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292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累积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暴露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2025, 33(1):58-67.

      关键词: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累积暴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影响因素
      摘要 (26)HTML (0)PDF 8.20 M (57)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累积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HDLC)暴露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连续参加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3次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员工为研究对象,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共50 777例。根据累积non-HDLC/HDLC暴露水平四分位数分为Q1、Q2、Q3、Q4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中ASCVD累积发病率,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累积non-HDLC/HDLC暴露对ASCVD的影响。 [结果]平均随访(10.19±2.21)年,新发ASCVD 5 003例。Q1至Q4组AS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6.49%、8.71%、10.86%、14.85%(Log-rank 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Q1组相比,Q2、Q3、Q4组发生ASCVD的HR(95%CI)分别为1.13(1.03~1.24)、1.18(1.07~1.29)、1.22(1.12~1.34);发生心肌梗死的HR(95%CI)分别为1.15(0.87~1.53)、1.44(1.10~1.88)、1.67(1.29~2.17);发生血运重建的HR(95%CI)分别为1.21(0.99~1.49)、1.31(1.07~1.60)、1.49(1.22~1.81);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17(1.03~1.32)、1.17(1.04~1.33)、1.21(1.06~1.37);但以心力衰竭、心房颤动为结局事件时,并未发现以上关联。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显示,累积non-HDLC/HDLC值与ASCVD的风险呈线性关联。 [结论]累积non-HDLC/HDLC暴露与ASCVD的发病风险呈正向关联。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一家系基因突变分析和临床治疗

      2024, 32(1):24-30.

      关键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基因突变
      摘要 (237)HTML (0)PDF 11.92 M (621)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1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和临床治疗方案。 [方法]先证者因“反复气喘伴胸痛4个月,加重2天”入院,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升高,且早发冠心病,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和载脂蛋白E(ApoE)、对氧磷酶1(PON1)、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等位点进行测序分析,针对可疑致病突变在家系成员中进行检测,对先证者及其父亲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降脂治疗。 [结果]先证者、其父亲和其儿子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中均检出了6个突变位点,分别为c.191+13G>A(rs200621482)、c.1598G>T(rs200427089)、c.883T>G(rs553235458)、c.3536A>G(rs201300867)、c.2215+6G>A(rs540060615)、c.162+5A>T(rs146596406)。这3例患者的6个位点均为杂合突变。3例患者的ApoE基因型结果如下:先证者及其儿子的ApoE基因型均为ε3/ε3型,蛋白表型为E3(ApoE2位点为CC型,ApoE4位点为TT型);其父亲的ApoE基因型为ε2/ε3型,蛋白表型为E2(ApoE2位点为CT型,ApoE4位点为TT型)。3例患者的PON1(A575G,rs662)位点基因型均为AG型,3例患者的PCSK9基因型为GG、CC、CC、GG型。基于该家系遗传学检测结果,给予先证者及其父亲个体化的降脂治疗方案,阿托伐他汀钙与依折麦布联合PCSK9抑制剂,且先证者及其父亲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随访两年LDLC控制较好,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本研究中该家系患者的LDLR基因均发现6个位点突变,其中LDLR c.191+13G>A、c.162+5A>T在国内尚未见报道,丰富了中国人群的LDLR基因突变谱。本研究有利于阐明FH的发病机制,进一步指导FH患者的临床治疗。

    • 血浆残粒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疾病发生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2024, 32(8):683-689.

      关键词:残粒脂蛋白胆固醇2型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预测价值
      摘要 (97)HTML (0)PDF 4.34 M (4804)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C)与外周动脉疾病(PA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22年5月—12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及心血管内科就诊且资料完整的392例T2DM患者,根据有无PAD分为PAD组(n=203)和无PAD组(n=189),收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组间RLP-C水平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LP-C与PAD之间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RLP-C对PAD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无PAD组相比,PAD组的RLP-C水平明显升高(P<0.001);RLP-C水平与PAD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4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RLP-C水平升高是T2DM发生PAD的主要危险因素(P<0.001);RLP-C水平预测T2DM合并PA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0(95%CI:0.824~0.896,P<0.001);预测PAD发生的最佳RLP-C水平临界值为0.67 mmol/L。 [结论]RLP-C水平与T2DM患者PA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是PA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LP-C水平>0.67 mmol/L时T2DM患者发生PAD的风险增加。

    • 血小板胆固醇、脂筏与功能间的关系探究

      2024, 32(10):835-842.

      关键词:胆固醇血小板脂筏
      摘要 (167)HTML (0)PDF 12.32 M (406)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胆固醇对血小板脂筏含量和血小板功能的调控作用。 [方法]利用体外孵育甲基β环糊精(MβCD)和体内提升外周血总胆固醇水平来移除和负载血小板胆固醇。霍乱毒素B染色联合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脂筏含量;荧光抗体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P选择素和活化型整合素αⅡbβ3的表达水平;Annexin V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磷脂外翻水平;体外实验体系及鼠尾出血实验检测血小板的聚集能力。 [结果]B淋巴细胞上脂筏的含量随着胆固醇的移除而降低,体外孵育MβCD移除血小板胆固醇反而显著提高其脂筏水平(P<0.05)。与此一致,体内胆固醇负载增加B淋巴细胞上的脂筏含量却降低血小板的脂筏含量(P<0.05)。移除胆固醇后增加的脂筏并不利于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功能。体内胆固醇的负载下调血小板脂筏含量(P<0.05),增强其应答低浓度刺激剂的活化聚集与凝血能力,此增强作用在移除胆固醇后消失。 [结论]血小板胆固醇是调控血小板脂筏含量和血小板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可负向调节脂筏,促进血小板活化并增强其凝血功能。

    • 血清残粒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与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的相关性

      2024, 32(11):963-971.

      关键词:残粒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中年人群冠心病
      摘要 (86)HTML (0)PDF 7.73 M (878)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C)和甘油三酯(TG)水平与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39例中年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190例)和对照组(249例)。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血脂谱计算RLP-C。采用双变量Spearman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RLP-C、TG与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LP-C、TG对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的预测效度。 [结果]冠心病组年龄大于对照组,男性占比、吸烟史占比、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LP-C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LP-C、TG、LDLC与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呈正相关关系(r=0.227、0.279、0.105,P均<0.05);HDLC与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呈负相关关系(r=-0.34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作为连续变量还是分类变量,RLP-C、TG均是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DLC是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与最低四分位数组比较,RLP-C位于第3、4四分位数组的人群发生冠心病的OR(95%CI)分别为2.648(1.364~5.144)、2.847(1.468~5.520);TG位于第3、4四分位数组的人群发生冠心病的OR(95%CI)分别为3.043(1.520~6.092)、3.520(1.811~6.842)。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显示,RLP-C、TG与冠心病呈正非线性相关关系(P总体均<0.001,P非线性=0.002、0.001)。亚组分析显示,女性人群RLP-C、TG与冠心病的关系较男性人群更为显著。ROC曲线分析显示,RLP-C、TG预测总体人群发生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32(0.580~0.685)(P<0.001)、0.663(0.612~0.713)(P<0.001);预测女性人群发生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35(0.659~0.811)(P<0.001)、0.740(0.666~0.813)(P<0.001)。 [结论]RLP-C、TG是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与发生冠心病的相关性大于LDLC,有可能成为冠心病防治的主要靶点,应引起临床重视。

    • 腹腔注射富氢生理盐水促进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胆固醇逆向转运和血脂水平降低

      2024, 32(12):1041-1050.

      关键词:富氢生理盐水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胆固醇逆向转运血脂
      摘要 (51)HTML (0)PDF 11.18 M (1765)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腹腔注射富氢生理盐水(HRS)对高脂饲料饲喂金黄地鼠胆固醇逆向转运的影响。 [方法]将雄性金黄地鼠分为三组: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高脂饮食+HRS组。高脂饲料饲喂和HRS同时持续干预12周后,将3H-胆固醇标记的巨噬细胞注射到金黄地鼠体内,检测血液、肝脏、胆汁和粪便中的放射性;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中胆固醇逆向转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长期的高脂饲料饲喂诱导金黄地鼠出现明显的高脂血症和肝脏脂质蓄积。与高脂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HRS组金黄地鼠体质量下降(P<0.01),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降低(P<0.05),甘油三酯(TG)略有降低(P=0.1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升高(P<0.01),血浆和肝脏中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显著降低(P<0.05或P<0.01),抗氧化指标谷胱甘肽(GSH)显著升高(P<0.01),肝体比略下降(P=0.05),肝脏中TC和TG分别下降10.8%(P=0.05)和20.1%(P<0.01),肝脏脂肪变性明显缓解,但是炎症因子水平没有明显变化。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与高脂饮食组相比,HRS组金黄地鼠血浆3H放射性在24 h和48 h分别下降16.5%(P<0.01)和8.9%(P<0.05),肝脏、胆汁和粪便中的3H放射性分别升高了1.2倍(P<0.05)、1.2倍(P=0.08)和1.1倍(P=0.08)。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RS干预使高脂饲料饲喂金黄地鼠肝脏CD36、清道夫受体B1(SR-B1)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蛋白水平分别降低39.5%(P<0.05)、40.5%(P<0.01)和28.0%(P<0.01),ATP结合盒转运体G5(ABCG5)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蛋白水平分别升高1.5倍(P<0.05)和1.3倍(P<0.01),同时ATP结合盒转运体A1和G8的mRNA水平分别升高2.9倍(P<0.05)和3.2倍(P<0.01)。 [结论]腹腔注射HRS可促进高脂饲料饲喂金黄地鼠胆固醇逆向转运,并发挥降血脂效应;此外,腹腔注射HRS也可能通过抑制肝脏对脂质的摄取和促进肝脏胆固醇外排来缓解肝脏脂质蓄积。

    • 血残粒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风险的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2023, 31(6):510-516.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3.06.008

      关键词:残粒胆固醇冠心病心肌梗死孟德尔随机化
      摘要 (880)HTML (0)PDF 12.20 M (1288)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血液中残粒胆固醇(RC)水平与冠心病(CHD)和心肌梗死(MI)的因果关系。 [方法]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方法研究RC与CHD和MI的潜在因果关系。使用随机效应逆方差加权(IVW)法作为两样本MR分析的主要分析方法,并采用敏感性分析(包括异质性检验、多效性分析和逐个剔除检验)评估MR分析结果的稳健性。 [结果]IVW法分析结果显示,RC与CHD和MI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CHD:OR=1.57,95%CI:1.40~1.76,P=2.01E-14;MI:OR=1.59,95%CI:1.40~1.79,P=1.26E-13)。MR-Egger回归结果提示筛选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CHD和MI不存在基因多效性(分别为P=0.924 1、P=0.740 5)。 [结论]血液中RC水平升高与CHD和MI风险增加存在因果关系。

    • 血浆残余胆固醇水平与青年冠心病的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关

      2023, 31(12):1058-1066.

      关键词:青年冠心病残余胆固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摘要 (178)HTML (0)PDF 8.73 M (551)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残余胆固醇(RC)与青年冠心病患者远期心血管风险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11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3 200例,按照年龄分为三组: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70岁)和老年组(≥70岁);根据RC水平分为高组和低组。统计分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用KM法评估无MACE事件的生存率,Cox回归评价临床终点的预测因子。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展示RC与MACE风险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 [结果]完成随访3 112例,随访率为97.25%。其中青年组(<45岁)160例,中年组(45~70岁)2 390例,老年组(≥70岁)562例。随访时间中位数7.36年。其中864例(27.8%)经历了MACE事件。KM曲线显示,RC不是全年龄段冠心病患者远期发生MACE的预测因子(P>0.05),也不是中年组和老年组的预测因子(P>0.05);KM曲线和Cox回归发现,RC是青年冠心病患者远期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青年冠心病患者的RC每升高1 mmol/L其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1.07倍(HR=2.7,5%CI:1.35~3.17,P<0.01);通过计算及验证,发现预测青年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的RC最佳截断值为0.94 mmol/L,RC>0.94 mmol/L的青年冠心病患者MACE风险增加1.98倍(HR=2.8,5%CI:1.41~6.32,P<0.01);反之,RC<0.94 mmol/L的青年冠心病患者MACE风险降低66%(HR=0.4,5%CI:0.16~0.71,P<0.01)。 [结论]高血浆RC水平是青年冠心病患者远期(7.36年)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该人群RC水平的最佳截断值为0.94 mmol/L,在此水平以下可使青年冠心病患者的MACE风险降低66%。

    • 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

      2022, 30(1):65-70.

      关键词: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
      摘要 (792)HTML (0)PDF 3.72 M (881)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IS患者59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斑块情况,并依据超声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无斑块组(105例)、稳定性斑块组(63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26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常规生物化学指标及各血脂指标,比较各组的危险因素、生物化学指标及血脂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计算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G/HDLC对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594例IS患者中,无颈动脉狭窄105例,有颈动脉狭窄489例,其中轻度狭窄439例,中度狭窄20例,重度狭窄3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的男性、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血红蛋白、TG/HDLC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年龄、HDLC低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HDLC是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618,95%CI 1.027~2.551,P=0.038)。ROC曲线分析显示,TG/HDLC预测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619(95%CI 0.542~0.696),最佳截断值为1.60,灵敏度为35.4%,特异度为84.1%。结论 TG/HDLC是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有一定预测价值。

    •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对下肢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2022, 30(3):237-242.

      关键词: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下肢动脉狭窄外周动脉疾病诊断价值
      摘要 (733)HTML (0)PDF 3.79 M (69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对下肢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就诊的连续性病例311例,根据下肢动脉狭窄程度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1)对照组(n=65):下肢动脉正常;(2)轻度病变组(n=77):30%≤下肢动脉狭窄<50%;(3)中度病变组(n=60):50%≤下肢动脉狭窄≤75%;(4)重度病变组(n=109):下肢动脉狭窄>75%或闭塞。计算MHR。收集并比较4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及MHR对下肢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4组之间年龄、MHR、高敏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肌酐(SCr)、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MHR、高SCr和糖尿病病史是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所得预测概率作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53;当预测概率取0.86时,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85.8%,特异度为92.3%。结论 高MHR是下肢动脉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本文所建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下肢动脉狭窄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上一页123456
    共30页292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