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8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CD137-CD137L信号通过TRAF6/JNK/AP-1通路调控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活化T细胞核因子c1表达

      2017, 25(1):7-12.

      关键词:CD137-CD137L信号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c-Jun氨基末端激酶活化蛋白1活化T细胞核因子c1血管平滑肌细胞
      摘要 (1725)HTML (0)PDF 5.25 M (1278)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CD137-CD137L信号是否通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c-Jun氨基末端激酶/活化蛋白1(TRAF6/JNK/AP-1)途径调控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的表达。方法 采用组织块原代培养小鼠VSMC,第3~5代细胞用于实验。VSMC分为6组:对照组、CD137刺激组、CD137抑制组、siTRAF6干预组、siJNK干预组、siAP-1干预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TRAF6、磷酸化JNK(p-JNK)、磷酸化AP-1(p-AP-1)、NFATc1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TRAF6、p-JNK、p-AP-1、NFATc1荧光表达。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CD137刺激组(CD137-CD137L信号激活)TRAF6、p-JNK、p-AP-1、NFATc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D137刺激组相比,CD137抑制组(CD137-CD137L信号抑制)TRAF6、p-JNK、p-AP-1、NFATc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2)采用siRNA技术分别沉默TRAF6、JNK、AP-1后,与CD137刺激组相比,siTRAF6干预组TRAF6、p-JNK、p-AP-1、NFATc1表达明显减少(P<0.05);siJNK干预组TRAF6表达无改变,而p-JNK、p-AP-1、NFATc1表达明显减少(P<0.05);siAP-1干预组TRAF6、p-JNK表达无明显改变,而p-AP-1、NFATc1表达明显减少(P<0.05)。(3)免疫荧光检测显示:CD137刺激组TRAF6、p-JNK、p-AP-1、NFATc1荧光表达量升高(P<0.05);CD137抑制组TRAF6、p-JNK、p-AP-1、NFATc1荧光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siTRAF6干预组、siJNK干预组、siAP-1干预组TRAF6、p-JNK、p-AP-1、NFATc1荧光表达量与上述蛋白表达结果一致。结论 CD137-CD137L信号可通过TRAF6/JNK/AP-1通路影响NFATc1的表达。

    • 三七总皂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7A、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2016, 24(10):978-982.

      关键词:三七总皂苷动脉粥样硬化白细胞介素17A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
      摘要 (1117)HTML (0)PDF 4.36 M (1017)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TPNS)对动脉粥样硬化 (As)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7A(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 (IL-10 )表达的影响。 方法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高脂饮食喂养,小鼠20周龄时分为模型组及TPNS大、小剂量组。用药组分别给予TPNS 40 mg/kg、120 mg/kg灌胃8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HE染色观察斑块形态并计算斑块面积/管腔面积;ELISA法检测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IL-17A、IL-10和TNF-α表达。结果 TPNS可以降低ApoE-/-小鼠的血清TC、TG、LDLC浓度,大剂量组TC、TG、LDLC浓度分别为 16.4±2.2 mmol/L、1.36±0.23 mmol/L和 5.9±1.2 mmol/L,模型组TC、TG、LDLC浓度分别为28.2±4.0 mmol/L、2.08±0.17 mmol/L和10.0±1.9 mmol/L,差异有显著性(P均<0.001)。TPNS有延缓As斑块形成的作用(模型组及大、小剂量TPNS组的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分别为31.3%±5.1%、14.1%±5.0%和24.2%±4.9%,P均<0.05)。大剂量TPNS可以提高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的IL-10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40.9±2.2比36.3±2.8,P<0.05),小剂量TPNS组略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NS可以降低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IL-17A和TNF-α的表达,以大剂量组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17A 18.1±1.5比22.8±3.1,P<0.05;TNF-α 18.3±1.2比22.9±0.7,P<0.001)。结论 TPNS可以降低ApoE-/-小鼠血清TC、TG、LDLC的水平,升高脾脏单个核细胞IL-10的表达,同时降低IL-17A和TNF-α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抗As的重要机制之一。

    • 心房颤动患者血清TNF-α、TGF-β水平及其对心肌成纤维细胞趋化作用的影响

      2015, 23(12):1258-1262.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肌成纤维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趋化作用
      摘要 (1150)HTML (0)PDF 5.08 M (1075)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心肌成纤维细胞趋化运动诱导能力的差异。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患者血清中TGF-β、TNF-α蛋白含量;培养新生SD大鼠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取3~4代细胞采用Transwell装置检测不同浓度(1 μg/L、10 μg/L、50 μg/L)的TGF-β、TNF-α诱导成纤维细胞运动的能力差异。结果 血清中TGF-β、TNF-α含量各组均有明显差异,其中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最高,非心房颤动房性心律失常组明显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对照组最低;在不同浓度(1 μg/L、10 μg/L、50 μg/L)TGF-β、TNF-α的趋化诱导作用下,迁移至下室的细胞 50 μg/L组较其它浓度组明显增高,10 μg/L组次之,与其它各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迁移至滤膜下的细胞数与血清中TGF-β、TNF-α含量有相关性。结论 各组血清中TGF-β、TNF-α含量不同,说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潜在的炎症状态有关;TGF-β、TNF-α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心房颤动患者心肌成纤维细胞的趋化作用部分是由TNF-α、TGF-β介导的;血清中TNF-α、TGF-β水平变化间接反映了心肌损伤的存在、范围和程度。

    • 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肿瘤坏死因子α和组织因子水平的影响

      2009, 17(2):113-116.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肿瘤坏死因子α组织因子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1115)HTML (0)PDF 4.10 M (1046)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浆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和组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胆固醇饮食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n=12),随机给予阿托伐他汀或淀粉4周,同时6只兔以普通饲料喂养。12周后,取各组兔主动脉测定斑块内膜面积,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24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及细胞膜组织因子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能降低主动脉斑块面积百分数、血浆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及组织因子水平(均P<0.01);主动脉斑块面积百分数、血浆及外周血单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和组织因子水平两两之间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在降低胆固醇同时,还可通过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组织因子水平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丙酮酸乙酯干预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对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的影响

      2009, 17(5):371-374.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栓塞缺血性心脏病炎症因子丙酮酸乙酯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大鼠
      摘要 (1098)HTML (0)PDF 4.38 M (971)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丙酮酸乙酯对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后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心尖部注射大鼠自体血栓微粒建立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36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冠状动脉微栓塞未治疗组和丙酮酸乙酯预处理组,每组各12只,于术后3天处死。W estern b lot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水平,实时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mRNA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冠状动脉微栓塞后3天,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左室功能显著恶化,左室舒张末压明显增大,左室收缩压、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明显下降(P<0.01);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水平与心功能呈明显相关性。与冠状动脉微栓塞未治疗组比较,丙酮酸乙酯预处理能够显著抑制冠状动脉微栓塞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改善心室功能。结论丙酮酸乙酯预处理能够抑制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后促炎症因子的过度激活,改善心功能。

    • 西洛他唑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炎症因子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2007, 15(10):773-776.

      关键词:内科学阿托伐他汀西洛他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1β
      摘要 (1080)HTML (0)PDF 4.33 M (975)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炎症因子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基本治疗组(常规用药+阿托伐他汀)和西洛他唑组(西洛他唑+常规用药+阿托伐他汀),观察治疗3周后血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下降幅度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升,但西洛他唑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基本治疗组(p<0.01);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西洛他唑组下降幅度大于基本治疗组(p<0.01);用西洛他唑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变化值与高密度脂蛋白变化值呈负相关(r=-0.38,P=0.04;r=-0.39,P=0.03);西洛他唑组胸痛缓解明显,无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西洛他唑较单用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致炎因子浓度,二者协同发挥抑制炎症、稳定斑块的作用。

    • 拉西地平、氨氯地平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2005, 13(5):575-577.

      关键词:药理学钙通道阻滞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肿瘤坏死因子a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
      摘要 (1001)HTML (0)PDF 4.18 M (904)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第三代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拉西地平、氨氯地平对肿瘤坏死因子a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拉西地平、氨氯地平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低密度脂蛋白作为载体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拉西地平(5.26×10-5mmol/L、1.58×10-4mmol/L、3.16×10-4mmol/L)和氨氯地平(5.26×10-6mmol/L、1.58×10-5mmol/L、3.16×10-5mmol/L)共同孵育45 min,再加入肿瘤坏死因子a共同孵育6 h,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测定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拉西地平显著抑制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氨氯地平在低浓度时无明显抑制作用,但中、高浓度时可明显抑制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拉西地平和氨氯地平均能够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a诱导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但拉西地平的抑制作用强于氨氯地平,可能与其不同的抗氧化活性有关。

    • 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的表达及意义

      2004, 12(4):427-429.

      关键词: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肿瘤坏死因子α
      摘要 (1154)HTML (0)PDF 3.39 M (977)收藏

      摘要:为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正常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及病理学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正常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均有表达。三者在脂纹期的表达分别为5 0 .0±10 .9、5 1.8±6 .0和13.9±2 .8,在纤维斑块期分别为2 3.1±7.3、37.2±9.7和2 3.0±6 .0 ,在粥样斑块期分别为17.5±4 .9、18.6±5 .5和38.0±10 .0 ,明显高于对照组(2 .2±1.4、2 .2±1.2和7.8±2 .2 ,分别为p<0 .0 1)。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与肿瘤坏死因子α呈正相关(前者r=0 .344、P<0 .0 1,后者r=0 .5 2、P<0 .0 1)。实验结果提示,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在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高表达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环节。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8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