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3(2):102-107.DOI: 10. 20039/ j. cnki. 1007-3949. 2025. 02. 002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对斑块的稳定具有决定性作用。流体剪切力、斑块结构应力和基质刚度所构成的力学微环境是介导斑块内血管生成的重要生物力学因素。血管内皮细胞响应力学信号,通过力-化学信号转导机制,参与斑块内血管生成。文章总结了力学因素调控斑块内血管新生的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2016, 24(2):177-181.
摘要: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1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73例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为对照组,73例患者采用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血脂指标变化情况、炎症因子变化情况、S100β与NIHSS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易损斑块检出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S100β、尿微量白蛋白、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增加。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易损斑块检出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S100β、尿微量白蛋白、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异常、头晕头痛、皮疹、肌痛、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是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有效方案,能减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血脂状况,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具有较高安全性。
2015, 23(09):942-944.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硬化斑块与冠心病发生的一致性,为临床早期诊治冠心病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 将拟诊为冠心病的179 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并计算斑块积分。根据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并分析颈动脉IMT和颈动脉硬化斑块与冠心病发生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114例,非冠心病组 65 例,两组颈动脉IMT分别为1.08±0.48 mm、0.85±0.20 mm,斑块积分分别为1.61±1.02、1.07±0.43,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79.83%(91/114)、21.54%(1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IMT或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与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高度一致性,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冠心病的筛选参考。
2014, 22(06):617-621.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外周血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p3(Foxp3)表达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6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51例健康对照者分别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Foxp3,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结果 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患者;将CD4+CD25+Foxp3+与hs-CRP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外周血Foxp3表达、hs-CRP密切相关。外周血Foxp3表达、hs-CRP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有益于控制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2014, 22(07):706-710.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白质疏松(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与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关系。方法 将入组的LA患者根据头颅MRI表现分为脑室周围型组、皮质下型组和混合型组。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计算斑块积分。采用酸水解底物显色法测定血清Lp-PLA2水平。结果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和血尿酸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下型组和混合型组斑块阳性率、不稳定性斑块积分较脑室周围型组显著增高(P<0.01);三组血清Lp-PLA2水平两两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皮质下型组血清Lp-PLA2水平最高,脑室周围型组血清Lp-PLA2水平最低,皮质下型组血清Lp-PLA2水平与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270,P<0.05)。结论 血清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通过炎症机制导致斑块破裂,在皮质下型LA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14, 22(11):1184-1188.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对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及制定治疗方案十分重要。大量研究证实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超声造影可显示和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是近年来斑块稳定性研究的热点技术之一。
2011, 19(11):901-905.
摘要:目的观察人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以63例尸检标本中获得的冠状动脉标本为研究对象,包括15例正常冠状动脉、26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和22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LOX-1、IL-β和CD68和平滑肌肌动蛋白在各组冠状动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冠状动脉LOX-1、IL-β呈阴性表达,粥样硬化冠状动脉LOX-1、IL-1β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5%(23/48)和18.8%(9/48),两者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泡沫细胞。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组斑块(61.5%)LOX-1的表达要高于正常组(0)和狭窄程度>50%组(31.8%,P=0.029),LOX-1在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内膜的表达强度要高于中膜(P=0.044),且与IL-β表达呈正相关(r=0.519,P=0.001)。结论LOX-1主要表达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初期的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泡沫细胞,LOX-1在内膜中的作用要强于中膜。LOX-1与IL-1β表达成正相关提示其共同作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2009, 17(3):217-219.
摘要: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对比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63条血管)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46条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血管内超声发现,软斑块比例、血管重构指数、最小面积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小面积处斑块负荷和斑块破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但血栓检出率两组患者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目前临床工作中,人们只能半定性诊断易损斑块。如检出软斑块且位于重要血管的近端,不论病变的狭窄程度或检查发现任何斑块加正性血管重构和最小管腔面积≤4mm2,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需要尽早介入干预。
2004, 12(2):186-188.
摘要: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寻找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血清标志物。通过对12 0例定位于颈内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软斑组、硬斑组和无斑块组,对符合入选标准的84例患者于入院3周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结果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2 .5 % (87例) ,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为4 .17%。梗死侧颈动脉软斑发生率(32 .9% )高于非梗死侧(16 .9% ) ,软斑组和硬斑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而软斑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又高于硬斑组(P<0 .0 5 )。结果提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可能以斑块居多,而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软斑为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基质金属蛋白酶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2004, 12(6):701-703.
摘要:通过分析病变的结构特点,探讨轻中度狭窄病变斑块不稳定的机制。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轻中度狭窄(直径狭窄率2 0 %~6 0 % ) 6 2例及重度狭窄2 6例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显像检查,分析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其狭窄程度。结果发现,轻中度狭窄患者中软斑块(6 8.2 %比15 .4 % ,P<0 .0 1)、薄纤维帽(6 5 .9%比7.7% ,P<0 .0 1)显著多于重度狭窄患者,并且斑块破裂(2 8.2 %比7.7% ,P<0 .0 1)及正性重构(5 1.8%比0 % ,P<0 .0 1)也显著多于重度狭窄患者。轻中度狭窄患者偏心斑块检出率显著多于重度狭窄者(84 .7%比30 .1% ,P<0 .0 1) ,但钙化少见(16 .5 %比84 .6 % ,P<0 .0 1)。结果提示,冠状动脉造影轻中度狭窄患者多数具有不稳定性斑块的结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轻中度狭窄者容易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