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许多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病基础,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是参与As病变的主要细胞,诸多研究证实上述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可影响As的发生发展,调控上述PCD可能成为防治As的关键。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非编码RNA(ncRNA)通过调控相关因子参与PCD,如凋亡、自噬、焦亡、坏死性凋亡、铁死亡和铜死亡等。该文对ncRNA通过调控PCD影响As的机制展开讨论,为As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摘要:目的]探究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以高脂饮食为基础,建立C.pn感染诱导ApoE-/-、ApoE-/-+Toll样受体2(TLR2)-/-、ApoE-/-+TLR2-/-+AMD3100小鼠As模型,ELISA检测ApoE-/-小鼠血清C.pn IgG、IgM抗体水平,PCR检测肺组织C.pn特异性DNA,油红O染色和HE染色观察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脂质沉积和As病变面积,比色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 [结果]ApoE-/-小鼠C.pn感染模型成功建立。与对照组相比,C.pn感染后ApoE-/-小鼠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脂质沉积量增加89.08%和71.83%,As病变面积增加34.12%(均P<0.05);与C.pn感染组相比,TLR2-/-+C.pn感染组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脂质沉积量减少46.16%和75.73%,As病变面积减少63.37%(均P<0.05);与TLR2-/-+C.pn感染组相比,TLR2-/-+AMD3100+C.pn感染组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脂质沉积量减少26.19%和56.94%,As病变面积则减少22.24%(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C.pn感染后血清TC、TG和LDLC水平分别升高0.62倍、1.43倍和1.34倍,血清IL-1β和IL-6含量分别增加4.10倍和6.00倍(均P<0.05);与C.pn感染组相比,TLR2-/-+C.pn感染组血清TC、TG和LDLC水平分别降低56.96%、50.41%和66.64%,血清IL-1β和IL-6含量分别减少66.72%和69.54%(均P<0.05);与TLR2-/-+C.pn感染组相比,TLR2-/-+AMD3100+C.pn感染组血清TC、TG和LDLC水平分别降低52.18%、58.56%和60.61%,血清IL-1β和IL-6含量分别减少28.84%和43.18%(均P<0.05)。 [结论]CXCR4可增强TLR2在升高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含量中的作用,进而参与C.pn感染诱导的As病变形成。
摘要: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ED)对液压冲击脑损伤大鼠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并基于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探讨其机制。[方法]从205只健康雄性SD大鼠中随机取32只设为假手术组,其余173只大鼠采用液压冲击法制备脑损伤大鼠模型,取160只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ED(7 mg/kg)组、TAK242(瑞沙托维,TLR4抑制剂,2 mg/kg)组、ED(7 mg/kg)+TAK242(2 mg/kg)组和ED(7 mg/kg)+脂多糖(LPS,TLR4激动剂,0.4 mg/kg)组,每组32只。各组分别1次/天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4天后,通过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失重法、伊文思蓝(EB)渗透法考察大鼠神经功能、脑含水量和血-脑屏障(BBB)通透性,通过HE染色、Nissl染色考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检测脑组织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10水平,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小胶质细胞M1极化表型(CD86/Iba-1)和M2极化表型(CD206/Iba-1),RT-PCR、Western blot检测TLR4、NF-κB p65、NOD样受体蛋白3(NLRP3)、水通道蛋白4(AQP4) mRNA和蛋白表达。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ED组、TAK242组和ED+TAK242组大鼠mNSS评分、脑含水量、BBB通透性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排列稀疏无序、空泡样变、炎症细胞浸润、尼氏小体数量减少等病理学改变明显改善,脑组织IFN-γ、TNF-α、IL-1β水平明显降低,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小胶质细胞M1极化表型阳性细胞率明显降低,M2极化表型阳性细胞率明显升高(P<0.05),TLR4、NF-κB p65、NLRP3、AQP4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TAK242可明显增强ED对液压冲击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脑含水量、BBB通透性、炎症反应、小胶质细胞极化、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P<0.05),LPS则明显逆转ED对液压冲击脑损伤大鼠的上述调控作用(P<0.05)。 [结论]ED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而促进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极化,抑制炎症反应和BBB通透性升高,从而对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从而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 [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椎动脉狭窄并行支架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行支架植入术的时间划分为建模组(2016年6月—2021年12月,220例)和验证组(2022年1月—2023年6月,52例)。在建模组中,随访期间根据CT血管造影(CTA)或者DSA结果将患者分为支架内狭窄(ISR)组(50例)和非支架内狭窄组(170例)。基于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所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通过临床决策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建模组中220例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中有50例发生了ISR,ISR的发生率为22.72%。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分值高、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合并颈内动脉和/或对侧椎动脉中度以上狭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1.8 mmol/L、术后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偏低及较小的支架直径是ISR发生的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6个变量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列线图预测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后ISR发生建模组的AUC为0.857(95%CI:0.799~0.915),验证组的AUC为0.847(95%CI:0.732~0.961),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较好地预测椎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发生ISR的危险程度,有助于临床医师发现ISR发生的高危患者,及时做出干预,使患者得到更大获益。
摘要:目的]分析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89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头颈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检查,基于这些患者的狭窄程度,相应归入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中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且<70%)、重度狭窄组(狭窄程度≥70%),并对患者的基线资料、血脂、血常规等进行记录、统计分析。经由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狭窄发生相关的独立风险因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狭窄程度相关的独立风险因子,用ROC曲线分析SII预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价值。 [结果]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185,P<0.05)、SII(OR=1.482,P<0.05)、性别(OR=2.721,P=0.003)、高血压(OR=3.119,P<0.001)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风险因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s-CRP(OR=1.197,P=0.011)、SII(OR=1.379,P<0.001)、Hcy(OR=1.517,P=0.013)显著影响血管狭窄程度。ROC曲线分析显示,SI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7,最佳截断值为447.89。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II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严重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524、0.482,P<0.05)。 [结论]SII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独立正相关,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具一定预测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联合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中的右心室自动应变定量技术(Autostrain RV)评估冠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右心室功能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132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未发现有大于50%冠状动脉狭窄的对照组、冠心病未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组(单纯冠心病组)及冠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组,对三组研究对象进行常规超声测量、Autostrain RV技术分析以及RT-3DE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纯冠心病组、冠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组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心肌纵向应变(Basal RVFWSL)、右心室游离壁中间段心肌纵向应变(Medial RVFWSL)、右心室游离壁心尖段心肌纵向应变(Apical RVFWSL)、右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WSL)、右心室四腔整体纵向应变(RV4CSL)、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每搏量(RVSV)及右心室每搏量指数(RVSVI)均降低,右心室收缩期末容积(RVESV)及右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RVESVI)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2D-STI各参数中RVFWSL指标以及RT-3DE各参数中RVEF指标诊断效能较高;2D-STI RVFWSL指标与RT-3DE RVEF指标联合诊断效能更高,灵敏度为90.9%,特异度为95.3%。 [结论]RT-3DE联合Autostrain RV技术可提高评估冠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右心室功能损伤的准确性,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临床应用价值高。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顺势三服法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9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一日一方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药顺势三服法治疗,疗程4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D40/CD40L炎症信号通路、斑块总积分、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酐(Cr)]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治疗4个月后和停药6个月后总有效率(74.47%、78.72%)高于对照组(46.81%、44.68%,P<0.05);两组治疗4个月后,ALT、AST、BUN、Cr水平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89%)与对照组(10.6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停药6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介素1(IL-1)、IL-6、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MT、斑块总积分、斑块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相比一日一方的常规服法,采用中药顺势三服法分别于早、中、晚服用桃红四物汤、二陈汤、四妙勇安汤能明显提高即时疗效,更有效改善停药后稳定斑块面积和IMT,且不会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及肝肾毒性。
摘要:目的]探究三维超声心动图右心室特征对急性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INF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力衰竭(HF)的预测价值。 [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21年10月261例INFMI患者,根据PCI术后1年随访记录分为心力衰竭组(n=42)和无心力衰竭组(n=219)。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心动图特征;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筛选术后HF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验证。 [结果]经筛选,在最优λ值处LASSO模型纳入INFMI患者游离壁中间段和整体纵向应变、流入道舒张期末容积和射血分数、体部舒张期末容积和射血分数。术后体部射血分数降低(截断值43.27%)、流入道射血分数降低(截断值51.49%)、整体纵向应变升高(截断值-13.52%)对HF有较高预测价值。联合年龄、Killip分级、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构建列线图模型区分度较高,一致性指数0.981(95%CI:0.872~0.997),预测值与实际值拟合度较好。 [结论]INFMI患者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流入道和体部射血分数联合年龄、Killip分级、NT-proBNP对PCI术后1年HF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预测模型可作为临床决策工具使用。
摘要:铁死亡被定义为一种由脂质过氧化驱动的铁依赖性细胞死亡的调节形式,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心血管等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铁死亡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铁死亡与动脉粥样硬化中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巨噬细胞极化、泡沫细胞形成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等多个病理过程之间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并总结了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的铁死亡抑制剂及相关靶点,旨在从铁死亡角度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策略。
摘要:环状RNA是一种新兴的非编码RNA,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脂质沉积、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增殖和修复等过程密切相关,影响As的发生发展。传统中药在防治As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调控机制尚未得到全面总结。文章对环状RNA与As中的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巨噬细胞的联系进行了综述,总结回顾环状RNA与As相关性及中药调控研究进展。
摘要: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多重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与病变部位动脉的淋巴管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有关,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文章主要对动脉粥样硬化中巨噬细胞的来源、分型、标志物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作用,淋巴管的起源、结构功能及标志物,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不同时期动脉壁淋巴管生成的变化,淋巴管生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功能作用,巨噬细胞的淋巴管迁移及其参与淋巴管新生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摘要:牙周炎作为一种常见病,被认为与许多系统性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病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牙周炎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文章回顾牙周炎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相关证据,重点探讨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421001 传真:0734-8160523
电话:0734-8160765 E-mail:dmzzbjb@163.net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2024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