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31(1):41-48.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3.01.006
摘要:目的]探究髓系细胞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Mye AT1R)在盐敏感性高血压小鼠血管胰岛素抵抗和血管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左肾切除和去氧皮质酮乙酸酯(DOCA)缓释药片包埋术将C57BL/6J雄性小鼠(野生型,WT)和Mye AT1R敲除小鼠(Mye AT1R-/-)诱导为盐敏感性高血压小鼠模型,随机分为WT组、DOCA盐敏感性高血压组(简称DOCA组)、Mye AT1R-/-组和Mye AT1R-/-/DOCA组,每组8只。采用尾套袖法测量小鼠收缩压,HE染色观察主动脉壁厚度,免疫荧光检测主动脉F4/80(单核/巨噬细胞标志物),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T1R、促炎细胞因子和胰岛素信号通路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离体血管灌流系统测定乙酰胆碱和胰岛素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结果]与WT组相比,DOCA组收缩压升高37%,主动脉壁厚度增加57%,乙酰胆碱和胰岛素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分别下降32%和36%(P<0.05),主动脉F4/80阳性细胞数量增多195%,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磷酸化c-Jun氨基端激酶(p-JNK)蛋白表达升高42%、45%、32%,胰岛素蛋白激酶B(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信号通路受损,p-Akt和p-eNOS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均为36%(P<0.05)。敲除Mye AT1R,主动脉壁厚度降低14%,F4/80阳性细胞数减少44%,乙酰胆碱和胰岛素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增加21%和17%,MCP-1、TNF-α和p-JN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52%、41%和17%,可修复受损的胰岛素PI3K/Akt/eNOS信号通路,p-Akt和p-eNOS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48%和42%(P<0.05),但收缩压没有明显降低。 [结论]敲除Mye AT1R可减轻盐敏感性高血压引起的血管胰岛素抵抗和血管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巨噬细胞在血管壁浸润引起的血管炎症有关。
2022, 30(10):837-845.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10.002
摘要:血管外膜属疏松结缔组织,其组织学构成主要包括外弹力层、滋养血管、神经末梢及周围疏松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是其主要的细胞成分。既往认为血管外膜仅发挥滋养血管、维持血管张力与结构稳态的功能。近年的研究发现血管外膜旁/自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多肽,这些生物活性多肽在血管稳态维持和损伤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腹主动脉瘤、高血压、肺动脉高压、血管钙化、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并加强对血管外膜旁/自分泌的生物活性多肽的生物学效应以及在血管稳态维持和损伤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对于血管稳态的维持和血管损伤性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2022, 30(10):846-851.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10.003
摘要:膜联蛋白(ANX)是一类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细胞内蛋白质,其名字最初来源于希腊语“annexin”,意为“结合在一起”。ANX通常以钙离子浓度依赖的方式与细胞膜磷脂结合,发挥胞吞、胞吐、转运、信号传递等功能。膜联蛋白A3(ANXA3)是ANX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其与肿瘤的演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近些年,随着生物信息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NXA3在心血管系统中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深入揭示ANXA3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未来可望能够为心血管损伤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
2020, 28(4):277-280.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疫情已成为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典型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但对心血管系统造成的危害已有报道,不容忽视。该病毒感染可引起哪些心血管损伤?机制是什么?如何防治这种病毒感染所带来的心血管损伤?如何对心血管疾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规范心血管药物的使用?这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本刊从这一期开始连续两期开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及心血管损伤专栏”,特邀相关领域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和临床观察报告,旨在加深对新型冠状病毒病及其心血管损伤的认识,提高防治水平。
2020, 28(4):322-326.
摘要:目的 探讨伴有血脂异常的老年慢性肾小球肾炎CKD1-2期患者临床及病理特点,以评估血脂异常对慢性肾脏病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4年至2017年首次行肾活检诊断并符合CKD1-2期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老年患者111例,根据有无高脂血症分为高脂血症组(HL组,76例)和非高脂血症组(非HL组,35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质指数、高血压患病率、病理分布类型、血肌酐、高敏C反应蛋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L组的血尿酸水平、24 h尿蛋白定量、尿转铁蛋白、尿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NAG酶均高于非HL组,血清白蛋白低于非HL组(P<0.05);(2)HL组血管损伤评分高于非HL组(P<0.05),而肾小球硬化比例、新月体比例、系膜增生、肾小管损伤等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通过二元变量相关分析,24 h尿蛋白、尿转铁蛋白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相关,血尿酸、尿白蛋白与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相关,血清白蛋白、尿NAG酶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相关。结论 伴血脂异常的老年慢性肾小球肾炎CKD1-2期患者尿蛋白、肾小管损伤更重,肾微血管病变程度更高。
2018, 26(9):877-882.
摘要:目的 探讨缝隙连接在维持血管张力及损伤血管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取大鼠主动脉制成血管环分别测量在18α-甘草次酸(18α-GA)作用前后血管环对去甲肾上腺素(NE)和乙酰胆碱(Ach)反应性变化;建立大鼠颈动脉损伤模型,给予生胃酮3 mg/(kg·d)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 mL/d),14天后处死动物,用HE和DAPI-伊文思蓝染色观察新生内膜厚度,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及Western blot检测靶血管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结果 单纯给予18α-GA处理血管环并未出现明显的收缩或舒张反应。对照组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后血管环发生明显的收缩或舒张反应,而经18α-GA预处理后,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引起的血管环收缩或舒张反应显著降低(去甲肾上腺素:0.60±0.03比0.21±0.04;乙酰胆碱:0.15±0.01比0.62±0.03;P<0.05)。损伤2周生胃酮干预组血管新生内膜增生明显减少,血管腔狭窄减轻。生胃酮干预组新生内膜细胞核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89±28比236±15,n=5,P<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在形成的新生内膜中Cx43表达丰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生胃酮干预组Cx43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0.38±0.11比0.93±0.06,n=3,P<0.01)。结论 缝隙连接在生理条件下参与维持及调节血管张力,在病理条件下能够促进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过度增生,在血管损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5, 23(04):363-368.
摘要: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对人内皮祖细胞(EPC)分化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 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EPC,分别用含0、1、10 μg/L浓度的TGF-α完全培养基诱导培养。观察各组中EPC分化的形态变化,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EPC培养分化过程中CD34+/CD133+和CD31+/vWF+阳性细胞率,Real-time PCR方法测定各组中EPC分化的内皮细胞特异性基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Flk-1/KDR表达差异,并通过测定各组中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比较EPC分化内皮细胞的功能,Western Blot检测各组EPC分化中TGF-α受体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用TGF-α诱导培养分离的人EPC,细胞形态能够更快地由干细胞球形分化成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10 μg/L TGF-α组中3天时EPC标记CD34+/CD133+阳性率和7天时分化的内皮细胞标记CD31+/vWF+阳性率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检测各TGF-α组EPC分化的内皮细胞特异性基因eNOS和Flk-1/KDR表达量也显著上升(P<0.05);1、10 μg/L TGF-α诱导培养组中EPC分化的内皮细胞分泌NO含量显著升高(P<0.05);1、10 μg/L TGF-α诱导培养能够显著促进EPC分化过程中EGFR和VEGF的表达(P<0.05)。结论 TGF-α能够显著促进人EPC的增殖分化及分化内皮细胞的功能,并通过与受体EGFR结合刺激VEGF表达发挥作用。
2013, 21(04):375-380.
摘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是一种成熟的冠心病治疗方法,可以很好的实现血运重建,显著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以及死亡率。然而,PCI使患者受益的同时,也会造成血管再狭窄,虽然术后强效抗血小板药物以及药物洗脱支架的引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支架植入术后的再狭窄率,但其所致的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仍然不能忽视。因此,深入了解PCI术后再狭窄及相关影响因素将为PCI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2010, 18(4):253-256.
摘要:目的研究转录因子Id1在小鼠颈动脉损伤后血管壁的动态表达及在损伤血管新生内膜增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昆明小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均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血管损伤后7天、14天及28天组。HE染色评价血管内膜增生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检测血管壁Id1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颈动脉内膜/中膜面积比值很小,损伤7天组颈动脉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损伤14天组和28天组颈动脉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明显高于7天组(P><0.05)。正常对照组小鼠颈动脉血管壁Id1 mRNA和蛋白表达很低,损伤后7天血管壁I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损伤14天Id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7天组(P><0.05),但损伤28天组Id1 mRNA和蛋白表达较14天组有所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正常血管壁Id1表达很弱;随血管损伤时间延长Id1表达逐渐增强,14天达到高峰,28天表达出现减弱。结论颈动脉损伤后局部Id1表达动态改变伴随血管损伤新生内膜增生的变化,提示转录因子Id1可能参与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调控过程。
2007, 15(1):6-10.
摘要:目的探讨损伤血管局部表达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是否能介导内皮祖细胞参与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抑制新生内膜的增生。方法培养、获取小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测定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诱导的内皮祖细胞迁移及AMD3100(CXCR4的拮抗剂)对其的影响。分别将内皮祖细胞培养基、内皮祖细胞及AMD3100孵育过的内皮祖细胞经心脏穿刺注射给颈动脉损伤小鼠,在14天后取损伤血管检测内皮祖细胞募集情况、再内皮化情况及新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能诱导内皮祖细胞迁移(与对照组比较p<0.01),AMD3100能有效阻断该作用(AMD3100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较多注射的内皮祖细胞成功归巢到损伤血管处(14.2±3.6个/切片),AMD3100孵育过的内皮祖细胞仅少量可成功归巢(4.0±2.5个/切片);内皮祖细胞注射能加速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内皮祖细胞移植组比对照组:83.45%±5.44%比66.46%±6.16%,p<0.01),AMD3100孵育过的内皮祖细胞注射则无效(68.02%±6.68%,与对照组比较p>0.05);内皮祖细胞移植组新生内膜增生厚度(19237±1875μm2)和内膜中膜比值(0.94±0.12)均小于对照组(34676±2412μm2和1.77±0.18)及AMD3100组(32451±2081μm2和1.60±0.17)(p<0.01)。结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在介导移植的内皮祖细胞修复损伤血管内膜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