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20(1):30-36.
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高糖高脂组,每组再分3、6、9个月和12个月4个时段进行观察,每时段8只。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高糖高脂组喂饲高糖高脂饲料。放射免疫法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外周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空腹胰岛素及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一氧化氮、内皮素1的水平;摘取主动脉及肝脏组织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CD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单核巨噬细胞观察其在动脉壁的浸润情况;苏丹Ⅳ特殊染色观察脂质在动脉壁的异位沉积情况;Tunne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高糖高脂组大鼠甘油三酯、外周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均升高,且内毒素、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内皮素1水平也明显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和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降低;高糖高脂组大鼠3个月时即发生了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此时动脉内皮表面出现单核细胞黏附,且内皮细胞出现散在凋亡现象;6个月时肝脏出现纤维化,动脉内皮下脂质明显沉积,单核细胞在斑块内浸润,粥样斑块形成;同时动脉内皮及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明显加重;9个月时肝脏纤维化进一步加重,动脉壁粥样斑块内大量单核细胞浸润,部分斑块出现钙盐沉积,大部分内皮及平滑肌细胞发生凋亡;12个月时肝脏发展为早期肝硬化,动脉壁粥样斑块大片钙盐沉积,内皮及平滑肌细胞发生广泛且弥漫凋亡。结论高糖高脂膳食可诱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并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脂代谢紊乱和慢性炎症的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直接或间接引起内皮细胞受损及功能紊乱,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随着脂质异位沉积及单核细胞浸润,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2010, 18(2):121-124.
摘要:目的为探讨糖基化终产物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采用本实验室所制备的7F、5F、8A三株单抗,检测高血压糖尿病大鼠肾脏和心脏糖基化终产物。方法 Western blotting分析所制备单抗与对照物(人血清白蛋白、孵育人血清白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的交叉反应性及其针对的抗原表位。用所得单抗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和心脏进行糖基化终产物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所得抗体与糖基化终产物结合能力和特异性较强,初步鉴别其抗原表位非羧甲基赖氨酸。在糖尿病大鼠肾脏和心脏探查到葡萄糖源性糖基化终产物,而正常对照组不明显。结论 3株抗糖基化终产物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具较高抗原特异性,可定性显示组织中的糖基化终产物。
2009, 17(4):285-288.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不同程度的人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收集14例尸检的人冠状动脉共48个冠状动脉标本,根据HE染色将标本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细胞介素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及mRNA在以上不同类型标本中的分布表达。结果白细胞介素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区,在不稳定斑块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斑块。并且二者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结论白细胞介素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与斑块不稳定性密切相关。并且二者协同参与粥样斑块发展。
2008, 16(8):615-618.
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变化、相互关系及氨氯地平对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的影响。方法家兔予以高胆固醇饮食8周,8周后停用高胆固醇饮食或另外给予喂饲氨氯地平进行药物干预8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脂水平明显升高,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降低,血浆一氧化碳水平明显升高,血红素氧合酶1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升高(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氨氯地平组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血浆一氧化碳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红素氧合酶1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显示出互补及代偿性调节作用,氨氯地平可以通过下调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2008, 16(9):704-706.
摘要: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在人体冠状动脉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中的分布及其在不稳定性斑块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经临床和病理解剖证实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通过计算机分析系统进行量化分析。结果不稳定性斑块组乙酰肝素酶的聚集程度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组。结论乙酰肝素酶与斑块不稳定性存在一定联系,可能参与了斑块的去稳定过程。
2008, 16(11):893-895.
摘要: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和血管紧张素1-7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确定斑块中表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蛋白的细胞类型。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动脉内膜损伤术后饲以高脂饲料4个月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取腹主动脉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和血管紧张素1-7蛋白在兔腹主动脉斑块中表达,大多数的巨噬细胞、部分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都表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血管紧张素1-7主要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阳性区域表达,分布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阳性细胞胞外。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和血管紧张素1-7都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表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及血管紧张素1-7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2007, 15(12):896-898.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后蛋白激酶C同工酶表达及细胞凋亡程度,以及水蛭素对二者的影响。方法采用未抗凝新鲜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7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出血组及水蛭素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原位末端标记法分别测定脑出血后6 h、1天、3天、6天、10天等时间点血肿周围组织蛋白激酶C同工酶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程度,以及水蛭素对二者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肿周围组织中蛋白激酶C同工酶水平及凋亡细胞数在脑出血后6 h升高(p<0.05),第3天达高峰(p<0.001),此后下降,10天时的表达接近正常,差异无显著性(p>0.05);水蛭素能够降低各个时间点蛋白激酶C同工酶水平及凋亡细胞的表达。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蛋白激酶C同工酶水平及凋亡细胞的表达均上调,而水蛭素能够抑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蛋白激酶C同工酶的表达有关。
2006, 14(1):61-63.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链与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31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股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链的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动脉壁内膜不完整甚至缺失,平滑肌层细胞紊乱,其内有大量泡沫细胞堆积。正常人动脉壁结构完整,内膜光滑,内皮下无脂质沉积,平滑肌层细胞排列整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发现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动脉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细胞胞浆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链呈强阳性表达,而正常人动脉壁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链仅在中膜有微量表达。结论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动脉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链表达增高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有关。
2006, 14(5):409-412.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我们制备的5株抗糖基化终产物单克隆抗体进行特异性及抗原表位鉴定。方法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蛋白印迹术分析所制备单克隆抗体与对照物(人血清白蛋白、孵育人血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的交叉反应性及其针对的抗原表位。用所得单克隆抗体对正常对照、糖尿病及透析病人血清和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进行糖基化终产物的蛋白印迹分析。结果所得抗体与糖基化终产物特异性结合,而与对照物结合较低,提示它们与糖基化终产物结合能力和特异性较强。初步鉴别其抗原表位非羧甲基赖氨酸。在正常对照、糖尿病及透析病人血清中检测到葡萄糖源性糖基化终产物。用所得单克隆抗体行蛋白印迹分析,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含糖基化终产物特异显色,而正常对照组不明显。结论5株抗糖基化终产物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具较高抗原特异性,可定性发现血清和组织中的糖基化终产物。
2005, 13(2):179-182.
摘要:目的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新西兰白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3 2 磷血管内照射、波立维和舒降之联用对损伤部位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复制新西兰白兔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各时间点处死动物,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增殖细胞核抗原和α肌动蛋白水平,并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结果 联合组较单纯组各时间点管腔面积明显增大,新生内膜面积明显减少(P<0 .0 5 ) ;各时间点基质金属蛋白酶2、增殖细胞核抗原和α肌动蛋白表达依次明显降低,联合组表达最低(P<0 .0 5 )。结论 3 2 磷血管内照射、波立维和舒降之联用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