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长期高脂饮食(HFD)对高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亚群数量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40周龄雄性C57BL/6野生型(WT)小鼠随机分为3组:WT+正常饮食(ND)组、WT+HFD组及WT+HFD+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将40周龄雄性转基因(TG)小鼠(过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随机分为2组:TG+ND组、TG+HFD组。每组干预周期3个月。采用Alere Cholestech LDX血脂分析仪检测各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非高密度脂蛋白(non-HDL)及TC/HDL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及外周血BMSC亚群数量变化;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法检测细胞增殖;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活性氧(ROS)检测试剂标记法检测ROS水平。结果 HFD小鼠BMSC内ROS生成显著增加。NAC可逆转HFD小鼠血清TC、TG、LDL及non-LDL水平。HFD小鼠骨髓中BMSC亚群Lin-c-Ki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但血液中的Lin-c-Kit+细胞数量未减少,而HFD小鼠和正常饮食小鼠的骨髓和血液中的BMSC亚群Lin-Sca-1+或Lin-CD133+细胞数量相似。HFD显著抑制骨髓Lin-c-Kit+细胞的体内增殖并增加其凋亡。NAC处理或转基因小鼠模型均有效地阻止了HFD诱导的BMSC内ROS的产生和骨髓Lin-c-Kit+细胞的减少。结论 HFD通过增加ROS的产生选择性地降低高龄小鼠骨髓BMSC亚群Lin-c-Kit+细胞数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骨保护素(OPG)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 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于约1年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1 652例糖尿病患者中,135例为ISR患者(ISR组),从其余患者中随机选取85例无ISR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无ISR组)。检测血清OPG水平及生物化学指标,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ISR组血清OPG水平显著高于无ISR组(P<0.001)。与无ISR组相比,ISR组患者的吸烟发生率更高,血清肌酐、总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高,冠状动脉病变更严重,累及的血管更多,肾小球滤过率更低,使用降糖药物治疗患者更少,支架直径更小(P均<0.05)。将血清OPG水平按三分位数分组,在校正了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OPG高水平组发生ISR的风险是低水平组的5.349倍(OR=5.349,95%CI为2.049~13.967,P=0.001),中水平组发生ISR的风险是低水平组的2.711倍(OR=2.711,95%CI为1.095~6.710,P=0.031)。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清OPG水平与ISR的发生相关,是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摘要:血管老化是冠心病、卒中及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早期识别血管老化对筛选、预防及治疗相关疾病、判断预后和减少疾病负担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临床上大多是根据血管壁的物理性质(如硬度、弹性)来评估血管老化程度,评价方式较单一,且缺乏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因此,丰富临床检测手段,深入研究血管老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新型诊断生物标志物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就目前评价血管老化方法的现状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摘要:衰老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世界老龄化进程加快,心血管衰老性疾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显著增加。非编码RNA为探索心血管衰老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分子视角,众多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在心血管衰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非编码RNA对心血管衰老调节的作用及进展,以期为心血管衰老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摘要:目的 以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新的潜在机制,挖掘小檗碱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靶点和途径。方法 检索获取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并获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因表达芯片GSE28829数据集,筛选样本差异表达基因数据并进行富集分析;检索获取小檗碱的潜在作用靶点,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获得小檗碱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并筛选核心靶点。结果 共筛选获得颈动脉粥样硬化差异表达基因174个,涉及趋化因子、核因子κB、Toll样受体、脂肪酸降解等信号通路。筛选获得小檗碱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靶点5个,涉及流体剪切力与动脉硬化、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等信号通路,经拓扑及富集分析,CCL2、HMOX1和MMP-9可能是小檗碱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靶点。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炎性反应、脂质代谢等信号通路;小檗碱可能通过介导CCL2、HMOX1、MMP-9等靶点调控流体剪切力、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等信号通路而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
2022, 30(2):125-129, 146.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桑葚提取物(ME)对脂多糖(LPS)致心肌细胞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以正常培养的H9c2细胞作为对照组;用10 mg/L LPS处理的H9c2细胞作为LPS组;分别用50、100、200 mg/L的ME处理H9c2细胞,再用10 mg/L LPS处理,作为ME低、中、高浓度组。将si-NC、si-S100B转染至H9c2细胞中,再用10 mg/L LPS处理,作为LPS+si-NC组、LPS+si-S100B组;将pcDNA、pcDNA-S100B转染至H9c2细胞中,用200 mg/L ME处理,再用10 mg/L LPS处理,作为LPS+ME+pcDNA组、LPS+ME+pcDNA-S100B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100B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不同浓度ME处理的心肌细胞中TNF-α、IL-6的分泌水平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Bcl-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Bax和S100B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干扰S100B表达能抑制LPS诱导的心肌细胞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S100B过表达则逆转了ME对LPS诱导的心肌细胞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结论 ME可抑制LPS诱导的心肌细胞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S100B有关。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低流行地区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机械再灌注特征的影响。方法 纳入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2020年1月23日—3月29日)及2019年同期至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EMI患者,并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比较2020年疫情期间及2019年同期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特征和再灌注参数。结果 共纳入接受PPCI术的STEMI患者64例,分别为疫情期间的13例以及2019年同期的51例。两组患者在临床体征、GRACE评分、就诊时间区间、就诊方式及首次医疗接触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使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例数明显减少;并使起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10 h比3.0 h,P<0.001)、急诊入门至心电图完成时间(6 min比3 min,P<0.001)、急诊入门至完成肌钙蛋白检测时间(15 min比12 min,P=0.048)、急诊入门至导丝通过时间(76 min比62 min,P=0.017)、导管室激活时间(15 min比5 min,P<0.001)和患者进入导管室至导丝通过时间(52 min比41 min,P=0.033)等机械再灌注参数显著延长。结论 在低流行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显著延迟了机械再灌注。
摘要:目的 探讨相关microRNA(miRNA)与冠心病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相关性及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筛选158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光比浊法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将其中MPAR≥65%的35例患者纳入氯吡格雷低反应组(低反应组),并按年龄、性别配对将35例MPAR<65%的患者纳入氯吡格雷正常反应组(正常反应组)。采集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并提取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34a-5p、miR-370-3p、miR-432-5p和miR-495-3p在两组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差异miRNA对氯吡格雷低反应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正常反应组相比,低反应组患者的miR-34a-5p和miR-495-3p表达显著升高,且差异倍数大于2(P<0.05);而miR-370-3p和miR-432-5p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miR-34a-5p和miR-495-3p的表达与冠心病患者MPAR均呈显著正相关(r=0.709,P<0.01;r=0.597,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iR-34a-5p诊断冠心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miR-495-3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miR-34a-5p与miR-495-3p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3,显著高于miR-34a-5p及miR-495-3p单一诊断(P<0.05)。结论 miR-34a-5p和miR-495-3p的高表达均与冠心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相关,有望成为诊断冠心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摘要: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效果及其对血清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endocan-1)、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vaspin)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单盲法分为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2)。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给予EEC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和血清endocan-1、vaspin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缓解、运动耐量增加、心绞痛与运动耐量均改善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2.35%、75.49%和65.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92%、35.71%和24.49%(P<0.05);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心肌缺血总负荷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观察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endocan-1比治疗前明显降低,血清vaspin则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endocan-1、vaspin的变化幅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ECP对冠心病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其能显著提高心绞痛缓解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endocan-1、vaspin水平,血清endocan-1、vaspin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其发挥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定向斑块旋切治疗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采用TurboHawk定向斑块旋切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收集数据,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临床症状、踝臂指数改善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观察组术后再狭窄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定向斑块旋切在治疗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可以获得与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相似的通畅率,是一种安全、实用、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 评估脂蛋白(a)基因(LPA)多态性与冠心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LPA基因rs10455872和/或rs3798220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联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6月10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信息和评价偏倚风险。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评分(NOS)对各研究质量进行评分。研究间的异质性根据I2和Cochran Q检验评估,若异质性明显(I2≥50%且P<0.05)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采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不同多态性对冠心病的影响程度。采用漏斗图和Egger检验评价发表偏倚。所有分析应用RevMan 5.3和R4.0.5软件进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中,rs10455872相关研究9项,rs3798220相关研究15项。Meta分析结果表明,rs10455872_G与rs3798220_C等位基因均与冠心病显著关联(rs10455872_G:OR 1.19,95%CI 1.10~1.30;rs3798220_C:OR 1.59,95%CI 1.27~2.00)。显性模型结果表明,rs10455872_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冠心病风险较AA纯合子增加21%(OR 1.21,95%CI 1.11~1.32)),而rs3798220_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冠心病风险较TT纯合子增加59%(OR 1.59,95%CI 1.26~2.02)。网状Meta分析提示rs3798220_C携带者患冠心病风险更高。结论 LP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风险显著相关,携带危险等位基因的人群更需要积极预防心血管疾病。
摘要:研究发现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具有重要的泛素化与去泛素化功能,参与许多细胞生物学过程。去泛素化酶是真核细胞中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炎症、凋亡以及增殖等细胞活动,并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鉴于去泛素化酶的重要性,本文综述了去泛素化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治提供依据。
摘要:心肌梗死后的心肌重构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严重影响患者预后。CTRP9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脂肪因子,大量研究表明CTRP9可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本文就CTRP9对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摘要:近年来有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合并窦性心律或房颤中的临床获益有所不同,然而目前仍缺乏大规模确切的临床证据。本文主要阐述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β受体阻滞剂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疾病,心肌梗死通常发病急且死亡率高,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负担。如何减少心肌细胞死亡是治疗心肌梗死主要的方式。虽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在心肌梗死后重建冠状动脉血流,但由血运重建带来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样会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死亡。Hippo信号通路具有多种作用,包括促进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凋亡,因此能否通过调控Hippo信号通路以促进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细胞增殖、减轻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Hippo信号通路在心肌梗死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心肌梗死提供新的思路。
摘要:双联抗血小板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栓治疗的基石,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与P2Y12受体拮抗剂。目前,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尤其替格瑞洛单药治疗是抗血小板优化治疗领域正在深入研究的课题。研究发现,P2Y12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血小板中的血栓素A2受体表达及血栓素A2生成。替格瑞洛具有广谱的抗血小板效应机制。本文针对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特别是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机制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对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提出新思路。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421001 传真:0734-8160523
电话:0734-8160765 E-mail:dmzzbjb@163.net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2024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