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8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转染HO-1基因的巨噬细胞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区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

      2018, 26(5):467-473.

      关键词:腺病毒转染巨噬细胞血红素氧合酶1急性心肌梗死炎症和氧化应激
      摘要 (1039)HTML (0)PDF 9.07 M (912)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移植转染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的巨噬细胞在减轻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区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肺泡巨噬细胞(Mφ)并分为对照组、腺病毒(Ad)空载体转染巨噬细胞组(Ad-Mφ组)、含HO-1基因的Ad转染巨噬细胞组(Ad-HO-1-Mφ组)。检测各组的细胞增殖活力、HO-1蛋白表达量及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等细胞因子表达量。另以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SD大鼠AMI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Ad-Mφ移植组和Ad-HO-1-Mφ移植组,分别于心肌梗死区多点注射磷酸缓冲液(PBS)、含Ad-Mφ (2×109/L)的PBS液、含Ad-HO-1-Mφ(2×109/L)的PBS液各100 μL,5天后处死各组大鼠,取梗死区心肌组织检测HO-1 蛋白及IL-12、TNF-α、IL-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表达量,同时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 腺病毒转染本身不影响巨噬细胞活力,但却能将HO-1基因转入巨噬细胞并获得高效表达(P<0.05),转染HO-1基因的巨噬细胞可明显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6表达并升高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均为P<0.05)。与对照组及Ad-Mφ移植组比较,Ad-HO-1-Mφ移植组心肌梗死区HO-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促炎因子TNF-α、IL-12、MCP-1表达减少而抗炎因子IL-10表达增加,对应的T-AOC 升高而MDA显著降低(均为P<0.05)。 结论 Ad-HO-1-Mφ能够高表达HO-1蛋白并向具有抗炎特性的M2型极化。将Ad-HO-1-Mφ移植到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区仍能高表达HO-1蛋白并显著减轻梗死区的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

    • β-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2015, 23(03):224-230.

      关键词:内皮细胞;β-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细胞增殖;细胞迁移
      摘要 (1243)HTML (0)PDF 4.20 M (1128)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β-神经生长因子(β-NGF)基因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对细胞增殖、单克隆形成、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迁移相关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人源β-NGF基因重组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β-NGF)转染至HUVEC,同时设置pEGFP-N1空载组、正常组(未转染质粒)、酪氨酸激酶受体A(TrkA)抑制剂组(β-NGF基因转染组加入1∶1000的K252a)。观察转染前后细胞形态学变化,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β-NGF基因转染表达效果,MTT法检测β-NGF基因转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平板单克隆实验检测β-NGF基因转染对细胞单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β-NGF基因转染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Transwell方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β-NGF基因转染前后Trk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结果 β-NGF基因成功转染HUVEC 48 h后能够显著提高β-N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同时促进细胞增殖、单克隆形成、细胞迁移能力,并影响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凋亡率(P<0.05)。β-NGF基因转染HUVEC后TrkA和VEGF表达水平也随之显著上升(P<0.05),但受到TrkA抑制剂的抑制。结论 β-NGF基因能够成功转染HUVEC并显著表达,进而促进细胞增殖、单克隆形成、细胞迁移能力,并影响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凋亡率,而其发挥作用与TrkA结合诱导VEGF表达上调有关。

    •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抑制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及活化

      2015, 23(09):881-886.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细胞成熟;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1109)HTML (0)PDF 5.37 M (1022)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体外基因转染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成熟活化及部分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AT2R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免疫机制。方法 取C57BL/6J小鼠骨髓,经分离、纯化、分化为BMDC,先转染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AT2R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pAdCMV/AT2R)或空病毒载体(pAd-GFP),再用脂多糖刺激为成熟BMDC,分PBS对照组、脂多糖组、pAd-GFP组、pAdCMV/AT2R组及pAdCMV/AT2R+PD123319组。采用RT-PCR、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技术方法检测BMDC中AT2R mRNA及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面标志CD86和MHCⅡ的表达率;液体闪烁计数检测BMDC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中白细胞介素12(IL-12)和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结果 pAdCMV/AT2R转染BMDC后48~72 h有AT2R mRNA表达,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胞浆及胞核有绿色荧光表达;同时在胞浆有红色荧光AT2R表达。与PBS对照组比较,pAdCMV/AT2R组和pAdCMV/AT2R+PD123319组CD86和MHCⅡ的表达、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量都显著升高(P<0.01),但pAdCMV/AT2R组与脂多糖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或P<0.05),而pAdCMV/AT2R+PD123319组与脂多糖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体外基因转染BMDC能表达AT2R,AT2R能抑制BMDC成熟诱导的局部免疫炎性反应,且AT2R拮抗剂能阻断此效应,推测AT2R可能介导稳定斑块及抑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作用。

    • 转染OPN-002-siRNA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和OPN、TGF-β1、PCNA表达的影响

      2015, 23(11):1107-1112.

      关键词:OPN-002-siRNA;血管损伤;内膜增生;骨桥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增殖细胞核抗原;转染;大鼠
      摘要 (911)HTML (0)PDF 2.23 M (1143)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经动脉外膜转染OPN-002-siRNA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和骨桥蛋白(OP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前期细胞实验筛选出最敏感的OPN-002-siRNA序列作为动物实验转染基因。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球囊损伤组、OPN-SCR-siRNA转染组和OPN-002-siRNA转染组。用免疫荧光、HE染色、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观察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情况和OPN、TGF-β1及PCNA的表达变化,以及OPN-002-siRNA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1)球囊损伤术后3天未见明显的新生内膜,7天内膜开始增厚,14天时内膜增厚显著。(2)OPN、TGF-β1 mRNA和蛋白水平于术后3、7、14天时持续升高,而PCNA mRNA和蛋白水平均于术后3天开始升高,7天达高峰,14天时下降。(3)与球囊损伤组、OPN-SCR-siRNA转染组比较,OPN-002-siRNA转染组在各个时间点新生内膜厚度明显减轻(P<0.001),OPN、TGF-β1、PCNA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01)。结论 OPN-002-siRNA可能通过特异性抑制OPN、TGF-β1、PCNA的表达,从而减轻血管损伤后的内膜增生。

    •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特异脱氧核酶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表达的影响

      2012, 20(6):503-507.

      关键词:基因转染;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再狭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脱氧核酶
      摘要 (1153)HTML (0)PDF 2.53 M (1150)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的脱氧核酶(ED5)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ED5防治血管内膜增生的机制。方法制备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96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MgCl2组、FuGENE6组和ED5组,每组24只。用微量注射器将各种转染液注入损伤的血管壁,每组按实验终点(术后3、7、14和21天)再分4个亚组,每组6只大鼠。于术后各实验终点,取损伤段血管及血浆样本用于病理学检查、免疫荧光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ELISA检测。结果正常动脉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表达微弱,动脉损伤后3、7、14至21天,呈持续高表达,经ED5作用后,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的表达下降,与同一时间点的MgCl2组和FuGENE6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MgCl2组和FuGENE6组比较,术后各时间点ED5组血管管腔狭窄率显著减小(p<0.01)。术后21天时,ED5组血管管腔的狭窄率比MgCl2组和FuGENE6组分别降低了58.90%和60.37%。术后各时间点,ED5组PAI-1表达量明显低于MgCl2组和FuGENE6组(p<0.01)。两对照组之间相比较,以上数据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内膜损伤后PAI-1表达增加,ED5通过抑制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下调PAI-1的表达,从而减轻血管损伤后早期血栓形成及内膜的增生。

    • 心肌转染缺氧诱导因子1α对大鼠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

      2009, 17(7):523-527.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缺氧诱导因子心肌梗死基因转染
      摘要 (1058)HTML (0)PDF 4.88 M (920)收藏

      摘要:目的目的评价心肌内注射缺氧诱导因子1α进行基因转染对大鼠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雄性大鼠72只进行实验,将实验分为转染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组,转染空质粒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以术后的不同时间处死,取材分3、7、14天三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当左前降支被结扎后,在室游离壁的三个不同部位分别注射50μg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质粒和50μg的空质粒。假手术组不结扎左前降支。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基因表达、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和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结果缺氧诱导因子1α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表达明显增强,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P<0.01),心肌梗死面积分别为23.85%±2.25%和38.74%±3.12%,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1)。结论心肌内注射缺氧诱导因子1α进行基因转染可以增加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表达,增加心肌毛细血管生成,明显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对大鼠心肌梗死起保护作用。

    • Krppel样因子4过表达对热应激所致C2C12细胞凋亡的影响

      2008, 16(4):265-267.

      关键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Krppel样因子4基因转染C2C12细胞细胞凋亡
      摘要 (1161)HTML (0)PDF 3.22 M (883)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Krppel样因子4对热应激所致C2C12小鼠肌原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热应激(42.5℃)处理Krppel样因子4过表达的C2C12细胞1h,37℃恢复12h;采用流式细胞术、Hoechst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发现,两组细胞凋亡百分率较热应激前均升高,但与转空载体组相比较Krppel样因子4过表达组升高更明显,凋亡百分率达19.6%;荧光染色可见细胞出现核固缩、凋亡小体等凋亡形态学改变;Krppel样因子4组细胞经Western blot能检测到bcl-2、bax蛋白明显改变。结论Krppel样因子4可以诱导热应激所致C2C12小鼠肌原细胞凋亡。

    • A20基因转染对大鼠颈动脉再狭窄和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2008, 16(6):429-434.

      关键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再狭窄大鼠锌指蛋白A20核因子κB内膜增生基因转染
      摘要 (1172)HTML (0)PDF 6.71 M (894)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局部转染锌指蛋白A20基因对大鼠颈动脉再狭窄模型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10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26):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假手术组只进行颈动脉结扎,不进行球囊损伤术;模型组只进行球囊损伤术,不进行局部转染治疗;对照组球囊损伤术后局部灌注Lipofectamine 2000 Reagent+TE buffer;治疗组球囊损伤术后局部灌注Lipofectamine 2000 Reagent+pCAGGS-GFP/A20重组质粒。荧光显微镜观察A20在损伤动脉壁的转染效率;病理组织学观察内膜增生情况;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技术评估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指数;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核因子κB p65在各组大鼠颈总动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14 d模型组和对照组血管内膜显著增生。A20基因转染可抑制新内膜面积的增加(减少47.8%,P<0.05)和内/中膜比值的增加(减少42.9%,P<0.05)。术后10 d治疗组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内增殖指数(9.6%±2.3%)显著少于对照组(26.7%±5.1%,P<0.05)。术后10 d治疗组血管壁细胞核因子κB p65阳性细胞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14 d和28 d治疗组血管组织核因子κB p65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转染A20基因可抑制损伤血管内膜增生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其分子机制可能通过其负反馈抑制了核因子κB介导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 JAK抑制剂阻断干扰素γ减少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流出和ATP结合盒转运体A1的表达

      2007, 15(7):566-567.

      关键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ATP结合盒转运体A1干扰素γJAK抑制剂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摘要 (1090)HTML (0)PDF 1.94 M (1216)收藏

      摘要:目的本文观察JAK抑制剂AG490对干扰素γ处理后的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和ATP结合盒转运体A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160nmol/L的佛波酯诱导THP1细胞24h,使其贴壁并转化为巨噬细胞,在含有50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培养液中继续培养细胞48h使其转化为泡沫细胞,以不加任何处理因素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用干扰素γ单独或联合JAK抑制剂AG490处理细胞24h。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蓄积情况;液体闪烁计数法观察细胞胆固醇流出....

    •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内皮细胞前列腺素合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2006, 14(7):581-584.

      关键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环氧合酶2前列腺素合成内皮细胞反义RNA基因转染
      摘要 (1148)HTML (0)PDF 4.26 M (1286)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内皮细胞前列环素、前列腺素E2合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作用内皮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前列环素的稳定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1α和前列腺素E2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细胞化学测定环氧合酶2 mRNA和蛋白表达的改变。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核因子κB单/双基因反义RNA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刺激内皮细胞分泌6-酮—前列腺素F1α、前列腺素E2的影响。结果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引起内皮细胞分泌6-酮—前列腺素F1α、前列腺素E2增加(p<0.01),具有剂量依赖关系。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引起内皮细胞环氧合酶2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0.0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核因子κB单/双基因反义RNA可减轻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刺激的内皮细胞分泌6-酮—前列腺素F1α、前列腺素E2(p<0.05或0.01),双基因的抑制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可能通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核因子κB途径使内皮细胞的环氧合酶2表达增加,从而引起前列环素、前列腺素E2合成增加,这个机制可能参与了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所致的血管炎症损伤。

    上一页12
    共2页18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