sPD-1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T2DM无CAS组(P<0.05)。sPD-1与年龄、腰臀比、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性别(以男性为参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呈负相关(P<0.05)。ROC分析提示sPD-1对T2DM并CAS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为中等(P<0.05)。结论 血清sPD-1可能参与T2DM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过程,对T2DM并CAS斑块形成有预测价值。

    • PCI治疗后β2微球蛋白变化与冠心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2019, 27(11):985-989. CSTR:

      摘要 (579) HTML (0) PDF 3.34 M (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前后β2微球蛋白(β2-MG)变化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PCI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62例,分别于术前12 h和术后1月检测血清β2-MG的含量,PCI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冠状动脉再狭窄,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支架血管直径狭窄≥50%为支架内再狭窄(ISR)组,支架血管直径狭窄<50%为对照组。用Gensini积分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β2-MG与Gensini积分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结果 PCI术前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数量、病变部位、病变程度差异无显著性,同时两组术前12 h与术后1月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与对照组术前血清β2-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PCI术后1月两组患者血清β2-MG均减小,ISR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史(OR=2.435)、术前12 h与术后1月β2-MG的差值(OR=1.861)是PCI术后ISR发生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12 h与术后1月β2-MG的差值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1.231,P=0.025),β2-M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1 626,P=0.014)。 以ISR为结果变量,对术前12 h与术后1月β2-MG差值进行ROC分析,显示cut-off值为2.530 mg/L,ROC曲线下面积为0.758,标准误0.050,Z值2.391,敏感度84.10%,特异度72.90%。结论 PCI术后ISR组血清β2-MG水平明显高于未狭窄组,血清β2-MG水平与PCI术后再狭窄呈正相关,提示β2-MG可能为PCI术后ISR的预测因素。

    • >流行病学研究
    • 成渝地区城市社区60~79岁老年高血压人群糖尿病的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

      2019, 27(11):990-994. CSTR:

      摘要 (647) HTML (0) PDF 3.06 M (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60~79岁成渝地区城市社区高血压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探讨该人群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成都及重庆城市社区60~79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 135例,所有患者均安排空腹血糖检查。没有糖尿病病史的老年高血压人群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调查对象安排统一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该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及分布特点,分析该人群患糖尿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成渝地区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39.6%。女性患病率(42.9%)高于男性患病率(35.0%)(P<0.01)。老年高血压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P=0.02)。59.9%糖尿病患者为本次调查新诊断的患者。年龄、较高的收入水平、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为老年高血压人群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为老年高血压人群患糖尿病的保护因素。结论 成渝地区城市社区60~79岁老年高血压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高,且大部分患者既往未诊断,漏诊率高,应加强检测,及时发现大量的漏诊患者。

    • >文献综述
    • 雷帕霉素抑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再内皮化相关机制进展

      2019, 27(11):995-999. CSTR:

      摘要 (1096) HTML (0) PDF 2.70 M (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雷帕霉素是药物涂层支架最常用的载入药物,在抑制内膜增生的同时,也抑制了内皮细胞的功能,延迟损伤血管再内皮化,易引发支架内血栓形成。雷帕霉素抑制再内皮化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对其机制的研究是解决雷帕霉素不良作用的关键,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从内皮细胞功能、内皮细胞前体细胞、内皮细胞凋亡三个方面,就近年来对雷帕霉素延迟血管再内皮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CD47

      2019, 27(11):1000-1004. CSTR:

      摘要 (769) HTML (0) PDF 2.62 M (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发生于大中型动脉内膜的进行性病变,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目前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尚不能令人满意,寻找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靶点是当今医学的一大热点。CD47作为一种广泛表达的蛋白,通过与其配体信号调节蛋白α或血小板反应蛋白1结合,可从多种途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如:阻断凋亡细胞的胞葬过程,促进内皮细胞的凋亡,抑制一氧化氮的生理功能,增加细胞黏附因子的产生等。通过抑制CD47表达可以阻断这些途径,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因此CD47可能成为未来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重要靶点。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核磁成像分子对比剂的新进展

      2019, 27(11):1005-1008. CSTR:

      摘要 (755) HTML (0) PDF 3.52 M (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全球高患病率和致死率的疾病之一,归因于易损斑块破裂导致的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核磁分子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联合分子对比剂,可实现靶向精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随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深入,靶点渐增,合成技术愈加成熟,分子对比剂种类增多,更具转化价值。核磁分子成像将为斑块的早期诊断、斑块分类、精准治疗提供重要影像学证据。文章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核磁分子成像对比剂的新进展。

    • 内皮素1及其受体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9, 27(11):1009-1012. CSTR:

      摘要 (917) HTML (0) PDF 2.22 M (1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皮素1能够引起血管收缩、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管重塑。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MAPK/NF-κB信号转导通路激活能够诱导内皮素受体上调,导致肺动脉血管对内皮素1的刺激呈现高敏感性和高反应性,从而增强肺动脉血管收缩、甚至引起肺动脉血管痉挛,在肺动脉高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将综述内皮素1及其受体在肺动脉高压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着重探讨内皮素受体上调与肺动脉血管高敏感性、高反应性的关系,展望在细胞内MAPK/NF-κB信号转导通路水平上,抑制肺动脉血管内皮素受体的表达、改善肺动脉高敏感性和高反应性,为治疗肺动脉高压提供新的策略和药物治疗新靶点。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