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30(10):890-895.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10.009
摘要:目的]基于双荧光探针方法,探究全新的在活细胞水平检测心肌细胞增殖的实验方法,该方法能排除多核心肌细胞核复制带来的假阳性细胞,为精准探测心肌细胞增殖提供实验参考。 [方法]以细胞内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0(CDC20)和痉挛性截瘫蛋白20(SPG20)作为探针靶点,构建分子探针,采用脂质体转染试剂2000(Lipo-2000)作为探针载体,将探针转染到细胞中,在活细胞水平检测CDC20和SPG20双阳性的细胞,即为发生胞质分裂的增殖细胞。 [结果]细胞不发生增殖时,荧光探针无法检测到目的序列,细胞不发荧光;细胞核复制分裂但不发生胞质分裂时,两个荧光探针不能同时检测到序列,细胞不同时发两种荧光;细胞发生胞质分裂的增殖时,细胞同时发两种荧光。 [结论]使用CDC20/SPG20双荧光探针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发生胞质分裂的增殖的心肌细胞,从而排除因核增殖产生的细胞增殖假阳性问题,使细胞增殖的检测精准度更高。
2019, 27(9):808-812.
摘要:肥胖与心肌纤维化关系密切,尤其是内脏脂肪组织与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既往有众多研究证实内脏脂肪组织通过分泌瘦素、脂联素等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参与心肌纤维化,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而最近研究表明内脏脂肪组织还能通过产生骨桥蛋白促进心肌纤维化。新兴起的测定内脏脂肪组织的生物电阻抗分析法亦将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奠定基础。文章就内脏脂肪组织参与心肌纤维化机制及其测定方法作一综述。
2018, 26(9):895-899.
摘要:目的 探讨生脉散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炎症因子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加高脂饮食饲养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生脉散低、中、高剂量治疗组,生脉散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分别灌服生脉散汤剂[4.7 g/(kg·d)、9.4 g/(kg·d)、18.8 g/(kg·d)],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灌服阿司匹林[200 mg/(kg·d)],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治疗4周。采用尾静脉取血,用血糖仪检测治疗前后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放射免疫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白细胞介素6 (IL-6)、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结果 治疗4周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及生脉散中、高剂量治疗组大鼠FBG、FINS、HOMA-IR水平显著降低,ISI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比较,生脉散低剂量治疗组大鼠FBG、FINS、HOMA-IR水平升高,ISI水平降低,生脉散中、高剂量治疗组大鼠FBG、FINS、HOMA-IR水平显著降低,ISI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和生脉散低、中、高剂量治疗组血清TNF-α、PAI-1、IL-6、CRP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生脉散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2018, 26(11):1159-1164.
摘要: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炎性脂肪因子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对冠状动脉疾病(CAD)的辅助诊断、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心脏内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242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是否狭窄≥50%分为冠状动脉疾病组168例、对照组74例。收集人口学特征、临床与实验室检查资料,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炎性脂肪因子水平。分析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炎性脂肪因子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冠状动脉疾病组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视黄醇结合蛋白、血五聚素3、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半乳糖凝集素3血清水平高于对照组,而白细胞介素37、神经生长因子1、脂联素血清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及炎性脂肪因子存在相关性,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诊断CA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为0.676。结论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升高、炎性脂肪因子水平改变可作为辅助诊断CAD、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标志物。
2016, 24(1):44-48.
摘要: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脂多糖联合干扰素γ诱导的巨噬细胞表达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用脂多糖联合干扰素γ诱导巨噬细胞构建炎症细胞模型并设立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干预组和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同分组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2B(IL-12B)三种炎症因子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TLR4-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姜黄素对脂多糖联合干扰素γ诱导的巨噬细胞TNF-α、IL-6及IL-12B mRNA的表达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01),酶联免疫吸附法也证实姜黄素能抑制以上炎症因子的分泌(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姜黄素能明显抑制TLR4的表达及下游MAPK(p38、ERK1/2及JNK1/2)和NF-κB(IκBα及 p65)通路的磷酸化(P<0.05)。结论 姜黄素可通过抑制TLR4-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脂多糖联合干扰素γ诱导的巨噬细胞中TNF-α、IL-6及IL-12B这三种炎症因子的表达。
2016, 24(2):155-158.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6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IMT三分位数分为高三分位组、中三分位组和低三分位组。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频率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各因素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 高三分位组、中三分位组、低三分位组外周血Th17细胞频率分别为1.45%±0.30%、1.19%±0.29%、1.03%±0.28%,IL-17分别为24.03±6.38、18.85±6.23、15.84±5.36 ng/L,IL-6分别为87.09±13.65、75.26±17.21、68.40±16.15 ng/L,TNF-α分别为77.24±14.91、65.39±17.62、60.30±17.51 ng/L。高三分位组Th17细胞频率、IL-17、IL-6、TNF-α均高于中三分位组和低三分位组(P<0.05);中三分位组Th17细胞频率、IL-17、IL-6均高于低三分位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h17细胞频率、IL-17、IL-6、TNF-α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h17细胞频率、IL-17、IL-6和TNF-α是影响颈动脉IMT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2016, 24(6):571-575.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的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因子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50±30 g,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开胸后穿线,但不收紧结扎线;空白组收紧结扎线缺血45 min后结扎线放松行再注;氯吡格雷组左前降支结扎后即刻从胃管注入氯吡格雷90 mg/kg,45 min后放松结扎线行再注,于术后每天给予氯吡格雷灌胃90 mg/kg,每天1次。替格瑞洛组左前降支结扎后即刻胃管内给予替格瑞洛150 mg/kg,45 min后放松结扎线行再注,并于术后每天替格瑞洛灌胃150 mg/kg,每天一次。观察4组大鼠缺血再灌注24 h及1周时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浓度以及心功能指标,并计算左心室(LV)、缺血危险区(AAR)和梗死区(IS)面积,用AAR/LV和IS/AAR表示心肌梗死程度。结果 4组术前各炎症因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组与空白组比较,CRP、IL-1、IL-6、TNF-α各炎症因子浓度在术后24 h及7天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术后24小时炎症因子浓度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术后7天炎症因子浓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未见心肌梗死区,术后24小时及术后1周氯吡格雷组与空白组比较缺血危险区及梗死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及术后1周替格瑞洛组与空白组、氯吡格雷组比较缺血危险区及梗死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均可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因子的浓度,替格瑞洛而非氯吡格雷能够更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危险区及梗死区面积。
2015, 23(03):277-280.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microRNA(miRNA)的表达及其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内科和重症监护室急性脑梗死(ACI)患者60例(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为轻度ACI 28例、中度ACI 18例、重度ACI 14例)及2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采集各组的外周静脉血予以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iR-210、miR-145、miR-21、miR-223、miR-497、miR-15a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 ACI组患者外周血miRNA的表达以及TNF-α、TNF-α/IL-10、IL-10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miRNA水平随ACI病情加重呈逐渐升高趋势,重度ACI患者血浆miR-21和miR-223表达水平均高于轻度ACI组和中度ACI组 (P均<0.01);并且随着ACI病情加重,TNF-α、TNF-α/IL-10、IL-10水平呈增加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且ACI患者死亡组TNF-α、TNF-α/IL-10、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均<0.05);血浆TNF-α与miR-223水平呈正相关,与miR-21水平无相关性;血浆IL-10和TNF-α/IL-10分别与miR-21、miR-223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ACI患者miR-21、miR-223表达上调,与IL-10、TNF-α/IL-10水平正相关,有望作为ACI早期诊断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标志物。
2015, 23(04):407-410.
摘要: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降脂之外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脑钠尿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窦律维持及卒中的影响。方法 98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分为瑞舒伐他汀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出院第1、12月CRP、IL-6、BNP、LVEF、LAD的变化,以及阵发性心房颤动再发、永久性心房颤动发生、心衰再住院及卒中发生的差别。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在长期治疗后CRP、IL-6水平明显降低,LAD缩小,阵发性心房颤动再发、永久性心房颤动及卒中的发生均降低,LVEF、BNP及心衰再住院率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瑞舒伐他汀除降脂外,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炎症水平,抑制心房重构,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但对左心室收缩功能无改善。
2015, 23(06):634-638.
摘要:肥胖是能量代谢失衡所导致的体脂过度积聚,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等多种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肥胖本身是一种发生在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疾病,伴随着脂肪组织细胞内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和免疫细胞的浸润等病理改变。脂肪组织释放的炎症介质也可进入循环系统而影响其他组织器官功能,引起相关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因此,代谢炎症在肥胖中的发生机制是研究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基础,针对肥胖代谢炎症的治疗方法和新靶点的开发也将为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