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31(4):304-311.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3.04.004
摘要:气体信号分子是一类相对分子质量小、可自由穿过生物膜、跨细胞或细胞器运输不完全依赖膜受体或转运体的内源性信号转导物质。气体信号分子发挥效应多样、作用机制复杂,针对其研究一直是领域热点。文章将重点论述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硫化氢三种气体信号分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2013, 21(03):229-232.
摘要:目的 研究含氢饱和生理盐水对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生理盐水组、CO+氢生理盐水组。制备一氧化碳中毒模型,含氢饱和生理盐水或者生理盐水以10 mg/kg剂量间隔8 h连续给药6次,观察一氧化碳中毒后5天内神经元凋亡指数,检测脑组织内Caspase-3活性、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8-羟基脱氧鸟嘌呤水平。结果 饱和氢生理盐水明显减少细胞凋亡,降低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8-羟基脱氧鸟嘌呤含量,抑制Caspase-3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论 饱和氢生理盐水通过抗凋亡、抗炎及抗氧化作用降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损伤。
2010, 18(6):425-429.
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HO-1)/CO)系统对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及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胆固醇组、血红素组、卟啉锌组和假手术组5组,每组10只。对照组予普通饮食,其余4组喂饲含1.5%胆固醇饲料,血红素组和卟啉锌组同时分别予氯化血红素或锌原卟啉9腹腔内注射,2周后实验组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续原喂养给药8周。结果高胆固醇饮食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胆固醇组颈动脉一氧化氮生成量、cNOS活性显著降低,而一氧化碳生成量、血红素氧合酶活性显著增加(P均<0.01),内膜面积和内膜/中膜面积比值为(0.586±0.090比1.381±0.180)。与胆固醇组比较,氯化血红素干预显著增加血红素氧合酶活性、一氧化碳生成量,显著降低内皮素1水平,内膜面积和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最小(0.386±0.076比0.862±0.164;P均<0.01);锌原卟啉9显著抑制血红素氧合酶活性、一氧化碳生成量,显著增高内皮素1水平,内膜面积和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最大(0.734±0.096比1.843±0.21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胆固醇饮食加球囊损伤严重损害颈动脉NOS/NO系统,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系统通过代偿和调节NOS/NO系统及降低内皮素1表达从而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殖和不良重塑。
2008, 16(8):615-618.
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变化、相互关系及氨氯地平对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的影响。方法家兔予以高胆固醇饮食8周,8周后停用高胆固醇饮食或另外给予喂饲氨氯地平进行药物干预8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脂水平明显升高,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降低,血浆一氧化碳水平明显升高,血红素氧合酶1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升高(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氨氯地平组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血浆一氧化碳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红素氧合酶1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显示出互补及代偿性调节作用,氨氯地平可以通过下调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2005, 13(4):401-405.
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变化、相互关系及对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影响。方法家兔予以高胆固醇饮食(n=8)以及在高胆固醇饮食的同时经饮水给予L精氨酸(n=8)或L亚硝基精氨酸甲酯(n=8),或经腹腔注射血红素L赖氨酸盐(n=8)或锌原卟啉9(n=8),共10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胆固醇组主动脉一氧化氮生成量显著减少,一氧化碳生成量则明显增加,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降低(P均<0.01),而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升高,主动脉斑块面积达40.2%±8.9%。与胆固醇组比较,外源性血红素L赖氨酸盐干预组的主动脉内膜斑块面积(26.6%±9.2%)明显缩小,主动脉一氧化碳的生成量和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但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生成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与胆固醇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胆固醇组比较,外源性L精氨酸组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升高,一氧化氮生成量增加,主动脉斑块面积(28.1%±7.7%)明显缩小(P均<0.01),而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和一氧化碳的生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与胆固醇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胆固醇组比较,血红素L赖氨酸盐干预组、L精氨酸组的主动脉组织内cmyc及cfos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均<0.01),而锌原卟啉组和L亚硝基精氨酸甲酯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显示出互补及代偿性调节作用,血红素氧合酶系统通过对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调节和代偿机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
2001, 9(1):67-70.
摘要:为建立低浓度一氧化碳和缺氧气体处理培养细胞的装置并观察两种气体对培养细胞———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效应。采用气体置换法建立细胞处理模型,并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之变化。结果发现,1)建立的装置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所需的一氧化碳浓度和氧浓度,维持所需浓度时间12h内未明显变化;2 )处理培养的RAEC的结果比较满意。缺氧12h ,RAEC部分细胞仍具有完整的线粒体和内质网,核和细胞膜完整,但部分细胞出现线粒体肿胀,破裂以及内质网轻微肿胀;且胞内空泡和脂质体均明显增加,核内染色质边集;细胞间连接分离明显。低浓度CO 12h组的RAEC细胞细胞连接经度分离,胞浆内有少量空泡状结构;胞核出现少许切迹。此结果提示,建立的低浓度一氧化碳和缺氧气体处理细胞模型可靠,低氧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细胞间的连接,低浓度CO可以减轻低氧的损害。
1999, 7(2):22-24.
摘要:为探讨血红素加氧酶/一氧化碳系统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影响,采用高胆固醇饮食建立了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并检测了血清总胆固醇、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及主动脉血红素加氧酶活性、一氧化碳生成量和主动脉内膜斑块面积。结果显示,高胆固醇饮食显著升高血清总胆固醇及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血红素加氧酶活性及一氧化碳生成量分别较正常组降低40%及30%(P<0.01),主动脉斑块面积达42.6%±9.2%;血红素 L 赖氨酸盐恢复了一氧化碳生成量(P<0.01),斑块面积减少至28.4%±8.1%(P<0.05)。以上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血红素加氧酶/一氧化碳系统活性显著受损,血红素 L 赖氨酸盐通过恢复主动脉一氧化碳生成量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1999, 7(2):28-32.
摘要:为研究内源性一氧化碳及其合成酶血红素氧化酶 1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变化规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生物化学等多项指标观察血红素氧化酶 1和内源性一氧化碳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的变化。结果发现,血红素氧化酶 1mRNA主要分布于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其表达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且血红素氧化酶 1蛋白的表达也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血红素氧化酶 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呈阳性,主动脉壁血红素氧化酶 1mRNA的表达量及血红素氧化酶活性和内源性一氧化碳的浓度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结果提示,内源性一氧化碳及其合成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