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8(4):322-326.
摘要:目的 探讨伴有血脂异常的老年慢性肾小球肾炎CKD1-2期患者临床及病理特点,以评估血脂异常对慢性肾脏病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4年至2017年首次行肾活检诊断并符合CKD1-2期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老年患者111例,根据有无高脂血症分为高脂血症组(HL组,76例)和非高脂血症组(非HL组,35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质指数、高血压患病率、病理分布类型、血肌酐、高敏C反应蛋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L组的血尿酸水平、24 h尿蛋白定量、尿转铁蛋白、尿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NAG酶均高于非HL组,血清白蛋白低于非HL组(P<0.05);(2)HL组血管损伤评分高于非HL组(P<0.05),而肾小球硬化比例、新月体比例、系膜增生、肾小管损伤等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通过二元变量相关分析,24 h尿蛋白、尿转铁蛋白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相关,血尿酸、尿白蛋白与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相关,血清白蛋白、尿NAG酶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相关。结论 伴血脂异常的老年慢性肾小球肾炎CKD1-2期患者尿蛋白、肾小管损伤更重,肾微血管病变程度更高。
2020, 28(7):616-622.
摘要:目的 探析2009年至2019年中国人群血脂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2009年至2019年血脂研究相关文献,利用书目信息共现分析系统(BICOMB)及图形聚类工具包(gCLUTO)进行词频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检索3 022篇文献,共有47个高频词,频次≥3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09至2019年中国血脂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中国人群高脂血症流行病学;与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慢性疾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肪学说;调脂药物;中国特色调脂治疗。结论 众多学者致力于研究疾病机制、调脂治疗策略以及新药研发等,但血脂管理的非药物干预的研究非常少见,亟需开展护理学健康教育,促进干预,以提高血脂管理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
2020, 28(12):1083-1088.
摘要:肠道胆固醇代谢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调控肠道胆固醇代谢平衡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天然药物通过调控肠道胆固醇的吸收与转运、调节菌群平衡等途径有效改善肠道胆固醇代谢水平。文章对近年来天然药物调控肠道胆固醇代谢抑制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与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脂代谢紊乱所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2019, 27(4):364-368.
摘要: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率。他汀类药物已被证实可以有效降低血清LDLC,进而减少ASCVD发生风险。但是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存在耐药性,即药物抵抗。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抵抗主要受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以及药物作用本身的影响。深入研究他汀类药物抵抗可为进一步揭示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有望为研发新的降脂药物提供靶点。
2018, 26(12):1212-1215.
摘要:冠状动脉钙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慢性肾脏病等多种疾病中普遍存在,他汀类药物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血脂代谢紊乱患者的常用药物。既往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具有抑制冠状动脉钙化的作用,而新近研究则提出相反意见。鉴于目前他汀类药物与冠状动脉钙化关系存在一定争议,故本文就冠状动脉钙化发生机制,他汀类药物与冠状动脉钙化关系及两者关系矛盾性结论成因作一分析。
2017, 25(8):830-834.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脂水平及促动脉硬化指数(AIP)的关系,为其血脂紊乱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方法 连续性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287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371例,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分析Hp感染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ox-LDL及AIP之间的关系。 结果 Hp感染者155例(41.8%,155/371),Hp感染组血清TC、TG、LDLC、ox-LDL、AIP水平明显高于非HP感染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与AIP水平呈正相关。 结论 Hp感染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脑卒中高危人群脂质代谢紊乱,导致AIP水平增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2017, 25(9):923-927.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神经功能损害的影响及其在风险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611 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CSS)、欧洲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BI)评价神经功能。同时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并计算出non-HDLC的含量,比较non-HDLC高水平组与理想水平组患者NIHSS、CSS、ESS、BI分值,以探讨高non-HDLC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损害的关系。 结果 与non-HDLC理想水平组患者相比,高non-HDLC水平组患者体质指数高、NIHSS、CSS评分高(P<0.05),ESS和BI分值低(P<0.05)。血清TC、TG、LDLC、Hcy、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高,HDLC水平低(P<0.05)。相关分析发现,随着non-HDLC水平升高,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损害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结论 Non-HDLC水平增高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损害危险评估的有效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