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由调控促炎与抗炎平衡的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等共同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适应性免疫细胞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因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疗效广泛应用于防治As。本文就As炎症反应中适应性免疫系统不同细胞亚群协同发挥促炎、抗炎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调节免疫平衡对As的影响作一综述。
邵倞琦,蒋素素,赵倩,袁育林,袁凌志,龙石银,尹卫东,张彩平,廖端芳
摘要:目的 探究驱动蛋白超家族成员16B(KIF16B)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诱导降解蛋白(IDOL)调节肝细胞摄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中的作用。方法 干扰/过表达IDOL(RNAi/OE-IDOL)的慢病毒感染HepG2和LO2细胞,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来观测病毒感染效果;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蓄积水平;DiI荧光染料标记的LDL(DiI-LDL)摄取实验检测肝细胞对LDLC的摄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丰度;Western blot检测IDOL、KIF16B及LDLR蛋白的表达变化,并免疫共沉淀进一步检测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两种感染慢病毒的肝细胞内均显示绿色荧光,提示RNAi/OE-IDOL的慢病毒已感染HepG2和LO2细胞;与无慢病毒感染的Control组比较,OE-IDOL组的细胞内脂质含量显著减少(P<0.05),LDLC的摄取显著减弱(P<0.05),且肝细胞表面LDLR丰度显著降低(P<0.01);RNAi-IDOL组的细胞内脂滴含量显著增加(P<0.01),LDLC摄取增强,且肝细胞表面LDLR丰度显著增高(P<0.01);与慢病毒载体的Control组比较,RNAi-IDOL组LDLR蛋白和KIF16B蛋白的表达升高(P<0.01),且KIF16B与LDLR的相互作用增强;OE-IDOL组LDLR蛋白和KIF16B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LDLR与KIF16B相互作用随之减弱。结论 IDOL调节的肝细胞摄取LDLC的过程可能与KIF16B跟LDLR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有关。
蒋素素,曾娅玲,宁洁,邵倞琦,袁育林,赵倩,袁凌志,龙石银,张彩平,廖端芳
摘要:目的 明确姜黄素可通过下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诱导降解蛋白(IDOL)来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表达水平,从而促进肝细胞摄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法 利用过表达IDOL和干扰IDOL慢病毒(OE/RNAi-IDOL)感染HepG2和LO2两种体外培养的肝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病毒感染情况;Western blot检测IDOL及LDLR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中脂质情况;酶法检测细胞内胆固醇含量;DiI-LDL摄取实验检测肝细胞对LDLC的摄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细胞膜LDLR分布丰度。结果 与明场比较,暗场下可见胞内呈绿色荧光;与对照组比较,三种不同干扰IDOL慢病毒感染的HepG2和LO2细胞中,仅RNAi-IDOL-2的IDOL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且相应组的LDLR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选择为后续RNAi-IDOL组所用;相反,OE-IDOL慢病毒感染的HepG2和LO2细胞中,IDOL表达显著增高,相应组内LDLR表达减弱;以上结果表明已获得RNAi-IDOL-2及OE-IDOL慢病毒感染的HepG2和LO2细胞模型。与无药物处理的Control组相比,RNAi-IDOL-2及OE-IDOL慢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内经25 μmol/L姜黄素处理24 h后,油红O染色及胆固醇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细胞内脂滴含量和相对胆固醇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且DiI-LDL摄取及免疫流式细胞结果显示:肝细胞摄取LDLC的能力增强(P<0.01);肝细胞膜表面LDLR分布丰度增多(P<0.01);以上结果与阳性药物对照组的结果趋势一致。结论 姜黄素可以下调肝细胞内IDOL水平,提高细胞膜LDLR分布丰度,从而促进肝细胞摄取LDLC。
摘要:目的 使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川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中药系统药理(TCMSP)数据库筛选川芎的活性成分及质控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药物靶点。在DrugBank和DisGeNET数据库筛选出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靶点。通过STRING构建靶点蛋白互作网络,运用Cytoscape绘制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使用Omicshare对相关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与KEGG富集分析。运用DockThor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获得川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167个相关治疗靶点,通过网络拓扑分析发现钙敏感受体、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等46个靶点为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发现川芎在生物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成多方面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川芎可能通过调节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等多条代谢通路来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结论 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证实了川芎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多途径、多靶点作用的特点。预测了川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为其后续基础研究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通过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影响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方法 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TanⅡA药效靶点和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靶点,并将二者的交集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对主要交集基因-信号通路进行可视化分析。选用THP-1单核细胞株经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MA)诱导为贴壁的巨噬细胞后,分为M0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组、TanⅡA+ox-LDL组及ox-LDL+HDAC3 siRNA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实验及qRT-PCR技术检测TanⅡA对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方向的改变及HDAC3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TanⅡA药效靶点和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靶点有23个交集基因,选取排序靠前的20条信号通路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主要富集于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力和TNF信号通路等。其中,JUN、FOS、RELA、NFKBIA四个交集基因参与巨噬细胞极化的信号通路调控。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实验及qRT-PCR结果显示ox-LDL可诱导M0巨噬细胞CCR7和CCL2表达显著升高;与ox-LDL组相比,TanⅡA预处理的M0巨噬细胞经ox-LDL诱导后HDAC3、CCR7及CCL2 mRNA表达均下降,和ox-LDL+HDAC3 siRNA组结果一致。结论 TanⅡA能有效地阻止ox-LDL诱导巨噬细胞往M1方向极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HDAC3表达介导的。
摘要: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MAM)是线粒体与内质网二者之间形成的一个动态膜偶联结构,并且MAM可以参与这两个细胞器之间信息交流。研究证实MAM参与调控钙信号、脂质平衡、线粒体动态变化、线粒体自噬和内质网应激反应等。MAM与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MAM的蛋白组成、功能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握力与高血压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为高血压预防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研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握力与高血压及血压水平之间的关联。握力指标选用相对最大握力(最大握力/体质指数),并根据其三分位数分为低、中、高三组。结果 共纳入5 876例研究对象,随访3.85年后,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率为19.11%。随着握力水平降低,高血压的发病呈上升趋势(Ptrend<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在调整一般人口学、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等因素后,握力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呈负相关。男女性高握力组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比低握力组分别低46%(RR:0.54,95%CI:0.34~0.84,P<0.01)和59%(RR:0.41,95%CI:0.26~0.67,P<0.01)。调整其他协变量后,男性基线高握力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较低握力组低3.03 mmHg及1.33 mmHg(P<0.05),女性基线高握力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较低握力组低4.48 mmHg及1.92 mmHg(P<0.05)。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群基线握力水平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提示握力水平可能作为高血压的预测因子。
摘要:目的 对比达比加群、华法林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LVT)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9月—2020年3月辽宁省人民医院住院且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的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组,观察各组患者卒中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肝功能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消失时间、治疗期间新发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出血事件。结果 治疗期间,达比加群组较华法林组总栓塞事件发生率较少(3.4%比24.1%,P=0.002),其中脑栓塞(1.7%比15.5%,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于华法林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华法林组比较,达比加群组血栓消失时间更短[(47.00±5.30)天比(69.10±7.90)天,P<0.01],两组左心室血栓消失率相比,达比加群组明显多于华法林组(77.6%比39.7%,P=0.032);出血事件发生率达比加群组显著低于华法林组(3.4%比17.2%,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的患者,达比加群治疗较华法林更为安全有效。
2021, 29(9):794-798, 818. CSTR:
摘要:目的 探究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术后血清miR-1、miR-133a、miR-208a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本院多支冠状动脉病变需要行CABG的患者94例。根据手术方式,将94例患者分为ONCABG组47例和OPCABG组47例。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血清miR-1、miR-133a、miR-208a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分析血清miR-1、miR-133a、miR-208a水平与cTnI、CK-MB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4 h、24 h血清miR-1、miR-133a、miR-208a、cTnI、CK-MB水平升高(P<0.05)。与术后4 h相比,两组患者术后24 h血清miR-1、miR-133a、miR-208a、cTnI、CK-MB水平降低(P<0.05)。与ONCABG组相比,OPCABG组术后4 h、术后24 h血清miR-1、miR-133a、miR-208a、cTnI、CK-MB水平降低(P<0.05)。Pearson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术后4 h、术后24 h血清miR-1、miR-133a、miR-208a水平与cTnI、CK-MB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miR-1、miR-133a、miR-208a有望作为判断ONCABG与OPCABG后心肌损伤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本研究为ONCABG与OPCABG在临床上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裸金属支架(BMS)、药物涂层球囊(DCB)及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冠心病高出血风险(HBR)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国内外电子数据库,收集在冠心病高出血风险患者中应用DCB或DES对比BMS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本次研究的主要终点为DCB和DES对比BMS在冠心病高出血风险患者中应用后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再发心肌梗死率、心源性死亡率以及出血率,次要终点为间接比较应用DCB和DES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再发心肌梗死率、心源性死亡率以及出血率,用以对比三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在冠心病高出血风险患者中,DCB组和DES组对比BMS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较低(RD=-0.04,95%CI:-0.05~-0.03,P<0.05),心源性死亡率较低(RD=-0.02,95%CI:-0.04~-0.01,P<0.05),再发心肌梗死率也较低(RD=-0.03,95%CI:-0.05~0.01,P<0.01)。DCB组比DES组拥有更低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0%比5.5%,RR=0.06,95%CI:0.00~0.98,P=0.05)和再发心肌梗死率(0%比5.8%,RR=0.06,95%CI:0.00~0.93,P<0.05)。三者均采取极短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方案,在出血率上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冠心病高出血风险患者中,DCB和新一代DES联合短期的DAPT对比BMS拥有更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摘要:心血管疾病(CV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尽管目前对CVD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近年新发现的细胞焦亡是一种伴随着炎症反应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显示其在CV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细胞焦亡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糖尿病性心肌病、心肌炎等CVD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综述。
摘要: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命都存在昼夜节律,控制昼夜节律的生物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时也是疾病的重要调节器。昼夜节律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研究表明受损的生物钟会影响造血过程和糖脂代谢,并改变局部斑块病变中的细胞功能。在分子水平上,昼夜节律可以通过Toll样受体(TLR)通路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状态和血管重塑,通过蛋白激酶B(Akt)通路改善内皮功能和胰岛素信号传导,并通过CCL2-CCR2信号轴影响单核细胞的招募与淋巴细胞的活化。本篇综述讨论了动脉粥样硬化中昼夜节律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与生物钟系统的联系。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大中型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周围血管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斑块内出血是进展期斑块的重要特征,且已被证实可以短期内加速斑块进展,这主要与血细胞进入斑块后影响斑块内炎症水平相关。本文旨在综述血细胞各组分在出血斑块炎症调节和转归中的作用。
摘要:自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疫情流行以来,由于其传播速度快,致病力强,给公共卫生事业带来极大的压力。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深入研究发现,SARS-CoV-2感染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临床上对于新型冠状病毒造成的心肌损伤也越来越重视。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的可能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以期对合并心血管疾病的SARS-CoV-2感染者的治疗提供帮助。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421001 传真:0734-8160523
电话:0734-8160765 E-mail:dmzzbjb@163.net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2024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