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5(1):65-70.
摘要:目的 探讨累积心率暴露(cumHR)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 选择开滦研究人群中卒中队列和老年人群队列7904例组成观察人群,最终纳入研究队列的为5153例。根据cumHR将研究对象进行四分位分组。采用偏相关分析cumHR与baPWV的相关性,多因素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umHR对baPWV的影响。结果 随着cumHR的增加,平均baPWV水平和baPWV≥1400 cm/s的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umHR与baPWV呈正相关(r=0.35,P<0.05);校正了年龄、性别后cumHR与baPWV仍呈正相关(r=0.24,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umHR每增加1次/分,baPWV增加1.071 cm/s。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校正了其他混杂因素后,与cumHR第一分位组相比,cumHR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第四分位组均是baPWV≥1400 cm/s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432(1.121~1.829)、1.738(1.371~2.204)、2.475(1.949~3.143)。结论 cumHR与baPWV呈正相关关系。cumHR是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加的危险因素。
2016, 24(9):939-943.
摘要:目的 探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对尿蛋白的影响。方法 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和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既往无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共5440例为调查对象,排除资料不完整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为5012例。进行尿蛋白检测及baPWV检查,对baPWV采用四分位数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PWV对尿蛋白的影响。结果 与第一分位组相比,baPWV是尿蛋白阳性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0.778(95%CI为0.463~1.309)、1.323(95%CI为0.834~2.096)和3.172(95%CI为2.122~4.741);校正了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以及吸烟、饮酒后,结果类似,其OR值分别为0.663(95%CI为0.424~1.036)、0.977(95%CI为0.640~1.491)和1.682(95%CI为1.073~2.637)。结论 baPWV增加与尿蛋白相关,baPWV增加是尿蛋白阳性的危险因素。
2015, 23(07):689-692.
摘要: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各亚型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特点,探讨脑梗死患者责任病灶侧头颈部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和狭窄部位与OCSP分型各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并依据OCSP分型标准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型(37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型(109例)、后循环梗死(POCI)型(66例)和腔隙性梗死(LACI)型(88例),比较各型患者头颈部责任血管病变的特点。结果 OCSP分型TACI、PACI、POCI和LACI各亚型脑梗死患者责任病灶侧头颈部责任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率分别为86.8%、75.3%、88.5%和86.3%,各亚型之间头颈部责任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OCSP分型各亚型患者责任病灶侧头颈部责任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中,TACI亚型以重度狭窄或闭塞为主,PACI和LACI亚型以轻、中度狭窄为主,POCI亚型以轻度狭窄为主,TACI亚型患者责任病灶侧头颈部责任动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个亚型组(P<0.05)。OCSP分型各亚型脑梗死患者责任病灶侧头颈部责任动脉中,以颅内外动脉串联狭窄或闭塞为主,其中,PACI和POCI亚型的发生率最高,高于TACI亚型及LACI亚型(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责任病灶侧头颈部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和狭窄部位与OCSP分型各亚型有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256层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可明确脑血管狭窄、狭窄程度及责任血管。
2015, 23(09):932-936.
摘要:目的 探讨糖类抗原125(CA125)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相结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评估和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择284例心脏病患者,测定血清CA125和NT-proBNP水平。根据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比较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患者间两者水平有无差异;再根据患者肾功能是否正常,分别比较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异常组不同心功能程度患者间两者水平的差异。结果 284例心脏病患者,CA125和NT-proBNP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49,P<0.01);NT-proBNP水平在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患者中随心功能分级程度增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功能Ⅳ级患者NT-proBNP水平低于心功能Ⅲ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125水平随心功能分级程度增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5例肾功能正常[eGFR≥60 mL/(min·1.73 m2)]患者CA125和NT-proBNP水平均随心功能分级程度增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700,P<0.01);139例肾功能异常[eGFR<60 mL/(min·1.73 m2)]患者CA125和NT-proBNP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292,P<0.01),NT-proBNP水平在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功能Ⅱ级与心功能Ⅳ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心功能Ⅳ级患者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心功能Ⅲ级患者(P<0.05),而CA125水平随心功能分级程度增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A125和NT-proBNP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均升高,二者均可作为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有价值指标;但肾功能异常会影响NT-proBNP水平,对CA125水平则无明显影响。因此,CA125与NT-proBNP相结合对指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诊疗,尤其当肾功能不全时,具有重要价值。
2013, 21(12):1064-1068.
摘要:目的 探讨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的关系。 方法 选择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C57BL/6小鼠,高脂喂养2、4和8周后,在各个时间点处死动物后选取升主动脉制备连续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时间血管外膜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变化。体外培养高脂喂养2周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C57BL/6小鼠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的表达。结果 体内实验发现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高脂喂养2周、4周后血管外膜检测到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阳性表达,8周后呈现弱阳性,随高脂喂养时间增加,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外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增强。而C57BL/6小鼠血管外膜细胞一直未检测到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阳性表达。体外实验观察到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部分表现为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肌丝明显增多, 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水平都明显高于野生型C57BL/6小鼠(P<0.05),而C57BL/6小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则表现为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早期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即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
2010, 18(4):307-310.
摘要: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患者247例,根据临床症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内径缩短率分为心功能正常组140例和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组107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方法测定所有患者的载脂蛋白E基因型。结果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ε4等位基因频率及载脂蛋白Eε4携带者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组(P><0.05)。载脂蛋白Eε4携带是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发生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载脂蛋白Eε4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遗传危险因素。
2010, 18(5):337-340.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C57BL/6小鼠,高脂饮食喂养2、4和8周,选取升主动脉制备连续切片,部分切片行Movat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外膜厚度的变化;部分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阶段血管外膜及内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各个时间点的C57BL/6小鼠均未观察到内膜损伤的任何迹象,主动脉外膜厚度亦无显著变化,外膜均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高脂喂养2周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厚度增加,但在内膜仍无肉眼可见病灶,此时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呈现弱阳性表达;高脂喂养4周和8周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厚度逐渐增加,内膜出现泡沫细胞,纤维斑块,外膜及内膜损伤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增强。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着高脂喂养时间延长,主动脉外膜及内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也增加,但C57BL/6小鼠血管外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量少且稳定,各时间点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着高脂喂养时间延长血管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增加。
2008, 16(1):75-77.
摘要:组织蛋白酶K是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中的番木瓜酶超家族成员,它能降解细胞外基质,还包含了独特的溶胶原活性。组织蛋白酶K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多个致病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血管重塑、腹主动脉瘤生长和破裂过程中的主要胶原酶之一,还可能参与主动脉瓣狭窄的致病过程。
2006, 14(12):1041-1044.
摘要:目的应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儿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找寻与临床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5~17岁儿童79例,利用超声技术定量评价其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心脏结构和功能,应用日立7060型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其空腹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并测量身高、体重及血压,计算体质指数以反映身体肥胖程度;详细询问高血压、冠心病、肥胖及血脂紊乱家族史。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这些指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具有高血压、肥胖及血脂紊乱阳性家族史的儿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较阴性家族史儿童明显增厚(χ2=4.364,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表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舒张压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结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儿童应定期B超监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并针对相对危险因素予以预防。
2003, 11(1):13-16.
摘要:为研究大豆异黄酮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将60只大鼠按总胆固醇含量随机分为6组,分别喂饲基础饲料、高脂饲料、高脂饲料加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和高脂饲料加设雌激素。2 0周后处死动物,光学显微镜检测HE染色的主动脉壁横切面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壁内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蛋白,并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组间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大鼠主动脉粥样斑块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表达明显增加,大豆异黄酮可以减轻高脂饲料诱导的主动脉病理变化,减弱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在主动脉内的表达。此结果提示,大豆异黄酮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此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弱粘附分子在主动脉壁的表达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