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30(9):773-777.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09.005
摘要:目的]研究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效果。[方法]收集心内科接收的12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服用单一抗凝药物,分为华法林组(40例)、利伐沙班组(40例)和达比加群酯组(40例),接受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期间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P<0.05),而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患者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肝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谷丙转氨酶、血尿素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6个月后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血栓弹力图指标R值、K值、MA值均明显高于华法林组(P<0.05),但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相比华法林具有更优的抗凝效果,降低栓塞事件的发生,且对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无明显影响,安全性高。
2022, 30(12):1065-1070.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12.009
摘要: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对比华法林二联抗凝方案在高龄心房颤动(AF)合并冠心病(CHD)患者抗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8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98例高龄AF合并CH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9例。观察组采用达比加群酯治疗,对照组采用华法林二联抗凝方案,即华法林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抗栓治疗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6、12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以及血清尿酸变化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的血栓事件、出血事件以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1、6、1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PLT、CRP、D-D水平均呈逐渐明显下降趋势(F=42.417、18.254、44.582,均P<0.001);两组PT、INR、TT、APTT、Fib相比治疗前均显著改善(F=356.521、5.689、112.526、35.417、5.623,均P<0.001);两组血清尿酸水平均明显降低(F=105.515,P<0.001),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程度更显著(F=145.854,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5.0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21%(χ2=11.335,P=0.001)。 [结论]达比加群酯在高龄AF合并CHD患者抗栓治疗中的效果与华法林二联抗凝方案接近,而出血事件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可作为高龄AF合并CHD患者临床抗栓治疗的一种理想选择。
2021, 29(9):788-793.
摘要:目的 对比达比加群、华法林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LVT)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9月—2020年3月辽宁省人民医院住院且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的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组,观察各组患者卒中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肝功能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消失时间、治疗期间新发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出血事件。结果 治疗期间,达比加群组较华法林组总栓塞事件发生率较少(3.4%比24.1%,P=0.002),其中脑栓塞(1.7%比15.5%,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于华法林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华法林组比较,达比加群组血栓消失时间更短[(47.00±5.30)天比(69.10±7.90)天,P<0.01],两组左心室血栓消失率相比,达比加群组明显多于华法林组(77.6%比39.7%,P=0.032);出血事件发生率达比加群组显著低于华法林组(3.4%比17.2%,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的患者,达比加群治疗较华法林更为安全有效。
2020, 28(1):54-58.
摘要: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在冠心病PCI合并心房颤动高出血风险患者抗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 选择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心房颤动高出血风险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对照组。两组PCI开始至术后4周,均给予三联抗血栓药物治疗,术后4周~12月给予双联抗血栓药物治疗。其中达比加群酯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同时观察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事件。结果 两组血小板计数、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肝功能、肾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达比加群酯组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升高;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且维持在达标水平(2.0~3.0)(P<0.05)。与对照组比较,达比加群酯组患者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冠心病PCI合并心房颤动高出血风险患者抗栓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与华法林比较,能更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同时显著降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2016, 24(5):452-456.
摘要: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通路在华法林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钙化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胸主动脉VSMC,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磷组、华法林(10 μmol/L)干预组及华法林(10 μmol/L)+维生素K(10 μmol/L)干预组。对细胞进行钙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结节,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Runx2蛋白的表达变化,RT-PCR检测细胞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Smad1及Runx2的表达变化。结果 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和高磷组相比,华法林干预组钙化结节明显增多;钙含量测定结果与茜素红染色结果基本一致。与正常对照组和高磷组相比,华法林干预组ALP活性明显增加(P<0.05),Runx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BMP-2、Smad1 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华法林干预组相比,华法林+维生素K干预组细胞钙含量、ALP活性及BMP-2、Smad1、Runx2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BMP信号通路参与了华法林促进的大鼠VSMC钙化,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介导了VSMC的表型转化。
2012, 20(10):956-960.
摘要: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常规需要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而当上述患者同时存在心房颤动、左心室血栓等抗凝治疗指征时,常常需要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华法令的三联抗栓治疗方案。然而,该治疗方案常伴随着显著的出血风险,其安全性、有效性、必要性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临床医师,也是当前研究者争论的一大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复习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对三联抗栓治疗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2003, 11(7):646-648.
摘要:为观察华法令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疗效。将我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有心绞痛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华法令,对比观察两组心绞痛缓解与消失时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及心肌缺血总负荷的改变,并观察华法令的副作用。结果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心绞痛缓解时间分别为3.28±1.67 d和4.98±1.69 d(p<0.01);消失时间分别为8.87±0.60 d和11.04±3.68 d(p<0.01);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3.9%(p<0.05)。心肌缺血总负荷差值分别为659.1±257.6 mms和369.7±297.2 mms(p<0.01)。说明治疗组心绞痛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改善比对照组明显,极少数患者虽出现出血副作用,但不严重。此结果提示,华法令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疗效,可作为重要辅助治疗,只要严格按用药要求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