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2(6):514-520.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4.06.008.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结合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衍生的血管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与斑块信息评估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术前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及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筛选出206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使用半自动斑块分析软件测量斑块及管腔的定量指标和斑块周围FAI,手动勾画距冠状动脉开口处10 mm起始长为40 mm的冠状动脉并测量冠状动脉周围FAI。比较心肌缺血(FFR≤0.8)和非心肌缺血(FFR>0.8)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斑块特征、斑块周围FAI和冠状动脉周围FAI的差异,通过ROC曲线评估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结合斑块周围FAI、冠状动脉周围FAI和斑块特征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 [结果]206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分为FFR≤0.8组(50例)和FFR>0.8组(156例)。FFR≤0.8组患者的斑块周围FAI均值为-69.28±5.65 HU,显著高于FFR>0.8组的-80.10±7.75 HU(P<0.001)。使用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包括XGBoost、随机森林和逻辑回归模型,这些模型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率均超过0.8。其中,XGBoost模型表现最佳,准确率达到0.903,F1值为0.774,AUC为0.931,表明其在诊断心肌缺血中具有高度的有效性。 [结论]FAI结合机器学习算法XGBoost模型是诊断心肌缺血的新方法,在评估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中具有更良好的诊断价值。
2023, 31(3):253-260.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3.03.011
摘要: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流储备分数(FFR)与心肌酶谱间的关系及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0年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NSTEMI患者136例,均行FFR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根据术后1个月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n=14)、非MACE组(n=122)。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心肌酶谱指标、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参数及FFR技术参数,分析FFR技术参数与心肌酶谱指标、QCA参数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MACE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心肌酶谱指标、QCA参数、FFR预测MACE的价值。 [结果]与非MACE组相比,MACE组≥60岁患者占比升高0.55倍,GRACE评分升高0.11倍,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升高0.38倍,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0.22倍,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升高0.24倍,狭窄程度升高0.08倍,病变长度升高0.11倍,FFR降低11.9%,罪犯血管最小管腔面积降低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R与cTnI、CK、CK-MB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FFR与狭窄程度、病变长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GRACE评分、罪犯血管最小管腔面积后,心肌酶谱指标(cTnI、CK和CK-MB)、QCA参数(狭窄程度、病变长度)、FFR均与MACE发生有关(P<0.05);FFR预测MACE的AUC为0.885,灵敏度为92.86%,特异度为65.88%。 [结论]NSTEMI患者FFR与心肌酶谱指标(cTnI、CK、CK-MB)水平变化呈负相关,并可预测MACE的发生风险。
2022, 30(9):787-792.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09.007
摘要:目的]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6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9月—2021年4月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通过人工智能软件分析患者的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CT-FFR值、钙化积分及狭窄程度,根据CT-FFR值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有功能意义组(CT-FFR≤0.8)和无功能意义组(CT-FFR>0.8),分析两组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结果]206例患者共有365支血管纳入研究,其中有功能意义组139支血管,无功能意义组226支血管。CT-FFR与狭窄程度(r=-0.473,P<0.001)、钙化积分(r=-0.369,P<0.001)呈中度负相关,钙化积分与狭窄程度呈极弱正相关(r=0.141,P=0.007)。与无功能意义组相比,有功能意义组患者男性占比高,发病年龄大,高血压、吸烟史比例均更高。[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钙化积分是造成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重要因素,CT-FFR有助于CCTA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功能学评估。
2016, 24(12):1234-1237.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血流储备分数(FFR)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50%~70%)并行FFR检查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FFR测得值分为FFR≥0.8组(23例)和FFR<0.8组(14例)。入选患者均于入院后检测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肌酐、血糖等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ROC曲线分析纤维蛋白原与FFR的相关性。结果应用偏相关分析控制可能影响纤维蛋白原及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脂、血糖水平等,结果显示FFR<0.8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FFR≥0.8组(3.50±0.72 g/L比2.68±0.63 g/L,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与FFR值呈负相关(r=-0.477,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最适宜的截断点为2.692 g/L,应用FFR值=0.8作为判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有无缺血的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65.2%。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可用于检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心肌有无缺血,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心肌缺血程度相关,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心肌有无功能性缺血及支架植入的影响因素。
2015, 23(08):807-811.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血流储备分数(FFR)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指导冠状动脉左主干临界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经CAG证实病变程度为冠状动脉左主干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87例,分为CAG药物治疗组、CAG介入治疗组、FFR药物治疗组、FFR介入治疗组。CAG药物治疗组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仅进行规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CAG介入治疗组根据术者经验及患者临床症状、相关辅助检查决定行PCI治疗;FFR药物治疗组是对FFR>0.80的病变不进行PCI治疗,而给予规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FFR介入治疗组是对FFR≤0.80的病例行PCI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最优化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血管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心绞痛分级情况。结果 随访结果发现,4组患者均未发生心血管病死亡和CCS Ⅳ级的心绞痛发作;与CAG指导下的药物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比较,FFR指导下的药物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CCS Ⅰ~Ⅲ级心绞痛发作情况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FR在冠状动脉左主干临界病变治疗中有一定指导意义。
2014, 22(12):1231-1235.
摘要: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直径狭窄介于50%~70%)介入治疗疗效。方法连续入选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存在单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76例,并行FFR测定,其中48例病变血管FFR≥0.75的患者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而只给予最佳药物治疗(OMT组),28例病变血管FFR<0.75的患者行PCI并给予最佳药物治疗(PCI+OMT组)。连续随访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以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得分。结果OMT组MACE的发生率与PCI+OM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水平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SAQ的5项分数均有提高(P<0.05),两组患者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疾病认识程度方面无明显改善,而治疗满意程度在OMT组优于PCI+OMT组(P<0.05)。结论FFR能够可靠地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心肌缺血风险并指导治疗决策,可以避免不必要的PCI,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