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代谢与心血管疾病专栏
    • 运动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2, 30(1):1-5. CSTR:

      摘要 (1007) HTML (0) PDF 2.74 M (1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动训练有益心脏健康,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尽管运动的益处显而易见,但是运动训练对于心脏疾病的保护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重点综述了运动保护心脏的主要机制,以及运动对于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性心肌肥厚、心脏衰老等心脏疾病的保护作用及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从“运动”这一独特视角,为心脏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

    • 依折麦布长期干预对LDLR+/-仓鼠高脂血症的影响及其对肝脏脂代谢基因的调控

      2022, 30(1):6-14. CSTR:

      摘要 (643) HTML (0) PDF 6.92 M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依折麦布长期干预调控脂代谢的效果和对肝脏脂代谢基因的调控。方法 雄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杂合子(LDLR+/-)仓鼠随机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和依折麦布组[25 mg/(kg·d)]。动物高脂饮食同时给药20周后,收集血浆、肝脏等组织样本。分析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总胆汁酸(TBA)、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检测肝脏中TC和TG水平;借助KTA快速蛋白液相色谱系统分离脂蛋白组分并检测各组分的TC和TG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脂代谢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依折麦布长期干预显著下调LDLR+/-仓鼠血浆中的TC、TG、TBA、NEFA和AST水平以及载脂蛋白B(ApoB)蛋白表达水平,但对脂蛋白脂肪酶(LPL)的蛋白表达和活性以及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的蛋白水平无影响;在肝脏中,依折麦布显著降低了TC水平,但对TG无显著影响;在基因水平上,依折麦布显著上调肝脏中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和PCSK9的表达,同时下调了胆固醇7α羟化酶A1(CYP7A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5(ABCG5)、ABCG8和肝X受体α(LXRα)的表达。结论 在LDLR+/-仓鼠中,依折麦布长期干预可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并展现出对多种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复杂性。

    • 伴或不伴血管钙化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临床特征及转归的回顾性分析

      2022, 30(1):15-20. CSTR:

      摘要 (342) HTML (0) PDF 3.65 M (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伴或不伴血管钙化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症患者临床特征及转归的差异。方法 对2020年2月入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重症监护室的COVID-19危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胸部CT表现,将患者分为血管钙化组和非血管钙化组,其中血管钙化组又分为主动脉钙化组、冠状动脉钙化组和同时钙化组(主动脉、冠状动脉均有钙化)。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结果 与非血管钙化组相比,血管钙化组患者年龄偏大,合并高血压与冠心病比例更高,表现为更高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球蛋白、乳酸脱氢酶、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肌酐、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肌钙蛋白、肌红蛋白、N末端B型脑钠肽原,较低的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蛋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且死亡风险更高。与主动脉钙化组比较,冠状动脉钙化组和同时钙化组的转归更差。结论 血管钙化特别是冠状动脉钙化可能是COVID-19危重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脂肪功能紊乱参与心血管稳态失衡调控的研究进展

      2022, 30(1):21-26. CSTR:

      摘要 (808) HTML (0) PDF 3.42 M (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肥胖为特征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肥胖诱导脂肪组织的病理性扩充所导致的脂肪功能紊乱和脂肪因子内分泌失调参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本文旨在综述不同类型的脂肪组织及新近发现的脂肪因子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通过内分泌或旁分泌作用,参与心血管稳态维持或心血管疾病的调节,从而为肥胖相关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 >实验研究
    • 瓜蒌-薤白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

      2022, 30(1):27-35. CSTR:

      摘要 (749) HTML (0) PDF 12.15 M (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建立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探讨As病程不同时间点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炎症小体表达水平的变化及瓜蒌-薤白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高脂饲养6、20、34周的ApoE-/-小鼠均随机分为模型组(M1、M2、M3)和给药组[6 g/(kg·d)](GX1、GX2、GX3),每组10只;另设C57BL/6J小鼠为空白组(C1、C2、C3)。空白组及模型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组小鼠每日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共4周。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油红O染色评估主动脉斑块面积及形态;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主动脉NLRP3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的蛋白表达;qRT-PCR检测主动脉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的mRNA表达。结果 在As病程进展过程中,模型组小鼠主动脉脂质累积和斑块面积显著增加,血清中IL-1β和IL-18的表达不断升高,NLRP3和ASC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不断上调。Caspase-1的蛋白表达也呈上升趋势,但M2与M3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各时间点小鼠主动脉的脂质累积和斑块面积显著减少,血清中IL-1β和IL-18的水平降低;主动脉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下调。结论 NLRP3炎症小体参与了主动脉As的病变过程,瓜蒌-薤白可能通过调节As模型小鼠主动脉不同阶段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从而发挥抗As的作用。

    • exoRBase数据库外泌体基因在冠心病中的差异表达及意义

      2022, 30(1):36-42. CSTR:

      摘要 (917) HTML (0) PDF 18.14 M (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exoRBase外泌体数据库中筛选出的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外泌体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和CeRNA网络的构建,挖掘导致冠心病发病和疾病进展中的关键基因和调控机制,通过对差异表达mRNA关键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研究冠心病差异表达mRNA参与的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方法 应用R语言筛选出在exoRBase外泌体数据库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外泌体基因,通过在线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CeRNA网络,对关键基因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差异表达的mRNA关键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RNA 312个,lncRNA 43个,circRNA 85个;通过构建CeRNA网络,发现mRNA、lncRNA和circRNA竞争性地结合miRNA,且与miRNA相结合的lncRNA表达均显著上调,而mRNA和circRNA的表达则大多数呈现显著下调的趋势;差异表达mRNA关键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关键基因主要与“磷酸酶激活活动”和“磷酸酶调节活动”功能相关。结论 由exoRBase数据库筛选出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外泌体与健康人群具有显著差异性,且mRNA、lncRNA和circRNA可以竞争性地和与冠心病显著相关的miRNA相结合,并以之实现相互调控作用。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可以作为其调控点和治疗药物靶点。

    • 柴胡皂苷A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铁死亡减轻过氧化氢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

      2022, 30(1):43-48. CSTR:

      摘要 (941) HTML (0) PDF 3.94 M (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柴胡皂苷A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氧化应激和铁死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H2O2诱导建立HUVEC损伤模型,设置对照组、H2O2组及柴胡皂苷A低、中、高剂量组。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试剂盒法检测细胞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qRT-PCR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的mRN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GPX4、ACSL4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HUVEC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GSH水平、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GPX4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ACSL4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H2O2组相比,柴胡皂苷A能呈剂量依赖性地提高HUVEC存活率,抑制氧化应激,提高GSH水平和SOD活性(P<0.05),降低MDA水平(P<0.05);此外,柴胡皂苷A呈浓度依赖性抑制铁死亡,上调GPX4 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5),降低ACSL4 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柴胡皂苷A对H2O2诱导的HUVEC氧化应激和铁死亡有拮抗作用。

    • >临床研究
    • 98例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MRI影像学类型分布及临床特点分析

      2022, 30(1):49-53. CSTR:

      摘要 (756) HTML (0) PDF 4.88 M (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内分水岭脑梗死(IWSI)患者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类型分布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98例IWSI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检查和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估IWSI患者MRI影像学类型分布、临床特点,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预后转归[改良Rankin量表(mRS)]。结果 ①融合型表现为侧脑室旁雪茄样病灶,共44例(44/98,44.90%);局灶型表现为单个类圆形病灶,共37例(37/98,37.76%);串珠型表现为脑分水岭区的多发串珠样病灶,共17例(17/98,17.35%);②IWSI患者T1WI序列呈低信号,T2WI序列呈高信号改变,部分出血性脑梗死患者T1WI序列低信号中可见有高信号改变;③融合型IWSI合并皮层分水岭脑梗死(CWSI)比例高于局灶型和串珠型IWSI(P<0.05),融合型IWSI大脑中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比例小于局灶型和串珠型IWSI(P<0.05),局灶型IWSI斑块发生情况及不稳定性斑块比例均明显低于融合型、串珠型IWSI(P<0.05);④不同类型IWSI入院时NIHSS得分、好转率、随访6个月mRS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型IWSI入院1周后NIHSS得分低于融合型和串珠型IWSI患者(P<0.05)。结论 IWSI患者融合型占比最高,不同影像学类型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融合型IWSI较易合并CWSI、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更高,临床可结合MRI结果对IWSI作出相应诊断。

    • 血清TGF-β1、sST2水平与胸主动脉瘤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的关系

      2022, 30(1):54-58. CSTR:

      摘要 (494) HTML (0) PDF 3.81 M (5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蛋白(sST2)水平与胸主动脉瘤(TAA)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的关系,分析血清TGF-β1、sST2水平诊断胸主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收治的72例TAA患者(TAA组)和77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血清TGF-β1、sST2、炎症因子以及纤维化指标水平,超声心动图测量胸主动脉瘤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TGF-β1、sST2与胸主动脉瘤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炎症因子以及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胸主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GF-β1、sST2诊断胸主动脉瘤的价值。结果 TAA组血清TGF-β1、sST2水平高于对照组(t=18.480、27.534,P<0.05)。血清TGF-β1、sST2水平与胸主动脉瘤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33(IL-33)、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连蛋白(LN)均呈正相关(r/rs=0.751~0.921,P<0.05)。高水平IL-33[OR(95%CI)=1.250(1.062~1.471)]、PCⅢ[OR(95%CI)=1.390(1.131~1.707)]、Ⅳ-C[OR(95%CI)=1.141(1.005~1.296)]、TGF-β1[OR(95%CI)=2.447(1.370~4.372)]、sST2[OR(95%CI)=1.749(1.327~2.306)]是胸主动脉瘤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TGF-β1与sST2联合诊断胸主动脉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高于单独TGF-β1或sST2诊断(P<0.05)。结论 血清TGF-β1、sST2水平增高与胸主动脉瘤的发生以及胸主动脉瘤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均有关,可作为胸主动脉瘤病情评估的潜在指标。

    • 药物洗脱支架2年内再狭窄危险因素分析和Nomogram构建

      2022, 30(1):59-64, 82. CSTR:

      摘要 (567) HTML (0) PDF 8.12 M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后2年内再狭窄(ISR)危险因素并构建Nomogram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植入DES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PASS估计模型产生队列样本量,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DES-ISR)及非狭窄组(non-DES-ISR),对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单因素和条件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Nomogram并在验证队列中验证其检验效能。结果 模型产生队列共1 741例,233例(13.4%)在植入DES后2年内确诊ISR,条件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ES-ISR的预测因素为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 m2)(OR=2.77,95%CI:1.41~5.47,P=0.003)、血脂异常(OR=1.90,95%CI:1.30~2.78,P=0.001)、空腹血糖(FPG)≥6.5 mmol/L(OR=5.50,95%CI:3.05~9.92,P<0.001)、冠状动脉多支病变(OR=7.26,95%CI:3.27~16.11,P<0.001)、冠状动脉弥漫病变(OR=1.80,95%CI:1.13~2.88,P=0.014)、首次PCI操作时间≥60 min(OR=2.62,95%CI:1.13~6.05,P=0.024)和首次PCI为急诊(OR=2.20,95%CI:1.48~3.28,P<0.001)。模型验证队列102例,DES-ISR发生风险随Nomogram评分增高而增加,Nomogram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95%CI:0.753~0.829,P=0.019)。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以及PCI操作程序是DES-ISR的重要预测因素,Nomogram能够较好地识别DES-ISR高危人群,能够为高危人群的随访干预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 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

      2022, 30(1):65-70. CSTR:

      摘要 (784) HTML (0) PDF 3.72 M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IS患者59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斑块情况,并依据超声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无斑块组(105例)、稳定性斑块组(63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26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常规生物化学指标及各血脂指标,比较各组的危险因素、生物化学指标及血脂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计算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G/HDLC对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594例IS患者中,无颈动脉狭窄105例,有颈动脉狭窄489例,其中轻度狭窄439例,中度狭窄20例,重度狭窄3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的男性、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血红蛋白、TG/HDLC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年龄、HDLC低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HDLC是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618,95%CI 1.027~2.551,P=0.038)。ROC曲线分析显示,TG/HDLC预测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619(95%CI 0.542~0.696),最佳截断值为1.60,灵敏度为35.4%,特异度为84.1%。结论 TG/HDLC是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有一定预测价值。

    • >文献综述
    • 固有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2022, 30(1):71-76. CSTR:

      摘要 (602) HTML (0) PDF 3.03 M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病变始于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天然屏障功能障碍,由各种损伤因子影响内皮细胞Caspase-1/Sirt1/AP-1、SREBP2/NOX2/NLRP3、KLF2/FoxP1/NLRP3、NFAT5/NLRP3等通路信号转导、相关炎症基因表达,激活内皮细胞,继而单核细胞浸润主动脉壁内膜下并分化为巨噬细胞,引起相应内皮激活的固有免疫反应,在NLRP3/ASC/Caspase-1炎性小体途径激活后,使促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18释放增加,介导下游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等表达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血管壁持续慢性炎症反应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还使斑块成分发生改变、易损性增加,斑块微钙化则增加了斑块处血管应力,破裂危险增加。本文综述了固有免疫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研究现状,为动脉粥样硬化抗炎药物研发提供思路以及促进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实验设计。

    • 影像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2022, 30(1):77-82. CSTR:

      摘要 (818) HTML (0) PDF 3.32 M (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全身血管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所形成的血管狭窄和斑块能够达到可视化定性及定量评估。多模态成像可通过评估血管壁斑块的组成和代谢过程来进行心脑血管风险的预测。本文概述了当前影像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琥珀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2022, 30(1):83-87. CSTR:

      摘要 (651) HTML (0) PDF 2.63 M (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血管疾病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并且年轻/中年人(18~45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依然呈上升趋势。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预警以及治疗是当前医学研究领域中重要的课题。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近来的研究表明,三羧酸循环中间体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程,并且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以及预警的生物标志物。本文综述了琥珀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

    • 缺血性脑卒中氨基酸代谢的研究进展

      2022, 30(1):88-92. CSTR:

      摘要 (753) HTML (0) PDF 2.65 M (1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卒中的最常见类型,其致残率非常高,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生物标志物可加速明确诊断,这对指导医师选择有效治疗方法非常重要。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与氨基酸代谢的相关性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卒中后氨基酸代谢物及代谢途径发生显著变化,有些氨基酸可能是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本文主要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的不同类型氨基酸代谢变化进行综述,为探索缺血性脑卒中生物标志物、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从而为其诊断、治疗和预防开辟新方向。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