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58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中药顺势三服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安全性及即时和远期效果分析

      2024, 32(2):141-148.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药顺势三服法斑块远期效果
      摘要 (226)HTML (0)PDF 4.87 M (930)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顺势三服法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9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一日一方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药顺势三服法治疗,疗程4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D40/CD40L炎症信号通路、斑块总积分、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酐(Cr)]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治疗4个月后和停药6个月后总有效率(74.47%、78.72%)高于对照组(46.81%、44.68%,P<0.05);两组治疗4个月后,ALT、AST、BUN、Cr水平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89%)与对照组(10.6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停药6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介素1(IL-1)、IL-6、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MT、斑块总积分、斑块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相比一日一方的常规服法,采用中药顺势三服法分别于早、中、晚服用桃红四物汤、二陈汤、四妙勇安汤能明显提高即时疗效,更有效改善停药后稳定斑块面积和IMT,且不会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及肝肾毒性。

    • 清晨高血压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2024, 32(11):979-984, 993.

      关键词:清晨高血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颈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73)HTML (0)PDF 6.69 M (847)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清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相关性,构建清晨高血压患者发生CAS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10月—2022年11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清晨高血压患者255例,采集患者基本资料、血常规及血生物化学指标,所有入选患者均需完善24 h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彩超检测,依据有无CAS将入选患者分为清晨高血压伴CAS组197例(简称伴CAS组)和清晨高血压不伴CAS组58例(简称不伴CAS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清晨高血压伴CAS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和验证个体化预测清晨高血压患者伴CAS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结果]与不伴CAS组患者相比,伴CAS组年龄、NLR、中性粒细胞(NE)、单核细胞(MO)、白细胞(WB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下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CAS组较不伴CAS组相比,年龄、NLR、TC升高,HDLC降低,年龄、NLR、TC是清晨高血压伴CA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是其独立保护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个体化预测清晨高血压伴CAS的列线图模型,采用Hosmer Lemeshow测试拟合度,检验结果为χ2=1.665(P>0.05)。该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3(95%CI:0.802~0.904,P<0.01)。 [结论]NLR与清晨高血压伴CAS呈正相关,NLR是清晨高血压伴CA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年龄、NLR、TC、HDLC构建的个体化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清晨高血压伴CAS的风险,为早期更加便捷发现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血清HB-EGF和SAA水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2023, 31(7):606-611.

      关键词: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血清淀粉样蛋白A
      摘要 (277)HTML (0)PDF 3.80 M (473)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血清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100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诊断结果将其分为高血压组(n=42)、高血压CAS组(n=58);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受试者5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健康对照组、高血压组和高血压CAS组血清HB-EGF、SAA水平及CIMT;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100例高血压患者血清HB-EGF、SAA水平与CIMT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CAS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HB-EGF、SAA水平对高血压患者CAS的诊断价值。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和高血压CAS组血清HB-EGF、SAA水平显著升高(P<0.05),CIMT显著增加(P<0.05)。与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CAS组血清HB-EGF、SAA水平显著升高(P<0.05),CIMT显著增加(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B-EGF、SAA水平与CIMT均表现为正相关(r=0.807,95%CI:0.7257~0.8662,P<0.001;r=0.765,95%CI:0.6688~0.8357,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HB-EGF、高SAA均是高血压患者发生CAS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B-EGF、SAA水平诊断CAS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9.84 μg/L、8.97 mg/L,两者单独及联合诊断CAS的AUC分别为0.811、0.810、0.875,两者联合诊断的价值高于单独诊断。 [结论]血清HB-EGF、SAA水平在高血压CAS患者中显著升高,两者与CIMT均为正相关,且对高血压CAS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颈动脉粥样硬化差异基因筛选及小檗碱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2022, 30(2):117-124.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小檗碱信号通路生物信息学
      摘要 (801)HTML (0)PDF 13.54 M (812)收藏

      摘要:目的 以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新的潜在机制,挖掘小檗碱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靶点和途径。方法 检索获取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并获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因表达芯片GSE28829数据集,筛选样本差异表达基因数据并进行富集分析;检索获取小檗碱的潜在作用靶点,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获得小檗碱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并筛选核心靶点。结果 共筛选获得颈动脉粥样硬化差异表达基因174个,涉及趋化因子、核因子κB、Toll样受体、脂肪酸降解等信号通路。筛选获得小檗碱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靶点5个,涉及流体剪切力与动脉硬化、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等信号通路,经拓扑及富集分析,CCL2、HMOX1和MMP-9可能是小檗碱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靶点。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炎性反应、脂质代谢等信号通路;小檗碱可能通过介导CCL2、HMOX1、MMP-9等靶点调控流体剪切力、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等信号通路而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miR-499及HMGB1表达的变化及生物学意义

      2022, 30(3):225-231.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miR-499高迁移率族蛋白1靶基因
      摘要 (913)HTML (0)PDF 7.83 M (631)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微小RNA-499(miR-499)及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的变化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外周血miR-499表达水平及血清HMGB1含量。将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小鼠进行分组干预,通过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尾静脉注射miR-NC、miR-499、NC慢病毒(Lenti-NC)、HMGB1慢病毒(Lenti-HMGB1),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改变及miR-499、HMGB1的表达水平;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499靶向HMGB1。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外周血miR-499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HMGB1含量高于对照组且miR-499表达水平与血清HMGB1含量呈负相关(P<0.05)。模型组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miR-499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HMGB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miR-499+模型组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改变较miR-NC+模型组改善,miR-499表达水平高于miR-NC+模型组,HMGB1表达水平低于miR-NC+模型组(P<0.05);Lenti-HMGB1+miR-499+模型组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改变较Lenti-NC+miR-499+模型组加重,HMGB1表达水平高于Lenti-NC+miR-499+模型组。miR-499组HUVEC细胞中野生型HMGB1报告基因的荧光值明显低于miR-NC组(P<0.05)。结论 miR-499靶向HMGB1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 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2022, 30(8):714-718.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08.011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生物标志物缺血性脑卒中
      摘要 (871)HTML (0)PDF 2.65 M (945)收藏

      摘要:易损斑块是指动脉壁内稳定性差的斑块,其易破裂、脱落,导致原位血栓或多发微栓子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致病机制,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增加脑缺血事件的发生。因此,早期鉴别易损斑块,对干预脑卒中高危因素、改善脑卒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除各类影像技术外,循环生物标志物为识别颈动脉易损斑块提供了辅助手段。本综述回顾以往研究,讨论能够识别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内脏脂肪指数、脂质蓄积指数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2021, 29(3):240-246.

      关键词:内脏脂肪指数脂质蓄积指数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1131)HTML (0)PDF 4.53 M (83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内脏脂肪指数(VAI)、脂质蓄积指数(LA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 病例来源为北京市丰台区8家社区医院筛查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9 215例。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完整的人口学信息及中医证候量表。检测项目包括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通过公式计算得出VAI、LAP两个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探讨各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并进行分层研究。结果 对9 215例受试者(平均年龄60±9岁,61.4%的女性)进行了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为74.7%。CAS组在腰围、腰高比(WHtR)、女性VAI、女性LAP水平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女性内脏肥胖替代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均呈显著相关性(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性别(女性)、既往卒中史、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缺乏体育锻炼为脑卒中高危人群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吃蔬菜、吃水果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保护作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女性内脏肥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正相关。影响CAS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为VAI、年龄、性别(女性)、既往卒中史、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缺乏体育锻炼。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021, 29(4):359-362, 368.

      关键词: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新生血管
      摘要 (797)HTML (0)PDF 2.59 M (1104)收藏

      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是导致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的重要因素。炎症因子及各类细胞通过斑块内新生血管进入斑块,导致斑块稳定性破坏,但影响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相关因子和主要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识别斑块内新生血管、探索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因子及机制是研究斑块内新生血管致斑块不稳定性的关键。抑制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可能成为防治颈动脉斑块破裂、降低脑栓塞事件发生的新策略。本综述旨在探讨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因子、机制以及检测成像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疗提供支持。

    • 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9, 27(11):969-974, 984.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H型高血压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663)HTML (0)PDF 4.10 M (682)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0例,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是否≥10 μmol/L,分为H型高血压组(H组)118例和单纯高血压组(单纯组)122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生化指标、颈动脉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数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组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H型高血压患者在性别构成、冠心病病史、脑卒中病史、收缩压、脉压、Hcy、低密度脂蛋白(LDLC)、尿素氮(BUN)和肌酐(Cr)、尿酸(UA)、劲动脉斑块形成、斑块数、IMT、斑块数≥3个、50%狭窄的检出率等方面均高于单纯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高龄、吸烟和高LDLC显著相关(P<0.05),危险度分别为1.282(95%CI 1.133~1.451)、6.663(95%CI 1.200~20.669)和4.301(95%CI 1.199~15.434);斑块形成与高龄、男性和超重显著相关(P<0.05),危险度分别为1.150(95%CI 1.069~1.238)、3.496(95%CI 1.353~9.033)和1.244(95%CI 1.014~1.526)。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高龄、吸烟和高LDLC显著相关;斑块形成则与高龄、男性和超重显著相关。

    •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与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2019, 27(11):980-984.

      关键词: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共刺激分子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摘要 (599)HTML (0)PDF 3.13 M (69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sPD-1)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87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择33例糖耐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T2DM患者根据有无CAS斑块分为2组:T2DM无CAS组40例和T2DM并CAS组47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sPD-1浓度和生物化学指标。分析sPD-1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sPD-1对T2DM并CAS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 T2DM无CAS组的sPD-1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DM并CAS组的sPD-1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T2DM无CAS组(P<0.05)。sPD-1与年龄、腰臀比、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性别(以男性为参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呈负相关(P<0.05)。ROC分析提示sPD-1对T2DM并CAS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为中等(P<0.05)。结论 血清sPD-1可能参与T2DM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过程,对T2DM并CAS斑块形成有预测价值。

    上一页123456
    共6页58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