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26(9):925-930.
摘要:目的 通过建立不同性别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多重危险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各危险因素对CHD的致病风险。方法 连续入选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内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8028例,女性2894例,男性5134例;同时连续入选同期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CHD的患者作为对照组(336例),女性129例,男性207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资料,分别建立不同性别CHD患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年龄>55岁、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均为CH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但各因素对女性与男性CHD的致病风险不同。女性55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CHD患病风险增加2.597倍,而男性则增加1.424倍(P<0.05);血脂异常、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导致女性患CHD的风险(OR)分别为3.297、1.484、3.187、3.714倍(均P<0.05),血脂异常、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现症吸烟,导致男性患CHD的风险(OR)分别为1.398、1.800、2.303、5.642倍(均P<0.05)。女性患者以冠心病家族史、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致病危险最高,尤其冠心病家族史最显著;而男性以现症吸烟、高血压病导致男性CHD的发病风险最高,现症吸烟尤为显著。结论 血脂异常、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对不同性别患者导致CHD的危险不同,在CHD的一级与二级预防中应予积极防治。
2016, 24(9):934-938.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一氧化氮水平的性别差异,并分析其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招募80例平均年龄为46.4±4.3岁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绝经前健康女性,20例绝经前高血压前期女性,19例健康男性和20例高血压前期男性,测定四组血浆和EPC分泌的一氧化氮、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结果 与健康男性组和高血压前期男性组比较,绝经前健康女性组和绝经前高血压前期女性组血浆和循环EPC分泌的一氧化氮水平明显增加(P<0.05);健康男性组血浆和循环EPC分泌的一氧化氮水平比高血压前期男性组高(P<0.05);而绝经前健康女性组和绝经前高血压前期女性组血浆和循环EPC分泌的一氧化氮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或循环EPC分泌的一氧化氮水平与循环EPC数量及功能呈明显的直线相关关系(P<0.05)。四组血浆和EPC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相对高血压前期男性患者,绝经前高血压前期女性人群一氧化氮水平受到保护,且一氧化氮水平与EPC数量和功能相关。
2014, 22(10):1023-1029.
摘要:目的 探讨性别对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 852人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的5 440例纳入研究队列,每两年进行一次随访,参加2010~2011年体检且脉搏波资料完整的5 222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baPWV分布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对baPWV的影响。结果 总体人群平均baPWV为1545.85±373.02 cm/s,其中男性为1570.19±300.53 cm/s,女性为1507.93±301.27 cm/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60岁人群,baPWV男性>baPWV女性(P<0.05);60~80岁人群,baPWV女性>baPWV男性(P<0.05);≥80岁人群中不同性别人群baP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体质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以及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混杂因素后,在<60岁人群中,女性为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OR值为0.74,95%CI(0.59~0.93);在60岁以上人群中男、女患病危险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baPWV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快,女性baPWV随年龄增快速度大于男性。60岁之前女性的baPWV慢于男性,60岁以后两性差别不明显。
2011, 19(10):859-864.
摘要:目的了解高血脂及相关疾病在杭州地区成年人体检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方法3019例体检者按性别、年龄分组,分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对血脂检测结果及体检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胆固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甘油三酯男性先增后降,女性一直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P<0.05),以后无明显差异(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女性呈下降趋势,男性无变化趋势;男性高血脂检出率(59.0%)大于女性(33.5%),女性高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出率的高峰均出现在≥61岁组,男性高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出率的高峰在≥61岁组,但高甘油三酯检出率高峰出现在41~50岁组;男性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肝内脂质沉着发生率(分别为29%、19%、8%、19%)高于女性(分别为16%、18%、6%、12%),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则女性(18%)高于男性(12%);高血脂与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肝内脂质沉着的检出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脂及其相关疾病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分布存在差异,只有了解高血脂及相关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才能有重点地对某些人群进行预防、及早诊断和治疗疾病,并对某些高血脂相关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借鉴。
2010, 18(4):296-299.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临床特点及病变形态学的性别差异。方法连续入选北京4家三级教学医院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期间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具有临界病变(狭窄>20%且<70%)患者1920例,分为男性组1281例,女性组639例,入选临界病变2215处,其中男性组1475处,女性组740处,进行QCA分析。结果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组年龄较大(65.47±8.60岁比60.30±10.38岁,P><0.001),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高(分别为74.34%比60.50%,P><0.01;26.45%比22.25%,P><0.05),吸烟、既往心肌梗死史及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比例低(分别为6.42%比48.95%、4.39%比12.1%及12.21%比18.58%,P><0.01),女性组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比例高(40.69%比28.81%,P><0.01),而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比例低(40.54%比50.67%,P><0.01),女性组钙化病变比例高(6.36%比4.14%,P><0.05),斑块面积小(7.62±3.22mm2比9.18±4.29mm2,P><0.01),其余病变特征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年龄大,合并危险因素多,冠状动脉病变较男性轻,钙化发生率高。
2010, 18(12):996-1000.
摘要:目的原发性高血压是世界上公认的多基因疾病。尽管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大大加快了许多单基因疾病的基因的鉴定,但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基因的克隆仍然是生物医学研究面临的巨大挑战,其日益高涨的发病率及心血管并发症的高死亡率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即怎样才能有效鉴定原发性高血压这个多基因疾病的相关基因。早在一百多年前,研究者就发现高血压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在许多少数民族人群中,男性与女性相比,不仅有着有着较高的平均生理血压值,而且还有着较高的高血压发病率。使男性有着较高生理血压值的基因或遗传多态性可能是高血压的易感因素,而激素相关基因或印迹基因则被认为参与了生理血压和高血压的性别差异的形成。此外,在临床实践中,血压的性别差异对促高血压药物或抗高血压药物的反应也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因此,较好地了解血压的性别差异的分子遗传学可以有效地完成高血压形成相关基因鉴定,并最终促进高血压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发展。本文主要揭示了血压的性别差异现象及其在基础血压研究和高血压相关的临床实践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