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31(11):981-988.
摘要:目的]构建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价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果。 [方法]采用R软件对DRYAD数据库数据进行二次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OP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此构建个性化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果。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年龄较大、使用他汀类药物和使用ACE抑制剂或ARB类降压药为COP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9,95%CI:0.725~0.834,提示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度。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列线图的预测概率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实际发生频率之间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χ2=6.240,P=0.621),即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DCA曲线表明,当COP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的阈值概率处于0.26~0.96之间时,患者应用列线图模型获得的净收益明显优于“全干预”“不干预”方案,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用于协助临床医务人员筛选出高冠状动脉钙化风险的COPD人群,制定个体化针对性干预方案,降低COP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率。
2014, 22(10):1056-1058.
摘要:目的 比较国产永久涂层支架(Partner支架)和生物可吸收涂层支架(Excel支架)的疗效。方法 冠心病患者同期接受Partner支架和Excel支架植入,记录术后心绞痛、心肌梗死和支架内血栓发生情况,1年后冠状动脉造影观察血管再狭窄和分支血管开口的变化情况。结果 107例患者共植入Partner支架128枚和Excel支架117枚,支架长度分别为26.4±12.4 mm和28.2±11.5 mm(P>0.05),支架直径分别为3.035±0.455 mm和3.076±0.432 mm(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无支架内血栓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两组1年的再狭窄率分别为8.4%和7.5%(P>0.05),边支血管开口直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永久涂层支架和生物可吸收涂层支架PCI术后1年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相似。
2010, 18(4):296-299.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临床特点及病变形态学的性别差异。方法连续入选北京4家三级教学医院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期间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具有临界病变(狭窄>20%且<70%)患者1920例,分为男性组1281例,女性组639例,入选临界病变2215处,其中男性组1475处,女性组740处,进行QCA分析。结果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组年龄较大(65.47±8.60岁比60.30±10.38岁,P><0.001),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高(分别为74.34%比60.50%,P><0.01;26.45%比22.25%,P><0.05),吸烟、既往心肌梗死史及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比例低(分别为6.42%比48.95%、4.39%比12.1%及12.21%比18.58%,P><0.01),女性组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比例高(40.69%比28.81%,P><0.01),而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比例低(40.54%比50.67%,P><0.01),女性组钙化病变比例高(6.36%比4.14%,P><0.05),斑块面积小(7.62±3.22mm2比9.18±4.29mm2,P><0.01),其余病变特征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年龄大,合并危险因素多,冠状动脉病变较男性轻,钙化发生率高。
2010, 18(8):651-654.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其与动态血压参数特点相关性的研究。方法将205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3组:对照组为非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IMT<1.0 mm),硬化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1.0 mmP><0.05)。其中非杓型高血压在对照组中占54.3%,在硬化组占62.9%,斑块组占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冠心病发生率对照组为42.1%,硬化组为53.1%,斑块组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IMT均值与冠心病发生率及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和夜间脉压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r=0.878,r=0.487,r=0.514,r=0.469,r=0.448,r=0.492,r=0.435,P><0.05)。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平均收缩压升高、平均脉压增大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造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形成与冠心病的发生有良好的相关性。
2009, 17(6):487-490.
摘要:目的探讨心踝血管指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97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行心踝血管指数测量、病史采集及常规化验检查。根据病变累及冠状动脉支数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178例)、单支病变组(102例)、双支病变组(104例)和三支病变组(113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比较各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心踝血管指数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危险因素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率等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心踝血管指数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积分与心踝血管指数成正相关(r=0.76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以及心踝血管指数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结论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一样,心踝血管指数增高也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心踝血管指数是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
2007, 15(2):141-144.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在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44~61岁,体重54~79公斤。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组(简称稀释组)2组,每组14例。所有病例都经桡动脉,颈内静脉置管,监测心电图及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稀释组经桡动脉放血(8~12mL/kg),同时以相同速率经股静脉输入同量贺斯。在血液稀释前,血液稀释即刻,稀释后30min、60min抽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抽取股静脉血以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照组则在对应时间点抽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气分析。结果稀释组患者在血液稀释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均无明显变化;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有所下降(p<0.05);血气指标在血液稀释前后无明显变化;术中异体输血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术前进行中度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后能稳定血流动力学;保障组织供氧和耗氧的平衡;减少异体血的输注;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2007, 15(2):148-150.
摘要:目的调查怀化市区41岁以上部分人群血脂现状及血脂异常情况。方法以2004至2005年来本院健康体检4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4219例为观察对象,测定项目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果本组人群血脂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1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各年龄组女性均高于男性;各年龄组高胆固醇血症多于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41~60岁年龄组男性为29.5%,女性为36.3%,6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为41.0%,女性为50.6%。高甘油三酯血症41~60岁年龄组男性为28.4%,女性为10.9%,6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为19.5%,女性为15.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者男性约15%,女性约5.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水平者男性约22%,女性约37%。结论怀化市区4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血脂异常比例较高,预示动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增加。必须向居民大力宣传饮食结构的合理安排,防止血脂异常势在必行。
2007, 15(10):780-782.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83例,以及同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09例,分别就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及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单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三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但<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而两组间血管100%闭塞情况相似(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Ⅱ级以上的侧枝循环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见(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既往心绞痛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多见(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低(p<0.01),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致死性心律失常等严重急性并发症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少(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死亡率和随访3年的冠心病死亡率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相似(p>0.05),而梗死后心绞痛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则明显增多(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相对复杂,多支及严重狭窄病变多,发作前多已有缺血预适应,且侧枝循环多见,这是心肌梗死形成非ST段抬高的主要原因,也决定了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2007, 15(10):783-785.
摘要:目的探讨再次入院造影复查时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根据再次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将370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并随访造影结果的患者分为再狭窄组与非再狭窄组,对两组临床情况及生物化学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0例患者中有487支靶血管置入支架,94例患者的123支靶血管发生再狭窄。单因素分析显示再狭窄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非再狭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mmol/L)为冠状动脉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提示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
2007, 15(12):923-925.
摘要: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中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的水平,探讨ADMA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37例冠心病患者(男31例,女6例,年龄62.0±10.3岁)和18例正常人(男9例,女9例,年龄55.0±9.8岁),分别作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有无病变及病变程度,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L精氨酸的含量,同时应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其血脂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3.24±1.45μmol/L比2.03±1.12μmol/L,p<0.01);冠心病组血清中的内源性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含量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加重略有增高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L精氨酸的含量无明显差异(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1.98±2.19μmol/L比1.27±1.44μmol/L,p>0.05;L精氨酸100.0±48.6μmol/L比107.9±49.1μmol/L,p>0.05);相关分析表明,冠心病组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含量与血脂、年龄、体质指数间无相关性(p>0.05),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相关性(r=0.28,p<0.05)。结论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的异常增高与冠心病发病有关;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含量增高可能是冠心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