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2(2):102-108.
摘要:目的]探究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以高脂饮食为基础,建立C.pn感染诱导ApoE-/-、ApoE-/-+Toll样受体2(TLR2)-/-、ApoE-/-+TLR2-/-+AMD3100小鼠As模型,ELISA检测ApoE-/-小鼠血清C.pn IgG、IgM抗体水平,PCR检测肺组织C.pn特异性DNA,油红O染色和HE染色观察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脂质沉积和As病变面积,比色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 [结果]ApoE-/-小鼠C.pn感染模型成功建立。与对照组相比,C.pn感染后ApoE-/-小鼠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脂质沉积量增加89.08%和71.83%,As病变面积增加34.12%(均P<0.05);与C.pn感染组相比,TLR2-/-+C.pn感染组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脂质沉积量减少46.16%和75.73%,As病变面积减少63.37%(均P<0.05);与TLR2-/-+C.pn感染组相比,TLR2-/-+AMD3100+C.pn感染组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脂质沉积量减少26.19%和56.94%,As病变面积则减少22.24%(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C.pn感染后血清TC、TG和LDLC水平分别升高0.62倍、1.43倍和1.34倍,血清IL-1β和IL-6含量分别增加4.10倍和6.00倍(均P<0.05);与C.pn感染组相比,TLR2-/-+C.pn感染组血清TC、TG和LDLC水平分别降低56.96%、50.41%和66.64%,血清IL-1β和IL-6含量分别减少66.72%和69.54%(均P<0.05);与TLR2-/-+C.pn感染组相比,TLR2-/-+AMD3100+C.pn感染组血清TC、TG和LDLC水平分别降低52.18%、58.56%和60.61%,血清IL-1β和IL-6含量分别减少28.84%和43.18%(均P<0.05)。 [结论]CXCR4可增强TLR2在升高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含量中的作用,进而参与C.pn感染诱导的As病变形成。
2023, 31(7):573-580.
摘要:目的]探究肺炎衣原体(C.pn)感染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焦亡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组织贴块法培养大鼠原代VSMC,利用C.pn感染VSMC模型,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C.pn感染后VSMC形态学的变化,试剂盒检测C.pn感染VSMC后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变化,Western blot实验检测GSDMD和Caspase-1的表达,串联质谱标签法定量蛋白质组学实验和GO富集分析检测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氧化呼吸链Complex相关蛋白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C.pn感染后VSMC膜外出现气泡状囊泡,C.pn感染VSMC 36 h、48 h后LDH含量分别增加38.92%和79.54%(均P<0.001),焦亡相关蛋白GSDMD表达增加1.74倍和1.67倍(均P<0.001);C.pn感染VSMC 48 h后Caspase-1表达(pro-Caspase-1)和活性(Caspase-1 p12/p10)分别增加2.69倍和3.47倍(均P<0.001);质谱结果显示,C.pn感染VSMC后有20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富集在氧化磷酸化通路中,同时发现,ComplexⅠ泛醌氧化还原酶铁硫蛋白4(NDUFS4)下降最为显著。进一步的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C.pn感染VSMC 36 h、48 h后NDUFS4的表达水平分别下降了57.5%和57%(均P<0.001)。 [结论]C.pn感染可能通过抑制NDUFS4表达影响线粒体功能,从而诱导VSMC焦亡。
2017, 25(5):441-446.
摘要:目的 探讨N-WASP在肺炎衣原体感染诱导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肺炎衣原体增殖培养后感染人血管内皮细胞(VEC),免疫荧光染色确认感染成功。Western blot检测肺炎衣原体感染的VEC内N-WASP磷酸化水平;CCK-8检测N-WASP特异性抑制剂Wiskostain对VEC活力的影响;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工作浓度的Wiskostain对肺炎衣原体感染率的影响;肺炎衣原体感染以5 μmol/L Wiskostain预处理的VEC后,管腔形成实验观察各组VEC形成新生血管能力的变化。 结果 在荧光显微镜下,感染的VEC胞浆内可见典型的肺炎衣原体包涵体。肺炎衣原体感染VEC 10、24 h后N-WASP磷酸化水平均明显上调且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管腔形成实验结果显示,肺炎衣原体感染VEC 16 h后,其所形成的微管腔节点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Wiskostain预处理后,肺炎衣原体感染促进微管腔节点形成的作用被显著削弱,几乎不能形成微管腔结构(P<0.05)。 结论 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通过N-WASP促进人VEC形成新生血管。
2013, 21(04):359-363.
摘要:目的 制备抗肺炎衣原体蛋白酶样活性因子重组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检测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冠状动脉瘤斑块中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原。方法 以肺炎衣原体蛋白酶样活性因子重组蛋白免疫小鼠,与SP2/0细胞融合后,采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经亚克隆建株;小鼠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单克隆抗体,用硫酸铵沉淀法对腹水中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纯化,测定其亚类和效价;检测肺炎衣原体标准株以鉴定其特异性。建立间接ELISA方法检测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冠状动脉瘤斑块标本中的肺炎衣原体抗原。结果 获得4株稳定分泌抗蛋白酶样活性因子重组蛋白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3F8、7B9、8C4和11B5,其效价分别为1∶28000、1∶16000、1∶38000和1∶12000;经亚类鉴定,3F8和7B9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为IgG2b,其它2株均为IgG1。以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建立间接ELISA检测肺炎衣原体抗原,与经典PCR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成功获得了抗肺炎衣原体蛋白酶样活性因子重组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特异地识别天然肺炎衣原体蛋白酶样活性因子抗原,有望应用于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抗原诊断。
2012, 20(3):207-211.
摘要:目的研究PI3K/Akt在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感染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迁移中的作用。 方法利用透射电镜鉴定C.pn成功感染VSMC;采用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VSMC后, wound-healing 实验和Transwell 实验分别观察VSMC迁移能力的改变;Western blot实验检测VSMC内Akt的磷酸化水平。结果透射电镜可观察到感染的VSMC内出现典型的C.pn原体;C.pn感染VSMC 24 h后,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C.pn感染组VSMC的迁移能力增强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pn感染组Akt的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且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可有效抑制C.pn感染诱导的VSMC迁移及Akt的磷酸化。结论C.pn感染通过激活PI3K/Akt促进VSMC迁移。
2009, 17(11):877-881.
摘要:目的观察肺炎衣原体感染对人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探讨黄连素对其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成功培养肺炎衣原体AR-39株后,感染不同浓度黄连素(0、100、150及200 mmol/L)预处理的内皮细胞,在感染后24、48及72 h,创伤修复实验、Transwell实验观察内皮细胞迁移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内皮细胞中信号蛋白PI3K mRNA表达水平和酶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肺炎衣原体感染组内皮细胞于24、48及72 h迁移量均明显增加(P<0.01),且PI3K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酶活性亦明显增强(P<0.01);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组比较,PI3K抑制剂LY294002组内皮细胞迁移量明显减少(P<0.01),PI3K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酶活性也明显减弱(P<0.01);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组比较,黄连素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内皮细胞迁移量均明显下降(P<0.01),PI3K mRNA表达水平和酶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且PI3K mRNA表达水平和酶活性均与细胞迁移抑制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841和0.832,P<0.01)。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诱导内皮细胞迁移;黄连素可拮抗肺炎衣原体感染诱导的内皮细胞迁移,其机制可能与黄连素下调PI3K表达及抑制PI3K活化有关。
2008, 16(12):933-937.
摘要:目的观察清道夫受体A1和CD36在肺炎衣原体诱导THP-1源性泡沫细胞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给予不同浓度的肺炎衣原体(1×105~1×106IFU)感染THP-1源性巨噬细胞0~72h。运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质内脂滴的变化,酶荧光学法检测细胞内胆固醇酯含量的变化。分别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Blot检测清道夫受体A1和CD36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高浓度的肺炎衣原体(5×105和1×106IFU)感染负荷低密度脂蛋白的THP-1源性巨噬细胞48h后,细胞质内的脂滴明显增多,胆固醇酯占总胆固醇百分比明显增加(>50%)。在负荷低密度脂蛋白的THP-1源性巨噬细胞上,肺炎衣原体感染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上调道夫受体A1 mRNA和蛋白表达,但不影响CD36 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清道夫受体A1表达上调是肺炎衣原体诱导THP-1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机制之一,这可能为进一步阐明肺炎衣原体感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理论依据。
2007, 15(6):448-450.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0例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及40例对照者血清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肺炎衣原体抗体IgG、IgM。结果冠心病组肺炎衣原体IgG阳性率和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各组之间肺炎衣原体IgG和IgM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肺炎衣原体IgG浓度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冠心病组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肺炎衣原体IgG浓度、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炎症标志物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有关,炎症、感染可能共同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2006, 14(1):32-36.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对高脂血症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核因子κB和激活蛋白1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C57BL/6J雌性小鼠分成对照组、感染组、高脂组和感染高脂组。14周后,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主动脉内皮细胞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50(核因子κB亚单位)和c-Fos(激活蛋白1亚单位)表达情况。用苏丹Ⅳ对主动脉窦冰冻切片进行脂染色以检测主动脉窦动脉粥样硬化病灶情况并进行评分。结果主动脉窦动脉粥样硬化病灶评分在对照组和感染组无升高,而在高脂组和感染高脂组显著升高(p<0.01),且感染高脂组和高脂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对照组相比,感染组、高脂组和感染高脂组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50和c-Fos的表达是升高的,而在感染组、高脂组和感染高脂组3组之间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50和c-Fos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肺炎衣原体感染和高脂血症的早期,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炎症通路已经激活。单独肺炎衣原体感染不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但肺炎衣原体感染能加速高脂饮食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2006, 14(7):601-603.
摘要: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的关系及阿奇霉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用高胆固醇喂养加血管内膜剥脱的方法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予阿奇霉素干预治疗4周。于实验0、4、8、12周检测血中炎性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肺炎衣原体抗体的水平;测定病变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mRNA水平;观察病变组织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高脂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明显,内膜增生幅度最大,管腔面积最小。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高脂组和阿奇霉素组血中高敏C反应蛋白、肺炎衣原体抗体的水平和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阿奇霉素组血中高敏C反应蛋白(123.9±2.1 g/L)、肺炎衣原体抗体(1.40±0.09 g/L)的水平和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mRNA(0.978±0.135)较高脂组血中高敏C反应蛋白(212.8±5.3 g/L)、肺炎衣原体抗体(2.03±0.08 g/L)的水平和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mRNA(1.102±0.108)明显降低(p<0.05)。两组之间血脂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密切相关,阿奇霉素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