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9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累积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暴露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2025, 33(1):58-67.

      关键词: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累积暴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影响因素
      摘要 (22)HTML (0)PDF 8.20 M (46)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累积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HDLC)暴露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连续参加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3次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员工为研究对象,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共50 777例。根据累积non-HDLC/HDLC暴露水平四分位数分为Q1、Q2、Q3、Q4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中ASCVD累积发病率,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累积non-HDLC/HDLC暴露对ASCVD的影响。 [结果]平均随访(10.19±2.21)年,新发ASCVD 5 003例。Q1至Q4组AS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6.49%、8.71%、10.86%、14.85%(Log-rank 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Q1组相比,Q2、Q3、Q4组发生ASCVD的HR(95%CI)分别为1.13(1.03~1.24)、1.18(1.07~1.29)、1.22(1.12~1.34);发生心肌梗死的HR(95%CI)分别为1.15(0.87~1.53)、1.44(1.10~1.88)、1.67(1.29~2.17);发生血运重建的HR(95%CI)分别为1.21(0.99~1.49)、1.31(1.07~1.60)、1.49(1.22~1.81);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17(1.03~1.32)、1.17(1.04~1.33)、1.21(1.06~1.37);但以心力衰竭、心房颤动为结局事件时,并未发现以上关联。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显示,累积non-HDLC/HDLC值与ASCVD的风险呈线性关联。 [结论]累积non-HDLC/HDLC暴露与ASCVD的发病风险呈正向关联。

    •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调查

      2012, 20(11):1036-1040.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维吾尔族;汉族
      摘要 (1415)HTML (0)PDF 1.18 M (1445)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50岁人群代谢综合征现况状况,比较两民族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04年7月到2007年8月,采用分层随机多级整群抽样方式、以现场问卷调查与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共调查8 382人,其中汉族3 603人(男性1 590人,女性2 013人)、维吾尔族4 779 人(男性2 347人,女性2 432人),进行身高、体重、腹围、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等相关指标测定。结果维、汉两民族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总的患病率为32.85%(男性为25.14%,女性为39.07%,p<0.05);汉族27.70%(男性为22.53%、女性为32.09%,p<0.05);维吾尔族为41.03%(男性为29.60%、女性为50.30%,p<0.05);维吾尔族高于汉族(p<0.05),女性高于男性,其中维吾尔族男性、女性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均高于汉族男性、女性(p<0.05),两民族中维吾尔族女性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最高。50~59岁,维吾尔族代谢综合征为33.02%,汉族为23.59%;60~69岁,维吾尔族为36.50%,汉族为34.44%;70岁以上,维吾尔族为27.65%,汉族为28.30%。结论新疆维、汉两民族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存在民族间和性别间差异,维吾尔族高于汉族,女性高于男性,其中维吾尔族女性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最高。维、汉两民族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60~69岁这个年龄段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最高。

    • 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非治疗高血压人群高血压类型与多代谢异常的关系

      2008, 16(1):61-64.

      关键词:流行病学糖代谢异常血脂代谢异常肥胖患病率高血压农村
      摘要 (1485)HTML (0)PDF 3.67 M (954)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非治疗高血压人群高血压类型与多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阜新农村≥35岁非治疗高血压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查。将高血压患者按不同类型高血压分成3组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均高组,使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高血压类型与多代谢异常的关系。结果共入选4273人,平均年龄56.5±11.4岁。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代谢异常患病率分别为,超重(肥胖)31.4%、糖代谢异常19.9%和血脂异常46.9%;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代谢异常患病率分别为,超重(肥胖)41.9%、糖代谢异常11.7%、血脂异常44.3%;收缩压舒张压均高组代谢异常患病率分别为,超重(肥胖)45.6%、糖代谢异常19.0%和血脂异常53.3%。超重(肥胖)患病率全年龄组3组间不同,而糖代谢异常和血脂异常仅在<60岁组3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非老年人群较老年人群糖脂代谢异常患病率低,而超重(肥胖)患病率则在非老年人群中较高。多数代谢异常合并患病率在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组为最高。结论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非治疗高血压人群中不同高血压类型间合并多代谢异常患病情况不同,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干预,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 上皮细胞钠通道γ亚单位基因和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样基因多态性性与维吾尔族高血压病的相关分析

      2008, 16(5):399-402.

      关键词:流行病学维吾尔族高血压病上皮细胞钠通道γ亚单位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样基因多态性
      摘要 (1514)HTML (0)PDF 4.46 M (548)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钠通道γ亚单位基因启动子区rs5718多态性及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样基因第一外显子rs4149601多态性同维吾尔族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应用病例对照方法研究新疆吐鲁番地区农村高血压病个体344例及对照组322例。检测所有个体体质指数、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用Taqman技术进行rs5718及rs4149601多态基因分型。结果rs5718多态及rs4149601多态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rs5718多态GA基因型、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频率在高血压组及对照组中分别为34.6%、5.6%、22.9%及36.6%、4.0%、22.4%;rs4149601多态GA基因型、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频率在高血压组及对照组分别为28.9%、1.9%、16.4及30.0%、3.3%、18.3%。rs5718与rs4149601多态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在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中差异均无显著性;对性别、年龄进行校正后也发现两个位点使高血压病患病风险显著改变。进一步协方差分析发现rs5718与rs4149601多态不同基因型间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腰臀比、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上皮细胞钠通道γ亚单位基因及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样基因两个重要的多态性(rs5718及rs4149601)同维吾尔族人群高血压病发病无关。

    • 普罗布考抗氧化和预防再狭窄作用的Meta分析

      2008, 16(10):781-786.

      关键词:流行病学Meta分析普罗布考预防抗氧化再狭窄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1128)HTML (0)PDF 5.89 M (944)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普罗布考抗氧化作用及其预防再狭窄的效果,以观察其对动脉硬化进程的影响。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电子检索PubMed(1966~2007.9)、EMBASE(1980~2007.9)、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2007.9)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94~2007.9),手工检索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参考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研究普罗布考改变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Meta分析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276例患者,249例对照,标准化差值均数为-2.38,95%可信区间为(-3.39~-1.38);有4篇文献纳入改善血管内皮依赖舒张功能的Meta分析,共计96例患者,83例对照,标准化差值均数为1.97,95%可信区间为(0.60~3.35);有3篇文献(4个研究)纳入预防支架再狭窄管腔面积的Meta分析,共计159例患者,176例对照,权重差值均数为0.80,95%可信区间为(0.41~1.20);有7篇文献(11个研究)纳入预防支架再狭窄管腔直径的Meta分析,共计436例患者,420例对照,权重差值均数为0.32,95%可信区间为(0.22~0.42);有9篇文献(13个研究)纳入预防支架管腔再狭窄率的Meta分析,共计575例患者,557例对照,相对危险度为0.68,95%可信区间为(0.56~0.82);有4篇文献(5个研究)纳入普罗布考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不良事件率的Meta分析,共计253例患者,162例对照,相对危险度为0.60,95%可信区间为(0.39~0.92)。结论采用普罗布考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维持支架内管腔面积和直径,降低其再狭窄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其抗氧化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仍需大样本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

    • 辽宁农村地区高血压病人群的血脂水平

      2007, 15(11):861-864.

      关键词:流行病学高血压农村地区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
      摘要 (1071)HTML (0)PDF 3.74 M (898)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辽宁省农村地区高血压人群血脂水平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农村高血压人群血脂异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04~2006年对辽宁省阜新县农村地区6412名(男性2805名,女性3607名)年龄≥35岁患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常住人群(≥5年)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2006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标准,对血脂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辽宁省阜新农村高血压人群中,女性血脂平均水平高于男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2)总胆固醇升高(≥6.21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低(<1.0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4.16mmol/L),甘油三酯升高≥(2.26mmol/L)的异常率分别为16.9%,8.8%,4.4%和19.8%。(3)随着血压分级的升高,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异常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未表现出这一趋势。结论辽宁省阜新县农村地区高血压病人群中血脂异常更为明显,对这一人群进行积极的干预尤为重要。

    • 四川盐边县不同体质指数人群的踝臂指数及下肢外周动脉病患病率调查

      2006, 14(8):717-719.

      关键词:流行病学体质指数踝臂指数下肢外周动脉病患病率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摘要 (949)HTML (0)PDF 4.06 M (998)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体质指数对人群踝臂指数水平和下肢外周动脉病患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攀枝花市盐边县1 233人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踝臂指数测量、身高和体重等体格检查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比较按不同体质指数分组的平均踝臂指数水平及下肢外周动脉病患病率。结果男性18 km2≤体质指数<20 kg/m2组踝臂指数水平最低,体质指数≥28 kg/m2组踝臂指数水平最高;女性体质指数<18kg/m2组踝臂指数水平最低,24 kg/m2≤体质指数<26 kg/m2组踝臂指数水平最高。在不同体质指数水平分组里,男女性踝臂指数均值均大于0.90;男、女性体质指数与踝臂指数和下肢外周动脉病患病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线性趋势检验p<0.05);男性和女性按不同体质指数标准分组的年龄调整后下肢外周动脉病患病率分别为10.7%和10.8%(体质指数<24 kg/m2)、5.6%和9.2%(24 kg/m2≤体质指数<28 kg/m2)、8.6%和13.1%(体质指数≥28 kg/m2)。结论该人群踝臂指数水平及下肢外周动脉病患病率与体质指数无统计学关联,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 中国人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2001, 9(1):45-48.

      关键词: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载脂蛋白E等位基因基因型流行病学中国人
      摘要 (1160)HTML (0)PDF 3.93 M (984)收藏

      摘要:为探讨中国人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法,分别对87例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及2 30例血脂正常者的载脂蛋白E基因型、空腹血脂及载脂蛋白AⅠ、AⅡ、B10 0、CⅡ、CⅢ和E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发现,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载脂蛋白B10 0、CⅡ、CⅢ和E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 .0 1) ;血清载脂蛋白E/CⅢ比值显著降低(P<0 .0 5 )。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组与对照组载脂蛋白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以E3/ 3和ε3最高,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组的ε4等位基因有增高的趋势,而ε2等位基因有降低的趋势(P>0 .0 5 )。携带ε2等位基因组血清载脂蛋白E水平较E3/ 3基因型组显著升高,而携带ε4等位基因组血清载脂蛋白E水平较E3/ 3基因型及携带ε2等位基因组显著降低(P<0 .0 0 1)。此结果提示,ε2及ε4等位基因与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清载脂蛋白E水平有关。

    • 中国人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与脂蛋白脂酶基因HindⅢ多态性的关系

      2001, 9(1):49-52.

      关键词:高甘油三酯血症,内源性脂蛋白脂酶HindⅢ多态性,限制片长流行病学中国人
      摘要 (1167)HTML (0)PDF 3.79 M (862)收藏

      摘要:为了解中国人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与脂蛋白脂酶基因多态性是否相关,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方法对成都地区2 0 0例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及2 0 2例血脂正常者脂蛋白脂酶基因HindⅢ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及其血脂、载脂蛋白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和正常人均以H2H2纯合子基因型为主,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组H2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增加(0 .85 5比0 .745 ,P<0 .0 1) ;而H1等位基因频率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0 .145比0 .2 5 5 ,P<0 .0 1)。H2H2基因型者血浆甘油三酯、载脂蛋白CⅡ、CⅢ水平、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均显著高于H1H1基因型者(P<0 .0 1) ,比H1H2基因型者也明显增加(P<0 .0 5 )。此结果提示,脂蛋白脂酶基因内含子8HindⅢ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与中国人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有一定的相关性。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9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