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2(10):857-864.
摘要:目的]探讨长程持续性房颤(LSPAF)行“Stepwise”消融过程中消融终止对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 [方法]连续纳入260例LSPAF患者,采用“Stepwise”消融策略,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消融结果,将患者分为消融终止组和电复律组。采用亚组分析术中转为心房扑动(AFL)及消融终止的预后价值,随访1年,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103例(39.6%)LSPAF行“Stepwise”消融过程中自行终止。与电复律组相比,消融终止组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程、左心房内径显著降低(均P<0.05)。随访1年发现,45例(17.3%)患者复发,两组间的复发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亚组分析发现,AFL的转化和消融终止与远期窦性心律维持相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房颤病程、体质指数、左心房内径和空腹血糖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约39.6%的LSPAF在“Stepwise”消融过程中恢复窦性心律,但与远期窦性心律维持无相关性。消融期间转为AFL后消融终止对远期窦性心律的维持具有预测作用。
2024, 32(12):1057-1061.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 [方法]连续入选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的年龄≥60岁的患者,收集患者基线的临床特征、合并症及治疗等信息。采用5条心理健康量表(MHI-5)来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依据76分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截断值,并分别在术后的第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获得复发情况、心理健康情况以及其他不良事件等信息。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理健康状况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 [结果]共纳入238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其中MHI-5≤76分组58例,MHI-5>76分组180例。随访12个月,共73例(30.7%)患者出现心房颤动复发,MHI-5≤76分组心房颤动复发率明显高于MHI-5>76分组[58.6%(34/58)比21.7%(39/18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人口统计学资料和临床因素后,MHI-5≤76分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高显著相关(OR=6.13,95%CI:3.08~12.24,P<0.001)。 [结论]在接受导管消融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中,心理健康状况差与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高显著相关。
2023, 31(8):668-676.
摘要:目的]探讨lncRNA NEAT1通过调节miR-27b-3p/特异性蛋白1(SP1)轴对心房颤动(AF)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方法]54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6组(n=9):假手术组、AF组、AF+shControl组、AF+shNEAT1组、AF+shNEAT1+anti-miR-Control组、AF+shNEAT1+anti-miR-27b-3p组。转染上述慢病毒载体2周后,采用连续7天尾静脉注射乙酰胆碱-氯化钙的方法进行AF大鼠造模。AF的发生率、持续时间采用心电图记录;RT-qPCR检测心房组织内NEAT1、miR-27b-3p、SP1及纤维化相关基因(TGF-β1、CTGF、COLⅠ、COLⅢ)的表达水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27b-3p与NEAT1、miR-27b-3p与SP1的靶向关系;TUNEL染色观察心房组织心肌细胞凋亡;Masson染色观察心房组织心肌纤维化;Western blot检测心房组织中SP1、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AF组比较,AF+shNEAT1组AF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降低,心肌纤维化和细胞凋亡减轻,TGF-β1、CTGF、COLⅠ、COLⅢ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NEAT1负调控miR-27b-3p水平。沉默miR-27b-3p可逆转shNEAT1对AF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miR-27b-3p直接靶向SP1并抑制其mRNA和蛋白表达(P<0.05)。NEAT1通过下调miR-27b-3p促进SP1的表达。 [结论]NEAT1下调可缓解AF和AF诱导的心肌纤维化,其调控机制与调节miR-27b-3p/SP1轴有关。
2022, 30(5):423-430.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及以此为基础的ABC(年龄、生物标志物和临床病史)出血风险评分在老年(年龄≥65岁)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患者使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治疗后,随访期间发生出血事件的预测能力,并与传统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比较。方法 选取心血管内科住院收治的、首次诊断为NVAF且接受NOAC治疗的老年患者,采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血清GDF-15水平,计算以GDF-15等心脏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ABC出血风险评分及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对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记录随访期间各种出血事件,按各出血事件的严重程度[重大出血事件、临床相关非重大出血的消化道出血事件(CRNM-GIB)、轻微出血事件、无出血事件]分组,分别评价及比较ABC出血风险评分与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对各种程度出血事件的预测能力。结果 142例老年NVAF患者,CHA2DS2-VASc卒中风险评分为(4.86±1.75)分,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为(2.92±0.99)分,经ABC出血风险评分计算预测1年出血事件发生率为(5.72%±4.11%),平均随访(19.92±6.83)月,49例(49/142,34.5%)发生出血事件,其中脑出血3例,CRNM-GIB 19例,轻微出血27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血清GDF-15水平对CRNM-GIB[曲线下面积(AUC)为0.8,5%CI为0.645~0.835,P<0.001]及全部出血事件有预测价值(AUC为0.0,5%CI为0.690~0.727,P<0.001),ABC出血风险评分对CRNM-GIB(AUC为0.8,5%CI为0.552~0.824,P<0.001)及全部出血事件有预测价值(AUC为0.9,5%CI为0.579~0.779,P<0.001)。与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相比,ABC出血风险评分预测脑出血能力较高(ABC出血风险评分AUC为0.8,5%CI为0.752~0.985;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AUC为0.5,5%CI为0.556~0.933,重分类改善指标(NRI)为84.17%,P=0.001),预测CRNM-GIB能力较低(ABC出血风险评分AUC为0.8,5%CI为0.552~0.824;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AUC为0.4,5%CI为0.639~0.849,NRI为-23.96%,P=0.025)。结论 血清GDF-15水平对老年NVAF患者口服NOAC的出血风险有预测价值。相比HAS-BLED评分,ABC出血风险评分能提高对脑出血事件的预测能力。
2022, 30(6):535-540.
摘要:心房颤动(AF)和心力衰竭(HF)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流行病,两者在危险因素及病理生理机制方面极为相似。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症状重,预后差,住院率增高,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患者的心房颤动年发病率约为57%,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力衰竭年发病率约为37%。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目的是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存率。随着新型治疗药物的出现、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及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新型技术的发展,给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患者带来了新的转机。本文从血栓预防、心室率控制及器械治疗等方面综述了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2022, 30(8):709-713, 724.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08.010
摘要:目的]研究高位房间隔起搏(HASP)和右心耳起搏(RAAP)对心房电活动及心房结构的影响,评估HASP的安全性及临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行双腔起搏器植入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142例,根据患者心房起搏电极植入的部位分为两组:HASP组100例,RAAP组42例。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P波时限、P波离散度、左心房大小及心房电极起搏参数(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入选的142例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疾病、吸烟饮酒史等因素无明显差异。RAAP组术前P波时限为(128.03±17.11) ms,术后为(144.82±21.37) ms;HASP组术前P波时限为(125.48±13.20) ms,术后为(102.08±15.23) ms;两组术后P波时限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RAAP组术前P波离散度为(27.33±10.12) ms,术后为(18.64±6.59) ms;HASP组术前P波离散度为(27.12±8.58)ms,术后为(18.89±4.85)ms;两组间P波离散度虽无明显差异(P=0.47),但两组P波离散度术后较术前均减小。RAAP组与HASP组左心房内径无明显差异(34.07±5.71比32.48±4.19,P=0.10)。HASP组起搏参数稳定,无额外并发症。植入起搏器1年后程控随访时发现,RAAP组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比例为16.7%,而HASP组仅为4.0%,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5)。程控随访2年,RAAP组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比例为28.6%,HASP组为17.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ASP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起搏方式,可以明显缩短P波时限,有机会减少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
2022, 30(9):773-777.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09.005
摘要:目的]研究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效果。[方法]收集心内科接收的12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服用单一抗凝药物,分为华法林组(40例)、利伐沙班组(40例)和达比加群酯组(40例),接受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期间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P<0.05),而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患者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肝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谷丙转氨酶、血尿素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6个月后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血栓弹力图指标R值、K值、MA值均明显高于华法林组(P<0.05),但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相比华法林具有更优的抗凝效果,降低栓塞事件的发生,且对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无明显影响,安全性高。
2022, 30(12):1058-1064.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12.008
摘要: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8月于本院接受诊疗的NVAF患者207例,根据外周血NLR水平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NLR与临床指标及左心房血栓发生的相关性,分析左心房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低NLR组相比,高NLR组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NLR、D-二聚体(D-D)、血清尿酸(SUA)、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左心房内径(LAD)、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Em)的比值(E/Em)均显著升高,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显著降低(P<0.05)。NLR与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D-D、SUA、BNP、CRP、LAD、E/Em均呈显著正相关,与LAEF呈显著负相关(P<0.000 1)。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NLR、D-D、SUA、BNP、CRP、LAD、E/Em与左心房血栓的发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0),LAEF与左心房血栓的发生呈显著负相关(P=0.000)。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NLR、D-D以及LAD是左心房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NLR取最佳截断值1.85,预测NVAF左心房血栓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6(95%CI:0.746~0.865),灵敏度为74.82%(95%CI:0.668~0.818),特异度为67.65%(95%CI:0.552~0.785)。 [结论]NLR水平升高使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风险明显增加。作为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对左心房血栓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22, 30(12):1065-1070.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12.009
摘要: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对比华法林二联抗凝方案在高龄心房颤动(AF)合并冠心病(CHD)患者抗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8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98例高龄AF合并CH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9例。观察组采用达比加群酯治疗,对照组采用华法林二联抗凝方案,即华法林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抗栓治疗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6、12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以及血清尿酸变化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的血栓事件、出血事件以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1、6、1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PLT、CRP、D-D水平均呈逐渐明显下降趋势(F=42.417、18.254、44.582,均P<0.001);两组PT、INR、TT、APTT、Fib相比治疗前均显著改善(F=356.521、5.689、112.526、35.417、5.623,均P<0.001);两组血清尿酸水平均明显降低(F=105.515,P<0.001),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程度更显著(F=145.854,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5.0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21%(χ2=11.335,P=0.001)。 [结论]达比加群酯在高龄AF合并CHD患者抗栓治疗中的效果与华法林二联抗凝方案接近,而出血事件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可作为高龄AF合并CHD患者临床抗栓治疗的一种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