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2(3):228-234, 270.
摘要:目的]分析血浆ApoB/ApoA1比值和D-二聚体(D-D)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术后左心室血栓形成(LVT)的预测价值,并建立列线图模型。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阜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87例STEMI患者。根据患者术后28天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LVT组和非LVT组。对两组患者血浆ApoB/ApoA1比值和D-D水平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STEMI患者PCI术后L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列线图模型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 [结果]血浆ApoB/ApoA1比值升高(OR=1.320,95%CI:1.057~1.648)、D-D水平增加(OR=1.031,95%CI:1.020~1.042)、术前TIMI为0级(OR=4.141,95%CI:1.018~16.849)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OR=0.906,95%CI:0.853~0.963)是PCI术后L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上述指标预测LVT形成的AUC分别为0.792、0.800、0.623和0.726。基于以上指标建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表明,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926,校正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一致性。 [结论]STEMI患者血浆ApoB/ApoA1比值升高和D-D水平增加与PCI术后LVT形成具有密切关系,基于上述指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预测LVT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有利于临床医务人员对高危患者的识别。
2023, 31(4):350-355.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3.04.010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来源的细胞外微囊泡(PEV)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栓性事件的关联性。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2年4月于开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SLE患者144例。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数据以及血栓性事件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PEV。比较合并和未合并血栓性事件的SLE患者之间血浆PEV水平,并进一步将144例SLE患者分为高水平PEV组(PEV≥300.48个/μL)和低水平PEV组(PEV<300.48个/μL),比较不同PEV水平组间血栓性事件发生情况和凝血指标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浆PEV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PEV与血栓性事件的关联性。 [结果]合并血栓性事件的SLE患者血浆PEV水平高于无血栓性事件的SLE患者[306.65(150.8,2.75)个/μL比227.04(178.3,1.36)个/μL,P<0.01]。与低水平PEV组比较,高水平PEV组血栓性事件发生率更高(38.29%比20.61%,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EV与SLE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799、0.6044,P=0.001、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外周血PEV与SLE患者总血栓性事件、动脉血栓性事件显著相关(OR=1.78、2.23,P<0.001、0.019),但与静脉血栓性事件的相关性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合并血栓性事件的SLE患者血浆PEV水平增高,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事件相关,可能是SLE患者动脉血栓性事件的有效标志物。
2023, 31(9):779-784.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左心室血栓形成(LVT)的临床特征、转归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于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97例,其中,53例出现早期LVT的患者作为STEMI+LVT组,244例未出现LVT的患者作为STEMI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发生栓塞事件、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成像资料、LVT的心室内形态学特点、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和用药方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STEMI患者早期LVT的相关因素。 [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多支病变、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抗血小板治疗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MI+LVT组既往心肌梗死史、早期室壁瘤形成、合并休克(SCAI分类法)、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或叶克膜(ECMO)支持率高于STEMI组(P<0.05)。STEMI+LVT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高于STEMI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STEM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心肌梗死史(OR=3.376,95%CI:1.069~10.592,P=0.036)、早期室壁瘤形成(OR=3.0,5%CI:1.025~8.864,P=0.047)、合并休克(OR=3.321,95%CI:1.215~9.031,P=0.017)与急性STEMI患者早期LVT发生风险增加相关,而LVEF>40%(OR=0.193,95%CI:0.054~0.669,P=0.011)、急诊PCI(OR=0.254,95%CI:0.089~0.678,P=0.008)与急性STEMI患者早期LVT发生风险降低相关。 [结论]急性STEMI患者早期LVT多见于左心室心尖部,合并休克、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早期室壁瘤、急诊PCI、基线LVEF>40%可能是STEMI患者早期LVT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1, 29(9):788-793.
摘要:目的 对比达比加群、华法林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LVT)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9月—2020年3月辽宁省人民医院住院且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的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组,观察各组患者卒中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肝功能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消失时间、治疗期间新发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出血事件。结果 治疗期间,达比加群组较华法林组总栓塞事件发生率较少(3.4%比24.1%,P=0.002),其中脑栓塞(1.7%比15.5%,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于华法林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华法林组比较,达比加群组血栓消失时间更短[(47.00±5.30)天比(69.10±7.90)天,P<0.01],两组左心室血栓消失率相比,达比加群组明显多于华法林组(77.6%比39.7%,P=0.032);出血事件发生率达比加群组显著低于华法林组(3.4%比17.2%,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的患者,达比加群治疗较华法林更为安全有效。
2020, 28(5):373-381.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常伴有高凝状态,且多合并需抗栓治疗的心血管疾病,这些疾病主要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房颤动和深静脉血栓等。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抗栓治疗时,既要考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殊性,又要兼顾抗栓的有效性,还要考虑特殊药物相互作用,这就需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点、心血管疾病的特点、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以及患者自身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针对上述情况,心血管疾病的抗栓治疗需要在遵循常规指南的基础上有所调整,以达到更高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及时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抗栓治疗情况并制定安全有效的抗栓策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2018, 26(3):291-294.
摘要:目的 探讨红花黄色素对高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IST)的防治作用。 方法 以2009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间符合条件的786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388例和对照组398例,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花黄色素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急诊PCI术后1天、3天、10天、30天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监测PCI术后30天内IST事件和出血事件。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1天、3天、10天的血清PAF水平均显著降低。对照组有15例(3.9%)发生急性、亚急性IST,研究组有5例(1.3%)发生急性、亚急性IST,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4.948,P=0.026)。研究组有5例(1.3%)发生出血事件,对照组有7例(1.8%)发生出血事件,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χ2=0.522,P=0.770)。 结论 红花黄色素能够预防高龄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急性和亚急性IST的发生,并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2017, 25(4):417-421.
摘要:药物洗脱支架(DES)因其显著的低支架再狭窄(ISR)发生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广泛应用。但是,大量研究发现,置入DES的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表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与支架血管内皮损伤紧密相连。损伤的内皮层可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支架梁异位或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因此,本文就DES引起的内皮损伤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具体相关机制以及目前研究的生物可降解支架对防御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作用做一简要概述。
2017, 25(6):635-639.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血管壁长期渐进性的炎性病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所引起的急性心血管事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近年来中性粒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向胞外释放网状结构,即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网。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网在自身免疫疾病、急性肺损伤、深静脉血栓等疾病中具有致病作用。大量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网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相关,其标志物可以作为冠心病的预测因子,预测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及疾病预后。本文将就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网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2016, 24(11):1173-1178.
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作为高发病、高危病值得大力研究,动物血栓模型为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奠定了基础。目前存在许多动物血栓的模型,非鼠科类大动物的模型相对鼠科类动物模型较少。现就非鼠科类大动物的血栓模型进行综述,概括其制作方法、机制评价、利弊及其应用研究的进展,为今后研究临床静脉血栓疾病提供重要的参照依据。
2014, 22(5):480-484.
摘要:目的 探讨国产药物洗脱支架(CM-DES)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连续入选自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320例,缺血相关病变434处,按缺血相关动脉钙化与否分为钙化病变组(n167)和非钙化病变组(n267)。通过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术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手术即刻及术后6~12个月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等无明显差别。两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3.9%比4.3%,P0.079)、节段内再狭窄(8.9%比10.7%,P0.449)、靶病变血运重建率(5.1%比6.7%,P0.401)、晚期管腔丢失(0.18±0.42 mm比0.19±0.43 mm,P>0.05)及总体血栓形成发生率(1.7%比1.4%,P>0.05)均无显著差别。结论 冠状动脉钙化增加介入治疗难度,但并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提示CM-DES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钙化病变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