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8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膳食铁摄入量对糖尿病患者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

      2024, 32(9):777-782.

      关键词:膳食铁全因死亡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全国健康和营养问卷调查
      摘要 (70)HTML (0)PDF 4.31 M (1129)收藏

      摘要:目的]旨在揭示膳食铁摄入量对糖尿病患者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纳入美国健康和营养问卷调查(NHANES)数据库中的5 970例糖尿病患者,从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中获取基线数据,根据国家死亡指数确认生存状态以及死亡原因(截至2015年12月31日)。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铁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探索是否存在非线性相关性。 [结果]纳入研究的受试者平均年龄61.3岁,其中51.3%为男性,他们的平均膳食铁摄入量为每天14.11 mg。在平均6.3年的随访中,总共发生了1 497例死亡。将平均每天膳食铁摄入量<8.34 mg的受试者设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膳食铁摄入量在11.11~14.36 mg的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最低[HR 0.83(0.70~0.99),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发现膳食铁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呈非线性相关。然而未见膳食铁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结论]糖尿病患者的膳食铁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呈“L”型相关,适量的增加铁摄入量会减少全因死亡率。

    • 《2021 AHA促进心血管健康膳食指南》解读

      2022, 30(4):321-327.

      关键词:膳食指南全谷物食品超加工食品健康体质量植物油
      摘要 (640)HTML (0)PDF 5.16 M (747)收藏

      摘要:美国心脏协会在Circulation杂志上发布了2021年促进心血管健康膳食指南。在这一最新的膳食指南中提出控制能量平衡、保持健康体质量、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偏向选择全谷物食品、减少精加工食品的摄入、避免摄入超加工食品、合理使用植物油、尽量减少含糖食物、选择低盐饮食、合理控制饮酒等建议,对保护心血管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这一最新的膳食指南进行解读,并结合东方饮食习惯以及近年来中国人群膳食习惯的改变,提出切合中国人群的健康膳食建议。

    • 动脉硬化性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尝试:重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产前诊断

      2011, 19(3):284-285.

      关键词:转化医学动脉粥样硬化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预防,早期诊断
      摘要 (1217)HTML (0)PDF 1.09 M (1313)收藏

      摘要:<正>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国提出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其重点是“关口前移、重心下沉、重在预防”。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其核心是加快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更有益的临床诊治实践。转化医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已成为引领医学发展的主流。病理生理学是沟通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肩负心血管疾病转化医学研究重大使命,根据我国重大疾病防治的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的研究

    • 原发性高血压与膳食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

      2004, 12(4):461-465.

      关键词:流行病学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因素的探讨病例对照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家族聚集性膳食
      摘要 (987)HTML (0)PDF 5.20 M (927)收藏

      摘要:研究原发性高血压与膳食及其他因素的关系,以便找出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对郑州市参加健康体检的35岁以上居民共15 4名研究对象进行营养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和血压及其他相关指标的测量。先分别从性别、年龄、体力劳动强度、家族史、体质指数、腰围、生活习惯、血脂、血糖、食物类别及营养素摄入量等方面进行比较,尔后以ForwardSelection法作二项分类因变量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饮酒、高热能摄入均可引起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的增高(P<0 .0 5 )。在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各因素中,家族史、腰围、体质指数、血甘油三酯和膳食脂肪均是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其OR值依次为1.9770、1.0 810、1.16 70、1.5 170和1.6 0 80 ;新鲜蔬菜的摄入是保护性因素,其OR值为0 .0 0 80。谷类、蔬菜、水果摄入量的减少及肉、蛋、油脂类和食盐摄入量的增加可能与调查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有关。结果提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后天的膳食及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 实验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大鼠凝血和纤溶的变化

      2002, 10(3):199-201.

      关键词: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凝糖膳食脂膳食大鼠
      摘要 (1081)HTML (0)PDF 4.07 M (1004)收藏

      摘要:观察实验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大鼠凝血和纤溶的变化,建立大鼠内源性及外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模型,测定大鼠空腹12~14h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糖浓度,并观察其与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的关系。结果发现,饲高糖膳食3天及6天后,大鼠血浆甘油三酯分别是对照组分别的2.43倍及2.9倍(P<0.001),血糖分别增加80%及39%(P<0.01)。饲高脂膳食3天及6天后,大鼠血浆甘油三酯分别是对照组的2.3倍及1.6倍(P<0.05)。但两组血浆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饲高糖膳食与饲高脂膳食3天及6天后,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饲高糖膳食6天及饲高脂膳食3天,纤维蛋白原分别较对照组增加84%及122%(P<0.05)。两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血浆甘油三酯与纤维蛋白原含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呈正相关(P<0.01),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呈负相关(P<0.05)。血浆总胆固醇和血糖与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P<0.01)。结果发现,血浆甘油三酯升高促进凝血系统活性增强,纤溶系统活性降低

    • 复合膳食纤维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胆固醇代谢的长期作用

      2002, 10(5):400-403.

      关键词:膳食纤维大鼠胆固醇代谢
      摘要 (1104)HTML (0)PDF 1.05 M (997)收藏

      摘要:健康、断乳SD大鼠84只,经高脂饲料诱导形成高脂血症模型后按体重及血胆固醇均衡的原则分为7组,分别以基础饲料及高脂饲料作为对照组,其余5组饲以不同水平的复合膳食纤维配方B(可溶性纤维不可溶性纤维=2.0),实验期为3个月,观察配方B对大鼠血浆胆固醇代谢的长期作用。结果表明:与高脂组相比,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的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不同水平的复合膳食纤维配方B组均显著降低(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显著升高(P<0.05);复合膳食纤维配方B在降低大鼠血总胆固醇浓度的作用上,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以上结果提示:以燕麦麸、沙棘皮、瓜儿豆胶为主要原料研制成的复合膳食纤维确能长期有效地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防治。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脂餐后甘油三酯代谢异常与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的关系

      2002, 10(5):427-430.

      关键词:高血压膳食脂肪高脂血症内中膜复合体厚度
      摘要 (1054)HTML (0)PDF 3.19 M (993)收藏

      摘要: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否存在脂肪负荷后血清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代谢异常及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之间的关系,选择3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禁食10~12h后,采用二维血管超声测定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随后进行标准脂肪负荷试验,分别以甘油三酯8h曲线下面积和甘油三酯峰反应作为脂肪负荷后甘油三酯反应水平的指标。发现:①原发性高血压组甘油三酯峰反应(4.68±1.74mmolL比1.76±0.64mmolL)及甘油三酯曲线下面积(23.59±6.48mmolL比9.56±3.38mmolL,8h)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②原发性高血压组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0.767±0.15mm比0.603±0.05mm,P<0.01);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与甘油三酯曲线下面积、年龄、甘油三酯峰反应、肥胖指数呈正相关(r=0.497、0.448、0.382、0.352,P<0.05),同空腹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287,P=0.002)。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脂餐后甘油三酯代谢异常,高血压和餐后甘油三酯代谢异常均与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的增加有关。

    • 正常人餐后甘油三酯动态代谢对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1的影响

      2001, 9(3):227-230.

      关键词:膳食脂肪类高甘油三酯血症一氧化氮内皮素1
      摘要 (1112)HTML (0)PDF 4.33 M (935)收藏

      摘要:为探讨正常人脂肪负荷后甘油三酯动态代谢对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1浓度的影响,取2 0例正常人标准脂肪餐前(0h)、餐后2、4、6和8h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测定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Ⅰ和载脂蛋白B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浓度,比色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相对浓度,计算一氧化氮/内皮素1比值。结果发现,餐后2h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显著高于餐前(2 .19±0 .16比1.161.16±0 .11mmol/L ,P<0 .0 5 ) ,4h达到高峰(3.34±0 .37mmol/L) ,8h恢复至餐前水平。餐后2h血浆一氧化氮浓度存在一过性升高(61.5 8±5 .97比42 .5 0±7.42ng/L ,P<0 .0 5 ) ,6、8h又显著降低(37.60±5 .71比61.5 8±5 .97ng/L ;30 .76±5 .0 1比61.5 8±5 .97ng/L ,P<0 .0 5 )。餐后2h内皮素1浓度较餐前显著降低(99.0 8±16.5 5比114.2 2±16 .45ng/L ,P<0 .0 5 ) ,餐后6、8h较2h显著升高(113.82±19.80比99.0 8±16 .5 5ng/L ,12 1.0 2±19.5 5比99.0 8±16.5 5ng/L ,P<0 .0 5 ) ,餐后8h较4h高(12 1.0 2±19.5 5比10 3.45±19.87ng/L ,P<0 .0 5 )。同样,一氧化氮/内皮素1比值在餐后2h存在高峰(0 .78±0 .13比0 .46±0 .0 9,P<0 .0 5 ) ,餐后6、8h又明显下降(0 .42±0 .0 8比0 .78±0 .13;0 .34±0 .0 9比0 .78±0 .13,P<0 .0 5 )。提示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影响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之间的平衡,正常人血管内皮细胞存在一过性的一氧化氮生成增加和内皮素1生成减少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8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