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24(10):978-982.
摘要: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TPNS)对动脉粥样硬化 (As)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7A(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 (IL-10 )表达的影响。 方法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高脂饮食喂养,小鼠20周龄时分为模型组及TPNS大、小剂量组。用药组分别给予TPNS 40 mg/kg、120 mg/kg灌胃8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HE染色观察斑块形态并计算斑块面积/管腔面积;ELISA法检测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IL-17A、IL-10和TNF-α表达。结果 TPNS可以降低ApoE-/-小鼠的血清TC、TG、LDLC浓度,大剂量组TC、TG、LDLC浓度分别为 16.4±2.2 mmol/L、1.36±0.23 mmol/L和 5.9±1.2 mmol/L,模型组TC、TG、LDLC浓度分别为28.2±4.0 mmol/L、2.08±0.17 mmol/L和10.0±1.9 mmol/L,差异有显著性(P均<0.001)。TPNS有延缓As斑块形成的作用(模型组及大、小剂量TPNS组的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分别为31.3%±5.1%、14.1%±5.0%和24.2%±4.9%,P均<0.05)。大剂量TPNS可以提高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的IL-10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40.9±2.2比36.3±2.8,P<0.05),小剂量TPNS组略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NS可以降低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IL-17A和TNF-α的表达,以大剂量组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17A 18.1±1.5比22.8±3.1,P<0.05;TNF-α 18.3±1.2比22.9±0.7,P<0.001)。结论 TPNS可以降低ApoE-/-小鼠血清TC、TG、LDLC的水平,升高脾脏单个核细胞IL-10的表达,同时降低IL-17A和TNF-α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抗As的重要机制之一。
2015, 23(12):1258-1262.
摘要: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心肌成纤维细胞趋化运动诱导能力的差异。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患者血清中TGF-β、TNF-α蛋白含量;培养新生SD大鼠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取3~4代细胞采用Transwell装置检测不同浓度(1 μg/L、10 μg/L、50 μg/L)的TGF-β、TNF-α诱导成纤维细胞运动的能力差异。结果 血清中TGF-β、TNF-α含量各组均有明显差异,其中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最高,非心房颤动房性心律失常组明显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对照组最低;在不同浓度(1 μg/L、10 μg/L、50 μg/L)TGF-β、TNF-α的趋化诱导作用下,迁移至下室的细胞 50 μg/L组较其它浓度组明显增高,10 μg/L组次之,与其它各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迁移至滤膜下的细胞数与血清中TGF-β、TNF-α含量有相关性。结论 各组血清中TGF-β、TNF-α含量不同,说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潜在的炎症状态有关;TGF-β、TNF-α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心房颤动患者心肌成纤维细胞的趋化作用部分是由TNF-α、TGF-β介导的;血清中TNF-α、TGF-β水平变化间接反映了心肌损伤的存在、范围和程度。
2009, 17(2):113-116.
摘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浆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和组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胆固醇饮食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n=12),随机给予阿托伐他汀或淀粉4周,同时6只兔以普通饲料喂养。12周后,取各组兔主动脉测定斑块内膜面积,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24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及细胞膜组织因子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能降低主动脉斑块面积百分数、血浆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及组织因子水平(均P<0.01);主动脉斑块面积百分数、血浆及外周血单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和组织因子水平两两之间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在降低胆固醇同时,还可通过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组织因子水平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009, 17(5):371-374.
摘要:目的研究丙酮酸乙酯对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后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心尖部注射大鼠自体血栓微粒建立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36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冠状动脉微栓塞未治疗组和丙酮酸乙酯预处理组,每组各12只,于术后3天处死。W estern b lot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水平,实时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mRNA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冠状动脉微栓塞后3天,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左室功能显著恶化,左室舒张末压明显增大,左室收缩压、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明显下降(P<0.01);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水平与心功能呈明显相关性。与冠状动脉微栓塞未治疗组比较,丙酮酸乙酯预处理能够显著抑制冠状动脉微栓塞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改善心室功能。结论丙酮酸乙酯预处理能够抑制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后促炎症因子的过度激活,改善心功能。
2004, 12(4):427-429.
摘要:为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正常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及病理学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正常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均有表达。三者在脂纹期的表达分别为5 0 .0±10 .9、5 1.8±6 .0和13.9±2 .8,在纤维斑块期分别为2 3.1±7.3、37.2±9.7和2 3.0±6 .0 ,在粥样斑块期分别为17.5±4 .9、18.6±5 .5和38.0±10 .0 ,明显高于对照组(2 .2±1.4、2 .2±1.2和7.8±2 .2 ,分别为p<0 .0 1)。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与肿瘤坏死因子α呈正相关(前者r=0 .344、P<0 .0 1,后者r=0 .5 2、P<0 .0 1)。实验结果提示,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在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高表达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环节。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