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30(2):180-184.
摘要:双联抗血小板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栓治疗的基石,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与P2Y12受体拮抗剂。目前,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尤其替格瑞洛单药治疗是抗血小板优化治疗领域正在深入研究的课题。研究发现,P2Y12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血小板中的血栓素A2受体表达及血栓素A2生成。替格瑞洛具有广谱的抗血小板效应机制。本文针对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特别是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机制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对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提出新思路。
2019, 27(11):965-968.
摘要: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手术期血小板反应性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4例,随机分为2组:(1)替格瑞洛组(n=212):给予替格瑞洛治疗(负荷剂量180 mg,维持剂量90 mg,每天2次,口服);(2)氯吡格雷组(n=212):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负荷剂量300 mg,维持剂量75 mg,每天1次,口服)。2组均成功接受PCI术,支架均选择国产Firebird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观察2组患者PCI术围手术期血小板反应性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PCI术后90天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PCI术后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花生四烯酸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高反应性比例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PCI术后90天内患者再发心肌缺血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5.19%比16.04%,P<0.05)。出血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格瑞洛并不降低PCI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但较氯吡格雷能发挥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减少术后再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2018, 26(2):181-185.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对老年(>70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中度肾功能不全(CRI)患者疗效及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72例老年ACS合并中度CRI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全量组(36例)和半量组(36例),在原有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全量组采用替格瑞洛全量治疗(180 mg负荷量后,再以90 mg/次,2次/天);半量组采用替格瑞洛半量治疗(90 mg负荷量后,再以45 mg/次,2次/天)。于分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检测血小板抑制率(PIR)、血清肌酐(Scr)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计算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观察两组治疗12个月内的缺血事件、出血事件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两组患者PIR、Scr较治疗前呈升高趋势,eGFR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两组患者P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79,P=0.059);半量组患者Scr和ALT低于全量组(F=234.288、19.451,P=0.000、0.000),eGFR高于于全量组(F=54.521,P=0.000)。用药12个月内随访:两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0,P=0.824),半量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和呼吸困难发生率低于全量组(χ2=5.188、5.030,P=0.023、0.025)。 结论 对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半量与全量替格瑞洛时其PIR无显著差异,疗效相当,但半量替格瑞洛对肾功能及肝功能的影响较小,出血率较低,安全性更好。
2018, 26(6):611-616.
摘要:目的 评估替格瑞洛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诊断STEMI并行直接PCI的164例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40例)和氯吡格雷组(124例)。根据治疗后第5天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进而将氯吡格雷组分为非氯吡格雷抵抗(CPGR)组(81例)和CPGR组(43例),CPGR组患者改服替格瑞洛。随访3个月,分析替格瑞洛组和非CPGR组用药后5天、1个月、3个月血小板聚集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再发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和药物不良反应(出血、呼吸困难)发生情况;分析CPGR组换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结果 替格瑞洛组治疗后第5天、1个月、3个月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低于非CPGR组(33.94%±14.90%比53.13%±14.07%,25.26%±8.89%比35.51%±9.45%,24.91%±7.55%比31.57%±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GR组换用替格瑞洛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28.33%±8.11%比64.50%±1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44,P<0.05)。随访3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轻中度呼吸困难发生率较非CPGR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轻微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及重度呼吸困难者。结论 替格瑞洛抗血小板作用明显优于氯吡格雷,且对于CPGR患者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轻微,安全性好。
2017, 25(3):264-268.
摘要:目的 观察并探讨替格瑞洛治疗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的水平变化及短期预后。 方法 入选首次发生症状并成功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107例,按双抗血小板治疗时是否应用替格瑞洛将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54例和氯吡格雷组53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即刻、服药后24 h、第4天及第7天hs-CRP和ESM-1的水平变化以及二者是否具有相关性,同时观察替格瑞洛对急性STEM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 两组患者hs-CRP和ESM-1水平在服药后24 h均有明显上升,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服药后第4天、第7天hs-CRP和ESM-1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1随hs-CRP水平升高而升高,ESM-1与 hs-CRP呈正相关(r=0.535,P<0.001);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患者在缺血终点事件、出血事件以及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替格瑞洛在STEMI患者治疗中能够更加迅速降低细胞炎症反应并稳定血管内皮,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减少血栓的形成及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且并不增加明显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2017, 25(9):909-913.
摘要:目的 评估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替格瑞洛、氯吡格雷的抗栓效能并进一步分析血清糖基化终末产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入选2014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氯吡格雷(n=60)及替格瑞洛(n=60)治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两组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水平。治疗6个月后通过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及缺血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替格瑞洛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14.09%[(35.92±7.57)% 比 (41.81±9.56)%,P<0.05];两组间经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经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替格瑞洛组是氯吡格雷组的1.22倍[(65.73±11.69)%比(53.67± 8.75)%,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AGE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1周替格瑞洛组血清AGE水平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71± 3.14) mg/L比(25.71± 4.01) mg/L,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血清AGE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正相关(r=0.87,P<0.001),与血小板抑制率负相关(r=-0.95,P<0.001)。治疗6个月后随访显示两组间出血事件差异无显著性;但在缺血事件方面,替格瑞洛组发生总缺血事件的概率要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8.33%比18.33%,P<0.05)。 结论 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能明显降低PCI术后1周血小板聚集率,减少半年缺血事件的发生率,血清AGE水平可能是这一过程的关键节点。
2016, 24(6):571-575.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的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因子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50±30 g,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开胸后穿线,但不收紧结扎线;空白组收紧结扎线缺血45 min后结扎线放松行再注;氯吡格雷组左前降支结扎后即刻从胃管注入氯吡格雷90 mg/kg,45 min后放松结扎线行再注,于术后每天给予氯吡格雷灌胃90 mg/kg,每天1次。替格瑞洛组左前降支结扎后即刻胃管内给予替格瑞洛150 mg/kg,45 min后放松结扎线行再注,并于术后每天替格瑞洛灌胃150 mg/kg,每天一次。观察4组大鼠缺血再灌注24 h及1周时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浓度以及心功能指标,并计算左心室(LV)、缺血危险区(AAR)和梗死区(IS)面积,用AAR/LV和IS/AAR表示心肌梗死程度。结果 4组术前各炎症因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组与空白组比较,CRP、IL-1、IL-6、TNF-α各炎症因子浓度在术后24 h及7天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术后24小时炎症因子浓度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术后7天炎症因子浓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未见心肌梗死区,术后24小时及术后1周氯吡格雷组与空白组比较缺血危险区及梗死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及术后1周替格瑞洛组与空白组、氯吡格雷组比较缺血危险区及梗死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均可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因子的浓度,替格瑞洛而非氯吡格雷能够更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危险区及梗死区面积。
2016, 24(6):591-594.
摘要:目的 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PCI术后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晚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院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并择期PCI术135例患者,根据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不同分为替格瑞洛组(55例)、氯吡格雷组(80例),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随访指标包括心绞痛复发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等发生率。结果 替格瑞洛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3.0±3.2个月、氯吡格雷组为13.7±3.0个月;替格瑞洛组心绞痛复发率为18.2%(10/55),氯吡格雷组27.5%(22/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21);MACE发生率(替格瑞洛组3/55、氯吡格雷组6/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9),出血事件(替格瑞洛组9/55、氯吡格雷组17/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48),呼吸困难发生率(替格瑞洛组9/55、氯吡格雷组4/80)在替格瑞洛组高于氯吡格雷组(P=0.03)。结论 替格瑞洛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晚期疗效显著,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2015, 23(11):1163-1166.
摘要: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弱代谢患者改服替格瑞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以本院心内科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住院行PCI术后存在氯吡格雷弱代谢的1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每组各68例。两组患者分别予以替格瑞洛(90 mg,2次/天)或氯吡格雷(150 mg,1次/天)治疗。治疗3天后予以复查血栓弹力图,并对血小板抑制率进行评价。随访半年,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3天后替格瑞洛组ADP抑制率高于氯吡格雷组,ADP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MAADP)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心血管死亡事件发生。氯吡格雷组出现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结论 替格瑞洛应用于氯吡格雷弱代谢患者中起效迅速,抗血小板效果良好,严重并发症小,与氯吡格雷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2015, 23(12):1253-1257.
摘要:目的 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血小板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纳入ACS合并糖尿病行PCI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n92)术前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替格瑞洛组(n88)术前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替格瑞洛90 mg,每天两次。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组患者PCI术后24 h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并比较两组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等安全性事件。结果 替格瑞洛组ADP激活血小板形成最大血凝块强度(MA-ADP),低于氯吡格雷组(34.94%±11.91%比47.16%±14.90%,P<0.001)。血小板AA抑制率、ADP抑制率替格瑞洛组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68.24%±22.96%比48.21%±32.91%,58.16%±23.52%比33.34%±26.67%,P<0.001)。结论 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明显优于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3个月内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不增加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