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22(8):813-816.
摘要: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型2(Mon2)的比例变化特征,揭示Mon2型单核细胞与冠心病临床表型的内在联系。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技术,以CD14+CD163+作为Mon2单核细胞的标记,检测90例冠心病患者[病例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与5例健康对照个体(对照组)外周血Mon2单核细胞的比例以及CD163平均荧光强度(MFI)分布差异;回归分析Mon2单核细胞亚型比例、CD163荧光强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Mon2型单核细胞比例、CD163荧光强度在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且Mon2型单核细胞比例在SAP组为24.3%(19.1%~29.5%),UAP组为11.1%(6.1%~16.9%),AMI组为8.2%(3.3%~13.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P0.001)。循环血单核细胞CD163的平均荧光强度在SAP组为1.58(1.38~1.78),UAP组为1.21(1.04~1.39),AMI组为1.10(0.94~1.2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8);Mon2型单核细胞比例及CD163荧光强度与冠状动脉评分无相关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Mon2分布比例与冠心病患者表型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2012, 20(2):140-144.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相关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因胸痛发作3 h内就诊患者8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临床最终诊断,将患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非缺血性胸痛组。分别在胸痛0~3 h、3~6 h、6~12 h采血检测骨髓相关蛋白,比较不同时段、不同取样途径骨髓相关蛋白变化规律。结果胸痛0~3 h、3~6 h和6~12 h骨髓相关蛋白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血和同期外周静脉血骨髓相关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0~6 h骨髓相关蛋白受试者作业特征曲线,最适cut-off值为8.5 mg/L,受试者作业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8(95%CI 0.815~0.981),灵敏度为60.7%,特异度为95.0%。结论骨髓相关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作为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生化标志物。
2010, 18(8):655-657.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骨保护素和脑利钠肽水平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192例受试者分为三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99例,对照者35例,入院时检测血清骨保护素和脑利钠肽水平,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两种标志物与冠状动脉狭窄数及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冠心病患者骨保护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骨保护素水平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脑利钠肽水平略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脑利钠肽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脑利钠肽水平显著高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P><0.01),脑利钠肽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轻微相关(r=0.45,P><0.01),骨保护素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显著相关(r=0.64,P><0.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骨保护素和脑利钠肽与冠心病独立相关(P><0.01)。结论血清骨保护素与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进展有关,提示骨保护素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疾病的进程。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脑利钠肽水平也增高,表明脑利钠肽水平与缺血范围以及严重程度有较大的关联。
2009, 17(3):202-205.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水平,探讨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6例,非冠心病患者26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水平。结果与非冠心病患者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显著增加(P<0.01),而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之间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入选患者中,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水平较非糖尿病患者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数量独立正相关(r=0.28,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数量呈正相关(r=0.31,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增多,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损伤严重。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水平增高可能与血清甘油三酯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有关。
2009, 17(10):847-850.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CXC趋化因子配体16与冠心病的关系,以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n=29)、稳定型心绞痛组(n=26)及对照组(n=21)。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比较三组患者间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显著增高,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呈正相关,而与用药情况、血脂及C反应蛋白水平无相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6与Gensi-ni评分不相关。结论血清可溶性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显著增高,是独立于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的生物标志物。血清可溶性CXC趋化因子配体16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不相关。
2007, 15(1):61-62.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肌钙蛋白T、高敏C反应蛋白、B型钠尿肽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诊断的价值。方法检测1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肌钙蛋白T、高敏C反应蛋白、B型钠尿肽的水平。随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个月,观察终点为心肌梗死新发或再发和心源性死亡。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肌钙蛋白T、高敏C反应蛋白、B型钠尿肽可独立预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远期预后。经过已知的临床危险因素校正后,心脏生化标志物异常的数目仍然是其心血管事件重要危险因子。结论联合检测肌钙蛋白T、高敏C反应蛋白、B型钠尿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长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06, 14(4):339-342.
摘要:目的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水平,探讨其与不稳定性斑块及临床危险度的内在联系。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Western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水平。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分属低、中、高危3个亚组,急性心肌梗死组50例,正常对照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51例。结果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分别为236±33 INT.mm2、224±23 INT.mm2、455±51 INT.mm2和503±45 INT.mm2。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分别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无统计学差异。4组之间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原水平无明显差别。Western免疫印迹法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低危、中危、高危3个亚组间比较,无论是酶原还是活性酶的水平均未发现显著差别。结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明显升高,提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增高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一个危险信号,但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危险度并无相关性。
2006, 14(7):613-616.
摘要:目的探讨40 mg/d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调脂及抗炎作用。方法将9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试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用药后4、12、24周检测两组患者血脂、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对比两组调脂及抗炎作用差异。结果①用药后12周,试验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用药后24周,试验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②用药后12周,试验组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用药后24周,试验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③降脂强度与病人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下降趋势呈线性正相关。④随访期内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d安全可靠。②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d可显著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脂达标率。③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炎症因子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具有更强抑制作用。
2006, 14(7):623-624.
摘要:目的探讨血脂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的影响。方法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住院后服用血脂康,在服药前、服药后7天和30天分别收集静脉血1 mL,以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及相应酶原。正常对照组为25例健康自愿者。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酶原明显增高(p<0.01)。与服药前相比,服用血脂康后7天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及相应酶原无明显变化,服药30天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下降(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2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酶原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酶原明显增高,血脂康可以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2。
2005, 13(3):348-350.
摘要: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发病48h以内)应用对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伐他汀组30例,常规治疗组(未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30例,疗程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普伐他汀组血浆C反应蛋白(32.7±10.8μg/L)及内皮素(50.3±17.2μg/L)水平明显下降、血浆一氧化氮(50.3±10.2μmol/L)水平明显上升,与常规治疗组血浆C反应蛋白(44.3±9.7μg/L)、内皮素(72.4±16.4μg/L)及血浆一氧化氮(42.8±8.7μmol/L)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普伐他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解除冠状动脉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