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1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高血压机械力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结构与功能变化及其在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2023, 31(7):553-563. CSTR:

      摘要 (150) HTML (0) PDF 7.97 M (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压升高产生的机械力在血管分化与发育、血管正常结构与功能维持以及血管病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血脂和/或血糖异常升高可协同机械力作用加速血管重构及疾病发生发展。机械力可非特异性激活血管细胞所有跨膜蛋白分子,引起细胞内多信号通道分子(第二效应分子)同步活化。多通道信号分子在信号网络结点分子汇集,继而再散发,启动更多信号通路活化,实现信号的级联瀑布放大,导致细胞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如细胞分化、迁移、炎症、表型变化、钙化、增殖、凋亡等,最终引起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改变如动脉粥样硬化等,成为心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本课题组及国际同行相关研究进展,亦即血压升高产生的机械力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作用相关的血管重构做一简要综述。

    • 常见中药在治疗血脂异常中的研究新进展

      2023, 31(7):564-572. CSTR:

      摘要 (165) HTML (0) PDF 6.20 M (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脂异常是由多种复杂原因导致的人体代谢性疾病,山楂、银杏叶、绞股蓝、泽泻、虎杖作为常见中药,在治疗血脂异常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综述了常见中药山楂、银杏叶、绞股蓝、泽泻、虎杖等在治疗血脂异常中的作用,提示这些中药在防治血脂异常相关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实验研究
    • 泛醌氧化还原酶铁硫蛋白4通过影响线粒体功能参与肺炎衣原体感染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焦亡

      2023, 31(7):573-580. CSTR:

      摘要 (97) HTML (0) PDF 8.23 M (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肺炎衣原体(C.pn)感染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焦亡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组织贴块法培养大鼠原代VSMC,利用C.pn感染VSMC模型,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C.pn感染后VSMC形态学的变化,试剂盒检测C.pn感染VSMC后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变化,Western blot实验检测GSDMD和Caspase-1的表达,串联质谱标签法定量蛋白质组学实验和GO富集分析检测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氧化呼吸链Complex相关蛋白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C.pn感染后VSMC膜外出现气泡状囊泡,C.pn感染VSMC 36 h、48 h后LDH含量分别增加38.92%和79.54%(均P<0.001),焦亡相关蛋白GSDMD表达增加1.74倍和1.67倍(均P<0.001);C.pn感染VSMC 48 h后Caspase-1表达(pro-Caspase-1)和活性(Caspase-1 p12/p10)分别增加2.69倍和3.47倍(均P<0.001);质谱结果显示,C.pn感染VSMC后有20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富集在氧化磷酸化通路中,同时发现,ComplexⅠ泛醌氧化还原酶铁硫蛋白4(NDUFS4)下降最为显著。进一步的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C.pn感染VSMC 36 h、48 h后NDUFS4的表达水平分别下降了57.5%和57%(均P<0.001)。 [结论]C.pn感染可能通过抑制NDUFS4表达影响线粒体功能,从而诱导VSMC焦亡。

    • 雷帕霉素脂质体对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2023, 31(7):581-587. CSTR:

      摘要 (132) HTML (0) PDF 8.42 M (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雷帕霉素脂质体(RL)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HA-VSMC)迁移的影响及其与S100钙结合白蛋白A4(S100A4)相关的作用机制。 [方法]使用敲低S100A4基因的慢病毒转染HA-VSMC,随后加入嘌呤霉素筛选S100A4基因敲低的稳定株。50 mg/L ox-LDL处理HA-VSMC,加入不同剂量的RL(3、6及12 mg/L),观察处理前后对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法、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Western blot检测S100A4、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Ⅰ型胶原蛋白(COLⅠ)、波形蛋白的表达。 [结果]ox-LDL处理细胞48 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100A4、p-PI3K、p-Akt、p-mTOR、COLⅠ及波形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细胞迁移速度明显加快(P<0.05)。与ox-LDL组相比,不同剂量的RL处理48 h后显著抑制S100A4、p-PI3K、p-Akt、p-mTOR、COLⅠ及波形蛋白的表达并显著抑制细胞迁移(P<0.05),其中6 mg/L、12 mg/L RL的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敲低S100A4基因后细胞迁移率显著降低(P<0.05)。 [结论]RL能显著抑制ox-LDL诱导的HA-VSMC迁移,可能与RL下调S100A4、p-PI3K、p-Akt、p-mTOR、COLⅠ及波形蛋白的表达相关。

    • >临床研究
    • 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与脑卒中风险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

      2023, 31(7):588-593. CSTR:

      摘要 (225) HTML (0) PDF 3.88 M (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的替代标志物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yG)指数与脑卒中患病风险的关联。 [方法]数据来源于2017—2018年“京津冀地区生活社区自然人群慢性病队列研究”天津现场基线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的方式收集数据,病例组与对照组根据性别相同、年龄±2岁进行1∶1匹配。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yG指数与脑卒中患病风险的关联。[结果]共536例研究对象纳入分析,病例组TyG指数比对照组升高(P<0.000 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TyG指数<8.38相比,8.38≤TyG指数<8.67、8.67≤TyG指数<9.10和TyG指数≥9.10时,脑卒中的风险[OR(95%CI)]分别为1.13(0.61,2.10)、1.47(0.78,2.74)和2.24(1.06,4.72)。 [结论]TyG指数是脑卒中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TyG指数水平的升高,脑卒中患病风险逐渐增加。

    • 心内膜和心外膜消融的summit区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和远期预后

      2023, 31(7):594-599. CSTR:

      摘要 (253) HTML (0) PDF 4.43 M (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summit区室性早搏体表12导联心电图,识别是否存在可以精准判断有效消融靶点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1年2月期间在冠状窦内或对应的左心室心内膜面行summit区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患者36例,回顾性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报告。[结果]25例患者的有效消融靶点位于心内膜面的临近部位(心内膜组),余11例患者的有效消融靶点位于心外膜的心大静脉和前室间静脉(GCV-AIV)区(心外膜组)。心内膜组的类本位曲折(ID)显著小于心外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心内膜组的最大转折指数(MDI)明显小于心外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心内膜组的假性δ波时限显著短于心外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随访6~36个月,心外膜组消融成功率为100%(11/11),心内膜组失访1例,余24例患者的消融成功率为87.5%(21/24)。心内膜组亚组分析显示,当假性δ波时限≥25 ms时消融成功率仅为62.5%(5/8),但当假性δ波时限<25 ms时消融成功率为100%(16/16)。假性δ波时限<25 ms对心内膜面消融成功预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和72%。[结论]summit区室性早搏心电图上假性δ波时限<25 ms与心内膜面导管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密切相关。

    • mTOR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遗传易感的关联研究

      2023, 31(7):600-605, 631. CSTR:

      摘要 (382) HTML (0) PDF 4.80 M (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多态性与华南地区汉族人群冠心病遗传易感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的早期预防与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技术对804例冠心病患者和979例对照个体的mTOR基因多态位点进行分型,检测mTOR基因的两个多态性位点rs2295079和rs1883965的基因型,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各多态位点与冠心病易感的相关性。 [结果]rs2295079和rs1883965的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在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两个位点构建的单体型rs2295079C-rs1883965A在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是8.3%、6.5%,冠心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携带rs2295079C-rs1883965A单体型个体罹患冠心病的风险显著增加(OR=1.29,P=0.047),该单体型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罹患冠心病的风险更为显著(OR=1.73,P=0.009)。 [结论]mTOR基因的单体型rs2295079C-rs1883965A与冠心病遗传易感密切相关,且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更加明显,提示该单体型可能是增加华南地区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风险的重要危险因素。

    • 血清HB-EGF和SAA水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2023, 31(7):606-611. CSTR:

      摘要 (269) HTML (0) PDF 3.80 M (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血清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100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诊断结果将其分为高血压组(n=42)、高血压CAS组(n=58);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受试者5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健康对照组、高血压组和高血压CAS组血清HB-EGF、SAA水平及CIMT;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100例高血压患者血清HB-EGF、SAA水平与CIMT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CAS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HB-EGF、SAA水平对高血压患者CAS的诊断价值。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和高血压CAS组血清HB-EGF、SAA水平显著升高(P<0.05),CIMT显著增加(P<0.05)。与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CAS组血清HB-EGF、SAA水平显著升高(P<0.05),CIMT显著增加(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B-EGF、SAA水平与CIMT均表现为正相关(r=0.807,95%CI:0.7257~0.8662,P<0.001;r=0.765,95%CI:0.6688~0.8357,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HB-EGF、高SAA均是高血压患者发生CAS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B-EGF、SAA水平诊断CAS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9.84 μg/L、8.97 mg/L,两者单独及联合诊断CAS的AUC分别为0.811、0.810、0.875,两者联合诊断的价值高于单独诊断。 [结论]血清HB-EGF、SAA水平在高血压CAS患者中显著升高,两者与CIMT均为正相关,且对高血压CAS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前列地尔和硝酸甘油的即刻效果对比

      2023, 31(7):612-616. CSTR:

      摘要 (224) HTML (0) PDF 2.99 M (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并比较冠状动脉内注射前列地尔与硝酸甘油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即刻效果。 [方法]选取102例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的患者,其中冠状动脉慢血流65例,对照组37例。慢血流患者根据冠状动脉内注射药物不同分为硝酸甘油组(32例)和前列地尔组(33例)。比较三组临床基线资料及冠状动脉TIMI血流帧数(TFC值),以及前列地尔组与硝酸甘油组TFC下降值。 [结果]三组临床基线资料除吸烟(P=0.02)外,差异均无显著性。注射药物前,前列地尔组和硝酸甘油组左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三支冠状动脉TFC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前列地尔组与硝酸甘油组三支冠状动脉TFC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注射药物后,前列地尔组和硝酸甘油组LAD、LCX、RCA三支冠状动脉TFC值均较注射药物前显著下降(P<0.05),且前列地尔组LAD、LCX、RCA三支冠状动脉TFC下降值分别为硝酸甘油组TFC下降值的5.51、3.51、2.78倍(P<0.01);前列地尔组注射药物后三支冠状动脉TFC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前列地尔或硝酸甘油均能即刻显著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TFC值,且前列地尔效果优于硝酸甘油。

    • >文献综述
    • 细胞外囊泡内miRN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生物学作用及临床展望

      2023, 31(7):617-624. CSTR:

      摘要 (153) HTML (0) PDF 5.63 M (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外囊泡(EV)是由各种活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大小的双层脂质囊状物。细胞外囊泡可以在细胞之间转运DNA、RNA和蛋白,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部分。microRNA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其通过与靶向mRNA 3′UTR区域结合,促进mRNA的降解或抑制蛋白的合成。文章着重讨论了microRNA产生的过程、细胞外囊泡作为microRNA的载体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以及EV-miRNA在心血管相关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 肠道菌群和心血管疾病的免疫调节

      2023, 31(7):625-631. CSTR:

      摘要 (124) HTML (0) PDF 4.61 M (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数万亿微生物寄居于人类肠道,在心血管疾病及其相关的代谢、免疫反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机制都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菌群组分和代谢产物可调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分化及功能,并通过循环系统影响机体免疫稳态。本文将通过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讨论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发展之间潜在的免疫机制,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思路。

    • B细胞刺激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2023, 31(7):632-638. CSTR:

      摘要 (138) HTML (0) PDF 5.29 M (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全球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进程的探索十分重要。B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进程中关键的免疫调节细胞之一,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B细胞刺激因子(BAFF)是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的一员,在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生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BAFF通过调节B细胞的亚群生存参与到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进程中,靶向或阻断BAFF及其受体或许可以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新的治疗方向。本文将以近年来BAFF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炎症因子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2023, 31(7):639-644. CSTR:

      摘要 (340) HTML (0) PDF 2.87 M (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基础上,因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所致心肌持久性缺血缺氧,造成局部心肌坏死。炎症因子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就相关炎症因子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