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9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血管内皮损伤的研究进展

      2021, 29(10):829-837.

      摘要 (657) HTML (0) PDF 6.60 M (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导致ATP的生成减少,活性氧的产生增加,被认为是血管内皮损伤的触发因素之一。许多因素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如线粒体DNA突变、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失衡、线粒体自噬受损等。本文综述了线粒体的质量控制过程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血管钙化的表观遗传调控

      2021, 29(10):838-844.

      摘要 (459) HTML (0) PDF 3.49 M (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管钙化是慢性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共同存在的血管病变,其是上述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显著上升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以预防或者逆转血管钙化。既往研究表明,血管钙化是一个主动的、可调控的、细胞介导的病理过程,高度类似于骨发生和骨代谢。血管平滑肌细胞向成骨样细胞转分化是血管钙化发生的关键机制。目前的研究表明,多种表观遗传调控途径参与血管钙化的病理进程。本文主要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这三个层面综述血管钙化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靶向表观遗传调控因子有望为防治血管钙化提供新的策略。

    • >实验研究
    • 1-磷酸鞘氨醇受体1参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

      2021, 29(10):845-850.

      摘要 (396) HTML (0) PDF 11.34 M (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1-磷酸鞘氨醇受体1(S1PR1)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方法 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ASMC),葡萄糖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孵育法获得AGE-BSA,分为对照组、BSA组和AGE-BSA组,采用CCK-8实验检测平滑肌细胞增殖能力,采用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平滑肌细胞迁移能力,并进一步观察BSA和AGE-BSA在有或无S1PR1拮抗剂VPC23019/激动剂SEW2871预处理后的细胞增殖和迁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SA和AGE-BSA均能诱导HUASMC增殖和迁移,AGE-BSA的作用比BSA更加显著(P<0.05);S1PR1拮抗剂VPC23019可以明显抑制BSA和AGE-BSA诱导的HUASMC增殖和迁移;S1PR1激动剂SEW2871本身就可以促进HUASMC增殖和迁移,并且进一步促进BSA诱导的HUASMC增殖和迁移,而对AGE-BSA诱导的HUASMC增殖和迁移没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结论 血浆白蛋白本身对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糖基化修饰的白蛋白这一作用更加明显;S1PR1的激活参与了BSA和AGE-BSA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AGE-BSA对S1PR1的激活作用更加显著。

    • 积雪草苷通过下调TLR9/MyD88/NF-κB p65减轻大鼠脑动脉瘤壁的炎症反应和瘤体大小

      2021, 29(10):851-856.

      摘要 (651) HTML (0) PDF 4.74 M (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积雪草苷调控Toll样受体9(TLR9)/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对脑动脉瘤(CA)大鼠动脉瘤壁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CA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积雪草苷(50 mg/kg)组、CpG-ODN(TLR9激活剂,4 mg/kg)组、积雪草苷(50 mg/kg)+CpG-ODN(4 mg/kg)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分组处理后,检测大鼠脑血管壁厚度和动脉瘤体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脑血管组织形态,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脑血管组织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血管组织TLR9、MyD88及核内NF-κB p65蛋白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管壁明显变厚,脑动脉血管隆起,呈瘤样改变等CA症状,脑血管壁厚度、动脉瘤体积、脑血管组织和血清中IL-1β及TNF-α水平、脑血管组织TLR9、MyD88及核内NF-κB p65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积雪草苷组大鼠CA症状变轻,脑血管壁厚度、动脉瘤体积、脑血管组织和血清中IL-1β及TNF-α水平、脑血管组织TLR9、MyD88及核内NF-κB p65蛋白水平降低(P<0.05);而CpG-ODN组大鼠CA症状加重,脑血管壁厚度、动脉瘤体积、脑血管组织和血清中IL-1β及TNF-α水平、脑血管组织TLR9、MyD88及核内NF-κB p65蛋白水平升高(P<0.05)。使用积雪草苷和CpG-ODN联合处理,较积雪草苷组大鼠CA症状加重,脑血管壁厚度、动脉瘤体积、脑血管组织和血清中IL-1β及TNF-α水平、脑血管组织TLR9、MyD88及核内NF-κB p65蛋白水平升高(P<0.05)。结论 积雪草苷可通过下调TLR9/MyD88/NF-κB p65通路蛋白表达减轻CA大鼠脑动脉血管组织的炎症,减小瘤体。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经NO/PKG/Sestrin2通路提高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

      2021, 29(10):857-863.

      摘要 (349) HTML (0) PDF 8.36 M (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内皮细胞Sestrin2表达的影响及机制,并探讨其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 用100 μg/L的BDNF分别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1 h、2 h、4 h、6 h、8 h,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estrin2 mRNA水平,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Sestrin2蛋白表达。将HUVEC分为6组:对照组(Control组)、BDNF组(加BDNF 100 μg/L)、BDNF+TrkB-Fc(1 mg/L)组、BDNF+KT-5823(500 nmol/L)组、BDNF+L-NAME(10-4 mol/L)组、BDNF+DMSO组,共干预4 h,Western blot检测Sestrin2蛋白表达。将HUVEC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组)、BDNF组(加BDNF 100 μg/L)、BDNF+Sestrin2 siRNA组和BDNF+Control siRNA组,共干预6 h,细胞迁移实验和小管成形实验分别检测HUVEC迁移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结果 与0 h和1 h组比较,100 μg/L BDNF分别干预HUVEC 2、4及6 h时段,Sestrin2 mRNA水平显著增高(P<0.001),在2、4及8 h时段Sestrin2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阻断NO/PKG通路可抑制BDNF诱导的Sestrin2表达上调(P<0.001);抑制Sestrin2表达后,HUVEC迁移及小管形成能力较BDNF干预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BDNF通过NO/PKG通路促进内皮细胞表达Sestrin2,从而提高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

    • >临床研究
    • 血清可溶性CD163、HO-1水平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预测价值

      2021, 29(10):864-868.

      摘要 (370) HTML (0) PDF 3.64 M (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CD163)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水平,并探讨二者表达水平与患者介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2月在本院血管外科收治的LEAOD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1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复查结果是否发生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n=47)和无再狭窄组(n=6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sCD163、HO-1的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sCD163、HO-1水平对LEAOD患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EAOD患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 再狭窄组血清sCD163、HO-1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sCD163、HO-1诊断LEAOD患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AUC分别为0.863、0.736,截断值分别为660.792 μg/L、15.067 μg/L,对应灵敏度分别为80.9%、57.4%,特异度分别为77.9%、92.6%。血清sCD163、HO-1联合检测诊断LEAOD患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AUC为0.896,对应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2%、79.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清sCD163、HO-1是影响LEAOD患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CD163、HO-1在LEAOD介入术后再狭窄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明显升高,两者参与LEAOD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及发展,提示sCD163、HO-1可能作为LEAOD患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2021, 29(10):869-874.

      摘要 (791) HTML (0) PDF 4.17 M (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定义的C反应蛋白(CRP)与白蛋白比值(CAR)与其他炎症标志物[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MLR)]相比在确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方面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n=203例)和非AMI的冠心病患者(非AMI组,n=103例),再根据Syntax评分将AMI组分为两组:低Syntax评分组(Syntax评分≤22分,n=124例)和高Syntax评分组(Syntax评分≥23分,n=79例)。测定CAR、NLR、PLR和MLR,比较各组CAR、NLR、PLR和MLR的水平差异,评估CAR和NLR、PLR、MLR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AMI组患者的CAR、NLR、PLR、MLR水平明显高于非AMI组(P<0.001)。相关性分析发现,CAR与Syntax评分显著相关(r=0.634,P<0.001),而NLR、PLR、MLR与Syntax呈低相关(r=0.304,P<0.001;r=0.463,P<0.001;r=0.34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R水平是高Syntax评分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OR=1.08,95%CI为1.004~1.161,P=0.038)。结论 炎症标志物CAR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存在相关性,可作为预测AMI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可靠标志物。

    • 血清ApoB/ApoA1、CK-MB、cTnI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2021, 29(10):875-878.

      摘要 (323) HTML (0) PDF 3.29 M (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载脂蛋白B(ApoB)/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与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CHD组,另选择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比较正常组和CHD组ApoB/ApoA1、CK-MB及cTnI水平差异。此外,按照Gensini评分将CHD组患者分为轻、中、重度狭窄组三组,分别为25例、52例、43例,比较不同狭窄程度CHD患者ApoB/ApoA1、CK-MB及cTnI水平差异。并采用Spearman法分析ApoB/ApoA1、CK-MB及cTnI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HD组ApoB/ApoA1、CK-MB、cTnI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中度狭窄组ApoB/ApoA1、CK-MB、cTnI水平较轻度狭窄组明显升高(P<0.05),且重度狭窄组较轻、中度狭窄组明显升高(P<0.05)。冠心病患者ApoB/ApoA1、CK-MB及cTnI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94、0.920、0.930,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ApoB/ApoA1、CK-MB及cTnI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清miR-26a-5p水平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2021, 29(10):879-883.

      摘要 (363) HTML (0) PDF 4.18 M (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清微小RNA-26a-5p(miR-26a-5p)水平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2月—10月在本院就诊的223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EMI患者PCI后是否并发心力衰竭将其分为心力衰竭组(n=56)和非心力衰竭组(n=167)。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TEMI患者外周血中miR-26a-5p水平。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miR-26a-5p水平。ROC曲线评价miR-26a-5p对STEMI患者PCI后并发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结果 心力衰竭组年龄、糖尿病病史、急性前壁型STEMI及发病至治疗时间均高于非心力衰竭组(P<0.05)。两组PCI术前、术后1天和7天miR-26a-5p水平比较有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P<0.001)。PCI术后7天miR-26a-5p水平评价STEMI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PCI术前和术后1天(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变类型、发病至治疗时间和PCI术后7天miR-26a-5p水平与STEMI患者并发心力衰竭密切相关(P<0.05)。结论 miR-26a-5p与STEMI患者PCI后并发心力衰竭关系密切,检测PCI后7天miR-26a-5p水平有助于预测心力衰竭的发生。

    •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分布及一致性分析

      2021, 29(10):884-890.

      摘要 (918) HTML (0) PDF 4.39 M (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在开滦研究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二者的一致性(差异及关联)。方法 选择参加baPWV检测且基线资料完整的43 235例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作为观察人群。将研究对象按有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分为风险人群和正常人群。在两人群中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baPWV与年龄、年龄的平方、平均动脉压(MAP)的回归方程,并以此分别计算两人群的ePWV。观察ePWV和baPWV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二者的差异和关联。结果 在正常人群中,ePWV与baPWV分别为11.38±0.70 m/s和12.90±1.17 m/s;在风险人群中,ePWV与baPWV分别为14.29±1.85 m/s和15.74±1.76 m/s。无论在正常人群还是风险人群中,ePWV与baPWV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男性的ePWV与baPWV均高于女性。同时,baPWV略高于ePWV(P<0.01),在正常人群和风险人群中,二者平均差值分别为1.80 m/s和2.17 m/s。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二者在总人群、正常人群和风险人群中的线性R2分别为0.428、0.279和0.388。结论 ePWV与baPWV具有相似的年龄、性别分布特征。二者差值相对较小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联。因此,ePWV可作为baPWV的良好替代指标。

    •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逆向介入治疗失败的发生率和预测因素研究

      2021, 29(10):891-895.

      摘要 (438) HTML (0) PDF 2.96 M (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逆向介入治疗术中导丝和微导管寻径成功后手术未能成功的发生率和预测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310例经逆向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CTO患者。在导丝和微导管寻径成功后,根据最终手术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成功组(n=278)、失败组(n=32)。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手术失败的相关因素和预测因素。结果 10.3%(32/310)患者在导丝和微导管寻径成功后手术未能成功。失败组Werner侧枝循环CC0-1级、病变血管钙化、病变长度>20 mm、手术时间、造影剂使用剂量和X线暴露剂量显著高于成功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血管钙化、病变长度>20 mm和侧枝迂曲与逆向介入治疗失败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血管钙化是逆向介入治疗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 逆向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失败的主要预测因素为冠状动脉血管钙化。改善钙化血管处理策略和器械可提高逆向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 >文献综述
    • 血管外膜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新进展

      2021, 29(10):896-902.

      摘要 (844) HTML (0) PDF 3.39 M (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动脉炎症性疾病,影响着冠状动脉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导致一系列心血管事件。近年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血管外膜在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血管外膜由成纤维细胞、祖细胞、免疫细胞、微血管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等构成,其外包绕着血管周围脂肪组织。血管外膜各类组织和细胞具有高度代谢活性,能够“从外向内”调控整个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参与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文章综述了血管外膜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新进展。

    • 分泌卷曲相关蛋白4结构特征及其对脂质代谢的作用

      2021, 29(10):903-907.

      摘要 (436) HTML (0) PDF 4.08 M (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泌卷曲相关蛋白4(SFRP4)是Wnt信号通路的抑制因子,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SFRP4基因表达和蛋白分泌异常导致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本文介绍了SFRP4基因和蛋白的结构特征、组织分布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清中SFRP4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其与胰岛素分泌呈负相关。作为Wnt信号通路的抑制因子,SFRP4在调控脂肪形成、糖代谢以及胰岛素抵抗等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SFRP4在肥胖、脂质代谢紊乱以及糖尿病发生中的病理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对其进一步系统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肥胖、脂质代谢紊乱和糖尿病发生的新机制,也有望发现临床药物治疗新靶点。

    • 多功能纳米粒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2021, 29(10):908-912.

      摘要 (394) HTML (0) PDF 2.74 M (4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其发病多数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纳米材料可以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通过纳米颗粒的合理设计,基于纳米的输送系统可以克服生物障碍,并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将药物更有效地输送到病变部位。此外,影像技术的进步使纳米粒的使用得到了拓展,实现可同时进行成像和治疗。本文对多功能纳米粒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 血清淀粉样蛋白A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2021, 29(10):913-916.

      摘要 (378) HTML (0) PDF 3.29 M (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清淀粉样蛋白A作为急性反应时相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血清淀粉样蛋白A通过刺激炎症因子的释放导致炎症的产生,与脂蛋白结合改变高密度脂蛋白的生理功能,引发血管内皮和平滑肌功能障碍,还会引起血栓形成,这些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 巨噬细胞在心肌梗死后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1, 29(10):917-920.

      摘要 (572) HTML (0) PDF 2.09 M (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肌梗死后会在缺血区域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其中发挥作用。巨噬细胞作为固有免疫反应中重要组成,在心肌损伤后组织修复过程中至关重要。随着心肌梗死的发展,巨噬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亚型,在吞噬凋亡细胞、血管新生、纤维化及瘢痕成熟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研究巨噬细胞对心肌梗死的影响,有助于探索改善心肌梗死预后及其诊治。本篇综述将围绕心肌梗死后巨噬细胞浸润、极化及功能变化展开讨论。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