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2(9):805-812.
摘要: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是影响远期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炎症反应在ISR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于传统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炎症刺激进程,ISR在数月甚至数年内即可出现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且ISR的炎症机制更为复杂。炎症因子通过调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单核巨噬细胞增殖分化、内皮细胞损伤修复、泡沫细胞形成、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等众多机制参与ISR的发生发展。文章简述了ISR的分型及影响因素,着重阐述了不同炎症因子在ISR中的作用,以期为ISR的炎症机制研究及临床干预提供新思路。
2021, 29(2):129-134.
摘要:目的 研究动静脉瘘(AVF)所致的高剪切力(WSS)对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内膜增生(NIH)的影响。方法 将3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支架组:右颈总动脉(CCA)植入支架;支架+动静脉瘘(AVF)组:右CCA植入支架并行右颈AVF;对照组:未行处理。21天后,取支架段CCA标本用于组织学染色和蛋白质表达分析。结果 支架组支架段CCA内WSS维持在基线水平的43.2%~48.9%。支架+AVF组WSS逐渐增加到超过基线水平86%。支架+AVF组NIH较支架组减轻(新生内膜面积:0.19 mm2比0.87 mm2;新生内膜/中膜面积比值:0.18比1.1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支架+AVF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水平明显高于支架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和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水平明显低于支架组。结论 AVF所致的高WSS减轻了支架植入术后的NIH,其潜在的机制可能与调节eNOS、VCAM-1、p38和JNK的表达和激活有关。
2018, 26(10):993-998.
摘要:目的 观察Kindlin-2 RNA干扰对球囊损伤的大鼠颈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构建并制备Kindlin-2 siRNA和阴性对照慢病毒载体并感染球囊损伤的大鼠颈动脉, 1周和4周后取损伤的颈动脉,实时定量PCR检测Kindlin-2 mRNA的表达,HE染色评估术后4周颈动脉内膜增生情况,并行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检测颈动脉中Kindlin-2、α-actin、PCNA和β1整合素的表达,Masson染色了解颈动脉中胶原纤维合成情况。结果 Kindlin-2 RNA干扰能明显降低1周时颈动脉中Kindlin-2 mRNA的表达水平(P<0.05),并显著抑制4周后颈动脉的内膜增生(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Kindlin-2 siRNA组术后4周颈动脉中Kindlin-2、α-actin、PCNA和β1整合素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颈动脉内膜和中膜胶原纤维的合成也减少。结论 Kindlin-2 RNA干扰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细胞外基质合成减轻血管内膜增生。
2015, 23(11):1107-1112.
摘要:目的 观察经动脉外膜转染OPN-002-siRNA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和骨桥蛋白(OP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前期细胞实验筛选出最敏感的OPN-002-siRNA序列作为动物实验转染基因。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球囊损伤组、OPN-SCR-siRNA转染组和OPN-002-siRNA转染组。用免疫荧光、HE染色、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观察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情况和OPN、TGF-β1及PCNA的表达变化,以及OPN-002-siRNA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1)球囊损伤术后3天未见明显的新生内膜,7天内膜开始增厚,14天时内膜增厚显著。(2)OPN、TGF-β1 mRNA和蛋白水平于术后3、7、14天时持续升高,而PCNA mRNA和蛋白水平均于术后3天开始升高,7天达高峰,14天时下降。(3)与球囊损伤组、OPN-SCR-siRNA转染组比较,OPN-002-siRNA转染组在各个时间点新生内膜厚度明显减轻(P<0.001),OPN、TGF-β1、PCNA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01)。结论 OPN-002-siRNA可能通过特异性抑制OPN、TGF-β1、PCNA的表达,从而减轻血管损伤后的内膜增生。
2014, 22(11):1087-1090.
摘要: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用300~35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颈动脉球囊损伤组、颈动脉球囊损伤+二甲双胍组,3周后HE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颈动脉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 球囊损伤后,颈动脉出现明显的内膜增生,颈动脉组织中MMP-2、MMP-9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二甲双胍削弱血管内皮损伤所致MMP-2和MMP-9的表达上调(P<0.05),并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后的内膜增生(P<0.01)。结论 二甲双胍可能通过抑制MMP-2和MMP-9的表达防止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
2013, 21(01):6-10.
摘要:目的 观察小干扰RNA(siRNA)重组慢病毒介导的CREB结合蛋白(CBP)基因沉默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PBS对照组、慢病毒介导CBP基因siRNA转染组(CBP-siRNA-Lenti组)及慢病毒介导非CBP同源序列siRNA转染组(NC-siRNA-Lenti组),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术后28天处死动物。分别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颈动脉CBP和乙酰化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表达水平;病理组织学观察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损伤血管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28天,与PBS对照组和NC-siRNA-Lenti组比较,CBP-siRNA-Lenti组CB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P均<0.05),CBP沉默能明显抑制新生内膜面积(0.108±0.008 mm2比0.238±0.022 mm2、0.252±0.016 mm2,P<0.05)、内膜与中膜面积比(0.706±0.062比1.483±0.136、1.497±0.137,P<0.05)的增加,及下调血管壁乙酰化NF-κB p65和PCNA的表达水平(P均<0.05)。结论 慢病毒介导的CBP基因沉默能有效地抑制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 p65的过度乙酰化有关。
2013, 21(5):424-428.
摘要: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及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瑞舒伐他汀1组和瑞舒伐他汀2组,每组8只。瑞舒伐他汀1组于术前3天开始每日给予瑞舒伐他汀5 mg/kg灌胃,瑞舒伐他汀2组每日给予20 mg/kg灌胃,模型组以蒸馏水灌胃,随后制备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建模后14天处死大鼠取颈动脉,HE染色行组织形态学观察,测量内膜/中膜面积比;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法检测线粒体融合素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依文思蓝染色观察血管内皮修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瑞舒伐他汀1组和瑞舒伐他汀2组血管内膜增生,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显著增加(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比值显著增加(P<0.01),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瑞舒伐他汀1组、瑞舒伐他汀2组血管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显著降低(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1),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显著增高(P<0.05),且瑞舒伐他汀2组较瑞舒伐他汀1组变化更显著(P<0.01)。依文思蓝染色显示,瑞舒伐他汀1组、瑞舒伐他汀2组再内皮化程度显著好于模型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同时促进内皮修复,其作用可能与上调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有关。
2013, 21(12):1079-1083.
摘要:目的 观察球囊损伤大耳白兔腹主动脉Cyr61的表达以及阿托伐他汀对Cyr61表达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抑制损伤动脉内膜增生的机制。方法 形态学观察球囊损伤后不同时点的大耳白兔腹主动脉标本内膜增生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法检测Cyr61的表达。结果 球囊损伤后可见新生内膜在术后7天出现,术后14天明显增厚,术后28天继续增厚,形成的新生内膜厚度不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厚(P<0.01)。球囊损伤后7天、14天Cyr61的表达均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阿托伐他汀组7天、14天Cyr61表达与球囊损伤组相比受到抑制,差异显著(P<0.01);28天时Cyr61的表达与假手术组和球囊损伤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球囊损伤的动脉内膜上Cyr61的表达明显,这种表达可以被阿托伐他汀抑制,提示Cyr61在内膜增生中发挥重要作用,阿托伐他汀抑制内膜增生可能是通过抑制Cyr61表达而发挥作用的。
2011, 19(5):451-454.
摘要:动脉桥管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广泛使用且明显提高了远期效果,但静脉移植物仍然是使用最多的桥管。研究表明静脉移植物10年通畅率约为60%。静脉移植物再狭窄发病机制包括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血管壁受损,血栓形成和血管平滑肌迁移、增生,以及随后发生动脉粥样改变等。本文就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2008, 16(1):65-68.
摘要:目的建立颈动脉外膜剥离引起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为研究血管外膜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2g/L的Ⅱ型胶原酶消化颈动脉外膜后,眼科镊钝性剥离外膜,HE染色明确外膜剥离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外膜剥离对内膜的影响。结果酶化学消化+眼科镊钝性剥离可有效剥离血管外膜;外膜剥离2周后可见相应内膜处出现增生性病变,病变成分为分泌型平滑肌细胞;而外膜保留侧正常。结论胶原酶消化+眼科镊钝性剥离的方法可有效剥离血管外膜,促进血管内膜增生性病变形成。