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2(12):1067-1073.
摘要:目的]研究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的变化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并且参加了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61 714例员工为研究对象,按观察期基线及观察期末的ePWV值将观察对象分为四组:持续正常组、正常-增高组、增高-正常组及持续增高组,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的ePWV变化情况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8.52±1.59)年,随访结束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3 715例(6.02%),持续正常组、正常-增高组、增高-正常组、持续增高组发病密度分别为3.81、10.80、13.54、15.85/千人年。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各种混杂因素后,与持续正常组相比,正常-增高组、增高-正常组、持续增高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HR(95%CI)分别为2.68(2.44~2.95)、3.14(2.67~3.69)、4.03(3.71~4.38)。[结论]维持ePWV持续正常能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2023, 31(8):687-696.
摘要:目的]研究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yG)指数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共纳入了2 249例行急诊PCI术的ACS患者,根据TyG指数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TyG指数组及低TyG指数组。比较两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评价TyG对MACCE的预测价值,亚组分析评估TyG指数对MACCE预测价值的一致性。 [结果]在66个月随访期间,共有299(13.3%)例患者发生MACCE。与低TyG指数组比,高TyG指数组的MACCE(17.1%比9.5%,P<0.001)、全因死亡(6.2%比3.7%,P=0.007)、心源性死亡(4.4%比2.1%,P=0.002)、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1.0%比0.3%,P=0.001)、非致死性缺血性卒中(2.0%比1.0%,P=0.039)和缺血驱使的血运重建(7.8%比4.8%,P=0.001)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多因素Cox分析显示TyG指数是MACCE的独立预测因子(HR 1.710,95%CI 1.304~2.242,P<0.001)。亚组分析显示,TyG指数在不同亚组中对MACCE的独立预测作用仍然存在。 [结论]TyG指数是ACS患者行急诊PCI术远期MACCE的独立预测因子。
2022, 30(4):335-340.
摘要:目的 评估残余胆固醇联合传统血脂指标能否提高对高血压前期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014年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因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住院而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421例高血压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住院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的各类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血脂、血糖等基本临床基线资料。患者出院后长期随访(随访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电话、短信等),当其因MACCE再入院时则纳入病例组,共95例;选取同期队列中为高血压前期但未发生MACCE的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的差异、对各类血脂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其OR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类血脂指标及联合预测因子对高血压前期患者发生MACCE的预测价值、采用MEDCALC软件对传统血脂指标及联合预测因子的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残余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残余胆固醇/HDLC、LDLC/HDLC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高盐饮食人数、糖尿病患病人数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模型1)因素后,残余胆固醇、non-HDLC、TG、TC、残余胆固醇/HDLC、LDLC/HDLC均为导致高血压前期患者发生MACCE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ROC曲线分析残余胆固醇联合其他血脂指标预测高血压前期患者发生MACCE的AUC为0.704,而单用残余胆固醇或其他血脂指标预测高血压前期患者发生MACCE的AUC均小于联合预测因子的AUC;应用DELONG方法对联合预测因子的AUC与单独血脂指标的AUC进行比较发现,除non-HDLC显示临界阳性外,其他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血压前期患者中,残余胆固醇、LDLC、non-HDLC、TG、TC、残余胆固醇/HDLC、LDLC/HDLC为此类患者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残余胆固醇联合其他血脂指标构建的联合预测值对高血压前期患者发生MACCE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2022, 30(10):878-883.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10.007
摘要:目的]探讨残余胆固醇对血压正常高值冠心病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014年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且血压处于血压正常高值的患者共421例。选取该队列中发生MACCE的血压正常高值患者97例为病例组,采用随机数字表筛选同队列中未发生MACCE的血压正常高值患者97例为对照组,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结果]病例组高盐饮食人数、糖尿病患者人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Gensin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2.6、6.28、1.14、1.6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脂相关的指标中,病例组残余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1.41、1.38、1.07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14.84,95%CI为5.13~42.89,P<0.01)、高盐饮食(OR=6.6,5%CI为3.00~13.90,P<0.01)、残余胆固醇水平(OR=10.07,95%CI为2.89~35.05,P<0.01)与血压正常高值患者发生MACCE相关。采用ROC曲线评价残余胆固醇对血压正常高值患者发生MACCE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残余胆固醇预测血压正常高值患者发生MACC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4(95%CI为0.567~0.721),最佳截断值为0.52 m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2%和50.5%。 [结论]糖尿病、残余胆固醇水平及高盐饮食是导致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残余胆固醇水平>0.52 mmol/L可预测血压正常高值人群MACCE的发生。
2021, 29(12):1077-1080.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基线低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患者的疗效。方法 抽取本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ACS合并基线低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患者共102例,以随机综合序贯法分为低剂量短期组、高剂量短期组及低剂量长期组,每组各34例。低剂量短期组和低剂量长期组患者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时间分别为9个月和12个月;高剂量短期组患者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时间为9个月。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脂4项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终点的血脂水平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者基线资料、血脂4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9个月后高剂量短期组TC、LDLC和TG水平比低剂量短期组、低剂量长期组低,HDLC水平比低剂量短期组、低剂量长期组高(P均<0.05);低剂量长期组治疗12个月后血脂4项指标较低剂量短期组治疗9个月的疗效更佳,低剂量长期组治疗12个月后血脂4项指标与高剂量短期组治疗9个月后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治疗终点均未出现死亡病例,高剂量短期组、低剂量长期组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为11.76%,稍低于低剂量短期组17.65%,但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ACS合并基线低水平低密度脂蛋白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因此,在治疗此类患者时建议适当加大用药剂量、延长治疗时间。
2018, 26(8):803-811.
摘要:目的 探讨分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术对比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中期临床预后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从2012年1月到2016年6月,入选冠心病患者106例,作为冠状动脉杂交术组(HCR组),前降支病变行微创小切口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处理,其余冠状动脉分支病变于术后7天行单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处理;采用倾向性评分方法,匹配临床基线特征,入选106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作为PCI组,冠状动脉病变单纯行PCI处理。术后1、3、6、9、12月及2年各进行一次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次要终点事件。使用SYNTAX评分、EuroSCORE评估术后2年冠状动脉病变复杂及风险程度;评估2年靶血管通畅率;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随访期间MACCE发生率及靶血管通畅生存时间;术后2年评估心功能指标,包括心脏超声参数、B型脑利钠肽、6 min步行距离。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2.3年,平均18.2±8.3个月。HCR组和PCI组MACCE发生率分别为9.5%和25.9%(P=0.035);HCR组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PCI组(4.8%比11.5%,P=0.038),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主要出血事件、死亡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HCR组全因死亡率为0.9%,PCI组全因死亡率为4.8%(P=0.104);HCR组2年生存率为99.1%,PCI组为95.2%(P=0.532)。HCR组急性心衰、复发心绞痛发生率低于PCI组(P=0.048和P=0.011);术后2年HCR组MACCE的发生率低于PCI组(P=0.003);2年随访结束,两组总造影复查率为90.1%;HCR组术后2年随访中期靶血管通畅率为94.6%,高于PCI组的84.5%(P=0.037)。术后2年HCR组靶血管通畅率高于PCI组(P=0.042),HCR组SYNTAX评分低于PCI组(12.2±3.1比19.6±4.8,P<0.001),HCR组EuroSCORE低于PCI组(2.2±1.1比2.7±1.3,P=0.031),HCR组LVEF高于PCI组(63.3%±9.4%比60.1%±8.5%,P=0.029),HCR组LVEDD、LVESD均低于PCI组(P=0.043和P=0.037),HCR组6 min步行距离高于PCI组(496±57 m比413±68 m,P=0.042)。结论 分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术对比PCI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2年中期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靶血管通畅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