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22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非编码RN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研究进展

      2023, 31(2):171-179.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3.02.010

      关键词:非编码RNA主动脉夹层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生物标志物
      摘要 (765)HTML (0)PDF 4.49 M (1011)收藏

      摘要: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膜由自身或外界因素导致内膜撕裂,腔内血液经内膜破口进入动脉壁中层形成的夹层血肿。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险的急性病,如果主动脉夹层完全撕裂,将会迅速失血导致循环衰竭而立刻死亡。尽管如此,目前对主动脉夹层的机制研究还知之甚少。非编码RNA是一种独立存在的RNA转录本,占人类基因组RNA的90%以上,通常不编码蛋白质,而是作为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调控因子。迄今为止,已有多项研究证明非编码RNA参与心血管疾病的调控。因此,对于主动脉夹层中非编码RNA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非编码RN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作用机制,并强调了非编码RNA作为主动脉夹层的生物标志物以及靶向主动脉夹层潜在的预防与治疗手段,为将来开发以非编码RNA为载体的靶向药物提供广泛的思路。

    • 缺血性脑卒中氨基酸代谢的研究进展

      2022, 30(1):88-92.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氨基酸生物标志物
      摘要 (816)HTML (0)PDF 2.65 M (1231)收藏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卒中的最常见类型,其致残率非常高,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生物标志物可加速明确诊断,这对指导医师选择有效治疗方法非常重要。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与氨基酸代谢的相关性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卒中后氨基酸代谢物及代谢途径发生显著变化,有些氨基酸可能是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本文主要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的不同类型氨基酸代谢变化进行综述,为探索缺血性脑卒中生物标志物、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从而为其诊断、治疗和预防开辟新方向。

    • 评价血管老化方法的现状与新进展

      2022, 30(2):105-110.

      关键词:血管老化衰老内皮功能动脉硬化分子标志物
      摘要 (916)HTML (0)PDF 3.15 M (1220)收藏

      摘要:血管老化是冠心病、卒中及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早期识别血管老化对筛选、预防及治疗相关疾病、判断预后和减少疾病负担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临床上大多是根据血管壁的物理性质(如硬度、弹性)来评估血管老化程度,评价方式较单一,且缺乏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因此,丰富临床检测手段,深入研究血管老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新型诊断生物标志物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就目前评价血管老化方法的现状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 基于microRNA的冠心病氯吡格雷低反应生物标志物研究

      2022, 30(2):135-140.

      关键词:冠心病氯吡格雷低反应生物标志物miR-34a-5pmiR-495-3p
      摘要 (551)HTML (0)PDF 4.38 M (755)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相关microRNA(miRNA)与冠心病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相关性及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筛选158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光比浊法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将其中MPAR≥65%的35例患者纳入氯吡格雷低反应组(低反应组),并按年龄、性别配对将35例MPAR<65%的患者纳入氯吡格雷正常反应组(正常反应组)。采集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并提取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34a-5p、miR-370-3p、miR-432-5p和miR-495-3p在两组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差异miRNA对氯吡格雷低反应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正常反应组相比,低反应组患者的miR-34a-5p和miR-495-3p表达显著升高,且差异倍数大于2(P<0.05);而miR-370-3p和miR-432-5p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miR-34a-5p和miR-495-3p的表达与冠心病患者MPAR均呈显著正相关(r=0.709,P<0.01;r=0.597,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iR-34a-5p诊断冠心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miR-495-3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miR-34a-5p与miR-495-3p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3,显著高于miR-34a-5p及miR-495-3p单一诊断(P<0.05)。结论 miR-34a-5p和miR-495-3p的高表达均与冠心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相关,有望成为诊断冠心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斑块侵蚀的诊疗进展

      2022, 30(7):628-632.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07.012

      关键词:斑块侵蚀抗栓治疗生物标志物
      摘要 (295)HTML (0)PDF 2.64 M (558)收藏

      摘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心血管疾病之一。长期以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PR)导致的斑块内容物释放伴随附壁血栓形成被认为是ACS形成的主要机制。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的应用,人们认识到除了PR,斑块侵蚀(PE)是ACS的另外一种重要而且常见的病理学机制。近年来对于PE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文章将对PE的诊断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神经鞘脂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2022, 30(8):661-668.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08.003

      关键词:神经鞘脂动脉粥样硬化神经酰胺生物标志物
      摘要 (1008)HTML (0)PDF 4.21 M (854)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但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脂质代谢紊乱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神经鞘脂作为一类参与机体结构组成、具有信号转导功能的生物活性脂质,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和病变血管中水平异常,某些神经鞘脂分子可能是心血管疾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文章综述神经鞘脂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和调控机制,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寻找新的思路和分子靶点。

    • 血浆miR-1228-5p、miR-34a-5p、miR-192-5p和miR-30a-3p水平与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及其初筛价值

      2022, 30(8):681-690.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08.006

      关键词:早发冠心病新型生物标志物miR-1228-5pmiR-34a-5pmiR-192-5pmiR-30a-3p
      摘要 (322)HTML (0)PDF 9.63 M (628)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miR-1228-5p、miR-34a-5p、miR-192-5p和miR-30a-3p水平与早发冠心病(PCAD)的相关性及其对PCAD的初筛价值。[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6例明确诊断的PCAD患者作为PCAD组,纳入6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收集PCAD组和对照组血液,提取血清样本并保存,使用DNBseq平台检测两组血清中miRNA水平,筛选差异水平显著的miRNA。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78例PCAD患者、75例晚发冠心病患者和69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液并对筛选的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分析PCAD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报告,采用Gensini评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有关miRNA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血浆miR-1228-5p、miR-34a-5p、miR-192-5p及miR-30a-3p水平对PCAD的诊断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A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DNBseq平台分析显示,差异表达miRNA 33个,其中上调miRNA 17个,下调miRNA 16个,差异水平最为显著的5个miRNA分别为miR-1228-5p、miR-34a-5p、miR-192-5p、miR-424-3p和miR-30a-3p;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CAD患者血浆miR-1228-5p升高1.7倍,miR-34a-5p升高1.4倍,miR-192-5p升高0.7倍,miR-30a-3p升高2.5倍(P<0.05),两组间血浆miR-424-3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miR-1228-5p和miR-34a-5p水平与PCA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0.307,P=0.004;r=0.238,P=0.036);ROC曲线分析显示,miR-1228-5p、miR-34a-5p、miR-192-5p和miR-30a-3p诊断PCA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3、0.832、0.731及0.798,其联合诊断PCA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0,95%CI为0.976~1.000。[结论]PCAD患者血浆miR-1228-5p、miR-34a-5p、miR-192-5p和miR-30a-3p水平显著升高,其联合检测诊断PCAD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有望成为初筛PCAD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2022, 30(8):714-718.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08.011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生物标志物缺血性脑卒中
      摘要 (872)HTML (0)PDF 2.65 M (948)收藏

      摘要:易损斑块是指动脉壁内稳定性差的斑块,其易破裂、脱落,导致原位血栓或多发微栓子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致病机制,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增加脑缺血事件的发生。因此,早期鉴别易损斑块,对干预脑卒中高危因素、改善脑卒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除各类影像技术外,循环生物标志物为识别颈动脉易损斑块提供了辅助手段。本综述回顾以往研究,讨论能够识别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2021, 29(5):451-455.

      关键词: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脏生物标志物
      摘要 (1154)HTML (0)PDF 2.62 M (601)收藏

      摘要: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人们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目前临床上常用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有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高敏肌钙蛋白等。越来越多的生物标志物被发现可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风险分层和预后评估。目前研究发现的心脏生物标志物按其产生机制和生理效应分为心肌细胞损伤生物标志物、内皮细胞相关生物标志物、生物机械应变标志物、炎症因子相关标志物等几大类,文章对该领域近来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生物标志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2020, 28(1):81-86.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998)HTML (0)PDF 3.03 M (907)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脑卒中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给社会和患者及患者家属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及时有效的诊断对临床医师准确评估病情的危险因素,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蛋白、微小RNA及脂质因子的表达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是脑卒中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脑卒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系统的最新综述,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脑卒中提供新思路。

    上一页123
    共3页22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