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44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先天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的超声诊断价值

      2024, 32(10):872-876.

      关键词:颈内动脉超声检查先天发育不良计算机断层扫描颈动脉管
      摘要 (59)HTML (0)PDF 5.44 M (273)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的超声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7月—2023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超声诊断为先天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的患者,记录所有患者一般资料、超声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25 317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受检者中有13例患者确诊为先天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发生率为0.051%。13例先天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包括11例单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和2例双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颈动脉管CT扫描证实13例颈内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均为单侧病变,其中2例单侧病变患者超声误诊为双侧病变,误诊率为15%。以CT扫描颈动脉管发育不良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评价超声对先天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941,先天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的最佳诊断界值为3.2 mm,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5%;超声检查方法与CT扫描颈动脉管的金标准检验方法的一致性检验显示Kappa值为0.846。 [结论]超声诊断先天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 血管内超声参数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

      2023, 31(2):131-138.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3.02.005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左心室功能
      摘要 (761)HTML (0)PDF 6.77 M (1039)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血管内超声(IVUS)参数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1年12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NSTE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42例)和多支病变组(48例)。分析NSTE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斑块负荷、偏心指数、重构指数、纤维帽厚度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VUS参数变化对NSTE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加重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清胱抑素C(CysC) >1.54 mg/L(OR=2.115,95%CI:1.377~3.047)、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34.25 mg/L(OR=1.342,95%CI:1.128~2.412)、斑块负荷>60%(OR=1.399,95%CI:1.232~2.405)、偏心指数>6.99(OR=1.357,95%CI:1.035~2.164)、重构指数>0.99(OR=1.840,95%CI:1.374~3.023)、纤维帽厚度<0.72 mm(OR=0.933,95%CI:0.785~0.994)及LVEF<58%(OR=0.726,95%CI:0.544~0.862)是NSTE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加重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P<0.05)。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斑块负荷、偏心指数、重构指数与LVEF呈明显负相关,纤维帽厚度与LVEF呈明显正相关(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斑块负荷升高、偏心指数升高、重构指数升高及纤维帽厚度降低联合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加重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7(95%CI:0.841~0.953),远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的AUC值。基于7项独立预测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AUC为0.839,C-index指数为0.82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出较好的拟合度(χ2=1.475,P=0.386),且具有较高的净获益值。 [结论]NSTEAMI患者的斑块负荷、偏心指数、重构指数与LVEF呈负相关,纤维帽厚度与LVEF呈正相关。斑块负荷升高、偏心指数升高、重构指数升高及纤维帽厚度降低联合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加重的诊断价值远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价值。

    • 超声评价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层厚度与颈动脉血管弹性的相关性

      2023, 31(9):785-790.

      关键词:冠心病超声心外膜脂肪层厚度颈动脉血管弹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摘要 (169)HTML (0)PDF 5.29 M (614)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评价中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心外膜脂肪层厚度(EAT)与右侧颈总动脉弹性及其内膜中膜厚度(CIMT)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1年6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就诊且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CHD的中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支数,分为单支(31例)、双支(36例)和三支病变组(33例);另选取同期于南阳市中心医院进行体检的无CHD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四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以及超声检测参数。通过Pearson分析EAT与右侧颈总动脉弹性、CIMT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AT、右侧颈总动脉弹性和CIMT预测CHD的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的血管僵硬度(β)、弹性模量(Ep)、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CIMT和EAT均显著增加(均P<0.05),顺应性(AC)显著降低(均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EAT与β、Ep、PWV-β及CIMT均呈正相关(P<0.05),与AC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EAT、CIMT以及右侧颈总动脉弹性三者联合预测CHD发生的灵敏度、特异度和Youden指数分别为89%、82%和71%。 [结论]中老年CHD患者的EAT与右侧颈总动脉弹性变化、CIMT均具有良好相关性;EAT与右侧颈总动脉弹性变化以及CIMT联合检测可为临床预测CHD提供较好的依据。

    • 影像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2022, 30(1):77-82.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分子影像
      摘要 (821)HTML (0)PDF 3.32 M (991)收藏

      摘要:随着全身血管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所形成的血管狭窄和斑块能够达到可视化定性及定量评估。多模态成像可通过评估血管壁斑块的组成和代谢过程来进行心脑血管风险的预测。本文概述了当前影像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颈动脉斑块内钙化分布特征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2020, 28(2):128-133.

      关键词:钙化斑块稳定性钙化旁新生血管超声
      摘要 (612)HTML (0)PDF 5.26 M (799)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内钙化分布特征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49例,且术前通过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观察颈动脉斑块回声类型及斑块内造影剂分布情况,记录斑块回声类型、钙化部位、形态、数量及钙化旁有无新生血管,并进行分组,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各组内不同钙化特征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不同部位各钙化组、不同形态各钙化组及钙化旁有无新生血管的斑块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5, P=0.813;χ2=2.164,P=0.339;χ2=3.352,P=0.095);不同数量各钙化组的斑块稳定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5,P=0.029)。结论 钙化数量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多发钙化可导致斑块不稳定。

    • 糖尿病患者血清Nε-羧甲基赖氨酸水平与颈动脉钙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2020, 28(4):316-321.

      关键词:颈动脉钙化Nε-羧甲基赖氨酸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超声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摘要 (1202)HTML (0)PDF 4.07 M (766)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Nε-羧甲基赖氨酸(CML)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颈动脉钙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患者506例,其中1型糖尿病148例,2型糖尿病191例,无糖尿病者167例,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将颈动脉钙化严重程度按照0~8分予以评估,以1~4分为低钙化组,5~8分为高钙化组。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体格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量血清CML水平。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颈动脉钙化的独立预测因子。随访复测CML并追踪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分析CML变化与MACCE的关系。结果 在颈动脉高钙化组和低钙化组,糖尿病患者的CML、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无糖尿病者(P<0.05),且2型糖尿病患者高于1型糖尿病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ML是1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钙化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OR 2.025,95%CI 1.368~2.996,P<0.05),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钙化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OR 2.485,95%CI 1.481~4.171,P<0.05)。随访期CML水平明显升高与MACCE相关。结论 CML是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颈动脉钙化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糖尿病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与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0, 28(8):728-732.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多普勒超声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摘要 (1002)HTML (0)PDF 3.19 M (941)收藏

      摘要: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不断推进,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日益备受关注。近年来,研究发现CMVD患者大多预后不良,因此对CMVD的检出显得尤为重要。任何病因的CMVD都将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下降,故测量CFR可作为诊断CMVD的重要检查手段。本文将对CFR与CMV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

      2020, 28(9):789-793.

      关键词:临界病变血管内超声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摘要 (385)HTML (0)PDF 3.75 M (649)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方法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的临界病变患者60例,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QCA组和IVUS组,分别应用QCA和IVUS测量两组病变血管的参考管腔直径、最小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及最小管腔面积并进行比较。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随访1月、6月和12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冠状动脉成形术、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IVUS组冠状动脉的管腔直径狭窄率[(57.80%±8.18%)比(51.73%±7.91%)]及面积狭窄率[(67.01%±10.41%)比(57.07%±10.71%)]均高于QCA组(P<0.05),而最小管腔面积[(3.90±0.79) mm2比(4.14±0.60) mm2]则低于QCA组(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但自随访第1月开始至12月随访结束,IVUS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QCA组(7.7%比26.7%,P<0.05)。结论 IVUS检查与QCA相比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检测出的狭窄率更显著,并能更有效地发现“不稳定性”病变并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支架的植入,减低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预后。

    • 抗ICAM-1纳米靶向超声泡识别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炎症的实验研究

      2020, 28(12):1042-1047.

      关键词:抗ICAM-1纳米靶向超声泡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炎症腹主动脉
      摘要 (1098)HTML (0)PDF 6.39 M (699)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纳米靶向超声泡检测动脉粥样硬化(As)早期炎症并探讨其行超声分子显像的方法及价值。方法 以生物素-亲和素法制备抗ICAM-1纳米靶向超声泡。2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建模2周组、建模4周组、建模6周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建模2周组、4周组、6周组以外科球囊损伤-高脂胆固醇饲料喂养法建立As模型。对各组行超声造影检查,获取感兴趣区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PPT)、曲线下面积(AUC)等造影参数。实验结束后对目标段腹主动脉行病理检测。结果 纳米靶向超声泡制备结果表明ICAM-1抗体与纳米超声泡结合率72.6%。超声造影发现对照组血管腔与血管壁造影剂基本同时消褪;建模各组造影剂注入2 min时,血管腔内造影剂消褪,血管壁局部仍持续显影增强。分析腹主动脉血管壁最厚处靶向超声造影曲线显示,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4组PPT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的PI、AUC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P<0.05)。HE染色显示对照组血管壁内皮细胞排列完整;建模组血管平滑肌明显增殖;建模4周组、6周组形成脂质斑块,且6周组更显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4组腹主动脉ICAM-1阳性染色的平均积分光密度(IODM)值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造影参数PI、AUC与腹主动脉ICAM-1阳性染色的IODM值呈正相关(r=0.835,P<0.05;r=0.868,P<0.05)。结论 抗ICAM-1纳米靶向超声泡可在分子水平识别As早期炎症,为早期检测As血管炎症病变提供较为客观、可量化的超声造影参数。

    • Hcy联合颈动脉超声在脑卒中高危人群OSAHS筛查中的作用

      2019, 27(8):690-693, 717.

      关键词:阻塞型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脑卒中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超声
      摘要 (735)HTML (0)PDF 3.36 M (669)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测在脑卒中高危人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进行脑卒中筛查的夜间睡眠过程打鼾患者200例,根据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OSAHS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的临床特征、血浆Hcy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指标,统计学分析联合检测血浆Hcy和颈动脉超声对脑卒中高危人群OSAHS的诊断价值。结果 入组人群的OSAHS发病率为46.50%,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AHS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颈动脉超声检查,OSAHS组患者内膜-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OSAHS组患者血浆Hcy与IMT厚度呈正相关(r=0.65,P<0.05)。血浆Hcy 24.045 μmol/L为诊断脑卒中高危人群OSAHS的最佳阈值,其曲线下面积为0.730,特异性为68.2%,灵敏度为66.7%。而颈动脉超声检测IMT 0.824 mm为最佳阈值,曲线下面积0.970,特异性为90.3%,灵敏度为91.6%。血浆Hcy联合IMT诊断OSAHS的灵敏度为60.21%,特异性为97.20%,假阳性率为2.89%。结论 血浆Hcy联合颈动脉超声可作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OSAHS的筛查手段,具有较高特异性。

    上一页12345
    共5页44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